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底線作文800字

  導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道德的底線就是我的底線,那什麼是道德的底線,小編帶大家去了解一下。

 

第一篇:道德的底線

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做人的標準,而這個標準便是你的底線。但如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堅守底線。著名學者易中天曾在《當下中國最缺什麼》一文中寫道:你問當下中國最缺什麼,我看最缺底線。因此,我們更應該做到不超越界限,堅守底線。

現實生活中,越界的現象早已司空見慣了。像衆所周知的毒奶粉、地溝油、塑化劑等一系列事件,不都是人們沒有堅守做人的標準,逾越了自身的底線的惡劣行徑?所以纔有白巖鬆的感概:“這個時代怎麼了?都拿一個人的底線當優點。一件食品很好,不是因爲好吃,而是因爲沒有添加劑。”

然而,爲何當今社會上會有如此多越界、不堅守底線的現象呢?歸根結底還是道德的缺失,良心的泯滅。正如那些毒奶粉的生產者,難道他們不知道會導致他人生命受危害嗎?不,他知道。但他仍這樣做,是因爲良心早已被金錢所矇蔽了。也正如最近我們經常議論的一個人-——薄熙來一樣。作爲一名官員,應保持公正廉明的形象,爲人民服務,捍衛人民的利益。但他卻抵制不住金錢的誘惑,越過了底線。在他任職期間多次收受賄賂,利用職權幫助親屬安排優越的職位,並在法國購買價值一千多萬元的豪宅。對此,我們可想而知的是在面對各種名利誘惑時,多少人會把持不住而逾越了底線。

面對逾越底線的種種現象,我們應該採取行動。於是便有了林丹去拍公益片,通過短片告訴我們“人生不是賽場,沒有重來。因此,人生不能越界,底線必須堅守。”對底線的堅守,早在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就給我們做出了示範。因捍衛真理,堅守一名學者的底線,蘇格拉底被判死刑,但即使是面對死亡的威脅,蘇格拉底也毫不退縮。他的學生、友人都勸他離開,他也毅然拒絕,僅僅爲了捍衛真理、堅守底線。所以,面對底線,我們理應堅守,因爲那是我們做人的根本。

學者崔衛平曾說過:“你所在的地方,便是你的中國,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怎麼樣,中國便怎樣。”因此,要想社會風氣變好,便要從自身做起:做一個有良心、有道德的人,堅守做人的最基本底線,向社會傳播正能量。

第二篇:道德的底線

道德底線是什麼?我想道德底線就是做人最基本的良知。做人,最基本的東西絕不能丟,比如道德,比如良知 一個人如有沒有了這些東西,那麼他還是一個人嗎?我覺得不是。做人,就是要守住道德的底線。

一個人能否受到別人的尊重,能否幹成一番事業,這與他本人的品質好壞有直接關係。所以孔子把“修身”放在“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前,把“修身”作爲人生的第一要務來看待。“德不孤,必有鄰。”領導者作爲部屬心中的旗幟,要帶出一支好的隊伍,幹出一番事業來,毫無疑問至少必須守住道德底線,要有羞恥之心,要十分珍惜自己的聲譽,注重加強修養鍛鍊,塑造一個良好的形象。

可是,使人憂慮不已的是,在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時期,一些人的道德水準正在下降,道德底線猶如雪山上的冰川,正在急劇萎縮和後退。一些人似乎越來越沒有羞恥之心了,爲了達到某種目的,獲得某種好處,不惜喪失人格尊嚴,不擇手段,惟利是圖,沒有工夫感到恥辱,無暇顧及道德底線。某些“公僕”受利益驅動,心理失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經受不住社會上的各種誘惑,特別是權、錢、色的誘惑,導致道德底線不保。底線是臨界點,是最低要求,是不可逾越的。一旦突破道德底線,離觸犯法律也就不遠了。倘若社會失去了道德約束,僅僅靠法律來維繫,這實屬不祥之兆。倘若官員缺乏羞恥之心,膽敢逾越道德底線,那就是墮落的開始,不要說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重、實現有效領導,恐怕離“進班房”也不遠了。

少數官員的道德底線的後退,往往會導致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比如,主持工程不拿回扣就是廉潔,提拔幹部不收紅包就是清正,居官多年而沒有貪污就可得獎,下班回家吃飯居然成了媒體稱讚的典型事例。又比如,有的班子莊嚴向社會作出承諾,決心在任期內不貪污、不腐敗、不賣官、不受賄 類似種種,都在說明一些官員的道德底線有後退到法律底線的跡象。

道德約束羣體,法律制裁特例。當社會道德徹底淪喪以後,法律就會相當脆弱,縱然死刑再保留一萬年,又能嚇倒幾個人?一個守不住道德底線的人,一定是隻相信感官上的慾望的人,金錢、肉慾、名利便會成爲其瘋狂追逐的目標。於是做什麼都不再需要規矩,不再需要負責任,不再需要約束,不再需要畏懼。當一個人什麼都不怕了,就是最可怕的事,就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請守住道德底線,不要讓那些物慾橫流的東西超越它;請守住道德底線,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做一個真正的人。

第三篇:道德的底線

悠悠歲月間風雲聚散,在無數光影中歷史亦慢慢流去。漫漫長河中,浮生如煙,有的隨風而去,“檣櫓灰飛煙滅”,有的,卻漸漸聚成一個個泛着光芒的文字:“仁”、“義”、“禮”、“智”、“信”……一個個文字卻又清晰的.指向兩個大字:“道德”。

道德,一個既熟悉卻又陌生的詞。熟悉的是他的“字”,陌生的,卻是他的“意”。

道德,是傳承在血脈中的詞語。“以德證道,以道論德”,古人所說的一切美德都爲“道德”。或許,這一種美德,這兩個字,這一個詞,並不曾遠去。

岳陽樓前,范仲淹憑目遠眺,立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並用一生去實現;道德,在他身上綻放出雄奇的圖畫。文天祥,那個在伶仃洋上仰天長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士,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爲這個詞語鍍上一層絢爛的輝煌。還有岳飛、杜甫、那隻魯迅、雷鋒……這一個個於歷史中沉浮已久卻從未被湮沒的名字,無不將“道德”二字展現的淋漓盡致;朱自清的不屈和傲骨,李大釗的拍案而起,無不在爲我們述說着道德的底線:這個底線不容觸犯,即使是以生命爲代價!

於是,人們光榮的說:“中國是道德的文明古國,道德已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又或許,道德已不再醒目?

“大頭嬰兒”、“毒奶粉”、“假膠囊”……一個個新名詞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大到貪污受賄,小到“老人摔倒扶不扶”,一個個問題悄然出現,一次次猛烈衝擊着我們的道德底線,是我們從最初的不斷震驚再到平淡直至最後的麻木和無動於衷,而這,就是道德傳承千年後的樣子嗎?

當道德底線被金錢利益淹沒,作爲青少年的我們,又該怎麼辦?有人說“順應‘潮流’,隨波逐流吧。”但有人,卻用行動響亮的說:“不!”

那蘇州雨中爲殘疾乞丐撐傘的女孩,那揮手推開同學,卻將自己陷於車輪下的少女,那一個個如此相似而又同樣感人的事告訴我們,這個社會,這個世界,道德,仍有底線!

底線,是一個人最終的忍耐,而道德的底線,則是我們守護心靈最後淨土的最後的防線。作爲青少年的我們,在生活中,在社會上,並不能因爲“隨波逐流”而喪失自己最後的防線。

爲了自己心中的一片淨土,也爲了社會的最後守望,堅持心中道德的底線,不論風吹雨打,風雨飄搖,決不會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