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一回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紅樓夢第一回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紅樓夢第一回讀後感

紅樓夢第一回讀後感 篇1

小時候就讀四大名著,唯獨《紅樓夢》無數次的翻開卻讀不進去,最後丟在一邊。最近很偶然的機會開始重新讀紅樓夢,越讀越使我感動,這本書就像是一直等在我生命的某個時刻,哪怕無數次的錯過,依然等着與我相遇。

讀《紅樓夢》的最大收穫是讓我重新認識了青春,大觀園裏住着的是一羣十幾歲的小男孩、小女孩,賈寶玉只有十三歲,林黛玉十二歲。青春是什麼?我覺得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有一種浪漫,剛剛發育,生理起了變化,對生死愛恨懵懵懂懂,充滿了夢幻、憂傷、不確定,充滿性的慾望和愛的渴望,也開始嚐到人生的失落與幻滅之苦。我們漸漸的回不去那個年紀,也慢慢變得無法理解青春,若不能以青春之眼去看待青春,恐怕是永遠無法讀懂《紅樓夢》的。

我沒有讀過任何有關《紅樓夢》的考證,希望通過文本,把自己的理解加上聽來的、看來的,整理成文,謹以此向這部偉大的作品,這位等待我三百年之久的導師致敬!

《紅樓夢》前面有個類似序的東西,作者說自己“一事無成,半生潦倒。”然後重點來了,寫這本書是爲什麼,竟然是“我之罪固不免”,“然閨閣中本自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之不肖,自己護短,一併使其泯滅”。他自己一生潦倒也就算了,可不能因爲他的一事無成,讓這些閨閣中他認識的精彩女子不被記錄,所以嘔心瀝血寫下這本偉大的小說,竟然是給這些女子一一立傳。在作者的眼裏,男人都是污濁之物,女人都像花兒一樣,應該被疼惜和保護。這樣的立論,放在三百年前,實在是夠“荒唐”的,但這也正是《紅樓夢》動人的地方,處處透着叛逆與不妥協。

《紅樓夢》是以神話故事開頭,交代賈寶玉的前世,寶玉的前世是女媧補天時多出來的一塊石頭,這塊石頭自經修煉,通了靈性,便動了凡心決意去到人間經歷繁華。回來之後將自己在人間這一段故事編寫成《石頭記》記錄下來。講到這裏,曹雪芹跳了出來,說自己將《石頭記》增刪修改,纂成目錄,分出章回,並寫道: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讀到這裏,總有一些感慨,曹雪芹並不覺得自己寫出了多麼了不起的文學,只是把人生,像鏡子一樣的呈現出來。當我們回頭看自己一生的點點滴滴,大概都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吧。

“都雲作者癡”,寫到這個“癡”字,“癡”可以是“白癡”也可以是“癡情”到底是哪一種,“誰解其中味?”

林黛玉的前世,是一棵絳珠草。這顆草快枯死了,旁邊有一塊石頭,這個石頭修煉變成一塊寶玉,覺得這棵草非常可憐,就每天舀一點甘露去滋潤它,這棵草因此纔沒有死掉,最後修煉成女身。這塊石頭忽然有一天動了凡心要去人間,經歷一下繁華世界。這棵草就說,我受了他的甘露之惠,並沒有這種水可以還他。所以它也跟着下凡,用一生的眼淚來還他,這就是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前世緣分。所以林黛玉是一直要哭的,不懂她的人大概覺得煩死了,這個小女孩怎麼一直哭,是不是“癡”啊?人世間有一種情緣是“還”,總覺得欠了別人的,一定是要還的,不然心中就鬱結着纏綿不去的東西,這一世不能還,下一世還是要還。這是一種不可解的哲學,但我們多少能理解林黛玉的哭,他要用眼淚來“還”前世受到的恩惠,這也是一種“癡”。兩個“癡”的意思完全不同。

小說第一個出場的人物是甄士隱,藉着他的出場,作者把我們拉回到現實世界,《紅樓夢》經常遊離於現實和超現實之間,經常出現一僧一道,前面是一僧一道帶寶玉下凡,這裏又出現了一僧一道,這個一僧一道對甄士隱說,你這個女兒英蓮,是個有命無運,累及爹孃之物,不如給我吧。我們在夢境中遇到一僧一道,往往更容易相信,可是現實中,這個一僧一道跛足蓬頭的,你可能覺得他大概是神經病吧。甄士隱當然不可能相信,可偏偏之後全部應驗。

接下來講到了賈雨村,《紅樓夢》經常喜歡通過諧音傳達作者的意思。“甄士隱”是將真事隱去,對作者來講,回看自己家族的歷程,他既要透露,又要隱藏,在隱藏裏包含着對活過的人的愛恨,他已經超然了。很多考證拼命想把“真事”挖掘出來,恐怕違反了文學創作的初衷,這種將真事隱去的悲憫和寬容,大概是文學與八卦的最大區別。

賈雨村,姓賈名化,號雨村。這很直白,“假話”。賈雨村,假語村言,這是對比前面的甄士隱,文中有一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真假”就像“有無”,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權利、財富、愛情,在執迷不悟的時候,都是真的;經歷過了以後,可能又都是假的。一個杯子,如果“空”、“無”纔可以裝水;房間之所以可以容納很多人,是因爲它的空。作者將真事隱去了,寫下的這些都是假語和街巷議論的小說村言。小說中有一個甄家,一個賈家;一個甄寶玉,一個賈寶玉;一“真”,一“假”。小說一直用“假”寫“真”,假當做真時,真亦假了。

賈雨村在小說中是個窮書生,得到了甄士隱的資助之後再得以考取功名,甄家應是他的大恩人,後面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報恩”的。甄家有個丫頭,多看了他一眼,可能人在窮困潦倒的時候,特別渴望得到別人的賞識,賈雨村就覺得這個丫頭眼光不錯,有意於他。這個丫頭名叫嬌杏,僥倖的多看了賈雨村一眼,也許並不是慧眼識英雄,但從此命運就僥倖的改變了。

之前一僧一道對甄士隱說的事情,開始應驗了。元宵節時,士隱命家人霍啓抱着女兒英蓮去看社火花燈。看名字就知道沒好事,“霍啓”是“禍起”的'諧音;“英蓮”是“應憐”,被一個叫禍起的人抱着,確實應該憐惜。果然這個霍啓就把英蓮給丟了,甄家半世就這麼一個女兒,難過得不得了,可禍不單行,之後災難接二連三。房子也被燒了,只得投靠到妻子的孃家,岳父叫封肅,“風俗”的諧音。看名字就知道了,雖然岳父不是一個壞人,但風俗中人,尤其在那個時代,看到落難的女婿,覺得窩囊死了,有錢的時候還勉強忍者,等把錢騙完了,當然不待見了。

這時候一僧一道又來了,唱了一首《好了歌》,甄士隱經歷了這麼大的家族劫難之後,忽然有了感悟,註解完了《好了歌》之後,便出家了。

甄士隱跟女兒只有三年的緣分,這女兒是來度化他的嗎?有人說《紅樓夢》用一本書告訴我們一個“空”字,但我不覺得這是一部讓人領悟空幻的小說,即使一秒鐘的緣分,如果珍惜,它就是很深的緣分。

紅樓夢第一回讀後感 篇2

“甄士隱夢幻識通靈”,是說甄士隱那天白日做夢時看見並認識了通靈寶玉,這就是賈寶玉生時嘴裏含的那塊玉,生後一直掛在脖子上。“甄士隱”是“真事隱”的諧音。“作者自雲: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說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云云。”也有以“真事”做“引子”,又把真事隱去虛構故事、說些“假話”的意思。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是說賈雨村在窮困潦倒的時候,竟有閨中女子看上他,賞識他,他非常感動,也動了情心。“賈雨村”,是“假語存”的諧音,或“假語村言”、“村中假語”,意指《紅樓夢》這部書隱去了真事,故事是虛構的,說的話也是“村中假語”。“風塵懷閨秀”,不僅僅是說賈雨村想着嬌杏,大約也有暗喻作者自己在風塵碌碌之時,懷念曾經愛過自己的閨秀和自己曾經刻骨銘心愛過的人,無以爲報,就想用小說爲她們作傳。

這裏的“甄士隱”,和“賈雨村”,又是“真士隱”和“假儒存”的諧音。意思大概是說,真正的君子才士,只能隱居起來。而能夠呼風喚雨的只能是賈雨村這樣的“假儒”,這樣的貪官污吏。這就揭示了那個專制時代的腐敗和黑暗。

另外,“葫蘆廟”名,也非作者順手取來或真有其廟,作者大約是取了“看你葫蘆裏賣的什麼藥”的意思,用意在於:一是調侃賈雨村——看你“賣出什麼藥”出來;一是自我調侃——看你這部書“賣的什麼藥”。

總括

《紅樓夢》第二回開首脂批有“未寫榮府正人,先寫外戚,是由遠及近,由小至大也。”那麼,我們從這“由遠及近,由小至大”中,就可知道寫甄士隱家的破敗就喻示了賈家的破敗,甄家是賈家的縮影;寫甄士隱就是寫賈寶玉,甄士隱的生活道路就是賈寶玉的生活道路,甄士隱就是賈寶玉的縮影。因此,《紅樓夢》所要反映的不僅僅是一家一戶的破敗和一個人的命運,而是整個社會的破敗和許許多多人的命運,這是全書之綱要。這樣,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作者要將“真事隱去”,而用“假語村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