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 教案

【教學目標】

短歌行 教案

1、反覆誦讀,讀懂詩意,讀出詩情。

2、品味語言,鑑賞寫作手法,體味憂情。

3、以“憂”爲線索,揣摩詩歌情緒變化,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教學重點】

以“憂”爲線索,揣摩詩歌情緒變化,體味憂情

鑑賞詩歌的寫作技巧。

【教學難點】

運用典故及點化詩句表達感情的技巧。

【教學方法】

朗讀品味法、設疑討論法、合作探討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傑並起,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說到三國英雄,人們往往首先想到孫權、周瑜、諸葛亮等人。蘇軾推崇周瑜,“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崇拜孫權,“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唐代大詩人杜甫仰慕諸葛亮,他在《蜀相》中這樣讚美諸葛亮的功績:“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陸游也以諸葛亮自況,“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周瑜等人固然稱得上英雄,但人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東漢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曾是中國北方的實際統治者,是一個在當時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堪稱英雄,但歷來得到的評價並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講壇概括了人們對他的三個稱謂:英雄、奸雄、奸賊。那麼曹操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二、知人入詩,瞭解背景

1、曹操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統一中國北方;他知人善察,唯纔是舉;也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和組織者。

但歷來人們對他譭譽參半。當年,汝南名士許劭(三國曹魏時名士,喜評人物,)稱之爲:“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陳壽在《三國志》中:“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戲曲舞臺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臉奸臣,成爲一個陰險、殘忍、狡詐、狠毒的人物。

我們應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待曹操這一歷史人物,承認他對歷史的推動作用,肯定他的貢獻。把握他的三個稱謂: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今天語文課,咱們就主要分析作爲文學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會反映他作爲政治家的抱負和情懷。

曹操詩歌現存20餘首,大致分爲兩類。

①有的反映當時社會動亂,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如《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②有的抒發個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如《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這些詩繼承了《詩經》《楚辭》和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但又有自己的創造。漢樂府詩大多敘事,而曹操常用樂府舊題抒寫感情和抱負,內容和形式上多有創新,氣魄雄偉,情感深沉,於質樸自然中帶有慷慨激昂的悲壯情調。代表了“建安風骨”的特色,推動了五言詩的發展。

2、詩題

“行”,則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短歌行》是一首樂府詩,是漢樂府的一個曲調的名稱,樂府詩有“長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據歌詞音節的長短而言。一般說,長歌比較熱烈奔放,而短歌的節奏比較短促,低吟短唱,適於抒發內心的憂愁和苦悶。因此我們從題目可以知道這首詩的音節較短,可配樂歌唱。

三、誦讀感知,讀出“憂” 情

1、教師範讀

譬pì 如 呦呦yōu 子衿jīn 鼓瑟sè 可掇duō 越陌mò 度阡qiān 三匝zā

2、學生自由讀

朗讀時要注意停頓,四言詩,兩兩相隔;

邊朗讀邊找出此詩的“詩眼”,全詩通過此“詩眼”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3、找詩眼

明確:憂

4、齊誦,體味憂情

四、知人論世,爲何而“憂”

詩人的情感焦點是“憂”,那麼詩人爲何而憂?

(找關鍵句,體味憂情)

教師總結:一憂人生短暫(人生之憂),二憂賢才難得(賢才之憂),三憂功業未就(天下之憂)

五、品味鑑賞,何以寫“憂”

提問:詩中曹操是如何抒發這種“憂”的?

1、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明確:

① 設問開頭,破空而來,表達詩人對人生的思考。

②運用“朝露”爲喻,表達年華易失的感慨。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聯想。

補充:不直接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借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這種辭格叫借代,也叫“換名”。它重在事物的相關性。作用:可以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確:運用典故,同時又以“子衿”“鹿鳴”起興,表達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 說明賢才若來投奔於已,必將極盡禮節招待他。

補充:所謂用“典”,是指在詩詞中通過各種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在唐以前詩歌中主要表現爲增加詩歌的容量,使詩典雅耐讀,富於文采;在唐以後的詩詞曲中主要是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3、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確: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賢才喻爲明月,恰如其分地表達渴望賢才來歸的心意。而在這還沒有實現的情況下,才“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四句詩仍是寫“憂”,從情感上照應第一節。“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應第二節,仍是想象賢才歸已時的歡快場面。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明確:①以生動的烏鵲南飛的形象比喻當時賢士四處奔走,流露出詩人惟恐賢者不來歸附的焦慮。

②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化用名句,以山高水深比喻招納人才的闊大胸懷,意在表明詩人以開闊的胸懷接納賢才,唯纔是舉,多多益善。

③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用典,以周公自比,表明胸懷大志,一統天下的願望。

六、遷移拓展

1、古今向來對曹操的詩都有很高的評價。

“曹公古直,甚有悲涼句。”——鍾嶸《詩品》

“志深筆長,梗概多氣。”——劉勰《文心雕龍》

“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毛澤東

小結:悲涼沉雄、慷慨激昂、感情豐富、意味深遠

建安詩人大都經歷了漢末的離亂,所作詩歌主要是因事而發,悲壯慷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建安文學在悲壯慷慨的基調中,感傷離亂、悲憫人民和慨嘆人生相聯繫,從而激起及時建功立業的.政治豪情,顯得“志深筆長”、“慷慨多氣”,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這一獨特的風格使得它被後世稱爲“建安風骨”或“漢魏風骨”,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2、問題探究:在《三國演義》和戲劇舞臺裏曹操的性格特徵是陰險、奸詐、殘暴。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詩句中透露出的情操是否有極大的反差。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評價曹操?

教學預設:

魯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許紹對曹操的評語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武帝紀》)

3、教師小結:

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筆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軍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戰,後果最爲嚴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劉備,失敗得最慘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責的是他的人品,最有爭議的是他的歷史功過,最沒有爭議的是他的文學成就。

七、課堂小結

身處亂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業的堅定信念。我們生逢盛世,更要發憤圖強,學好本領,鑄造絢麗輝煌的人生!

八、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短歌行

曹操

人才難求  用典——含蓄蘊藉

憂  功業未成  比興——生動形象

人生苦短  反問——引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