登鸛雀樓教案(合集15篇)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登鸛雀樓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登鸛雀樓教案(合集15篇)

登鸛雀樓教案1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和背誦

3、初步理解詩的意思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你們還記得《英英學古詩》中,英英學的是哪首古詩嗎?(《靜夜思》)

2、集體背誦,問:詩的作者是誰?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齊讀

4、簡介

二、解題,簡介作者

登樓之後,他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三、初讀指導

1、藉助拼音誦讀全詩,想一想:詩人站在顴雀樓上,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2、詩人看到了什麼?

(1)教學生字:依,入,指名試讀。

怎樣記住依

人和入這兩個字的區別在哪裏?

(2)組詞練習:衣()()入()()

依()()人()()

(3)指名讀第一二行詩句

3、詩人想到了什麼?

(1)教學生字:欲,窮,目,指名拼讀。

誰能想出好辦法來記住這些生字?

組詞練習:日()()()目()()()

(2)指讀三四行詩句

四、課堂作業

1、讀讀、抄抄下列詞語,準備聽寫。

山白日千里目海黃河一層樓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提問

1、聽寫山白日千里目海黃河一層樓

2、指名朗讀課文

二、精讀訓練

1、學習第一二行詩句

(1)仔細觀察插圖,指圖上樓、太陽、黃河的位置。

(2)指名讀第一二行詩句

(3)出示:依有三個意思:A靠,依靠B按照C順從

白日依山盡的依是什麼意思?靠

白的意思也比較多,如A跟黑相對B清楚、明白C亮D空白等

盡的意思有A完B達到極點C全部用出D所有的等

詩中的盡是多少

(4)想一想:第一二行詩寫的是詩人登樓所看到的,他看到了什麼?把你所想像到的景象說出來。

(5)朗讀第一二行詩句

2、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詩人想到什麼?

(2)欲窮千里目是什麼意思?

出示:欲,A慾望B要、希望C需要D將要

窮,A貧窮B完、盡C達到極點D推究到底

目,A眼睛B看C大項再分的小項D目錄E標題

千里的意思是很遠很遠的地方

選擇恰當的解釋,想一想,欲窮千里目這句詩的意思

還得怎麼樣

更,A越發,愈加,更加B再,又

更上一層樓是什麼意思?

可見這時詩人還站在哪一層?

(3)把第三四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講一講

(4)朗讀第三四兩行詩句

(5)指讀全詩

三、朗讀指導

1、劃出停頓處

2、練習朗讀

3、指讀評議

四、寫字指導

1、須按筆順描紅的字

欲,谷的捺改成點

樓,左窄右寬,共十三筆

2、其他要描紅的字

窮:穴字頭寫的扁而寬

3、描紅練習

五、課堂作業

1、朗讀背誦課文

2、用自己的話講這首詩的意思

板書:白日依山盡,看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想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2

教學設計示例

4.登鸛雀樓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麼?你們覺得怎樣?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爲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後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那麼,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麼?感到了什麼呢?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藉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後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麼?(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麼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教案3

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能聲情並茂地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能力目標:

在本課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學會書寫6個字,並且要認識11個生字。

教學難點:

依據本課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確定本課的難點爲通過朗讀及背誦課文,讓學生感受要想看到美麗的風景就要登高遠望,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做起他的事情時,只要不斷努力,不怕困難,一定會走向成功。

本節課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散想象、有感情朗讀及誦讀,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從本質上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一、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見一位有名的大詩人,你們高興嗎?生:高興。

師:但是,我聽說這位詩人特別喜歡接見那些會誦讀古詩的小朋友,你們說這可怎麼辦?生:我會朗誦古詩。(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參與)

師:好極了,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朗誦一下你知道的古詩吧。生:(朗誦古詩)

師:你們知道這麼多古詩,真是棒極了!我想這位唐代詩人王之渙早就想見一見你們了。(出示詩人畫像)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他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間評:教師爲了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走近古詩,在認識詩人王之渙時,設計了一個小難題,並且學生爭先恐後地朗誦自己知道的古詩,不僅創設了學詩的情境,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二、講授新知

1、初讀感知

師:首先請同學們對照拼音自己讀一讀古詩。生:(自由讀古詩)

2、檢查讀的效果

師:剛纔在古詩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引導並檢查學生認識本課生字狀況)

(1)難讀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讀錯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讀準、讀好的11個生字:登、樓、白、盡、黃、入、流、千、目、更、層。(電腦屏幕顯示生字)

3、同桌互相檢查,質疑答疑

師:通過朗讀你知道了什麼,同桌可以互相說一說。生:(說說對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對詞語、字的認識。)

師:誰還有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同學和老師幫幫你。生:(針對自己不懂的詞、句或詩句向全班提出問題,儘量讓其他同學來答疑。)

間評:問題來源於學生,答案也應充分相信學生。如果回答不準確,老師再啓發引導,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學能力和習慣。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每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們想知道這首詩的節拍嗎?請認真聽老師來讀。

(2)誰能有節奏地讀給大家聽?(指名朗讀,播放古詩畫面,配合音樂,學生評議。)

間評:採用學生互相評議的手段,激發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向朗誦有感情、節奏準確、吐字清晰的同學學習,並且在音樂、圖畫的渲染中,感受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

(1)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錄音配樂朗誦,仔細地想象登上鸛雀樓時看到的壯觀美麗的景象。(放錄音)

(2)你想用什麼方式描繪出自己腦海中呈現的畫面呢?小組可以商量一下。(學生可以採取任何方式來表現,如:朗誦、表演、繪畫、語言描述。)

間評:充分給予學生自由想象、自由表達、自由學習、自由呼吸的學習空間,創設音樂、圖畫、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圍,激發學生以各種方式表情達意。

(3)讓我們再次登上這美麗的鸛雀樓,感受一下當時的壯觀景象。(屏幕展示動

態畫面《登鸛雀樓》,鞏固感知、豐富想象。)

6、(1)師:詩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練習背誦)

(2)採用多種形式的讀、背。(領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三、課堂小結

師:(1)同學們,你們朗讀得真精彩,連大詩人王之渙也忍不住要誇誇你們了!(放錄音)

(2)老師想再考一考你們,我這裏有幾首五言詩句,也請你仿照今天學的這首古詩的節奏來試着讀一讀,好嗎?生:(運用已掌握的朗讀方法,自由讀古詩)

(3)你們讀得真棒!希望你們也像詩人一樣,留心觀察周圍的景物,把自己對美好景物的喜愛之情,用詩歌、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4

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啓發談話、導入新課。

1.談話。

小朋友已經學過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 17登鸛雀樓

指名拼讀“登”(dēng),要求讀準後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guàn。

3.解題。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這首古詩我們早就會背了,但現在我們放在課文中進行學習,大家覺得現在的要求是什麼?(要會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誦;要了解它的意思;要會寫)

二、初讀課文

1.幻燈出示課文內容。

2.由於學生已經能背誦,所以直接出示不帶拼音的課文,指名讀。

三、理解詩句

3. 學習一、二兩行。

(1)指名讀一、二兩行。

(2)理解意思。

① 出示課文掛圖。

設置情境:一天黃昏,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麼壯觀。

②答問。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什麼?

這是什麼時候的太陽?你怎麼知道這是黃昏的太陽的?課文中稱黃昏的太陽叫什麼?這輪黃昏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在圖上演示太陽落下的情景)它會怎樣落下去?課文中哪個詞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指名說說“盡”的意思,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協助學生理解“盡”就是“完”的意思。

詩人站在鸛雀樓上還看到什麼?

③ 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④ 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一、二兩行。

2.學習三、四兩行。

(1)談話。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麼呢?

(2)指名讀三、四兩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5)看圖體會,練習朗讀。

3.練說全詩的意思。

(1)自由練說。

(2)指名試說。

四、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峯、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畫好再塗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一起點評。

8.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啓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身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競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五、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討論。

詩人登高觀景時的心情、神情、動作,會是什麼樣子,他可能講些什麼?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六、作業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登鸛雀樓教案5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這節課學生要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幻燈、畫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破題質疑

1筆迨榭翁,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奔蚪欏兜丘偃嘎ァ紛髡咄踔渙。

3筆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苯柚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弊雜衫識涼攀,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逼舴⒑凸睦學生用查字典和聯繫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痹諮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筆ε湟舴抖粒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筆σ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弊雜啥痢

3、敝該讀。

4、鋇縋鑰渭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狽中∽樘致凼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備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峯、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畫好再塗上顏色。

7、被玫普故狙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背鍪徑嗝教蹇渭,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逼舴⒀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四)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敝傅佳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蓖卣剮孕×繁剩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筆π〗帷

【評點】

該教學設計理念新穎,注重創新思維、想像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採用讀、想、議、畫、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20xx年5月13日]

登鸛雀樓教案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認識"樓,入,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帶大家到山西遊玩一次。瞧,(出示掛圖)我們就來看看這座亭子以及周圍的景色。你們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嗎 (學生回答)

2、你們真聰明!對,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二, 自瀆課文

1、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鸛雀樓的美景了。那打開書,自己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自瀆課文)

2、我看到小朋友都讀得特別認真,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 (指名讀,男女生讀,小組賽讀)

3、大家都讀對了,而且都會自己停頓啦,真了不起!我們一起讀讀,注意大家的聲音應該很和諧。(學生齊讀課文)

三,學生生字

1、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可見昨天在家裏書讀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預習得怎樣

2、(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在心裏和它們打招呼,待會我請小朋友開開火車。(默讀生字)

3、每個小朋友的眼裏都閃爍着智慧的光芒,現在就請已經準備好的小朋友來讀啦!小火車開起來(樓,雀,依,入,欲,窮,目,更)

4、你們真了不起!小火車開得又快又好!你能幫它們找朋友嗎

四,寫字教學

1、小朋友讀得好,組詞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寫好呢 下面,我們一去把其中的4個生字好好的寫一寫。

2、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後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後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3、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會背誦課文。

2、能說出古詩的意思。

3、學會"欲,窮,目,更"4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1、上節課我們已初步領略了鸛雀樓的美景。今天,我們將再一次走近鸛雀樓,盡情欣賞美景。不過,在此之前,我要給大家進行一次測試,過關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賞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裏默讀,

二、

(一)複習引入,揭示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爲"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並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啓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後,適當添加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於15分鐘,意在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裏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裏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麼意思 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覆誦讀,啓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麼 (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 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 詩人看到了什麼 (板書:白日 盡 黃河 流)

2、指圖(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麼看着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 (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後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

3、背誦全詩。

登鸛雀樓教案7

教學目標:

1、具體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古詩,能背誦並默寫詩文。

過程與方法:初步瞭解古詩的一般特點,簡單概括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詩的意思。

情感與態度:初步理解古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能聯繫生活去感受和領悟。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2、教學重點:

創設情境,利用畫面和音樂等幫助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從而達到有感情的誦讀。

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採用合作式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向學生滲透合作交流,體驗感悟的學習方法。

課前準備:

爲了使學生們在課上更好的理解詩的意境,我提前佈置了以下兩點預習任務:

1、積累描寫祖國壯麗景色的故事。

2、預習《登鸛雀樓》,試着理解詩意,查閱相關資料。另外,爲了幫助學生很好的體會誦讀古詩的韻味,我還製作了一個簡單的課件,給學生提供了有形的畫面和意境深遠的音樂。

環節設計:

一、導入:

1、在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教我們背過好多古詩,上學以後我們也學了很多古詩,古詩已經是我們的好朋友了。那你們能說說這位好朋友有什麼特點嗎?(學生回答,師板書: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字數相同。)

2、師:現在我出幾個題目考考你們,看誰能背出這些古詩?

《鹿柴》空曠的山林,斑駁的光影,偶爾傳來的說話聲,讓我們體會到靜中有動的山林景色。

《早發白帝城》高入彩雲的白帝城,猿聲不斷的兩岸青山,滔滔不絕的長江水,讓我們領略了祖國山河的壯美。

《望廬山瀑布》一道白練飛流直下,讓我們懷疑是九天銀河從天而降,這是何等壯觀的景象啊!

這一首首流傳千古的詩文,讓我們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詩不但能帶給人美的享受,還能引起人們的思考。本課裏面的兩首古詩,就既給我們描繪了景色的壯美,又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在下面的學習中我們一起體會,看誰能發現並理解它們。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地一首古詩《登鸛雀樓》。

二、檢查預習,呈現目標。

1、出示整首詩文。

師:課前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相信每個人都能把這首詩讀的正確、流利,現在就給你們一個展示的機會,誰願意給大家讀一讀古詩?

(這裏讀的時候要注意提示本詩題目的讀法:登/鸛雀樓)2、師:請大家想一想,學習一首古詩,我們要學習哪

些方面的內容呢?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整理並板書在旁邊:瞭解作者、誦讀、理解詩意、背誦、默寫。

3、提出合作時的要求:

今天我們就圍繞着幾個方面,通過小組合作來學習《登鸛雀樓》這首詩。在學習中,大家要積極發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來和大家交流。同時將重點內容記錄下來,並選出一名中心發言人。最後咱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最有收穫。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學生合作交流前面總結的五個方面的內容,教師巡視瞭解情況,並適時指導。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請一組派代表介紹作者情況。大致瞭解一下內容即可:王之渙字季凌,絳州人。唐朝著名詩人。但作品在《全唐詩》中只流傳六首。擅長描寫邊塞風光。如《涼州詞》。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常有鸛雀棲息,因此得名。

2、請一組派代表談談對詩意的理解。只要求整體感知詩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釋。重點指導學生體會詩的深刻內涵及意境。

3、指導誦讀。

(1)師:我們已經大體瞭解了詩的意思,下面就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請大家邊讀邊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指名學生朗讀,其他人邊聽邊想象畫面。讀完後請學生自由談想象的畫面及感受。

(2)師:誰能帶着這種感受給大家讀一下前兩句古詩?再指名讀前兩句,指導學生讀出黃河的宏大氣勢。藉助課件裏的畫面和音樂,讓學生體會前兩句所描繪的畫面的雄偉和壯麗。再請學生配樂朗誦。

師: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極目遠望,見到遠處雄偉的高山,輝煌的落日,聽着耳邊傳來的黃河的怒吼,望着腳下波濤洶涌的河水,不覺吟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播放這個畫面的同時,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學生朗誦這兩句詩文)詩人看着眼前這波瀾壯闊雄偉壯麗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又緩緩吟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又示意了三名學生朗誦後兩句。

(3)師:現在就讓我們跟隨詩人一起,站在鸛雀樓上,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完整的朗誦一遍這首古詩。

這裏我請幾名學生展示配樂朗誦,根據每人朗讀時的不同特點進行評價。最後齊讀一遍全詩。

4、指導背誦。

請兩名學生試着背誦這首古詩。

說一說怎樣可以很快的背下來?向學生滲透:理解記憶的方法和熟讀成誦的道理。

學生自由背誦。

在班內展示背誦。

五、課外拓展練習。

1、默寫《登鸛雀樓》。

2、蒐集王之渙的《涼州詞》,試着背下來。

登鸛雀樓教案8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和蘊含的哲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口語訓練

二、導入課題

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鸛雀樓是我國四大名樓之一。古時候,經常有鸛雀鳥飛臨居住這座樓而得名。它位於黃河東岸,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很多詩人登上鸛雀樓,俯臨黃河,留下許多詩詞名篇。而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最爲有名。板書課題:登鸛雀樓

三、探究新知

(一)、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出示詩中帶斜線是的作用?(停頓)

學生讀題目(登鸛雀樓)所以詩的標題應該這樣讀,登/鸛雀樓。全班齊讀。生再讀。錄音機範讀。

2、詩會讀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個字的意思,現在讓我們和詩人一起登上鸛雀樓看一看你們看。要想學一首古詩,要先把它讀好,那你再把詩讀一遍,把生字寶寶認一下。

(二)、學習生字

出示生字。問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師的挑戰?

1、檢查生字

鸛雀樓一共三層。那麼每一層都會給你們帶來一些生字寶寶。如果你們讀準我們就可以一層一層的登上去了。

①現在看第一層:誰來讀?入層其中層是平舌音。

②第二層我要交給你們加大點難度了。三個字了。依河目

③第三關,那我再加大點難度。

最後抽查一下,隨便從中挑幾個字。

現在我們三層樓都登上了,沒有難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個考驗,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層樓上看到美麗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導寫字,注意筆順。教師在田字格中範寫,學生觀察教師運筆,重點區別人入的寫法,強調第二筆捺的位置,可採用兒歌指導記憶:

人入筆順都相同,不同之處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邊。千:去掉一筆是十。

明白區別之後在手掌心寫這兩個字。

(三)、品讀詩句

1、剛纔讓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畫出來,小朋友們是不是發現古詩跟我們平常的課文比起來有點難理解啊。但小朋友彆着急,讓我們先來看看書上的插圖,圖上畫了什麼呀?(在哪裏看他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色?感覺怎樣?)

2、我們再來仔細地讀詩,先讀詩的第一句話。

3、那第二句寫的什麼呢?讀黃河入海流

這句詩向我們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指說。從這句詩的哪裏知道黃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們能用我們的朗讀表現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嗎?指名,評,讀出氣勢。

4、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着羣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麼開闊呀!這景象是多麼壯麗啊!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讀讀,好好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示第一句話)指名,兩邊賽讀,齊讀。

5、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的哪裏呀?看着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在想什麼引讀——

四、當堂練習

填空:()依山盡,黃河()海流。

欲窮(),更上()。

五、歸納總結(略)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教學反思

(略)

登鸛雀樓教案9

教學內容:

九年制小學語文第一冊《登鸛雀樓》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遠望”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遠望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古詩錄音、有關古詩的資料等。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進行古詩背誦比賽 ,看一看誰的古詩背得又多又好,是“詩王”,好不好。

2、當學生背到《登鸛雀樓》時,教師引言導入,板書課題。(出示CAI課件)這天,當詩人王之煥來到了黃河邊上的鸛雀樓,登樓遠望,一輪紅日依傍着山巔逐漸下落,在腳步下,黃河波濤洶涌,奔騰入海,非常壯麗 。這時,詩人王之煥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爲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9、《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3、介紹黃河。出示CAI課件。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請學生讀古詩,檢查預習情況。請學生把學習的情況告訴大家。

2、請學生用“O”圈出自己還不認識的字,並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聽教師範讀兒歌,正音。

4、教師領讀兒歌,學生跟讀。

5、分小組讀。

6、學生試讀。

7、同桌互讀。

8、抽學生讀。

9、自由讀

10、齊讀。

11、表演讀。

三、學習生字

1、請學生用“ ”畫出生字。

2、學生自己試讀。

3、小組學習,把自己會讀的告訴夥伴,把自己不會讀的向別人請教。

4、師教讀,正音。出示CAI課件幫助學習生字。

注意後鼻音“登”、“黃”、“更”、“層”。

5、小老師教讀。

6、叫號遊戲。

7、用生字卡片開火車比賽。

8、擴詞擴句。

四、指導書寫生字。

五、朗讀背誦。

六、探究學習,養成習慣。

1、收集古詩,看誰背得多。

2、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

登鸛雀樓教案10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

教學設計:登鸛雀樓教案教學設計好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人 欲 窮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鐘樓)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

入(進入 入門 出入)

窮(窮盡 貧窮 窮苦)

3教學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雲比較。

(2)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欲:

樓: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再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根據句意說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陽靠着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層樓。( )

板書設計:

白日依山盡,

景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11

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能聲情並茂地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能力目標:

在本課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學會書寫6個字,並且要認識11個生字。

教學難點:

依據本課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確定本課的難點爲通過朗讀及背誦課文,讓學生感受要想看到美麗的風景就要登高遠望,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做起他的事情時,只要不斷努力,不怕困難,一定會走向成功。

本節課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散想象、有感情朗讀及誦讀,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從本質上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一、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見一位有名的大詩人,你們高興嗎?生:高興。

師:但是,我聽說這位詩人特別喜歡接見那些會誦讀古詩的小朋友,你們說這可怎麼辦?生:我會朗誦古詩。(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參與)

師:好極了,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朗誦一下你知道的古詩吧。生:(朗誦古詩)

師:你們知道這麼多古詩,真是棒極了!我想這位唐代詩人王之渙早就想見一見你們了。(出示詩人畫像)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他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間評:教師爲了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走近古詩,在認識詩人王之渙時,設計了一個小難題,並且學生爭先恐後地朗誦自己知道的古詩,不僅創設了學詩的情境,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二、講授新知

1、初讀感知

師:首先請同學們對照拼音自己讀一讀古詩。生:(自由讀古詩)

2、檢查讀的效果

師:剛纔在古詩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引導並檢查學生認識本課生字狀況)

(1)難讀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讀錯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讀準、讀好的11個生字:登、樓、白、盡、黃、入、流、千、目、更、層。(電腦屏幕顯示生字)

3、同桌互相檢查,質疑答疑

師:通過朗讀你知道了什麼,同桌可以互相說一說。生:(說說對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對詞語、字的`認識。)

師:誰還有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同學和老師幫幫你。生:(針對自己不懂的詞、句或詩句向全班提出問題,儘量讓其他同學來答疑。)

間評:問題來源於學生,答案也應充分相信學生。如果回答不準確,老師再啓發引導,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學能力和習慣。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每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們想知道這首詩的節拍嗎?請認真聽老師來讀。

(2)誰能有節奏地讀給大家聽?(指名朗讀,播放古詩畫面,配合音樂,學生評議。)

間評:採用學生互相評議的手段,激發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向朗誦有感情、節奏準確、吐字清晰的同學學習,並且在音樂、圖畫的渲染中,感受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

(1)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錄音配樂朗誦,仔細地想象登上鸛雀樓時看到的壯觀美麗的景象。(放錄音)

(2)你想用什麼方式描繪出自己腦海中呈現的畫面呢?小組可以商量一下。(學生可以採取任何方式來表現,如:朗誦、表演、繪畫、語言描述。)

間評:充分給予學生自由想象、自由表達、自由學習、自由呼吸的學習空間,創設音樂、圖畫、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圍,激發學生以各種方式表情達意。

(3)讓我們再次登上這美麗的鸛雀樓,感受一下當時的壯觀景象。(屏幕展示動

態畫面《登鸛雀樓》,鞏固感知、豐富想象。)

6、(1)師:詩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練習背誦)

(2)採用多種形式的讀、背。(領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三、課堂小結

師:(1)同學們,你們朗讀得真精彩,連大詩人王之渙也忍不住要誇誇你們了!(放錄音)

(2)老師想再考一考你們,我這裏有幾首五言詩句,也請你仿照今天學的這首古詩的節奏來試着讀一讀,好嗎?生:(運用已掌握的朗讀方法,自由讀古詩)

(3)你們讀得真棒!希望你們也像詩人一樣,留心觀察周圍的景物,把自己對美好景物的喜愛之情,用詩歌、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1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理解詩中重點詞句,體會詩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難點、重點:

1、弄懂每個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教學準備:

1、錄音機、配樂朗誦磁帶。

2、掛圖、活動的詩人和太陽。

3、田字格黑板。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學習古詩嗎?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一起來背一背。(學生背誦)同學們都背得不錯,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板書《登鸛雀樓》)

2、齊讀課題,注意正音。

二、解題、介紹作者

1、登鸛雀樓是什麼意思?

2、“登”還可以說登什麼?

3、揭示掛圖。述:鸛雀樓在山西永濟縣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見中條山,下面臨近黃河,因爲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鳥兒鸛雀在樓臺上休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臺叫做鸛雀樓。有一天,唐朝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了這首詩。

三、整體感知

1、聽錄音。

2、聽完錄音,同學們的心裏在想什麼呢?

四、初讀課文

1、要求讀準字音。

2、檢查:指名讀後正音。

3、再讀古詩,想想哪些詞語你能理解,還有哪些不能理解,將不能理解的詞語做上記號。

五、學習理解詩意

1、學習一二行。

(1)指名讀。

(2)說說哪些詞不懂,藉助圖畫理解“白日”、“依”、“盡”。

(3)指名說一二行詩意。

(4)看圖想象,說說黃河怎樣流入大海。

(5)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6)指導朗讀。同學們想想,應該怎麼讀,試着在座位上讀一讀,指名讀,齊讀。過渡:看到如此壯麗的景象,詩人產生什麼想法。

2、學習三四行。

(1)理解詞語的意思:欲、窮、千里、目、更。

(2)說說詩句的意思。

(3)結合生活體驗談談“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師小結:要想看得遠必須站得高,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5)指導朗讀。

六、想象詩情

1、聽錄音,看圖想象詩人所觀察的景象,詩人觀察時的動作和神態。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給大家看。

七、指導背誦

1、看圖練習背誦:指名背,分組背。

2、隨音樂一齊背誦。

八、作業

1、指導寫生字:登、欲、窮。

2、抄寫、默寫這首詩。

登鸛雀樓教案13

教學目標:

1、通過學情調查,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習8個生字,認識1個偏旁,學寫“入”,“欲”兩個生字。

3、初步理解字義和詩句,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

教學難點:

提示最後兩行詩句所蘊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課前對學生進行學情調查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二課時: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教學,進一步讀好、背好古詩,

學寫其它5個生字。

教學過程:(略)

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

——古詩《登鸛雀樓》教後反思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根據母語的習得規律,認定學習語言是主體能動地把在語言內化爲自己語言的過程。語文課上的語言學習,則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讀書活動內化課文語言,同時接受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薰陶的過程,語文教學強調主體因素,重視整合效應,明確提出以培養語感爲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爲“經”,以字詞的訓練爲“緯”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整體框架,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後,對此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一、學情調查,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教學不但要掌握全體學生髮展的共同特點,而且要熟悉學生髮展中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擴大發展的局面。教學是師生間的教和學的雙向活動,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因此對學生的學情要有充分地瞭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對學生知識背景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於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過調查發現,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於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2、對學生能力經驗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3、對學生需求的調查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徵,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願意做代表爲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遊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於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尋文明像,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國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鑑教授說:“要想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地聯繫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經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信息模塊,作爲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覆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裏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在學習第一行詩句時,我充分運用他們已學過的課文《夕陽真美》中的相關語句,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入境悟情,教學效果顯著。此外,在本節課中,我也注意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根據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並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着,按學生的意願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以上幾點是我執教後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後,在這節課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比如,我這節課主要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來組織教學的,但由於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總擔心放開了會收不攏,所以在體現學生學情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對學生的學情預測得不夠準確,起點稍低了點,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由於還不夠老練,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的評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悅感。還有,對多媒體的操作還不夠熟練。一是“黃河入海流”的畫面本應圖、文、聲立體輸出,結果“黃河水”只聞其聲,不見其景,當時我只能隨機應變,運用音樂創設的情境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去描述,彷彿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學生寫字時我是配的優美典雅的古箏樂,結果課件並未播放。

不過,不管是得還是失,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穫。通過討論、試教,我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這說明凡事都在發展,我也會不斷鼓勵自己,用取得的收穫增強自己的信心,用發現的不足作爲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我要將它作爲一個新的起點,不斷鑽研,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1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認識"樓,入,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帶大家到山西遊玩一次.瞧,(出示掛圖)我們就來看看這座亭子以及周圍的景色.你們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嗎 (學生回答)

2. 你們真聰明!對,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二, 自瀆課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鸛雀樓的美景了.那打開書,自己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自瀆課文)

2. 我看到小朋友都讀得特別認真,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 (指名讀,男女生讀,小組賽讀)

3. 大家都讀對了,而且都會自己停頓啦,真了不起!我們一起讀讀,注意大家的聲音應該很和諧.(學生齊讀課文)

三,學生生字

1. 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可見昨天在家裏書讀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預習得怎樣

2. (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在心裏和它們打招呼,待會我請小朋友開開火車.(默讀生字)

3. 每個小朋友的眼裏都閃爍着智慧的光芒,現在就請已經準備好的小朋友來讀啦!小火車開起來(樓,雀,依,入,欲,窮,目,更)

4. 你們真了不起!小火車開得又快又好!你能幫它們找朋友嗎

三,寫字教學

1. 小朋友讀得好,組詞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寫好呢 下面,我們一去把其中的4個生字好好的寫一寫.

2.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後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後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3. 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會背誦課文.

2. 能說出古詩的意思.

3. 學會"欲,窮,目,更"4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1. 上節課我們已初步領略了鸛雀樓的美景.今天,我們將再一次走近鸛雀樓,盡情欣賞美景.不過,在此之前,我要給大家進行一次測試,過關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賞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裏默讀,

2. 二,(一)複習引入,揭示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爲"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並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啓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後,適當添加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於15分鐘,意在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裏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裏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麼意思 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覆誦讀,啓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麼 (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 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 詩人看到了什麼 (板書:白日 盡 黃河 流)

2.指圖(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麼看着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 (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後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

3.背誦全詩.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登鸛雀樓教案15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並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並學寫山、日。

學習重點: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教學準備:

錄音帶、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遊,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

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

播放配樂朗讀《登鸛雀樓》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着老師讀一讀。

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着書大聲地跟着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着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爲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悅吧!

學生活動:學生們做好指讀姿勢,配上音樂全班齊讀詩歌。

4.我們看着黑板上的詩,聽着音樂,配上手上的動作,現來讀讀。

板書:登鸛雀樓

5.誰願意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做好指讀姿勢。

指名讀2到3人。

三、讀文後識字

過渡句:古詩大家都會讀了,這些字你認識嗎?

(字詞課件)

1.文中白日依山盡變紅,指名讀。

2.黃河入變紅,指名讀、搶讀。

3.千里目變紅,小老師帶讀。

師:這些變紅的字詞,回去了,你還認識嗎?

點擊變紅的字詞,回到詩中,邊點擊生邊讀。

4.出示詞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還認識嗎?

(生字卡)黃、入、海、流、千、更、層、樓、

5.生字寶寶見到你們這麼聰明又跑回詩裏了。

看書,做好指讀姿勢,我們再來讀詩。看看還認識他們嗎?

6.這麼美的詩你們能背下來嗎?孩子們試着自己背一背。給一定時間自背後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導書寫

1.過渡語:太陽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詩句裏的字會寫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

板書:豎折

3.看哪個字用上豎折了?山

4.觀察山字的結構,兩筆與豎折的關係。

帶着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山。

5.在田字格中臨寫日。

觀察日的結構、筆順、感知日的筆順。

總結:先裏頭後封口或先內再外。

6.自己喜歡寫哪個字就寫哪個字。

五、作業

將今天學習的古詩背給家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