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弟子規後心得體會8篇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學習弟子規後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弟子規後心得體會8篇

學習弟子規後心得體會篇1

本學期開學初,縣教育局要求全縣師生共同窗習《弟子規》,在下在指點同窗們朗誦、背誦的進程中,本人也努力學習,感到播種很大,領會到教育局展開這次學習活動意義嚴重,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呼喚品德的時代,更顯得不足爲奇。重複誦讀那質樸的古訓,不由使人心胸恍然大悟,在潛移默化中,似乎拉近了本人與聖賢的間隔。

在下學習《弟子規》深入領悟到以下四點:

1、做人要懂得感恩;

2、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

3、爲人要謙遜;

4、要找準人生目的。

《弟子規》教人向善,培育增長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並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

讓俺們一同來傾聽聖賢的教導吧,從盡人倫之本分做起,做一個好兒女,一個好丈夫,一個好妻子,一個好父親,一個好母親,一個好員工,一個大家心目中的好冤家。只要這樣,俺們才幹承當更多的社會責任,爲社會的調和與安定奉獻本人的力氣。在下願與大家共勉,在教書育人這個事業中,嚴厲要求本人,懷着感恩與恭敬之心來待人接物,謙卑待人,事必躬親,勤勞學習,不時進步團體涵養和素質,爲教育的開展做出本人的奉獻在零碎的看了蔡教師的《幸福人生講座》後,在下對其深遠意義有了新的看法,深深看法到《弟子規》在當今真是一本既陳舊、又時髦的讀物。它是俺們日常生活中最好的教師,通知俺們許多道理,率領俺們領略人生的真理,標準俺們做人的原則,指明俺們做人的方向。

《弟子規》這本書,它從孝敬父母、尊重晚輩、兄弟不和、做事慎重、誠信做人、德愛相待等方面都做了深化細緻的闡明,使在下明白了許多道理。《弟子規》教導人們首先要有孝敬晚輩的心,要有一顆友愛的心;只要一團體的品德上進了,才幹做壞人,而俺們學習的基本就是:人的品德涵養。

學習《弟子規》使在下最難忘的句子是“但凡人,皆友愛。天地覆,地同載”。它傳遞了孔子的“泛愛衆”,朗朗上口,給人一種暖和的覺得,藍天之下,大地之上,對一切的人都應該愛,一切的人也都需求愛。在表達上“但凡人,皆友愛。天地覆,地同載”比“四海之內皆兄弟”還有氣度,令人感到胸襟廣博,時至昔日它依然有理想意義。作家冰心曾講:“有了愛就有一切。”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是一切崇高質量和美妙品德的中心。人只要懂得愛,懂得感謝,懂得體恤,懂得感恩,懂得寬容,懂得辭讓,世界上纔不會有充實和孤單。愛在哪裏?愛在一個淡淡的淺笑裏;愛在一個曾經被家人傳遞了許屢次的蘋果裏;愛在一牀暖暖的被子裏……愛是生活的主旋律。都講父母的愛比山高,似海深。在親情的世界裏,雨滴會變成咖啡,種子會開出玫瑰,清泉會釀成美酒,眼淚會閃出淺笑。

《弟子規》實真實在地通知俺們如何做人,如何仁愛待人,如何正確處事,如何分寸有度的接物,它會時辰照射着俺們行進的步伐,豐厚俺們的思想。讓俺們衝向傳統文明知識的陸地,學會做人的道理。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行不足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需俺們仔細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爲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原則,在生活任務中就會有正確的判別,及時糾正本人錯誤的言行。

經過學習《弟子規》,在下深深地看法到本人做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孝敬父母方面還要好好努力。去年在下的爸爸患直腸癌,需求在下的協助和照顧,在下卻藉口任務忙,單位不準假。如今回想起來,真是不應該。父母對在下那麼好,在下有什麼理由讓他們在需求在下的時分使他們絕望呢?在下也生過病,他們是那樣的細心照料,無微不至,而在下呢?既缺乏細心,又缺乏耐煩。學習《弟子規》,在下想不只是一個進步團體涵養的進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進程。對一團體的生長來講,是非常必要的。愛四周的人,愛這個世界。只要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調和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調和的世界。

《弟子規》是一本集中國傳統文明的精髓,以學規、學則的方式,三言成語的體例,稀釋了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知識的教育範本。其淺顯易懂“便於誦讀解說而皆切於實踐”,不管從任務到生活,還是從做事到做人,廖廖1080個字,就把人類社會所倡導的、支持的,遵道的、違德的講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外延豐厚。《弟子規》自身就是“道”是“德”。所以要牢記《弟子規》,並用它來要求本人、反省本人、反省本人,做到敦倫盡分。少量的現實證明,能按《弟子規》的要求來標準本人言行的人,相對在家庭中是一個好兒女、好夫婦、好父母、好兄弟姐妹,在單位是一個好員工、好同事、好冤家、好指導,在社會上是一個德高望重的聖賢之人。

《弟子規》自身就是一種標準,一種品德質量的標準;同時也是一個讓大家去事必躬親、自在下管理的行爲標準。它不是拿來要求別人的,而是經過本人的踐行來引導、帶動身邊的人一同學習,一同力行,逐漸提升本人的素質,進步家庭生活質量,改善任務、生活環境以及社會習尚,從而到達構建調和家園、調和社會的目的。

學習弟子規後心得體會篇2

《弟子規》,就是把聖人教育貫徹到生活中,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

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十年,這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爲有用之才。

在孝方面,就應按《弟子規》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需獻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深切體會後,才發現自己做的不夠;另一方面,自己作爲父母,在引導孩子熟讀的同時,應該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爲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爲父母最大的收益。

其次,《弟子規》裏,我讀到了誠信。爲人處世,除了孝道,就是誠信了。誠信爲本,誠信也是國人所追求和倡導的一個基本素質。任何時候,任何朝代,一個人立於世,只要開口說話,首先就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是不可能永遠行得通的。同時還要注意的是,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花言巧語。

另外,從《弟子規》裏,我還讀到了仁愛,提示自己對身邊的人要有顆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壞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的、愚笨的、尊貴的、貧賤的,不同國界、不同種族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這就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爲名利也毫無虛假。

和古人相比,我們的品行已經落後的太遠太遠了,今天能重溫傳統文化感到非常幸運,很感恩《弟子規》作者李毓秀,要感恩唯有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想《弟子規》中寫的,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爲,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學習弟子規後心得體會篇3

自從參加了《弟子規》的學習,在那裏學到了很多知識,周老師和林老師教會了我們很多《弟子規》的內容,教會了我們要學會“凡出言 信爲先”“父母呼 應勿緩”“出必告 反必面”等很多內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幫着做,不會的事情學着做,會做的事情馬上做。我學會了自己吃飯前先幫長輩夾菜,有時候幫父母煮飯,曬衣服,倒垃圾,自己做點心飯,自己洗頭洗襪子,自己喜歡的東西學會了讓別人先挑,前幾天,我們在天一閣裏買了《寧波諺語》和《寧波童謠》,我其實很喜歡《寧波童謠》,讓表妹先挑,她很開心,我也很開心,因爲“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最開始因爲好奇走進《弟子規》的課堂,並且每次都可以得到一個不一樣的小玩具,現在發現每次都能學到很多道理,現在也沒以前那麼愛發脾氣了,有時也能學着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着說話稍微幽默一點。現在最喜歡《弟子規》的分享環節,可以看到別人力行弟子規的情況,這時候就會反省自己,還有哪些不足,需要向別人學習,因爲“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無加警”,自己心裏暗暗下決心,下次要做得更好。所以現在每次都期待着週五的《弟子規》課,期待上臺分享,希望自己一直堅持學習,努力做得更好!

學習弟子規後心得體會篇4

這個學期,學校開展了誦讀經典《弟子規》的活動。“真是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古人寫的《弟子規》壓韻、好背,讀上去琅琅上口,津津有味,且是至理名言。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聽到別人讚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就歡喜接受。經常這樣做,那些正直誠實的人就逐漸與你親近起來。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這樣做的人太少了,而我呢?我的行爲不正與這相反嗎?記得不久前的期中考試,數學我拿了個99分,我就高興得不知天高地厚地驕傲起來。

媽媽告誡我說:“碗外有盆,盆外有缸,缸外有湖。”原本滿心期待媽媽能誇獎我幾句,真掃興。我憤憤不平地說:“好不容易考得這麼好,只差一分就是滿分,也不曉得說幾句好聽的,哼!”唉,現在,我懂了,我們的古人多麼謙虛呀,他們竟然是“聞譽恐,聞過欣”,我是不是該爲自己曾經的驕傲感到羞愧呀!

“出必吿,反必面。”這句話的意思是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我們班有很多同學做得真好,反之有個別同學在同學家玩到七八點纔回家,他父母可着急了,打電話問這個同學,問那個同學的。過了一天,老師在課堂上嚴厲的批評了他。那時我想到了“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其實我也有這樣的毛病,有時下午上一節課玩到五點纔回家,我得趕緊改啊!

《弟子規》裏像以上這樣的生活學習方面的“小”道理還有很多很多,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用心去體會,去理解,才能慢慢運用它,實踐它。當我們把一些良好的習慣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我想這個世界就多一份和諧和文明。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對比古人,反思自己。

學習弟子規後心得體會篇5

最近公司每週一課的時間在播放《弟子規》。說是近期很流行的培訓課(不過在他們放映之前,我還真是一點都沒聽說)。

剛開始確實有點不屑,因爲講課的教授自己也說,這是古人用來教育小孩子的訓言。我們基本都是可以有小孩的年齡了還看這個……

不過,聽了2次課以後,這種想法慢慢改變了

其實具體的內容我也不見得都能背下來,但是那位教授講的幾個小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第一次的觸動是在那個警察局長給小朋友講完課後,告訴他們:“你們知道嗎?哪怕是死去很久的人,只要我們看到他的骨頭,就能知道他是男是女。“小學生們都覺得不可思議,紛紛詢問是如何知道的。警察局長說,“男生和女生的骨骼顏色是有區別的,特別是生過孩子的女性,骨骼略呈灰色,因爲媽媽爲了孕育孩子,把自己身體的養分都傳給了孩子……”當時一聽,頓時覺得頭腦一陣脹痛,眼眶頓時紅了,突然就想到媽媽頭上花白的頭髮,就算染色,不時的還會褪去……心情異常沉重。

今天的課我記住了那幾句:父母叫,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乍一看,都是小事,或許很多人都覺得不值一提,甚至有逆反情緒,我剛開始也覺得……父母的訓話、要求也不見得都是對的,難道還都要接受啊。不過再想想這些無非說的就是一個“孝”,“孝”——“老”在上,“子”在下,強調的就是長輩和晚輩間血脈相承的聯繫。而“教”——孝之文也,乃是中國文化中一貫要求的做人的根本——孝爲先,然後習文。父母養育我們的恩情重如山,難道我們不應該把這視爲做人的根本嗎?所以,至少不要太過忤逆,即便父母的想法、做法不對,至少也別正面衝突。

說到“父母叫,應勿緩”,講師還提到一個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曾子。他是個著名的大孝子。有一天在山上砍柴,剛好有個朋友到他家找他,曾子的母親沒有什麼文化,怕言語上有什麼不妥之處,既不敢與之交談,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那時婦人不能隨便出門,曾子父親早亡),於是用牙齒咬着手指,直至出血。這時候,在山上的曾子頓覺得心口一緊,怕母親有事,立刻下山來,跪問母親是否有事。母親如實相告。

講師說完,很霸氣地說:“不要跟我討論這個典故的真實性,我就堅信這是真的!父母對兒女的呼喚,尤其是母親對兒子的,有時候就是不需要言語。”挺有魄力的一講師。

還有一個小故事,在網上看到的。發生在一小公園,一個3、4歲的小男孩在草地上玩耍,他年輕的媽媽喚他回家,叫了他很久,他也不理會。直到母親拿出一條巧克力,在手中晃了晃,小孩立刻被吸引住了,媽媽問他想不想吃,他說想,媽媽說那要跟我回家吃。小孩立刻就乖乖地跟媽媽回家了。

教授說,這就是現在非常流行的父母對孩子的物質獎勵式教育。仔細一想,這不是對孩子進行人的教育,而是動物的條件反射教育!長此以往,就不是“父母呼,應勿緩”,而是“物慾呼,應勿緩”了!而人的慾望是會膨脹的,直到有一天,父母無法滿足孩子的慾望,那麼孩子很有可能就會將父母棄之不顧,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想想,這些都說的很有道理,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反省,對父母,我們做的真的夠了嗎?

學習弟子規後心得體會篇6

當孩子哇哇墜地時,父母就義不容辭地充當起了啓蒙老師的職責。孩子在注視着父母的一舉一動而成長着。試問哪個父母不想有個“母慈兒孝敬”的結果呢?所以,孩子的成長家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今天有幸看了《弟子規》光碟,兩個孩子的彙報令我深有感觸。他們有着相似的童年,而童年給孩子的心靈造成的創傷最關鍵的。他們在父母的謾罵聲,摔碗聲中長大,想必這樣的環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創傷,他們覺得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都是不安全的,更何況外人。久而久之,那種不安全會尾隨着他們,不光對家庭,對社會也有厭惡感,所以到了叛逆期就會對社會形成一定的危害,打架,吸毒,搶劫等等……可以說是無惡不作。我覺得不管是雙親家庭或是單親家庭,作爲父母,要讓孩子感受更多溫暖,在和諧家庭中生長的孩子,就算是成績一般,但思想品德很健康。許多單親家庭,認爲家庭破碎了,自己是受害者,感覺全世界都欠了你一樣,哪有什麼閒功夫再去管教孩子,這是一種極端自私的想法,自私地爲自己而泣的同時,忽略了孩子的感覺。所以,單親的家庭要更自立,更堅強,更多給予孩子愛,讓孩子覺得自己並沒有被父母拋棄,這樣孩子的心靈纔不會扭曲。孩子只有在“被愛”中成長才是最幸福的,纔會更懂得珍惜幸福,纔會更珍惜自己的父親或母親。

我的孩子不是很優秀,在生活學習中也存在了很多讓我我頭痛的問題,但我感到驕傲,爲什麼呢?因爲我覺得他的品德很好。他很善良,很親和,很單純,樂於助人,甚至他相信只要是跟他講話的人一律都是好人。我想讓他覺得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很美很美的,不用厭惡地生活着,這樣舒心地活着,纔是我們給他的最好的享受。現在的孩子學習任務很重,許多家長會認爲學習好就是完善的,我覺得這是個誤區!我個人認爲孩子的品德更重要,孩子是品德不是靠嘴巴教育出來的,而是在家長的行爲引導下漸漸顯露出來的。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對待家人要和藹可親,這是理所當然的。可在教育孩子當中,不應該單單對家人,如果僅僅這樣,無疑已經給孩子打上了“自私”的枷鎖。我經常會帶着孩子乘公交車,當看到年紀較大的老人上車,就讓座,在那些個爺爺奶奶的道謝聲中,再次表揚他“做得非常好”。從中讓他感覺幫助別人是很快樂的事情。所以當孩子去幫助任何人的時候,我都會高興地小小獎勵一下。我認爲學會感恩,要先從尊老愛幼的小事做起。作爲家長,我們要賞識孩子的每一個優點,並且不斷地鼓勵他。看到孩子的缺點,我們不要在大庭廣衆下講出來,回到家跟他溝通一下,權橫下輕重。我想孩子們都會懂事地接受善意的意見或建議的。

我覺得讓孩子增長見識是非常必要的。我幾乎每個星期會帶孩子出去走走,不是一定要走出無錫,到很遠的地方纔叫長見識。我是有意識的帶上孩子出去觀察一些事物。比如,春天的時候我們一起找春天,用美麗的詞語描述春天,我們一起來搶答關於春天的詞藻;夏天的時候我們一起游泳,一邊游泳,一邊回憶下英語單詞;秋天時,我們一起會拿上掃帚,去小區廣場把樹葉掃乾淨;冬天也會一起堆雪人……門前一棵樹就能讓我跟孩子談上一年,因爲四季的樹都是在變化着的。這就增強了孩子的學習興致。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們要讓自己回到童年,跟他一起成長,想想我們自己在四年級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這時,我們會包容很多孩子的小錯誤,也變得不再斤斤計較。

其次讓孩子愛上學習也是很必要的。我幾乎是跟孩子一起成長的,孩子看的書,我大多都看,然後我們一起聊書中內容,有時還會爭辯一番。這樣不但能增進感情,主要是能培養起他的學習興趣。久而久之,他就愛上學習了。但要讓孩子保持這種學習興趣可不簡單,家長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知識面,讓孩子對你有崇拜感,這也就相對地刺激了孩子的求知慾,他就會翻閱大量的書籍來增加自己的知識面。以前我的孩子不愛學習,學習態度不好,一直抱有上學就是爲父母而學的心態。我就報名學英語,跟他一起進步,我們比賽,誰進步更快,刺激他的上進心。現在呢總算小有收穫,作業也做得很快,做完功課還會自己記得彈鋼琴,不用我再催促。我由衷地感到高興。這當然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這還得感謝班主任霍老師,我對孩子也有手足無措的時候,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打電話跟霍老師溝通,聆聽她的教育心得,每個父母都有這種時候,霍老師讓我要適時的調整心態,對待孩子既是朋友又是嚴師。有時這種分寸確實拿捏不準,所以有時會起到反效果。四年級的孩子已經開始有逆反心理了。老師讓我看《弟子規》,我很用心地看,用心地記,真是深有感觸的。我們做得確實不夠,還有很多很需要學習。當我聽到《弟子規》中“凡不言,信爲先”,先問孩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然後再跟他溝通,說話是必需講誠信的`,做不到的事,可以不答應,但凡答應了,就得不折不扣地完成。我不知道孩子聽進去多少,但孩子的表情我知道他知錯了。然後我就引用“有則改,無則警”來鼓勵他。我的孩子一直說自己有怯場的缺點,所以我會跟霍老師溝通,讓孩子不時地在班上進行才藝表演,藉此壯膽。所以在此我向霍老師多多學習的同時還要感謝老師對我們的教育。規中有很多我們用得到的東西,雖然我不能像孩子一樣地流利地背誦出來,但大多的道理都跟孩子交流過了。現在的孩子在老師的教育下,理解能力甚是了得,每每讀來,孩子們解釋地都是頭頭是道。孩子在家中經常念念叨叨“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用人物,須明求;徜不問,即爲偷”等等……我在一旁聽着,也會跟着一起讀。

教育是一門大學問,教育這個詞眼很神聖,學校推崇古頌賢文是良舉。《弟子規》在教育孩子們長大後成爲一個有用的人,有智的人,有勇的人。孩子學到的同時,我們家長也在一起學習着......

學習弟子規後心得體會篇7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通讀了《弟子規》,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有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首先,對長輩有禮有敬、對兄弟恭敬友愛。對個人而言,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其次,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懷着恭敬之心,爲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有時在具體工作中還是免不了有爭強好勝、驕傲自滿的情緒在裏面,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讀完《弟子規》後,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因此,我在以後的工作中,要保持謙虛的態度,遇事要三思而後行,多向身邊的領導和同事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再次,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弟子規》規範人的行爲,一句話一個道理,它給了

我們很多工作中的啓示。作爲黨員,我們要正視自己,實事求是地發現問題和不足,認真改正和彌補,在工作中積極進取。最後,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閱讀《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黨的宗旨是爲人民服務,作爲一名黨員,要多傾聽羣衆呼聲、接受羣衆監督、尊重羣衆意見,真正做到“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權爲民所用。”

細節決定成敗。《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爲的各個細節,用簡明通俗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提高修養、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應有的禮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多時候,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做好,那就會出現“細中見精”、“小中見大”的不平凡。

閱讀《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能變成和諧的世界。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己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情懷都是非常有益的。能認真讀過,用心去做,並且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便可終身受益。

學習弟子規後心得體會篇8

隨着自己對《弟子規》等聖賢文化的薰修,我感覺從個人到家庭都受益匪淺。孩子越來越懂事,家庭氣氛也越來越好,特別是夫妻關係得到很大改善。

我丈夫是刑警,工作很忙,所有的家務活、帶孩子基本是我自己做。而我在高中教學,工作也不輕鬆。丈夫回來,往往就是一堆髒衣服、臭襪子一扔,大丈夫相一擺,坐吃等喝。儘管我爲家庭爲丈夫以前所做不少,而丈夫似乎並不領情,而且甭說你對他發脾氣了,態度言辭稍有不好他就跟你斤斤計較。所以,我心中時常感到不平衡,總有種「忍辱負重」之感,兩人之間也時常疙疙瘩瘩的。

隨着聖賢文化的薰修,我慢慢醒悟了,原來問題的根本就在自己身上,是我自己的心態不對,雖然爲家庭爲對方付出的不少,但並不是念念爲對方好,而是時常在用得失心衡量:我爲他做了多少,他又爲我做了多少,總覺付出多回報少,故心含委屈。對方感受到這種不正的思想,必然反饋回來的也是不好的態度。

《弟子規》上說「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夫妻之間不也是這樣嗎?是自己太自私了,所以我就知過改過,首先改變自己的心態,多看丈夫的優點,儘量不看他的缺點,丈夫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果然變了,而且變成了我的「大恩人」。因爲是丈夫在社會上遮風擋雨,維護着我們這個家,治家理財也是多虧了丈夫;更主要的,正因爲有了他的磨鍊,我原來焦躁的性情才變得溫和、沉靜,狹小的心量也變得更加寬闊,是丈夫成就了我。所以,我發自內心地感謝他,感恩心一出來,恭敬心、真誠心都出來了。我也把這種心態傳遞給孩子,所以每當丈夫上班走時,我和孩子都送到大門口:「爸爸再見,您慢走。」下班回來,孩子趕緊迎上去:「爸爸辛苦了!」我則拿過毛巾給他擦汗。睡前孩子還要問安:「爸爸晚安,祝您做個好夢!」

丈夫出差時,我會打電話問候,在生活上也儘量體貼丈夫。若自己在家吃就簡單對付,他回來時我就用心做一道菜;看到丈夫勞累,我自己再疲勞也要給他捶捶背,做做按摩,甚至打好洗腳水幫他洗腳。而且現在做這一切都是我心甘情願的。平時我還常用手機給他發條短信,對他的優點或善行進行讚揚,因爲《弟子規》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對他的缺點,儘量委婉地提出,一切事情都儘量考慮到他的感受。

前些天,我遇到一次學習聖賢文化的好機會,開始丈夫答應了,結果臨走前一天晚上,他又變卦了,儘管我非常渴望並珍惜這次機會,但爲他我忍痛放棄了。我對他說:「我們學習聖賢文化的目的就是爲了家庭、社會更加美好和諧,不能反而引發矛盾。我知道你也是爲了我好,我也爲了你,不去了!」他說:「這樣的話,以後我支持你學!」隨即,他出差去南方,回來時頭一次給我捎回了衣服,而且還是兩套;平時非常節儉的他,花60元錢爲我買了一把精緻的梳子,還讓人在上面刻上我的名字。

丈夫對我確實變了,大熱天他會滿頭大汗地搶着炒菜;衣服、碗筷有時也幫助洗;看到我很累時他還會爲我捶捶背;甚至有時還幫我剪腳趾甲。當然偶而丈夫臉上也會陰雲密佈,我就趕緊反省自己,一靜下心肯定會發現自己心態或言行上有不好之處,只要糾正了,他也很快會「多雲轉晴」。

我越來越感到,家庭的幸福需要我們用愛心、感恩心來好好經營。同時我體會出遵循聖賢教誨的兩個原則,肯定你的家庭會非常美滿。第一句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要學會換位思考,自己想得到什麼就要先付出什麼,不想得到什麼當然也不能讓對方承受;第二句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也就是當出現矛盾或不順時,我們應首先好好反省自己,往往問題的癥結就在自己身上。其實只要念念爲對方着想,一切就會無所求而自得,總之一句話:只要念念爲對方,家庭就可變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