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先輩精神,做好一粒種子

袁隆平爺爺曾說過,“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袁隆平爺爺本人就是一粒卓越的好種子,把畢生精力用在了雜交水稻的培育創新上,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我們新時期的年輕人面對未來,也應該致力“做一粒好種子”,貢獻智慧和力量。

學習先輩精神,做好一粒種子

做一粒好種子,要耐得住寂寞。“播種與收穫不在一個季節,播種與收穫當中有一個時差。”種子是這樣,做人做事又何嘗不是呢?急功近利常常欲速則不達。人生努力日復一日,成功或許不會明天或每天都呈現,但只要你耐得住寂寞的堅持與持之以恆的付出,堅持努力,不斷積累,耐得住寂寞,一定能獲取成功的結果。所以無論做什麼,都不要急於回報,只要是正確的事情,方法正確,方向正確,路走對了,現在所有的付出了,一定會在以後的某一天某一件事上彰顯它的價值,或許是一年兩年,又或許是三五年。

做一粒好種子,要飽含生命的熱情與渴望。作爲一顆種子,不論是飽滿的還是殘缺的。飽含對生命的熱情與渴望,即便殘缺的種子也許也能開出滿樹的花朵。缺乏了對生命的渴望和熱情,飽滿的`種子也不一定能夠豐收。物理學家霍金在牛津大學畢業後即到劍橋大學讀研究生,這時他被診斷患了“盧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癱瘓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進行了穿氣管手術,此後他完全不能說話,依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對話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人進行交談。看書必須依賴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需要請人將每一頁都攤在大桌子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的逐頁閱讀,霍金正是在這種一般人難以置信的艱難中,成爲世界公認的引力物理學巨人。《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時空本性》、《未來的魅力》等著作無一不使我們震驚。一顆殘缺的種子,因爲飽含了對生命的熱情與渴望,開出了滿樹的花朵。

做一粒好種子,要不忘初心,甘於奉獻。享譽海內外的“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一生追求“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兩個夢想,把“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爲畢生事業。40多年來,中國雜交水稻已在亞洲、非洲、美洲的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推廣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人員還先後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緬甸、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美國等國爲水稻研究人員提供建議和諮詢,並通過國際培訓班爲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超過1.4萬名雜交水稻專業技術人才。聯合國官方微博如此評價:“袁隆平院士爲推進糧食安全、消除貧困、造福民生做出了傑出貢獻!”讓全世界吃飽飯,既是中國農業科學家科學精神的詮釋,也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註解。

詩人說過,“不願作早晨的霧,不願作晚上的霞,不願做流蕩的心,不願做那春天的花,願作一粒種子,深埋在土下,生根發芽結果,遍滿海角天涯。”作爲新時期的工作者,我們應該在黨的培養下作一粒好種子,無論哪個崗位,無論什麼條件,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在貧瘠的巖縫還是肥美的沃土,靜靜等候,默默駐守,飽含生命的熱情與渴望。奉獻生命的責任與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