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個別字及解釋

《弟子規》教人向善,培育增長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並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弟子規個別字及解釋,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弟子規個別字及解釋

弟子規個別字及解釋1

1、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同‘悌’) 次謹信

【解釋】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首先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

2、泛愛衆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解釋】博愛大衆,親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家庭條件允許,只要有時間和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入則孝

3、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解釋】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4、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解釋】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爲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5、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解釋】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爲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牀鋪扇涼;早晨起牀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此處引用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黃香的典故)

6、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解釋】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所以,居住的地方儘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7、事雖小 勿擅爲 苟擅爲 子道虧

【解釋】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解釋】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要揹着父母私藏。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私藏東西,即使自己很謹慎,也免不了會有被父母發現的一天,那時父母會傷心;

9、親所好 力爲具 親所惡 謹爲去

【解釋】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盡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壞習慣);

10、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解釋】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所以,應該儘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污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11、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解釋】父母對我們態度慈愛的時候,孝敬父母恭順父母不是什麼難事;父母對我們態度不好,批評我們,埋怨我們,或者惡聲惡氣,厭惡我們,憎恨我們,打罵我們,甚至動刀動槍殺害我們,還能對父母心存孝意,纔是難能可貴。(當然,父母打自己,甚或要動刀動槍殺自己的時候,自己應該遠遠的躲開,跑掉,以免讓父母背上不慈殺女弒子的壞名聲。)

12、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解釋】如果自己認爲父母有過錯,應該努力勸導父母改過向善,以免父母鑄成更大的錯誤,使父母陷於不義的境地;不過要注意方法,勸導時應該和顏悅色、態度誠懇,說話的時候應該語氣輕柔。

13、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解釋】如果自己勸解的時候,父母聽不進去,不要強勸,應該等父母高興的時候再規勸,別跟父母頂真,徒惹父母生氣,還達不到規勸的效果;如果父母不聽勸,又哭又鬧,就暫時順從父母;如果把父母勸惱,生氣責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當面埋怨。

14、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牀

【解釋】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嚐藥的冷熱和安全;應該盡力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牀前;

15、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解釋】父母去世之後,守孝三年,經常追思、感懷父母的養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16、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解釋】辦理父母的喪事要合乎禮節,不可鋪張浪費;祭奠父母要誠心誠意;對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樣恭敬。

出則悌

17、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解釋】兄長要友愛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長;兄弟姊妹能和睦相處,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18、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fèn]自泯[mǐn]

【解釋】輕財重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上包容忍讓,忿怒自然消失;

19、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解釋】飲食用餐,就坐立行走;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

20、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解釋】長輩呼喚別人,應該立即代爲傳喚和轉告;如果那個人不在,或者找不到那個人,應該及時告知長輩;

21、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解釋】稱呼尊者長輩,不應該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長輩面前,應該謙虛有禮,見到尊者長輩有所不能,幫助可以,但不應該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顯示自己比尊者長輩強;

22、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解釋】路上遇見長輩,應恭敬問好行禮;如果長輩沒有說話,應退後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

23、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解釋】如果遇見長輩時,自己是騎馬或乘車,應下馬或下車問候;等待長者離開百步之遠,方可續行;

24、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解釋】長輩站着的時候,晚輩不應該坐着。具體是長輩坐下前,晚輩不應該先坐;大家都坐着的時候,長輩站起來時,晚輩也應該站起來;大家都坐着的時候,又一個長輩進來了,晚輩也應該立即站起來,以示尊敬。長輩坐定以後,晚輩應該等長輩示意自己坐下時,纔可以坐;

25、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解釋】在尊長跟前與尊長說話,或者在尊長跟前與別人說話,應該低聲細氣,不應該咋咋呼呼;但聲音太低,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尊長聽不清楚,也不合適;

26、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解釋】到尊長面前,應快步向前;退回去時,稍慢一些才合禮節;長輩問話時,應該站起來回答,而且應該注視聆聽,不應該東張西望;

27、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解釋】對待父輩祖輩,如養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岳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等等長輩,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親生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兄輩,如堂兄,表兄,族兄等兄長,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同胞兄長一樣友愛尊敬。

28、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解釋】早上應該早起,晚上不應該過早睡;因爲人生易老,所以應該珍惜時光;

29、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解釋】早晨起牀,務必洗臉梳妝、刷牙漱口;大小便回來,應該洗手;

30、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解釋】穿戴儀容整潔,扣好衣服鈕釦;襪子穿平整,鞋帶應繫緊;

31、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解釋】放置衣服時,應該固定位置;衣物不要亂放亂扔,以免使家中髒亂差;

32、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份 下稱家

【解釋】服裝穿着重在整潔,不在多麼華麗;一方面應該考慮自己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應該根據家庭實力量力而行;

33、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解釋】對待飲食,不要挑挑揀揀,嫌這嫌那;飲食吃飽吃好就行,不要過分追求美食,更不要過分追求奢華;

34、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爲醜

【解釋】少年未成,不可飲酒;酒醉之態,最爲醜陋;

35、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解釋】走路步伐從容穩重,站立要端正;上門拜訪他人時,拱手鞠躬,真誠恭敬;

36、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解釋】不要踩在門檻上,站立不要歪斜;坐的時候不可以伸出兩腿,腿不可抖動;

37、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解釋】進出房間揭簾子、開關門的時候,應該動作輕緩,不要故意發出聲響;拐彎的時候,應該繞大點圈,不要直楞楞的貼着牆角或者直角拐,這樣就不會撞到物品的棱角,以致受傷,也不會因爲有人在拐角處突然出現而撞在一起;

38、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解釋】拿空器具的時候,應該像拿着裏面裝滿東西的器具一樣,端端正正,不要甩來甩去,不然會顯得很輕浮;進入無人的房間,也應該像進入有人的房間一樣,不可以隨便;

39、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解釋】做事的時候,即使再緊迫,也不要慌慌張張,因爲忙中容易出錯;不要畏懼困難,也不要草率行事。

40、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解釋】打鬥、賭博、色情等不良場所,絕對不要接近;對邪僻怪事,不要好奇過問;

41、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解釋】將要入門之前,應先問:“有人在嗎?”進入客廳之前,應先提高聲音,讓屋裏的人知道有人來了;

42、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解釋】屋裏的人問:“是誰呀?”,應該回答名字;若回答:“是我”,讓人無法分辨是誰;

43、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爲偷

【解釋】想用別人的物品,應該明明白白向人請求、以徵得同意;如果沒有詢問主人意願,或者問了卻沒有徵得主人同意,而擅自取用,那就是偷竊行爲;

44、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解釋】借人物品,應該及時歸還;以後若有急用,再借不難;

45、凡出言 信爲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解釋】開口說話,誠信爲先;欺騙和胡言亂語,不可使用;

46、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解釋】話多不如話少;說話事實求是,不要妄言取巧;

47、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解釋】不要講奸邪取巧的話語、下流骯髒的詞語;勢利市井之氣,千萬都要戒之;

48、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解釋】沒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不知道真相的傳言,不可輕信而再次傳播;

49、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解釋】對不合理的要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輕易答應許諾;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

50、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解釋】說話時吐字清楚,語速緩慢;說話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

弟子規個別字及解釋2

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衆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 則 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爲 苟擅爲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爲具 親所惡 謹爲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牀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則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爲醜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爲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凡出言 信爲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閒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爲錯 有心非 名爲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泛 愛 衆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閒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親 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衆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餘 力 學 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爲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淨 几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命自我作 福自我求

心好命又好 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 福變爲禍兆

心好命不好 禍轉爲福報

心命俱不好 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 最要存仁道

命實造於心 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 陰陽恐虛矯

修心一聽命 天地自相保

《弟子規》全文解釋:

一、總 序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衆,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譯文】

《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對己謹慎約束,對人誠實可信。處事要博愛民衆,並親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這些如果還有餘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

二、入則孝 出則悌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譯文】

當父母呼喚的時候,應當即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讓做的事,應當立即行動起來,不能拖延偷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譯文】

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聽明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冬則溫, 夏則清;

晨則省, 昏則定。

【譯文】

冬天寒冷的時候要照料父母,使其溫暖,夏天炎熱的時候則讓父母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侍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譯文】

外出辦事時,必須稟告父母,回來後也要面告父母,以免父母掛念。居處要安在固定的地方,職業要穩定不能輕易變化。

事雖小, 勿擅爲;

苟擅爲, 子道虧。

【譯文】

不要因爲事情小就自作主張,假如自作主張的去做事,就不符合做兒子的禮儀。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譯文】

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也不要私自把它們藏起來。假如你把東西藏起來,一經發現,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

親所好, 力爲具;

親所惡, 謹爲去。

【譯文】

凡是父母所喜歡的東西,一定要盡力準備齊全。凡是父母所厭惡的東西,一定要小心謹慎的處理掉。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譯文】

如果身體受了傷,就會給父母帶來憂愁。如果品行上有什麼缺失,就會使父母蒙受羞恥。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惡我, 孝方賢。

【譯文】

父母關愛我,我孝敬父母又有什麼困難呢。父母憎惡我,我還能克盡孝道,這種孝纔算是真正有孝道。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譯文】

父母如果有過錯,作子女的應該善意規勸使其改正,規勸時態度一定要和顏悅色,說話時聲音一定要輕柔。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譯文】

如果父母不聽子女規勸,又不改正錯誤,等父母情緒好時再勸,如果還是不聽,還要哭泣懇求,如果父母生氣打子女,子女也甘願接受絕無怨言。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牀。

【譯文】

父母生病的時候,煎好的湯藥,做子女的都要先嚐一嘗。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牀前,不能隨意離開。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譯文】

父母去世後要守喪三年,經常傷心痛苦,哀思親恩。在守喪期間,要夫妻分居,不能吃肉飲酒。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譯文】

爲父母守喪要完全按照禮法辦事,舉行祭禮時要表達出極大的誠懇,對待已經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在世時一樣克盡孝心。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譯文】

作爲兄長要善待弟弟,作爲弟弟,要尊敬兄長。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譯文】

彼此把財物看得很輕,兄弟之間的怨恨就不會產生。說話時做到互相忍讓,忿恨就自然消失了。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譯文】

在吃飯的時候,應當讓年長者先用;在坐的時候,應當讓年長者先坐下;在走路的時

候,讓年長者走在前面,年幼的跟在後面。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譯文】

如果聽見年長者叫喚人,就應立即幫他去叫喊。如果要叫喊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裏去看看有什麼事。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譯文】

稱呼長者,不可以直呼其名。在尊長面前要表現得謙虛恭敬,不要自我表現才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譯文】

走在路上如果遇上了尊長,要快步迎上去行禮問候。如果尊長不說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譯文】

如果騎着馬行路時遇見長者要下馬,坐着車行路時遇到長者要下車。長輩走後,自己還要在原地呆會兒,等長輩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譯文】

如果長輩站着,晚輩就不可以坐下,長輩坐下以後,命令你坐,這時你纔可以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譯文】

在長輩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些,但是也不能太低,如果低到聽不太清楚,那也是不適宜的。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譯文】

在見尊長的時候,走路要快些,見過尊長告退的時候,動作一定要緩慢。長輩問話時要站起來回答,雙目望着長輩,不能左顧右盼。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譯文】

服侍叔伯等父輩,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堂表兄,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恭敬。

三、謹而信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譯文】

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一個人很容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時此刻的寶貴時光。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譯文】

早晨起牀後一定要洗臉洗手,在洗臉洗手的時候還要刷牙漱口。每次大小便完畢,都要把手洗乾淨。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懼緊切。

【譯文】

帽子一定要戴端正,穿衣服時要把鈕釦扣好。襪子和鞋子要穿整齊,鞋帶要繫緊。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譯文】

脫下來的帽子和衣服,應當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不能隨便亂扔,以免把衣帽弄髒。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譯文】

衣服的穿着貴在整潔乾淨,而不在於華貴漂亮。見長輩時穿的衣服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平時在家時穿的衣服要和自己的家境狀況相稱。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譯文】

對於飲食不要挑挑揀揀。吃飯時要適可而止,不能超過平常的飯量。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爲醜。

【譯文】

血氣方剛的年齡,千萬不要貪杯喝酒,因爲一旦喝醉了,就會醜態百出而丟臉。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譯文】

走路時要不緊不慢從容大方,站立時要端莊直立。作揖行禮時要把身子弓下去,行叩拜禮時要表現得恭恭敬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譯文】

在家門口站立時不要把腳踩在門坎上,不要瘸腿斜靠着,落坐時不要把兩腿叉開,不要搖晃雙腿。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譯文】

進門時要緩慢地揭開門簾,不能弄出聲響。走路拐彎時角度大些,以免碰到東西或人。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譯文】

手裏拿着未盛東西的器具,就像拿着裝滿了東西的器具一樣小心。走進沒人的房間,就像走進有人在的房間一樣謹慎。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譯文】

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匆忙時最容易發生差錯。做事時不要畏懼困難,也不要草率地對待看似簡單的事。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譯文】

凡是打架鬧事的場合,絕對不能靠近。凡是不正經的事情,絕對不去過問涉足。

將入門, 問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譯文】

準備進入別人的家門時,首先要問一聲:有人在家嗎?準備上堂屋時,聲音要平和大聲。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譯文】

當別人問是誰時,就要將自己的姓名告訴對方,如果只回答“是我”、“是吾”,對方就弄不清楚究竟是誰。

用人物, 須明求。

儻不問, 即爲偷。

【譯文】

使用別人的東西,必須明確當面提請求,以徵得別人同意。假如不問一聲就拿去用,這就是偷竊。

借人物, 及時還;

人借物, 有勿慳。

【譯文】

借了別人的東西,要在約定的時間裏歸還。別人向你借東西,只要自己有的話就應當答應,不要小氣不借。

凡出言, 信爲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譯文】

凡是說話,首先要講求信用。欺騙矇混,胡言亂語,這怎麼可以呢?

說話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譯文】

說話多,不如少說,因爲言多必失,說的話只要切題恰當,切忌花言巧語。

刻薄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譯文】

尖酸刻薄的話,下流不乾淨的話,千萬不能說。粗俗的市儈習氣,要徹底戒除。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譯文】

對於自己沒有完全看清楚的事,不要隨便亂說,對於自己沒有明確瞭解的事,不要輕易散佈出去。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譯文】

對於不妥當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別人,假如你輕易許諾,就會處在做也是錯不做也是錯的兩難境地。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譯文】

凡是說話的時候,吐字要清楚而且流暢。說話時不能講得太快,不能講得含糊不清。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閒管。

【譯文】

那個說東家長,這個說東家短,如果別人說的這些事情與己無關,就不要去多管閒事。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譯文】

看到別人的善行,就要向他看齊,即使和他相差得很遠,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也會漸漸趕上他。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則警。

【譯文】

看見別人做了壞事,就要自我反省。如果發現自己有錯就要加以改正,如果自己沒有做錯事也要自我警惕。

惟徳學, 惟才藝,

不如人, 當自勵。

【譯文】

只有品德、學問、才能、技藝不如別人的時候,才應當自我勉勵,發憤趕上別人。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譯文】

如果自己的穿着不如別人漂亮,如果自己的飲食不如別人的美味可口,用不着心裏難過悲傷。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譯文】

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點就生氣,聽到別人恭維自己就高興。如果這樣,不好的朋友就會與你交往,有益的朋友就會與你斷交。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譯文】

聽見別人恭維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就欣然接受,如果這樣,

那些正直誠實的人,就會逐漸與你親近起來。

無心非, 名爲錯;

有心非, 名爲惡。

【譯文】

如果無意中做了壞事,這就叫“錯”。如果是有意地爲非作歹,這就叫“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儻掩飾, 增一辜。

【譯文】

犯了錯誤卻能夠改正錯誤,就等於沒有做過錯事一樣。假如犯了錯還要加以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

四、泛愛衆而親仁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譯文】

無論什麼人都必須互相關心和愛護,因爲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譯文】

一個行爲高尚的人,他的名望自然會高,人們所重視的,並不是相貌的漂亮。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譯文】

一個才學豐富的人,他的名聲自然會大。人們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有能, 勿輕訾。

【譯文】

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自利只爲自己謀利。別人有才能,不能輕易地詆譭別人。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譯文】

不要曲意巴結有錢人,不要對窮人驕橫無禮,不要厭棄故交老友,不要只喜歡新交的朋友。

人不閒,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譯文】

當別人很忙碌的時候,不要一有事就去打攪。當別人心情不安的時候,不要找他說話而打擾他。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譯文】

發現了別人的短處,千萬不要揭發出來,發現了別人的隱私,絕對不要說出去。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譯文】

稱道別人的善行,就等於做了一件好事。因爲別人知道你在宣揚他的善行,就會更加勉勵自己。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譯文】

宣揚別人的短處就是一種罪惡。宣揚別人的短處會招致別人的痛恨引來禍患。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譯文】

看到別人的長處要給予鼓勵,這對雙方在品德上都有益處。看到別人的過失不加規勸,這對雙方在道義上都是一種虧損。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譯文】

無論是從別人手裏得到東西,還是把東西給予別人,都要分得清清楚楚。給予別人的應該多些,獲取別人的應該少些。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譯文】

準備要求別人去做的事,首先要問一句自己願不願意去做。如果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就應當立即停止。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譯文】

對別人的恩惠要思報答,對別人的怨恨要忘記。對別人的怨恨越短越好,對別人報恩要越長越好。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譯文】

對待家裏的婢女僕人,最重要的是自身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了,還要有仁慈寬厚的胸懷。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譯文】

用勢力去壓服別人,別人的內心卻不服。用道理去說服別人,別人纔會口服心服無話可說。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衆, 仁者稀。

【譯文】

同樣是人,但類別不同。普通的俗人很多,而品德高尚的人很少。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譯文】

真正的仁者,人們對他都心懷敬畏,說話時直言不諱,臉色也不諂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譯文】

如果能與品行高尚的仁者親近,會得到無限的益處。與仁者親近,個人的品德就會日漸地進步,而過失就會日漸減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譯文】

不接近品德高尚的仁者,會有無限的害處。這樣一來小人就會乘機親近他,什麼壞事都可能做出來。

五、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譯文】

如果不努力實踐禮義仁愛,只是學習經典文獻,就會滋長浮華作風,將來會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譯文】

如果只努力實踐仁義,不學習經典文獻,就會只憑自己的見解去爲人處事,就不會明白道理的真假與否。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譯文】

讀書的方法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這三者確實都很重要。

方讀此, 勿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譯文】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不要心裏又想讀那本書,這本書還未讀完,不要去開始讀那本書。

寬爲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譯文】

不妨把學習的期限放寬些,但在學習時要抓緊時間用功。學習只要功夫到家,不懂的地方就會自然弄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譯文】

如果心中有疑問,要隨時做好記錄,虛心向別人請教,求得準確的意義。

房屋清, 牆壁淨,

几案潔, 筆硯正。

【譯文】

書房裏要收拾得清爽,牆壁要保持乾淨。書桌要保持整潔,筆硯要放端正。

墨磨偏, 心不正;

字不敬, 心先病。

【譯文】

如果把墨磨偏了,說明心不在焉。字寫得潦草不整齊,說明思想不集中。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譯文】

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讀完一本書,一定要歸還到原來的地方。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損, 就補之。

【譯文】

即使有急事不看書了,也要把書本整理好。如果書本有缺損,應當修補完整。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譯文】

不是聖賢經書,應該放棄不看。不好的書容易矇蔽人的思想,破壞人的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譯文】

一個人不能自甘墮落,也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聖人和賢人的境界,都是可能通過自身努力逐漸達到的。

弟子規個別字及解釋3

《信》原文

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無心非,名爲錯,有心非,名爲惡。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信》解釋

第十九條:

【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

講到信,我們看“信”這個字,人、言構成信,人講話一定要真實,不真實就不信。講話也要注重你有沒有真誠,有沒有誠意。我們曉得人與人之間交往,最頻繁的、最容易溝通的就是言語,最容易表達的就是言語,言語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這種基礎上面,人與人的交往就可以說是非常的虛僞、非常的虛假。

所以這裏也告訴我們,從小我們要教育自己家裏的弟子要有誠信、要誠實,從小做人就要懂得誠實;在家裏不能誠實,到外面就有可能犯詐欺行爲,欺騙別人的這種言語都有可能會出現。

所以這裏講到“凡出言,信爲先”。凡是講話,我們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你講出來的話是不是真話。所以所講出來的話,要以信實爲第一。

在《論語》裏有這樣一句話,“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什麼意思?就是說以前的人,對於自己的言語非常的重視,每一次要講話之

前,他都會三思,思考看看這句話可不可以講、該不該講,講了之後我有沒有辦法做到。所以每一次講話,就很怕自己沒有辦法做到。“恥躬之不逮”,這個“恥”,就是會認爲自己講出來的話,做不到是一個很大的恥辱。這裏又講到,講話首先要建立在信用上面。

再來告訴我們,“詐與妄,奚可焉”。這個“詐”就是欺騙,“妄”就是不真實的語言,不誠實、不老實的語言。“奚可焉”,“奚”是怎麼可以的意思,怎麼可以做?“可焉”,可以做。講話已經要很老實了,那麼這些欺騙別人,講不真實的話,怎麼可以做?不真實就是謊話,說謊話。

這裏也要特別提出一點,有很多家長非常相信自己的小孩,自己的子弟,小小年紀肯定不會說謊話。在過去,父母可以這樣認爲,很有道理,很正確。可是我們曉得,現在環境大不如前,有一些孩子他很聰明,他從電視上、從電影裏頭學到了很多絕活,欺騙的絕活。老師有時也會被學生欺騙,譬如說作業,回到家裏跟母親說作業放在學校,或者說今天沒有作業。去到學校以後,就騙老師說昨天家裏有事情,所以作業來不及寫;昨天因爲家裏有重要人物來,所以我們就陪他吃飯,做什麼什麼,謊話一大堆。所以我們在家裏,也要看子女的言語,你只要看着他的眸子,如果有講謊話,我們從他的神情當中,也可以窺見出來言辭有閃爍,就可以曉得孩子有詐騙的行爲。

過去也有一個學生,他寫暑假功課。我看了這個功課以後,我發覺爲什麼他的生字、生詞還有造詞這麼少,明明課文有兩三面,照理講我看到裏面生詞有很多,但是他才少少幾行就沒了。後來我就說:來來來,我要看你的課本,要對照一下。凡是畫線的地方,就是要寫生詞的地方,我就看了一下,我看到很多用鉛筆畫的畫線被擦掉了,有被擦過的痕跡。所以我才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們面對小孩子,不要小看他,年紀小小的,在現今社會裏,他們在外面被污染的機會相當大,當我們覺得有異樣,做父母的千萬不要因爲忙而失於去追查,我們一定要追查,要看看。

所以這個“詐與妄”,從小我們就要告誡自己的子弟,千萬不可以說謊話,一發覺,一定要馬上處理。處理管教的方式,前面講“父母責,須順承”。你要看孩子他有沒有接納你,有沒有接受你的教誨,你從你跟他的對應當中,你就可以清楚,可以瞭解。如果你看到孩子的眼神是瞪着你,這個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要再稍爲調適一下。如果你在教小孩,你發覺孩子的眼神,他沒有懺悔,沒有悔改,心裏懷恨會表現在顏面上,我們也要特別注意,這個時候你必須要觀察孩子的習性,有的吃軟不吃硬,有的是吃硬不吃軟。所以我們在教導孩子的時候,沒有一定標準,你要善於觀察小孩。我們再往下看: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這裏指出人不要有太多話,太多話往往是惹禍的根源,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我們都曉得話傳來傳去,講來說去,到最後都變質了。所以我們深深感受到講話當中,彼此之間都有可能馬上當場就聽錯;聽錯之後,它所延伸出來的問題可能會更大。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經常受困於流言,或者你不經意的一句話,到最後都惹出很大的麻煩。所以我們深深瞭解,話講多了容易出毛病,我們就要特別注意。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有這樣經驗,我們今天讀到《弟子規》了,一定要切戒之,一定要戒除自己這種毛病,講話多說無益。

如果要說話,“惟其是,勿佞巧”。這個“惟其是,勿佞巧”,就是說我們講話要把握一個綱領,凡是無意義的話,我們不要講;有意義的話,可以彼此互相勉勵。真實之話,我們可以多說;鼓勵的話,彼此修身養性可以互相提攜的言語,朋友之間可以多說無妨。講好的話,講真實的話,講善良的話,這些都很好。“勿佞巧”,就是說我們講話當中,有的人講話八九不離十,都是講一些人我是非,說一些人家是非種種,都是講這些無意義的話。或者說自己受到委屈,好像別人欺負他,不重視他,講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這些話講得如果有偏頗的話,都會變成佞巧。爲什麼?因爲有人講話就是到處告狀,不真實的話他到處講。佞就是不真實,偏頗。巧是巧辯,講一些不應該講的話語,這些都是不好的。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奸巧語”,奸巧也是不真實之話。有時候我們總會感覺我沒有做錯,爲什麼會有很多流言?這些流言大部分都是有人破壞,講了一些很難聽的話,一般人所謂講話狠毒,一般人就會感受到有些人講話真的會傷人會刺人,這些都屬於“奸巧語”,相當不好。有一句話提到“利刀割體痕易合”,就是被刀子割到,傷痕很容易癒合;“惡語傷人恨難消”,如果你用不好的言語去傷害別人,往往讓他一生都覺得非常痛苦,很遺憾。所以這種恨會懷恨在心,往往他也會伺機報復。

所以我們在言語當中,也要特別注意,爲人父母的這些言語都一定要確實的戒,不能講。如果父母經常在子弟面前批評這個,批評那個,這個子弟將來也會養成看到什麼他也會不平則鳴。我們曉得,不平則鳴也很容易得罪別人。所以在言語上面,這一條就告訴我們一定要特別注意。

“穢污詞”,就是不好的言語,粗魯的言語。有人罵人會講一些髒話,甚至幫別人封一個不好聽、不文雅的綽號,這些都相當不好。尤其同學之間,小朋友當中,都很容易犯這種毛病。什麼毛病?隨便取綽號來取笑別人,這些都是屬於“穢污詞”,孩子千萬不可以有這樣的習氣毛病。如果在家裏,父母發覺自己的子弟經常口出惡言,也要很謹慎小心地來教導他。一定要告訴他:你不喜歡別人講你不好,不喜歡聽別人罵你;同理,你也不可以用這樣的言辭來強加於別人。

“市井氣,切戒之”。“市井氣”,就是指前面的這些,可以說是一般人,市井小民。這裏“凡出言”到“奸巧語,穢污詞”,可以說是一般人經常會犯的毛病,所以“切戒之”,應該要切實地改正過來。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爲,學《弟子規》也就是改造自己,讓自己更好。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這一條相當相當的重要。何以說?我們都曉得人與人相處,最難的就是相知。與人相處當中,最爲遺憾的,就是朋友之間,聽到謠言之後,朋友引起誤會。所以與人相處當中,難免就會有糾紛,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我們追根究底,可以說是從口舌是非所開始的。一開始的時候,往往每一個人都沒有注意到。爲什麼?我們看到事情之後,內心就會起了分別、起了爭執,於是就會把話講出來。講了之後,這些話往往還會再散播出去,就好像往池塘裏丟石頭,你丟了,撲通一下,一個小小的旋渦,慢慢慢慢就擴散到整個池塘。所以人與人之間,我們在言語方面,一定要特別謹慎小心。

古人在此告訴我們,“見未真,勿輕言”。就是你看到事情,你看到的不是很真實,不是很明確,你不可以妄加揣測。妄加揣摩,然後輕易地把話傳開;傳開之後,話愈傳愈離譜。有時候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影響一個人的聲譽,讓這個人非常難過。

“知未的,勿輕傳”。“未的”就是不是很明瞭,真相不是大白;這個“的”就是清楚明瞭。“勿輕傳”,傳就是把這件事情傳開出來。所以這兩句話,“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相當相當的重要。

深信每一個人都有一些痛苦的經驗,就是被這些毀謗的謠言所困擾着。即使明明自己沒有做這樣的事情,但是總是會聽到很多謠言,把你傳得很難聽;沒有這樣的事實,也被捏造成有這樣的情形。所以人與人之間往往疏於言語,只要一不小心就會造成朋友之間的誤會,家庭當中的誤解。誤解之後,一定會爭吵;爭吵之後,小者爭吵沒事,大者會引起鬥毆。

所以言語上,我們一定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即使你看到的是真實的,你所明白的是事情的真相,也不可以輕易地講出來。我們一定要有智慧,講話之前一定要想一想,這句話講了之後,它有沒有後遺症?會不會毀謗對方?會不會影響整個民心?所以事情的大小,我們都要特別謹慎小心,千萬不可以爲所欲爲,看到什麼講什麼。看到別人好像不對,但是也不分青紅皁白就講出去,講出去害了對方,對自己也很不好。

對這樣的言語,我們也要知道,凡是講是非者一定是是非人,我們也不要輕信別人的話語。爲什麼?小者,這些言語影響一個團體的和諧;大者,影響整個國家,讓人心惶惶,都不對。尤其現在輿論媒體傳播非常的快,一有風吹草動都會影響整個民生生計,這是屬於比較大件的;小,則會影響個人的聲譽。所以我們在講話的時候,一定要很謹慎很小心,即使我們看到的是正確的,所瞭解也是正確的,我們肯定也要想一想,它到底有沒有利害關係?會不會影響別人?會不會破壞人的聲譽?會不會破壞整個團結和諧?都要謹慎小心。

這一條最值得借鑑的、警惕的,我想應該是大人。在這一條,如果我們讀到這裏,一定會有很深的感觸,在這一生當中,我們難免也會受到流言的困擾,我們讀到這一條應該要特別的謹慎小心。除了與人相處,這個言語之外;另外,如果是爲人師表,你對這個內容不是很清楚,不是很瞭解;做學問,對於這個學問裏頭有所懷疑,你不是很清楚,也不可以輕易地傳授。因爲你輕易傳授,會誤導學生,誤導弟子。所以在我們知見不是很清楚,我們的看法不是很明瞭的時候,我們作爲師長,對於教導子弟或是學生,這一點也應該要謹慎小心,要實事求是纔對。接下來我們再看下一條: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這裏也講到與人接觸的時候,我們都曉得人要有愛心,要有包容之心。在團體裏頭,我們有時候要借重別人的幫忙,纔有辦法把事情做得圓滿。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相幫助一定是很好的美德。此地講“事非宜”,“非宜”就是不妥,不是很恰當,這個事情不是很好的事情。我們在答應之前,一定要想想看,這個事情你幫助他是對還是錯?我們要建立在這個智慧之上。一定要明白,你這樣做是對的,是真的幫助他,還是在助紂爲虐?這個都要很清楚。譬如說你明知道這個人他好賭,他現在賭光了,再跟你借錢,你再把錢借給他,就很明顯,你這是助紂爲虐。你不是在幫助他,你是更進一步地在陷害他。

所以,我們面對別人有求於我們的時候,我們要衡量這一件事情它的對錯,千萬不可以變成幫兇。我們知道有一些小朋友,他到書局去看書,一些比較大的大哥哥、大姐姐,他就講:我這一本書先寄在你這裏。等一下忘記,走出去以後,就變成這一個人他被誤以爲是小偷。所以這種事,我們沒有經驗沒有關係;但是我們一旦明瞭之後,在某些關鍵的時候,我們不要答應得太快。這裏是講“勿輕諾”,“輕諾”就是輕易地承諾,輕易地答應。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也要小心,免得招惹災難到頭。

“苟輕諾,進退錯”。如果我們沒有明辨是非,我們不曉得,輕易地答應之後,“進退錯”,進就是做也不是,退就是不做,都錯。爲什麼?我們講話首先要有信用,沒有信用,我們又會覺得面子掛不住。所以這一條,它告訴我,在與人應對進退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小心。

拒絕也是一種藝術,很高的學問。如果你沒有辦法達到,你要婉轉,講得讓對方覺得你不是很嚴峻地拒絕他,也要讓他下得了臺。千萬不要口氣非常的強硬,這樣也不好。

在佛門裏頭有一句話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有時候我們與人方便,別人卻變成隨便。因爲我們幫助了他,卻反而造成反效果;有時我們一直同情他,你幫助他以後,反而讓他更進一步造作罪孽。所以我們在幫別人做事的時候,在答應之前,我們要詳細地問問看,他這個內容是什麼,不要先答應之後再後悔,那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這裏也特別的告訴我們,我想很多人對於財物的借貸,往往都會有痛苦的經驗。當好朋友或者親人向你開口,向你借貸,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怎麼辦?這個時候我們要三思而行,一定要建立在智慧上。如果他是一時有困難,他的確是真的遭遇到困難,我們義不容辭,一定要雪中送炭,一定要幫助他。如果我們看到這件事情,它的影響,它有後遺症,它的危害很大,我們千萬要適可而止,不能幫。肯定不看人情,一定要嚴加拒絕,免得造成往後的遺憾。我們再看下一段: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這裏也提到講話的時候,“凡道字”,“道”是講話的意思。“凡道字,重且舒”,這個“重”,一定要把重點講出來,“舒”就是要流暢,你交代的這些話語要流暢,要把重點講清楚。不可以講了一大堆,不曉得交代的事情爲何,這樣就等於白講。同時也讓對方沒有辦法明瞭,你所交代的是什麼事。所以,此地也告訴我們,尤其是在團體裏頭,或者你是主管,或者你是部屬,面對這樣的溝通,有這種上對下或者下對上的溝通,我們一定抓住講話要清楚、要明白,尤其很重要的事情更應該要特別謹慎。

末學過去曾服務於公職,如果長官從遠地打電話回來,交代一些重要的事情,我都會再重複、再反覆反述一次,讓長官明白我所聽到的,我從電話中所聽到的是不是真實。爲什麼?從電話當中,有時候我們會聽錯。言語當中有很多的字發音是一樣的,如果沒有很仔細,有時候我們也會會錯意,這些都是不可預料的。所以講話一定要清楚明白,讓對方聽懂,他的感覺是完完全全地清楚明瞭。

“勿急疾,勿模糊”。它就告訴我們,講話不可以太急躁。有時候很急,漏掉關鍵的一句話,或者一兩個很關鍵的字,結果你因爲太趕,漏掉了,就有可能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以我們在言語上面,一定要把握住一個要領,當你在交代或者傳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吐字清不清楚。講得不清楚,讓對方做錯是我們害他,不能責怪對方。講得不明白,交代得不清楚,往往會有很大的後遺症出來,可能所做的全部都錯誤。

所以在言辭當中,我們講話要清晰、要明白。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你說話的聲音速度太快的話,對方沒有辦法吸收,沒有辦法聽清楚。尤其老師也要很注意。記得小時候上數學課,老師的鄉音非常重,往往到很重要的幾何數學時,聽不懂。爲什麼聽不懂?因爲不明瞭老師所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所以在此地我們也呼籲,凡是爲人師表者,你在講話、在授課的時候,也一定要注意到音聲速度的快慢。太快學生聽不懂,太慢可能人家要打瞌睡。所以這種音聲的傳達,一定要把握住重點要講到。而且這個“舒”就是要流暢,把你的言語要表達清楚,免得讓人沒辦法理解你所說爲何物。

有的人講話速度非常快,像連珠炮一樣,從電話當中,我們也都有這樣的經驗,滴滴答答講完,講完我們也忘了他剛剛講的是什麼。所以碰到這種情形,如果我們是接電話的人,我們也不要緊張,一定要緩和下來,反覆再問他。因爲如果交代我們是負責傳話的人,在這一方面把關更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尤其是重要的事情,我們更不能忽略掉。所以在此地,我們看到這一條,如果講話時很快,這個語音有模糊的地方,我們也要特別謹慎小心。如果你沒有把握,對方可能聽不懂你的話語,我們也要告知他說:我這樣講你聽得懂嗎?如果不懂請你可以反問,哪裏不太清楚。因爲有時候人一急,或者一興奮,很多話他有時候會漏掉,或者講得太快,都會讓人覺得你講得詞不達意,這樣就很不好。接下來我們再看下一段: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

這裏就講到人與人之間相處,往往什麼話都不談,只是講一些人我是非。此地也特別告訴我們,當你有聽到或者是看到人家一堆三五成羣在講一些不好聽的話在講別人的是非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插進去,不要再去講,把這個是非擴散。有時候,我們聽到剛好別人講的是我們的親人,或者是我們的好朋友,都會覺得很難過。所以我們耳根清淨,不聽其他不好聽的話,不聽閒言是非,可以讓我們不但耳根清淨,而且心也會很安定。

再者,如果沒有人我是非的困擾,我們這一生也會過得特別的快樂。爲什麼?流言的困擾往往很令人難過,甚至會難過一輩子。尤其傷害很深的言語,往往都是因爲大家愛說話,傳來傳去,傳到最後變了質,等你聽到的時候,都已經不堪入耳,這個時候反而內心會很難過。所以當人家在講話的時候,不關自己,千萬“莫閒管”,千萬不要去管他。不要閒着沒事,電話拿起來就找朋友聊天。有時候就在你聊天當中,不經意的一句話,朋友把你的話再傳出去,這個是非就擴散出來了。

所以我們沒事的時候應該多讀書,或者學一些才藝,學種菜,學烹飪,學中國傳統的書藝,學畫畫,都很好。千萬不要把我們的寶貴時間,浪費在彼此的閒聊當中,不但造口業,也對自己很不好。爲什麼?我們前面提到“禍從口出”,我們要深深地警惕自己,言語一定要特別小心。接下來我們再看第二十一條: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前面第二十條告訴我們,言語特別的重要,要謹慎小心,它攸關一個人的聲譽,攸關一個人一生立身處世的信用問題。這一條,它就告訴我們要擴充我們的心量。“見人善,即思齊”。當你看到別人有善行,有好事,行好事,我們應該不吝於讚美,不應該鄙視他,更不應該有嫉妒的這種心態。我們說“見賢思齊”,就是告訴我們要有這樣的心胸,要提升自己。看到別人好的善良的一面,應該要想一想,“即”就是馬上,馬上反觀自己,想一想他這樣做很好,我們應該要向他學習纔對。這個“齊”,就是希望也能達成像他這樣的水平,達到這樣好的境界。

“縱去遠,以漸躋”。即使我們做不到,能力沒有辦法像他,我們也要慢慢地學習,慢慢擴充自己的心量。“以漸躋”,希望漸漸地也能達到他的境界,像他這樣的目標。

爲什麼要這樣勉勵自己?我想人都希望自己的境界、生活都會逐漸地提升。當我們看到人家美的一面,善良的一面,這些我們從來沒有聽過,沒有做過;我們看到這麼美的事情,我們把美的事情,自己也能變成這些美好的事情,不是很好嗎?所以這裏就鼓勵我們見賢思齊。有很多家長,看到自己的子女表現不錯,往往都吝於鼓勵,我想我們也應該要修正自己的一些觀念。爲什麼?我們想想,我們大人在外面工作,如果我們表現得不錯,主管或者長官對我們給予獎勵,我們也會感到非常的安慰,非常的高興,覺得我的付出、我的努力有了價值。

當小孩表現得不錯,我們也要適時地獎勵他。所以經常在課堂上,學生如果表現得不錯,我通常都會讚美他:不錯,要再接再厲。我最經常獎勵學生的就是卡片。卡片裏頭,寫了一些歷史上的名言,或者鼓勵他的話,我希望他能做到更好,他能再接再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曾經有一個小朋友得了不少的獎卡。他的母親說,她的兒子自從得到這些獎卡之後,他都默默地把它保存起來,每天晚上他會一再地看這些鼓勵的字眼。這些鼓勵的話對他的功課、對他的爲人,母親觀察之後說有很大的效益。

所以爲人父母的,當你看到美好的句子,或者鼓勵人的這些勵志的言語,我們也可以隨時把它摘錄下來,適時地鼓勵自己的小孩。做老師的也不吝鼓勵自己的學生,用好的言語,說不定他一輩子受用不盡,他可以得力於這一句話,一生精進不懈,這都有可能。

所以我們平常看到好的,我們也應該把這些好的故事,把它收集起來,隨時隨地可以講給子女們聽,或者講給學生聽,也都是非常好的,因爲它的鼓勵作用非常的高。這裏講到我們看到好的要向他學習。如果看到不好的,我們應該如何?這裏就提到: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這裏就講到當我們看到別人有過失、有不對的時候,“惡”就是有過失、有不對、有不法的情形,“即內省”,這個時候立即要先想到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像他這樣,犯這樣的過失。

所以孔老夫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三人,不是真的三個人,而是指: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善跟惡都可以成爲我們很好的借鑑,也就是我們很好的老師;看到好的我們向他學習,看到不好的我們要警惕自己,不能跟他一樣的犯錯。所以這裏就講到當我們看到別人做錯不對的時候,第一個不是罵人家,不是批評別人,而是要趕快的自己想一想看,反省自己,反躬自省,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

“有則改,無加警”。如果我們也同樣的犯這樣的過失,這樣的錯誤,就要趕快及時改正。“無加警”,沒有的話也要自己勉勵自己,警惕自己,不要做這樣不好的事情。

人很難看到自己的過失,可是卻很容易看到別人過失的一面。所以看別人的造作,看到別人不管是善或者是惡,可以說他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每天我們都看得到,世間的種種,鏡子它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如何幫助別人?如何讓這個社會更和諧?有很多人說我的能力很微淺,我沒有辦法做到。但是如果我們看到世間是一面鏡子,我們看得很清楚,心裏也很明瞭,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從本身做起。本身做得好,影響所及,你的家人也會向你學習,也會向你效法;擴充到整個社會,你影響的就是你在的團體。人人能如此,社會風氣也會因爲大家的努力而漸漸地改善。

所以,當我們看到善的,一定要再加以發揚光大,從內心做起;看到不好的,從內心反省。這樣這個社會善良的就會愈來愈多,善事擴充層面也會愈大;不好的也會逐漸地萎縮,逐漸地減少。所以讀了《弟子規》,我們仔細想一想,的確是一本非常好的生活寶典。我們再看下一則,第二十二條: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從前面我們知道,人要擴充自己的心量之後,我們也要向這個好人學習;看到不好的,我們要反思自己。我們都曉得,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你有德行的話,你就能服衆。你在家裏有德,你這些孩子也會向你學習。我們說祖上有德,《易經》講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這裏就講到如何擴充自己的德行,“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這個“德學”,我們所謂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也是八德。所以好的這種德行,好的德能,不但自己要能擴充,要能學習,要能效法;同時,如果感覺自己在這些方面有欠缺,應該要勉勵自己,好好在德學方面要加強。最簡單的就是從孝悌開始。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做兒女的、做學生的,做兒女的在家裏懂得要孝順自己的父母,做學生的在學校明白自己學業一定要認真,像這樣也是德學的一種。因爲你能儘自己的力量,達成應盡的責任,這個就是德學。

“才藝”如果不如人,應該要“當自礪”。這個才藝我們都曉得,現今的人很重視子女學有才藝,擁有才華的人,他在社會上往往比較吃香。如果你能一門深入,就變成這種才藝的專家。我們看到別人很有才華,他的才藝非常的高超,我們不能只有羨慕,我們都曉得成功的背後,往往是很多的血汗所堆積成的。所以我們在才德方面、學藝方面輸給別人,這個所謂“輸”,並不是你一定要跟他競爭。而是你覺得別人爲什麼可以做得那麼好,學得那麼好,我們應該要想一想,我是不是不夠努力?所以才做得不好,才學得不好,成績纔會一落千丈。

此地是告訴我們,隨時要勉勵自己,看到人家好的,看到人家學業好、功課好、品德好、才藝好,我們都要反觀自省,想一想我盡心了嗎?我盡力了嗎?如果你沒有達到盡心盡力,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好,就應該要向他學習,甚至請教他都可以。

我們說“好學近乎智”。很好學的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如果一輩子不好學,我們沒有能力,不但立身處世很困難,就是連照顧自己吃飯的能力都沒有。所以從小對於家裏的子弟,我們一定要告訴他,從小就要努力好好的學習。尤其在德行方面,做父母的更要加以謹慎地教導。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這裏就講到品德才學,這些非常的重要,看到別人很好,我們要向他學習,向他效法。可是如果在物質的享受方面,我們就要降低我們的享受。不要看到別人穿得好,吃得好,生活水準很高,然後拼命向他追求學習,這個是不對的。

曾經有很多有錢的人家,看到你穿名牌,明天我也穿名牌,這些都是不對的。因爲物質享受,這是無底洞的慾望。人唯有能降低自己的慾望,他對生活來講會更爲安舒,更爲快樂。而快樂也不是建築在物質生活上,一杯清茶,看看書,或者聽聽音樂,這樣的生活已經非常的愜意,已經是相當的快樂。

所以人要懂得知足,唯有知足的人,才最能享受到人間的快樂。這裏講到你的衣服、飲食,實際上這裏所講的應該是指我們的生活,物質生活,不是隻有在衣服。還有行的方面,我們也要注意。曾經有家長向我反映,他的孩子說:爸爸,你不用去學校接我了,因爲你開的那個爛車,我很丟臉,人家別的同學的父母開的都是名牌的轎車,你不用來接我了。結果這個父母聽了非常的難過,由這一點我們也要謹慎小心。爲什麼?小小的年紀他就懂得追求物質的享受,長大之後,他這個慾望怎麼能填滿?慾望可以說無止境。

所以從小我們給予子女的,我們要曉得,如果衣服,老大衣服老二可以穿,我們應該要留給老二穿。老二穿完覺得還不錯,家親眷屬有人也適合,也可以穿,我們也可以再把它轉送出去。但是我們一定要記住要把衣服保存好,免得失禮。所以如果能養成勤儉的美德,對於我們一生,我們對物質享受就不會很重視,就可以清淡。所以從小對於家裏的子弟,我們在物質的給予方面,也要特別的注意,一定要讓他有勤儉的觀念。

“勿生戚”。這個“戚”就是覺得難爲情,覺得臉上掛不住,很難過。物質享受比別人差會起了這種羨慕難過之心,這些都不對。所以從小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給他非常的安適,不見得是好的一面,反而有助長他慾望增加的這種嫌疑。爲什麼?我們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們如何讓孩子有勤儉的觀念,從小我們就要培養他,不可以從小讓他過得相當的舒服。這個所謂相當舒服,就是給他都是最好的。給他都是最好的,他將來長大,萬一環境沒有這麼好,影響所及,都有可能變成作奸犯科。所以在這一方面,做父母的一定要很注意,從小孩子他這個物質方面的享受。接下來我們再看下面的第二十三條: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這裏又提到了人與人相處,我們都曉得彼此見面,我們都希望對方能講好話,我們也講好話迴應對方。可是我們難免也會聽到,有人會直接講我們的過失。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誠如這一條所說的,你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不好的;當別人專門講你不好的,你會很生氣。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好的朋友會漸漸地遠離你。

這裏就講到“聞”,就是你聽到,“過”就是直接講你不對的地方,你聽到很生氣;你聽到人家讚譽你,讚美你,你很高興。這樣就是“損友來,益友卻”。因爲你喜歡聽好聽的,這就會引來很多專門講好話給你聽的,你永遠看不到你的過失,損友會漸漸地接近你。“益友卻”,好的朋友也會逐漸地疏遠你。

人會講別人的過失,如果沒有到達一個程度,往往他不輕易來跟你講你有哪裏的不對。每次如果他看你不對,他講你,你很生氣,他講了一次,下一次肯定不會再講。爲什麼?他怕跟你結怨,結怨仇。我們剛剛有提到,人很難明白自己哪裏有過失、有缺失。如果你不能接受朋友規勸你的,講你不對的,你沒有這樣的雅量來接納,你的朋友、好的朋友當然會漸漸遠離你而去。不好的朋友,損友就是不好的朋友,他會漸漸地接近你。

我們都曉得交朋友非常的重要,如果朋友相聚在一起,幾乎都是在吃喝玩樂,都是在享受,只知道這些,這些都是會有損我們的品德。爲什麼?每天只有慾望,往慾望裏頭貪求,這是造業的現象,也是災難來臨的徵兆,所以我們不能不小心。

此地講到損友跟益友,它的標準在哪裏?在你的心量。你有這樣的心量,你就會廣結善友;你沒有那樣的心量,所有的好朋友都會遠離而去,不好的朋友,他就會接近於你。因爲你只想聽你愛聽的,你不想聽真話,人家就用虛僞的話來欺騙你。最後,你潦倒,你禍害來臨,你都不曉得。所以,朋友當中的交往,我們也要謹慎小心。

孔夫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損友也有三,也有三類,所以我們也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友便辟,友便佞,友善柔”。這是講到不好的朋友有這三類,專門講好聽的話,專門找你去吃喝玩樂,專門講一些虛假的話,用這些話來欺騙你、誘惑你、蠱惑你,這些都屬於損友。所以,結交朋友非常的重要。

在一生當中,朋友也是五倫之一。朋友,他在我們人生的歷程當中,扮演着相當重要的角色,也是很大的關鍵。有時候我們受到委屈,有挫折,往往第一個想要傾吐的,不是父母,也不是長輩,而是比較親近的朋友,相處共事比較好的朋友,我們往往會跟他切磋探討。所以好的朋友,他講信義,他講信用,他會真正的幫助你,規範你,當你在危難的時候,他也會適時地站出來替你講話,或者讓你有所依靠。

所以,我們在選擇朋友時也要特別的小心。爲人父母的,從小也要告誡小孩。像有的父母,他不瞭解自己子女在外面交友的情形,等到接到警察通知之後,他才知道自己的子女在外面幹了些壞事。所以有一些賢明的家長,他也會去了解,他的朋友是哪些人,往往也會邀請他到家裏來觀察。如果像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說相當的保險。爲什麼?我們知道他的朋友是好還是不好,做父母的也可以在這個時候有機會教育,告訴子女哪一類是好朋友,哪一類不可以結交,應該要疏遠。所以,此地也講到一個標準,好朋友我們要接納他的規勸;不好的朋友,我們記得要遠離他。我們再看: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這裏就講到當我們聽到有人讚美我們的時候,一定要懷有恐懼之感。爲什麼?當一個人聽到別人讚美的時候,他會很高興,有時候那種驕慢的態度,他就會因而生起。

“聞過欣”。聽到人家講你不好,你會覺得很安慰,會覺得很欣慰,因爲我做錯事情有人肯願意跟我指出,讓你更爲提升,這是非常難得的。就好像唐太宗跟魏徵一樣,唐太宗他有寬廣的心量,接納魏徵跟他規勸一些不是的地方。如果沒有唐太宗的心量,魏徵老早就不敢給皇帝講這些真話。皇帝如果有過失,他都會及時來加以制止。

所以,這裏就講到“直諒士,漸相親”。“直諒士”就是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他會漸漸地與你接近。我們都曉得,人一生不可能沒有犯錯,但是你聽到別人對你有所過失會肯跟你講,我們第一個應該要感激他。爲什麼?他沒有讓你罪上加罪,惡上加惡。尤其做錯一件事情,你僥倖沒有人發覺,你下一次再犯,你會覺得大家都不曉得,你這些罪惡就一直往下墮落。如果我們今天第一次做,第一次就過失,第一次就不對,就有人來告訴你。你應該要慶幸,因爲你無心的過失,別人肯這樣的幫你忙,讓你能及時的制止,不再繼續造作惡業下去。

所以我們對於肯告訴我們過失的人,要抱着感恩的心,一定要感激他,不要氣他。有很多小朋友做錯事情,聽到別人跟他講,他就很難過跑來跟我講,他說別人說我怎樣。聽了以後,我分析給他聽是你的錯,別人願意講出你的不對、你的不是,你應該覺得高興。爲什麼?因爲你將來會變得很好很好。孩子聽到以後,他就覺得很安慰。

這裏我們也要提出一點,當我們如果要講對方不是的時候,我們的言語、我們的容貌一定要平和,不要讓對方覺得:你是在罵我。也要記得時間場合,如果在公共場所當中,你讓那一個人下不了臺,直接指責他,或者指出他過失所在,不給對方面子,這也是很不好的。

所以當我們看到好朋友有過失,我們也要知道讓他有樓梯下,讓他覺得這樣不會難爲情。所以,古人告訴我們“規過於室”。要規勸別人,儘量在單獨的地方,讓他能緩和自己的心情,同時也不要讓他太難堪。這裏也是相當重要的。

【無心非,名爲錯,有心非,名爲惡。】

這一條也非常的重要。何以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首先要了解,怎樣的過失稱爲“錯”?怎樣不對的事情,我們稱爲“惡”?這裏最大的分別在於你的心,在於你的起心動念。此地講“無心非”,你不是故意的,不是有心去做的,這些稱爲錯誤、過失。“無心非”,非就是錯。不對的事情,不對的言語,或者不對的造作,我們稱爲錯,是無心的;有心去造作,我們就稱爲惡。這裏它有很大的差別。

所以每一個人,我們想一想,這一生都有過失,都有過錯。如果無心所犯的,如果有人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存着感激之心,及時地改正自己錯誤的言語,錯誤的思想。如果你有心去做,故意去爲非作歹,那就是相當的不好。這是有意造作惡業,他的結果災難肯定會到來。有道是“舉頭三尺有神明”,一個人心地要純善;沒有純善,我們也要向善人學習。即使我們今天知道自己有過失,你能改正過來,可以說這是好人一個。我們也不要由於自己曾經犯了過失,就非常的難過,難過到終日沒有辦法原諒自己,這樣也是錯誤的。所以,此地講道: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這裏講有過失不要怕,只要你能改過,不再犯,這個過就永遠不再造作;不再造作,這些過失就等於沒有了。因爲你能懺悔自己過去的不對,你能及時地改正過來。像孔老夫子就非常讚賞顏回,他說顏回是一個不貳過之人。什麼叫不貳過?就是同樣的過失不再犯,知道自己有過失,肯定不再造像以前這樣的過失,不再重複,不再重蹈覆轍。

“倘掩飾,增一辜”。如果你有過失,你有過錯,你故意再去掩飾,不要讓人知道你曾經做錯事情,像這樣的人也不對,有這樣的心態更是不對。因爲“倘掩飾”,如果你再去掩飾,再去講一些謊言來彌補你的過失,同時“增一辜”,辜就是再增一條罪。你就增了哪一條罪?謊言之罪。

因爲人很怕人家指證他有過失,也很怕改過向善,這是一般人的通病。過去的人,往昔之人,他們對自己的過失,往往很在意。所謂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爲,自己的行爲有過失,我們要及時改正,不要怕改。有道是“知恥近乎勇”,知道過失不是一件恥辱,知道過失能及時改正向善,就代表我們是不斷往上追求之人,我們不是往下墮落之人。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條,對於自己有無心的過失,一定要及時改正過來;有意的犯錯更應該避免,更不應該有這種心態,故意去害人,做出一些不當的言論或者行爲,都是相當不好的。

人一生最難得的就是能清清白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這樣的人生纔有意義。所以此地也勉勵我們有過失不要怕,要能及時地改過。同時我們看到別人有過失,我們也要懷着寬恕的心情來對待別人。尤其是別人無心的過錯,我們要原諒他沒有那種智慧,他因爲一時不小心,我們也不要得理不饒人,也要有寬恕的心情來原諒對方。千萬不要惡上加惡,把別人逼到沒有地方伸展,這也是很不對的。所以,除了勉勵自己有過失及時改正之外,同時我們也要懂得“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個哲理。

我們看過了第二十四條之後,接下來我們要擴展我們的心胸。怎樣擴展?就是要有慈悲,要有愛心,對待世間的一切衆人,我們要懷着這樣的愛心來對待一切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