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創新精神作文集錦六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創新精神作文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創新精神作文集錦六篇

創新精神作文 篇1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板塊,然而在長期的作文教學中,我們對創新能力的重視不夠。特別是在高考、中考的誤導下,我們的作文教學住往帶有功利目的。教師一味地教學生如何安排結構,如何構思、怎樣立意等,而忽視了引導學生去探尋寫作的源頭,去探究切實可行的寫作技巧。結果嚴重的阻礙了學生的創造性。

學生案桌上擺着各種樣式的諸如新概念作文、話題作文大全、應試祕笈等書,每次寫作,學生不能迅速進入寫作狀態,進行審題和謀篇佈局,而是習慣性地打開各類作文書去東施效顰,甚者直接抄範文,這種應試作文氛圍使學生喪失了對知識、對科學的敬畏,喪失了寫作興趣,也喪失了對寫作本質的認識。這種現象不但違背了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更與現代人才素質背道而馳。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如此指導學生寫作,又怎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因此,筆者認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爲學生設置自由創作情境

筆者一慣注重讓學生寫情境作文,寫有真情實感的事情,而不是去營造空中樓閣。學生要寫出有創新的作文,離不開一個相對自由的寫作環境。只有在寬鬆的環境下,學生的思維纔會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個性纔會得到施展。要讓學生在一種平和、輕鬆的心情下去認真完成作文,給學生觀察、收集、篩選、整理信息的時間。在寫作時,不要給學生過多的束縛,因爲這反而會制約學生的自由發揮,泯滅學生的個性。試想,讓江南水鄉的學生去寫塞北風光,讓足不出戶的山區孩子去寫城裏人的生活,會寫好,會有創意嗎?這種閉門造車式的做法,只能適得其反。

我曾聽有的教師感嘆:學生的隨筆、日記、週記等比考試作文要好得多。這種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思。歸根到底是因爲這是學生在一種自由的狀態下完成的,是在一種輕鬆的心境之下完成的。當然,寬鬆的環境還表現在學生心理的調節上,如果學生對某次作文具有抗拒性,與其強迫完成,不如干脆讓他不寫。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心理調節,如鼓勵、談心交流,成功體驗等方式,讓學生有強烈的寫作慾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儘可能地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在一種自由的狀態下完成,做到“我手寫我口,我口寫我心”,這樣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讓學生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當代著名作家方方指出:寫作文的過程也是一個人內心成長的過程。真實的故事,真實的想法,真實的情感,真實的見解,這些都應該是寫最基本的訓練內容。她對幾年前一篇高考話題《戰勝脆弱》致使無數學生父母雙亡的笑話感到不可思議。的確,如果學生在寫作時連說真話的勇氣就沒有,又怎能要求他在作文中有所創新呢?只有讓學生敢說真話,把寫作當作是一種需要,把寫作當成是自己情感渲瀉,真情流露,價值體現,理想放飛,表述真善美,鞭笞假惡醜的舞臺時,學生的內驅力才能調動起來,學生智力中潛在東西纔會涌現,創造性纔會得到充分的發展。

然而,學生的作文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假大空”的不正之風。我們在作文教學中,經常會發現這樣讓人啼笑皆非的現象:一次作文,發現有許多篇寫自己父母親生病住院,甚至自己親人去世的內容。結果作文寫得空洞無文,讀起來索然無味。這不能不說是“假大空”思想對學生的一種影響。如果這種風氣不能及時止住,對社會的危害是無窮的,六十年代的浮誇風已給人們的記憶留下了傷痛,我們不希望那樣的悲劇重演。試想,我們培養出來的人連講真話的勇氣都沒有,我們還能指望他有什麼創新,就更別說能爲社會有所作爲了。當然導致學生不敢講真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爲教師同樣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爲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有忽視學生講真話的現象,本來學生講的是實話,由於我們用成人的眼光去待它,強加一些成人的思想、情感和觀念,甚至把學生當作異端看待,予以無情地批評乃至呵斥,學生哪還敢講真話。方方還指出,中學生寫作文,文字最好樸素一些。不必爲顯示獨特而去尋找怪癖生冷的字詞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寫出來,把自己最想說的話說出來,把自己的真實狀態寫出來,哪怕文字文字粗疏一點也沒關係。(方方《閒說作文》)同時,在教學中,廣大教師爲了應付考試,往往在無意識地對學生加以引導:思想要健康,立意要高遠。學生爲了高分只好跟着這樣一些套話轉,能寫出真話來嗎?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一定提倡學生說真話,鼓勵學生講實話,爲學生營造一個說真話,抒真情的平臺。讓作文真正成爲表現自己喜怒哀樂,張揚個性的一面鏡子,讓學生想笑就放聲笑,想哭就盡情地哭。當然,我們提倡學生說真話,絕不等於說學生在作文中所說的話是真的就行,不需要引導。總之,鼓勵學生說真話,應該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一個重要途徑。

三、鼓勵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

心理學家認爲“全部的創造性都離不開想象”。“想象是一種對記憶中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維方式。”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想象是創新的前提,更是創新的動力。作文教學中,要求改革命題形式,創設想象空間,擺脫定勢思維。通過想象,把概念與形象、具體與抽象、現在與未來、科學與幻想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既能感受到今天的生活,也能展望美好的明天;既能看到現實的自我,又能設計出未來的自我。這種想象的過程本身就應該算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試想沒有古人“飛天”的夢想,就不會有今天載人飛船的升空。只要學生能夠動腦子,善於思考,他們的創造思維就能夠得到充分的展示,學生在已有的表象基礎上就能創造出新的形象來。

學生的想象一但調動起來,就如同脫繮的野馬,弛騁草原;如同翱翔的雄鷹,搏擊長空。有利於拓展寫作思路,使學生“看”得更遠、更深,使平凡的事物神采飛揚,使普通的形象富有靈氣,使文章富有感染力、表現力。這種釋放的思想一但放飛,就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創造力。愛迪生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可見想象力是構成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多引導學生想象,學生就會對生命有一次全新的體驗,創新的萌芽便會破土而出。

創新精神作文 篇2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實踐中我不斷探索、總結,下面就兩方面來談一談在作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在生活中感悟創新。

獨特的感悟,就是創新。指導學生觀察、體驗和感悟生活,並把這種對生活的體驗,記錄書寫出來,那麼這就是自己獨有的,是一個人的,這樣的寫作,就是創新。

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 一顆對生活充滿了渴望,和熱情的'人,他的心中就有美, 王蒙說過: “創作乃是心靈的搏動與傾吐。” 有人說:“ 要寫出景物之美,關鍵是要善於從美的事物中發現美,並用美的語言表現美。”希望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裏行間,最終達到創造美,從而培養審美能力,提高審美品位,從而達到提高寫作能力。我們都知道,文學作品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對發現生活。對生活有獨特的思考和深刻的感悟。發現生活中萬事萬物的特殊性,發現你自己的個性。就象卞之琳一樣,發現觀賞者同時也是被觀賞的對象,懷想都同時也在被別人懷想,這就獲得了生活的詩意,成就了文學的成功。寫作不是想寫作就能寫作的,內心必需先有要表達的甚至於不得不表達的東西,寫作才具有了成功的可能。創新就是有獨特的視角與表達方式,獨特與衆不同的感受、感悟與體驗,纔能有新意。

可以帶着學生到大自然中去,春聞百花秋賞月;夏納涼風冬看雪。一年四季,景不同,感受異。

(二)在寫作過程中創新

素質教育在不斷地深入發展,培養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已逐漸成爲人們的共識。作文水平是體現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主要標誌,作文創新可以說是語文創新的重中之重。對於學生而言,”創新”是不同於自然科學的發明創造,作文創新是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在寫作中,能寫出富有新意的文章,也就是有創新能力___否則連作家也成了不具備創新能力的人了。學生在作文中表達了自己的真知灼見,抒發了自己的真情實感,發揮了自身的想象力,那麼便是有創新。

在作文設計過程,我探索新標準,力求打破固有的主題標準,格式標準,寫法標準,把學生從機械的死板的標準裏解脫出來,學生的思想、思維、思路不再受束縛,引導他們展開想象力的翅膀,充分展現個性。

作文創新建立新標準,不僅僅以”新”爲準。客觀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繫的,人們觀察事物可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進行,得到的認識和判斷也必須受到時間、地點、社會進步程度及自身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所以明確了作文教學是爲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的目的下,提倡創新的作文教學目的,同樣是明確的,相對來說更高一些,我們只是讓學生在作文創新中,有着鮮明的是非標準,正確的價值取向,真實、真切、真誠地關注,感受、體察生活,頌揚善人、善行、善德,崇尚美、熱愛美、讚揚美、追求美,才能真正地實現作文創新的價值,體現作文創新的意義。例:在教學<《美”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升空後爆炸>>這一文後,我們曾就航天實驗的意義,展開大討論,給同學們充分發表了意見,後把討論內容寫成了文章,在文章中,學生們把自己的想法真實地敘述了出來,這次作文順應了學生的天性,培養髮展了學生的個性,新的興趣、愛好、志向、情感、觀念,在自己的筆下不必掩飾,在作文創新中表現個性,展示自我價值,作文創新要發展個性,有了個性,發展想象能力,從而充分發展創新精神,這種能力的培養從客觀實際出發,合乎事理、情理。

我們的學生從客觀實際出發,以生活爲基礎,對生活的觀察和宇宙萬物的思考,調動學生認真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才能多彩地表現生活。追求語言的新鮮、生動、活潑,行文的安排、佈置構思巧妙則文采備矣。

(三)在作文評改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教師批改作文過程中,往往是”教師高投入,學生低收效”的現象,我在作文批改過程中把學生動員起來,從學生參與直至獨立進行作文批改的意義入手,引導學生”互動”的可能性,從學生自己批改作文的條件入手引導學生相信”互動”的可能性,學生激情空前高漲。在自願組合、互補結合,交流發展的思想指導下,開始進行批改,組織學生操作:

1、每次批改時,引導學生掌握標準,例如內容、結構、語言、寫作等,確定標準的過程是學習和提高的過程,我們分兩步開始:起初,複習作文有關知識、規律,組織商討相應標準,以後教師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交換意見,直至明確批改要求。

2、互改寫作:先由一個同學批改組內一個同學的作文,改正錯別字,改通語句,改妥標點,寫好眉批和總批,給定分數或等級,提出補充或修正等方面的意見,最後教師對全部作文,特別是學生吃不準了作文進行總體把關,瞭解學生的作文尤其是批改狀況,摸清行情,積累資料,爲相關指導做必要準備。

3、互談體會:此項活動意義在於交流,首先組內交流,先讓習作者與初評者、複評者與習作者之間的對話,目的是對讀者、作者有所啓發。然後是組外交流,由各小組推派代表習作者和評改者雙方取得的進步以及存在的不足在全班交流,提高效果。

4、互推佳作:自己是爲了交流成果,鼓勵優秀和創新,每次作文,小組內至少推出一篇佳作,在全班交流、學習,同學們再提意見,再次修改,進一步完善提高。在操作過程中,學生得到了提高,每一個同學都動了起來,學生成了”主角”,作文批改”角色”,有了更新,學生的責任心增強了,在批改過程中,學生的閱讀面廣了,閱讀能力強了。同時作文的批改也促進了作文的創新。

5、作文批改爲提高學生的各項語文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提供了可能,它有利於知識的遷移,學生由小學到初中的閱讀習得,積累了寫作所需的各種知識,批改作文時由學生自己操作爲內化,前一至運用提供了條件。在這樣的機遇中,學生大多能創造性地審視、評價他人以至自己的習作,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另外,它有利於作品的出新,應該說:學生的寫作就是一種創新,這種”互動”批改作文使得全體學生參驗作品,進而出新有了可能,一篇作文經過他人以及自己的反覆推敲、修改,形成很大甚至根本程度的變化,這也是一種創新。

在寫作過程中,開闊視野,拓展思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作文批改過程中鍛鍊學生閱讀欣賞能力,形成作文創新的能力,那麼作文水平體現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標誌,那麼,推而廣之,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形成則可以此爲借鑑,通過多種途徑,逐步達成,使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逐步形成。

創新精神作文 篇3

“題目:我的媽媽,內容:我的媽媽是中年婦女,高高的,很漂亮……”老師一手拿一個作文本:“這篇寫的多好,再看看這篇。題目:我的?媽媽,內容:要說我的媽媽呀,那隻能用?來代替了……什麼亂七八糟的,孫玉潔,你要幹什麼?”

老師又開始嚷嚷了,同學們也笑我,說我是笨蛋。這時,我看見創新邊搖着頭,邊從同學們的腦袋上飛走了。那些創新精神想再回去,卻怎麼也進不去了。最後,他們離開了。我很氣憤也很不解,氣憤的是同學們失去了創新精神,不解的是爲什麼小孩子也沒有創新精神了。

忽然,我聽見一個微小的聲音從我的腦子裏傳出:“我是你的創新精神,你能救救我的同胞嗎?”我點點頭,的確,現在的創新能力都被老師和家長磨滅了。於是,我開始我的拯救計劃。

第一步:感受氛圍

必備物品:《創新作文》N本

真實情況:一早來到學校,就要拿出《創新作文》,然後把每一本中最創新的幾篇文章的頁數及大致內容記住。然後,等到同學來的差不多了,就拿出書,翻到蟲蟲那頁,聚精會神的看。我邊看邊用餘光瞧其他的同學,只見班長班長在看《優秀作文一百篇》,差一點的都在看《作文起步》。我差點暈過去,好了,開始計劃。“太好看了,啊哈哈,簡直就是無可超越,太棒了!”我大聲叫,“不看太可惜了,我太幸運了。”同學們紛紛圍攏過來:“喲,這是漫畫吧,看起來不錯。”“什麼啊,這是作文書,你那一本去看吧。”我勸說同學們,“其實這還不是關鍵,這本書的18頁、21頁和27頁還更好看呢,講的是新編王子和公主的故事。”話音剛落,我帶來的書就被一搶而光了。

第二天,我上學時,看見桌上堆滿了紙屑,啊,那不是我的創新作文嗎,發生了什麼?下課了,班長走到我跟前:“我警告你,如果你再把這些亂七八糟不知道寫些什麼的文章拿到班上來,我就去告訴老師。”她轉身走了,我卻只能仰天長嘆;“中毒太深啊!唉!”

結果;慘敗

總結;天啊,難道同學們的腦袋石化了嗎?這是多麼好看的書啊,竟然被他們撕成了碎片。不行,我還要努力。創新精神啊,作爲你的守護神,卻保護不了你,對不起啊!

第二步:偷樑換柱

必備物品:超級創新的文章一篇

真實情況:在第一步失敗後,爲了創新精神,我又開始了略帶風險的拼搏。“班長,來,等一下你去把講臺上那篇文章念一下,我去開會了。”好機會呀,我趕緊拿上自己的作文悄悄地走到了講臺上,哈,要成功了1“孫玉潔,你要幹什麼?”班長的話如晴天霹靂一般,我一下子怔住了,半響,纔回過神來:“哦,我!我是來觀摩一下這篇文章的,嗯,確實不錯。”話雖這樣說,可我的心裏卻並不這樣想,我一邊誇文章好,一邊對創新精神賠禮道歉。“好啦,看在你主動學習的份上就不罰你了。”“呼——”我長舒一口氣。待班長走後,我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兩篇作文換了一下。開始唸了,我緊張的落下了汗珠。班長也覺得念起來不對勁,可因爲是老師的吩咐,她也細細品味着。我看見,有幾個創新精神迴歸了母體。

創新精神作文 篇4

我的家鄉宣城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存衆多,山川秀麗馳名。在清朝初期的時候,宣城峴山口坐吉村出了一位著名的天文學家與數學家——他便是被稱爲清初歷算第一名家的梅文鼎。

1661年梅文鼎跟隨師傅學習交食法,“夜則披圖仰觀 ,晝則運籌推步。”第二年,他便完成了一部科學專著《歷史駢枝》四卷,連梅文鼎的師傅都稱讚他“智過於師”。1672年,梅文鼎又創作了數學著作《方程論》、《梅氏叢書輯要》等等。後又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爲了17世紀世界上最有成就的數學家之一,與英國的牛頓、日本的關孝和齊名。

梅文鼎是怎樣取得這樣大的成就的呢?這與他的勤奮刻苦當然是分不開的,但是他的創新精神更爲重要。在梅文鼎創作《方程論》的時候,不僅結合了一些古籍,在古書上進一步創新還闡述了自己的新觀點。

創新精神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包括歷史上的另外一些中國偉人也有很多是由於不斷創新改革而取得巨大的成就的。例如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姜小白,他真可謂“不拘一格降人才”,任用賢才,使齊國進行了一次翻天覆地的改革——發展生產,按土地好壞,徵收賦稅;採礦、曬鹽業收歸官管;並嚴令各級管史舉薦賢才。在這種井井有條有創新的管理下,齊國變得國富兵強,姜小白也成爲春秋一霸主。再說公元前356年的商鞅變法,更是爲秦國做了巨大的貢獻。在變法的前夕,秦孝公召集了諸多大臣,商討變法大計。代表貴族勢力的大臣們紛紛反對,他們說:“現行的制度是祖宗傳下來的,不能改!”而商鞅理直氣壯的反駁他們道:“商湯王、周武王,都沒有按照祖宗傳下來的制度治理國家,可是國家都富強起來;而夏桀和商紂,墨守祖宗的成規,結果卻都使國家滅亡。治理國家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必效仿古代的制度。”秦孝公決定支持商鞅的變法。於是經過了商鞅的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地加強,發展成了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或許你覺得上述人物離我們現實生活太遠了,那我且說說最近剛剛發生的“神六上天”的事情吧。“神六”一飛沖天,舉國歡騰。因爲在這個小小地球上,有能力把人送到外太空的,美、俄之外,也就只有咱們中國人了,所以說是已經站在了世界前列也不爲過;如果把白種人排除出去,在有色人種中,我們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龍的傳人還拔了一個頭籌,我們當然要歡呼,當然要驕傲!而神六的發射成功,足以證明了創新自主的戰略價值。在改革開發的大環境下,GDP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將成本從重複勞動開始向自主性的發展改變,是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調動人民羣衆積極性的重要舉措。尤其在高科技產業領域,我國要趕上超一流的水平,必須要進一步對於開發方式、研究能力進行綜合調整。在神舟載人航天事業的精密產業中,如果不以自主創新爲基本的研發思路,那麼不但無法將人送上天,還會浪費大量的財力和物力。所以說神六飛船的烈焰爲自主創新的國策提供了一個最好的註腳。

如今的時代在進步,社會在進步,如果你只墨守成規,不大膽創新,在社會中就只有落後,最終以至於無立足之地。想要更快的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我們就應該學習梅文鼎那種打破成規的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作文 篇5

"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裏說:“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爲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造力的源泉。”學生生活體驗深、情感豐富、有話可說,就會覺得寫作是一件樂事,就會帶着愉悅的心情進入習作過程。爲此,在作文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心理潛能,使其自然地記憶,自由地聯想,敏捷地展開思路,流暢地表情達意。這樣不僅減輕了學生對習作的恐懼感,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習作的成功率。

新課程標準下的作文教學正是站在這樣的出發點上,摒棄了傳統教學中一系列繁文縟節的模式,立足培養個性和創造性的人才,提供學生學習的新鮮感和創造力,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才智、能力和個人表達方式,展現每個人的表達方式的獨特性。

一、命題方式求新

“好題一半文”。的確,從讀者的角度來說,一個不落俗套的文題確能激起他心中強烈的閱讀慾望,在心中升騰起許多疑問和好奇之後,迫不及待地閱讀便也是情理之中了。從寫作者——學生的角度來看,如果所寫的題目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激起胸中的千言萬語,即文題要能與思維共鳴,這樣就能成功了一半。

1、用半命題、自由命題和“問題”式命題替代傳統的“命題”方式,如“我能不______嗎”、“我討厭_______”、“我想……”都給學生留下補充的餘地。學生更感興趣的是問題式的習作訓練,如“迷路後怎麼辦”、“你最喜歡什麼樣的主持人”、“冬天來了動物們怎麼想”。

2、以“系列作文”替代“單一作文”。可以一反傳統每次習作孤立地寫一個題、寫一種體裁文章的做法,有目的地組織活動,進行一系列的作文訓練。我校是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學校,平時經常開展一些科技活動,爲此,我結合作文教學舉行了製作信息小報評比活動,具體操作如下:

(1)課前蒐集信息資料。如查閱作者的生平、簡介;查閱課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具體情況;查閱課文的時代背景;查閱課文中有關動植物生長的條件等。

(2)製成資料卡,交流展示。向學生分發統一資料卡,將自己收集的信息資料製作成文獻卡片,再展覽在版面上。

(3)消化、鞏固信息資料。在早讀課或課餘時間,讓學生認真研讀自己所製作的資料卡,達到會讀、讀懂的目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課餘時間就圍在後面看、讀、說。

(4)開展信息交流會。在學生充分研讀的基礎上,利用中隊活動課的時間,舉行信息交流會。要求學生將自己蒐集的資料或在後面看到的資料,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5)評選優秀信息員和優秀演說員。交流會後,再根據一定的評比要求給每人打分,最後評選出優秀信息員和優秀演說員。

(6)組織作文訓練。

以上五個活動後,再組織學生進行作文訓練,讓學生側重於一個方面去練習,題目可以是《我是怎樣蒐集信息資料的》、《我班的信息展覽會》、《我當上了小小信息員》……這一系列活動激起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豐富了他們的寫作材料。

二、以仿促創求新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作文教學時,要指導學生靈活運用閱讀中的知識和技能。”我們在寫作教學實踐中,凡是要學生寫一篇新體裁的文章,都往往先組織學生學一兩篇範文,或給學生寫出個樣子來,讓學生模仿着去寫。經過反覆練習,學生有了自己的體會和見解,掌握了,熟練了,便能從中悟出規律,充分想象,逐漸走向“創造”這一新境界。可見,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模仿—掌握—熟練—創造的過程。例如,蘇教版第八冊《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對主人翁薩沙給薔薇花披雨衣這一細節的描寫,動詞用得準確,把整個過程寫得生動具體,根據這一精彩片斷,我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進行仿寫,出現了不少較好的片斷。

學生在《植樹》中寫道:“樹坑終於挖好了,陳明走來,把樹苗放進坑裏,用雙手扶直扶穩,我和王慧海就開始填土了。你一鏟,我一 鏟,填上一層土,再用腳用力踩實一層,好讓小樹牢牢地紮根在泥土裏,不一會兒就把樹坑填滿了。接着我們輪番上去踩,踩得實實的。拎水澆樹的同學來了,‘譁——譁——’兩桶清清的水倒進了樹坑裏,慢慢地滲進了泥土中。文中動詞“挖、扶、填土、鏟、踩、拎、澆、倒、滲進”具體地寫出了小作者栽植樹苗的過程,條理清晰,真切生動。這樣從閱讀到寫作,在模仿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創造性思維品質。

三、內容形式求新

作文內容是學生對外界客觀事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它來自於學生的生活實踐。學生的生活實踐越豐富,作文內容就越充實;反之,學生的生活越貧乏,作文的內容也就越平淡。這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纔會做成什麼文字。”要使學生的作文內容豐富多彩,可以通過多種渠道:

1、融入生活

一般來說,可供學生獵取的觀察的對象是多種多樣的,如五彩繽紛的自然風光,撲朔離奇的動物世界,精彩紛呈的人物事件,色彩斑斕的學校、家庭、社會生活等,學生接觸的事物多了,感受深了,就會產生表達慾望,寫起作文來就會激情飽滿,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如:噴水池、假山、雕塑、花壇、操場等校園內一切美好的設計,都可以讓學生認真觀察,再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用恰當的語言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學生觀察了噴水池後在文中寫道:“假山的形狀真是姿態萬千。有的像直力的企鵝,彬彬有禮地站着,兩隻已經退化了的翅膀展開來,像是對我們招手致意;有的像一頭滑稽的小象,鼻子彎起來,像是在表演節目給我看;有的像一隻頑皮的猴子,一雙圓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瞅着我們……正當我們被千奇百怪的假山所吸引的時候,忽然‘譁’的一聲,水噴了起來,池內噴射出高達二、三米高的水柱,然後散落下來,像一座水晶玻璃製成的大寶塔,又像一棵盛開着潔白花朵的梨樹。”

2、親近自然

自然界的風、雨、雪、霜、植物、動物、太陽、月亮……都能夠讓學生親身去體驗、去感受,再用口、筆表達出來。如,去年冬天下了第一場雪,同學們個個興致勃勃,在課堂上就按耐不住,小眼睛不時地朝窗外張望,我就順應他們的心理,讓他們出去觀察雪。同學們快活得像只鳥,在風雪中賞雪,有的張開雙手,讓雪花飄落在手掌心上,再看着它慢慢地融化;有的張大了嘴巴嘗雪;有的蹲下身子觀察雪打落在地上的樣子……在作文指導課上,我先讓學生說說有哪些詞語可描寫剛纔的情景,學生紛紛說道:“爭先恐後、一擁而入、紛紛揚揚、鵝毛大雪、漂漂灑灑、銀白世界……”然後我再讓他們根據提供的詞語寫一篇作文。結果許多同學寫出了優美的片段,如“‘下雪了,下雪了!’一聲歡呼,帶着全班六十二雙眼睛轉移到窗外。老師見我們的心早已飛走了,便順水推舟說:‘大家一起出去賞雪吧!’我們如魚得水,爭先恐後地涌出教室,蹦呀、叫呀……歡呼聲響徹整個校園。‘嘀嗒、嘀嘀嗒嗒……’雪籽打在地上,好象在演奏一曲歡樂的歌;落在手上就像一粒粒碎冰糖,一會兒就化成了水;落在同學們的頭上,就像戴了一頂珍珠帽。漸漸地,雪籽變成了雪花,漫天飛舞的雪花,似仙女撒下的片片花瓣。我張開雙手,讓雪花落在手裏,還沒等我看清楚,雪花又全然不見了,好像頑皮的小弟弟在跟我捉迷藏。我仰起頭,望着白花花的雪,恨不得用舌頭去嚐嚐,我嚐了一口,啊!像糖它不甜,像鹽它不鹹,真怪!雪,越下越大,朦朦朧朧像在天地之間掛起了無比寬大的雪簾。”

3、走近實驗

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體驗實驗的成功與失敗,不僅提高他們的感性認識,加深印象,而且也使作文寫得生動形象。學了《人類的老師》一文後,爲了讓學生真正明白雞蛋的弓形結構承受力大的原理,我們特進行了一次試驗,讓學生站在上下套有健身圈的雞蛋上,親自感受感受。學生親眼目睹了這一現象,因而作文寫得非常精彩。學生在文中寫道:今天老師和我們做了一次有趣的實驗,老師先拿出兩個猶如輪子上長滿“刺”的健身圈,再把一隻生雞蛋豎着套在兩健身圈中間,然後微笑着說:“誰要上來試一試呀?”我們都自告奮勇地舉起手來,老師先請了一位體重最輕的同學諸葛芸上去。只見諸葛芸小心地把右腳踩在雞蛋上,兩臂在空中晃來晃去,以保持平衡,這時同學們都屏住呼吸,替諸葛芸捏把汗,“她會把雞蛋踩破嗎?”“實驗能成功嗎?”看!她的左腳也緩緩提起,她整個人懸空了,雞蛋巍然不動,也沒有碎。“譁……”教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老師又請了我們班上體重最重的史佳偉來試一試,我們心想:“史佳偉可有五十多公斤重啊,就這麼個不起眼的小小雞蛋能撐起這麼重的一個人嗎?”有的同學說:“哈哈,小雞蛋今天你可要完蛋了。”還有的同學說:“小雞蛋呀小雞蛋,我們班上史佳偉的體重可是數一數二的,他這麼一踩,你這小小雞蛋不變成蛋花湯纔怪呢。”教室裏一片寂靜,好像同學們都停止了呼吸,盼望着最後的一刻,只見史佳偉在老師的幫助下,右腳慢慢離開桌子,我們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雞蛋,史佳偉穩穩地踩在了雞蛋上,沒有聽到一絲響聲,雞蛋就像一位練過健身操的隊員將一座比它大幾十倍的“小山”撐了起來,“身體”沒有絲毫損傷,“啊!”同學們驚訝地叫起來。小小雞蛋既然能承受這麼大的壓力,真是神奇呀!

四、同中求異出新

鼓勵學生面向社會,用自己的眼光觀察社會,大膽地書寫社會,這與當前強調的素質教育是吻合的。對小學生來說,面向社會主要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參加一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活動,藉以擴大他們的視野,增長知識,增加生活閱歷以豐富學生習作的材料庫。小學生作文常見的毛病是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對於小學生來說,主要是抓不住事物的特點,這就很難寫出新意。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提高他們認識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另外,要想使文章有新意,還要學會變換角度看問題,從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兩方面入手,誘導學生學會同中求“異”,通過已知求得未知,從舊知導出新知,從而發現新意,增強創新意識。

學生的作文是學生思維的反映。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可多選用能多角度來闡述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寫作。如在指導學生作文《課間十分鐘》時,啓發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從而確立比較新穎的主題。同學們的作文,不再是單一的“課間活動豐富多彩”,出現了各種富有新意的主題,如,“助人爲樂好風尚”、“課間追逐打鬧要不得”、“隨手撿起一張紙”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位同學確立的主題是“課間播放音樂有益身心健康”,這種從健康的角度觀察、認識問題顯然是獨樹一幟,富有時代特色。教師定期組織學生交流收穫,對好的材料,鼓勵學生記下線索。並在班級黑板報上專闢“一滴欄”,意在鼓勵學生隨時刊出自己的習作,滿足其成功欲。讓學生從成功中嚐到快樂,激發興趣。

創新精神作文 篇6

如果說,生命是一支蠟燭,那麼精神就是那燭芯;如果說,民族是一個強大的生命,那麼精神就是那生命之魂。

幾十年前,華夏兒女在日寇的鐵蹄下毅然昂起頭來。這個不甘受辱的民族,十四年抗戰展示了勇於拼搏不怕犧牲的精神。張學良與楊虎城逼蔣聯共抗日,需要何等的勇毅!爲了民族不致淪亡,大批志士拋頭顱灑熱血與日本法西斯展開殊死搏鬥,終於贏得了抗戰的勝利,捍衛了民族尊嚴。

曾使日寇坐臥不安的楊靖宇,在白山黑水間用鮮血闡釋了敢於拼搏的民族精神;臺兒莊戰役中的李宗仁、百團大戰中的彭德懷,用嘶啞的喉嚨唱響了民族拼搏之歌。是他們用熱血昭告世人:一個民族不能沒有精神。也正是這種民族精神,築起了能抗擊一切來犯之敵的血肉長城。

那麼,在今天的和平環境中,是否還需要民族精神呢?回答是肯定的。只不過要根據時代的不同作適當的調整,把那種敢於拼搏不怕犧牲的精神轉化爲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精神。這樣,才能迎來民族的偉大復興,使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屹立於當代世界民族之林。

古人云“逝者如斯”“日新月異”“不進則退”,面臨這個嶄新的世紀,面臨接踵而至的新的挑戰,只有進取,纔是可行的選擇。一個民族只有像蛹那樣進取,才能蛻殼而出,化蝶飛舞;一個民族只有像種子那樣進取,才能紮根發芽,開花結實。現代社會已經是一個高科技的信息社會,知識更新,信息爆炸,瞬息萬變。唯有不斷進取,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立於不敗之地。羅曼·羅蘭說過:沒有進取,一切終將變成虛無。沒有進取,會有“神舟”系列飛船實現嫦娥奔月的夢想嗎?沒有進取,會成功舉辦令世人驚歎的北京奧運會嗎?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創新必不可少。縱觀歷史上下五千年,我們的民族就是在創新中發展進步的。四大發明、黃道婆改進紡織技術、沈括撰寫《夢溪筆談》,哪一次社會進步、科技發展不是人們創新的結果?如今,我們實行改革開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融身於全球化的大潮中,不斷推動體制創新、科技創新。正是有了創新,我們纔有瞭如此快的發展速度。

爲了國家的富強,爲了華夏子孫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要弘揚敢於拼搏、不斷進取、勇於創新的精神。因爲精神是生命之柱,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