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向__學習》

作文(composition)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下面是中考作文《向__學習》,請參考!

中考作文《向__學習》

向傳承者學習

一部僅有4分鐘的短片在美國紐約的繁華街頭循環播放了數萬遍。

片中是一個黃皮膚、黑頭髮的年輕女孩,咿呀着唱着崑曲。意外的走紅並未讓她恃寵而驕,反而,她選擇繼續將崑曲唱下去。而她,只是“他們”中的一員。

他們很平凡,普通,沒有太出衆的外貌,沒有不平凡的經歷;但他們也高尚、偉大,不論有着怎樣的職業,怎樣的生活,他們都秉承着一個信念——傳承。

或許傳承手中的手藝,或許傳承傳統的藝術,於我而言,他們都是值得人們學習的,因爲他們傳承的東西,極不起眼卻又承載了太多的歷史,太多的文化,太多的光彩,那種光彩是人們目光所不及的。

曾有多少次無限的感慨:那些傳統的文明都去哪兒了?又該何處去尋呢?現代科技迅猛地發展,社會日新月異,我們也丟失了太多太多的東西。現在的城市中,可還有過鐵匠鋪?現在的街頭巷尾,可還傳來陣陣吆喝?現在又有多少人願意去聽一聽戲曲呢?怕是極少,甚至沒有了吧。是的,工廠林立,誰還願去大汗淋漓打一塊鐵,賣一次手藝?店鋪四起,網絡購物都如此發達,那些吆喝還有何用?人們有那麼多的電視劇、電影可以看,爲何要去聽那枯燥乏味還聽得一頭霧水、不明所以的戲曲呢?每每這麼想起,都會一笑,笑那些愚昧、落後、俗不可耐的老東西,會禁不住讚歎現代社會的美好。可雲淡風輕地笑着時,心中卻無故添了一筆沉重,這沉重爲何?

我細細地思索着,渴望得到答案。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還有中國,除了中國,其他的文明已消失殆盡,而幸運的,中國的文化傳承至今,只有中國的文化傳承至今。那可是五千年輝煌而燦爛的文化啊!多少個日日夜夜?多少個春夏秋冬?多少次花開花敗?人們世世代代,口口相傳,脈脈相承,都只是爲了傳承!那是五千年的沉澱,是祖祖輩輩的辛勤智慧與血汗,那是中國的文化,文化的精粹,精粹的沉澱,那是整個民族的精神!

我心潮澎拜。我彷彿立在了紐約的街頭,看着那熱鬧繁華的街頭那巨大的銀幕上,一箇中國女孩唱着崑曲,告訴世人:這是中華的文化,我要將它傳承!直至地老天荒,永不停息!

我終於明白那沉重之感由何而來,那是一種悵惘,是爲消逝的文化而由心底而發的悲涼。不過我覺得慶幸,至少文化還未完全消逝,我們不能阻止現代化的發展,但我們能醒悟過來,用特別的方式去傳承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向她學習,向他們學習,向傳承者學習,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拂去那漸漸掩上的灰塵,讓它的光輝普照大地,讓世人爲之驚歎!

我要向傳承者學習。

開始,並不意味着結束,而是傳承。

向時鍾學習

外公家的書架上有一個上發條的時鐘。

兒時我,總是伴着外公上發條的清脆聲中醒來。看着那書架上的時鐘,它外殼已經鏽跡斑斑,卻依然認真工作,每一秒的滴答都如心跳般有力,永遠都在爲了我們開啓下一秒……

就這樣,那個時鐘屹立在書架上,也算是在家中有了一席之地吧。

上週日,走進外公家門,卻未聞那熟悉的滴答聲。來到書架前,那時鐘還在那兒,只是時間卻定格了,我也隨之定格了……

“它老了,走不動了。”

外公一句平淡的話把我拉回了現實,我小心翼翼地將它從書架上拿下來,看着它佈滿鐵鏽的身軀卻依然清晰的數字,不自覺地擰了擰它背面的發條,它真的不走了,走不動了,真的老了……

也不是外公戀舊,還是這個時鐘陪伴外公度過了很長的時間,捨不得,那個時鐘依然在它原來的位置靜靜地站着,只是它的身旁多了個金屬製成的`新鬧鐘,每天下午都會發出一陣刺耳的,不帶任何感情的吼叫,提醒我們,要做事了。

滴答——滴答——

我仍懷戀那清脆、淡雅,似在講訴故事般的鐘聲,它用那柔和的聲音訴說這時間的流逝。那天下午,陽光正好,我又站立在書架前靜靜地看着。

一縷縷陽光射在它的外殼上,即使佈滿鏽跡,卻依舊可以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它雖然走不動了,不能再爲我們講訴逝水年華你,似乎只能站在書架上象徵着滄桑與歲月,曾經的我也只是沉浸在它壞了的悲傷中,卻未發現它的光輝與精神未曾泯滅。

時間又一次定格,我卻不能自拔。

時鐘的那一份安然與執着難道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嗎?或許我還可以將它的那一份執着視爲一種工匠精神吧。一輩子都在勤勤懇懇地完成着屬於自己的使命,從不有半點馬虎,而不像那鬧鐘,時不時就會嘶吼,似乎在抱怨工作的枯燥無味。

叮鈴鈴……鬧鐘無情的叫聲打破了時間的美好,我只好緊鎖只眉頭,按掉鬧鐘,接着完成屬於自己的事情。

時間還在繼續,鬧鐘也還在尖叫來完成它的使命,而那個時鐘,也將永遠屹立在這兒,因爲它象徵永恆。

將安然與執着設爲自己的名片吧,以那個安然執着的時鐘作爲學習目標,練就一顆平靜的心。

目光又落在書架上,一個時鐘一個鬧鐘。鬧鐘象徵着現代,而那象徵着歲月的時鐘,永遠不會再這時間的推移中而遜色……

向稚童學習

有人說:“孩子是成年人的父親”——也有人說:“小孩子什麼都不懂”——於是乎,似乎可以得出這麼個觀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子竟然可以成爲一個有着豐富閱歷的成年人的父親!

那麼,現在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向他們學習呢?

或許在幼稚與成熟之間,我們會更傾向於那個更加民事的成熟,或許如今的我倒不如曾經的那般乾脆。

小時間養金魚,開心得晚上都睡不着覺——特別喜歡它們卻不敢碰它們,因爲怕它們咬人——可是媽媽卻嘲笑我:膽小鬼,金魚怎麼會咬人!

我怕它們餓,在和媽媽一起喂完它們後,總還是會不時地放點我吃的零食下去,看它們吃得還挺歡——乾脆放了一整片面包下去——就當我滿心歡喜的第二天時,金魚死了一條——我很失落,但還是以爲是吃不飽餓死的,加大劑量的餵它們。一天後,它們死光了……

後來,媽媽處理了這些小生靈的後事,但卻還是數落我:“小傻子,你就不怕它們撐死啊!”難道它們是撐死的?我爲什麼不會想到這一點?小孩的主觀意識與大人的思前顧後也許在這裏得到了一絲明顯劃線。

也許思前顧後,想法周全固然是好,但是這樣過於的完善反而會使自己失去些什麼——就比如,一件大家都喜歡的東西,卻相互推三阻四,等到花落誰家時心中不免有些落寞——又或者,因爲什麼事又因爲什麼人爲了想弄好關係不惜捨棄自己留戀的東西——這樣的和諧場面,背地裏卻充滿了捨棄與不甘,失去的與換來的怎能同等?

這恰恰少了稚童的乾脆與主觀的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可是小孩畢竟什麼都不懂啊,只不過童言無忌罷了。那麼我們可曾想過這“忌”便是平日裏不敢輕吐的耿直之言啊!

這個道理每個人從小看〈皇帝的新裝〉就懂了,小孩子是剛來這個世界上的“門外漢”,只說看到的,能聽都聽的,但現在這個形勢下做到他們這樣恐怕是很難了。

豐子愷在給他的畫集代序時,曾提到過:“我眼看見兒時的伴侶中的英雄、好漢,一個個退縮、順從、妥協、屈服起來,到像綿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

我們誰也不能保證今後的自己是否可以做到自己所企盼的這般,我也不確定我以後是否會因形勢所迫而屈服低頭——但至少現在,給自己做個主,向那些稚童學習吧,丟掉現在“懂事”的包袱,做自己想做的,不留遺憾,心懷坦蕩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