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創新作文合集4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創新作文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創新作文合集4篇

創新作文 篇1

同學們,你們一定都聽說過創新這個詞吧!有時候創新並不是像“創新超人”——劉若鵬那樣發明隱身衣,或是像屠呦呦一樣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其實創新是無處不在的。只要努力一把,我們說不定也能成爲“創客”噢!

在生活中,你們一定都會爲溼淋淋的雨傘感到發愁,那就來試試南京技術學院所創的自動烘乾雨傘吧。在雨傘上固定一些加熱片,加入定時器,能夠在十分鐘內把溼一漉一漉的雨傘烘乾,並能防止過熱導致雨傘燒壞。如果有這樣的雨傘你會買嗎?

知道了這個故事後,我對創意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這不禁讓我想起那天我搭樂高的事:那天,我正閒着無事可做,一眼看到牆角邊的樂高,呀!可以搭樂高啊!可還沒開始,我就犯了愁,圖紙上的都拼完了。那還可以拼什麼呢?我苦苦思索,還是無從下手。就在這時,我看見了作品欄中的藝術陶泥。藝術陶泥?對了!我一拍腦袋,我可以自己創新搭樂高呀。說做就做,這一塊放在那一塊上面,這一塊要嵌在這塊裏面,這個當路燈,再做一幢大房子……就這樣,我建成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樂高王國。

看着這片樂高王國,我不禁感嘆,這不就是創新嗎?誰說創新就一定是偉大的發明,其實創新也可以從生活的點點滴滴開始。

創新作文 篇2

從人類學會直立行走開始,從人類學會製造並使用工具來幫助自己開始,人類的文明便拉開了帷幕,於是,人類便開始不斷地創新,創新科學技術,創新政治制度,創新文學藝術,創新成爲人類文明的助推器。

科技創新,讓我們的生活學習更便利。

以書籍的演變史爲例。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龜甲與獸骨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爲克服甲骨文材料不易得的缺點,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竹簡與木牘。爲克服竹簡木牘笨重的缺點,春秋末期人們發明了輕便的帛書。絲絹價貴,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破布漁網樹皮製成既輕且賤的紙,手抄紙書飛入尋常百姓家。唐朝發明雕版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制書效率,降低了書的成本。如今,縮微圖書越發微小易存,整個大英國書館的所有藏書,可保存在指甲蓋大小的電腦芯片上。

制度創新,讓我們的社會更進步。

我們今天之所以有如此便捷、優越的生活環境,是無數科學工作者智慧的結晶。難以想像,沒有科學,我們的生活會變成怎樣。我們不會忘記封建迷信怎樣毒害了一代又一代人,不會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深刻教訓。建國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試看:三峽大壩電站的電流已照亮近半個中國;青藏鐵路的修建,必將大大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的宏偉藍圖也已徐徐展開;“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也已圓滿成功……

也許你要說這些科技發展的成果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太遠,那我們不妨看看你最熟悉的家吧。

從早期的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發展爲如今的彩電、電腦、汽車等等高科技產品,科學正悄悄地改變着我們的生活。網絡帶來了信息時代,通訊帶來了便捷溝通,我們在享受這些便利時也面對着科技的挑戰。在科技改變我們物質生活的同時,我們更爲看重的應該是科學帶給我們的挑戰與機遇——精神追求的改變。

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棄家庭乃至生命於不顧,追求探索着真理。楚國的屈原,漢代的`蘇軾,唐代的杜甫,宋代的岳飛、陸游,清代的林則徐,無以不是以國家責任爲重的典範。中華民族正是由這些“脊樑”支撐着,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我相信,我們的祖國是不斷髮展與創新的,我們的祖國也一定會更加繁榮富強。

創新作文 篇3

不要迷信權威,要勇於創新

——作文課反思

上午第二節課,上課鈴響了,我快步走進教室,卻發現有許多學生還正在寫數學作業,我的大腦裏迅速閃過一個年頭,我要抓住這個資源上一節有意義的作文課。

我面帶微笑說:“同學們都喜歡上數學課呀,咱這節課語文老師就帶着你們上一節數學課,滿足大家的願望。”聽了我說的話,學生沒有明白我的意思,以爲風雨欲來,我要大發雷霆了,有的趕快胡亂地收拾數學書和本子,有的學生說:“老師,我們喜歡上語文課!”“別安慰老師的心了,今天老師真的要給大家上一節數學課。”我認真地說。最善於察言觀色的是猴學生,聽着我的話,看着我的臉色,知道仍是一片豔陽天,好奇地試探着說:“老師,真的嗎?”“當然是真的!老師說話從來都是認真的。”我的話一落音,學生頓時興奮起來。有的說:“太好了!”;有的說:“語文老師講數學課還真新鮮!”不知哪個機靈鬼說了一句:“還不給語文老師來點掌聲!”於是,熱烈的掌聲響起來。

我轉過身,在黑板上寫下一道應用題:在一艘上有86頭牛,34只羊,問船長的年齡是多少?寫完之後,我給學生講這是一個法國著名的科學家出的一道題,我看誰是最聰明的孩子,誰做得最快,不過老師有個條件,你寫完之後不能給同學們說出你的答案,不然的話。老師就測不出誰是最聰明的孩子了,你悄悄告訴老師。

誰不想當聰明的孩子呀?你看看吧,有的學生一手寫,一個手按住,有的學生乾脆用一本書遮住,唯恐讓同學看見一個字,把“最聰明的學生”的頭銜搶去。

不一會兒就有學生向我招手,已經算出答案了……越來越多的學生有答案了……一會兒曹傑趴在我耳邊,悄悄地對我說:“老師,52歲,對不對?”李陽着急地拉着我的手問我:“60歲,對嗎?”張家寧說:“老師,120歲,對嗎?”由於他的聲音稍微大了點,被他的同桌聽見,隨即就接他一句:“笨!120歲,還能出海嗎?應該是六十歲。”李陽也不是省油的燈,反脣相譏,一場嘴官司打了起來……他們據理力爭,爭得面紅耳赤。見好多學生已經停下來了,我問:“算出答案的同學請舉手。”我的話剛落音,只聽見“刷”的一聲,小手如林,個個臉上掛着得意的神情,正等着老師的表揚。這些可愛的孩子哪裏懂得老師此時的心情啊,孩子們,你們是否看到老師的心情的天空已經晴轉陰了?我默默地仔細數了數,發現沒有答案的學生僅僅有九個人,102個孩子中93有答案,百分之91的學生有答案,而且答案很多。法國科學家調查的結果真實地存在呀。

正在我數着的時候,性急的學生大聲喊:“老師,答案是多少啊?”聽到學生的喊聲,我迅速調整心態,作爲老師我有責任有義務去引導他們。於是我說:“孩子們,答案是無法計算。”“啊?”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片刻之後,許多學生開始說:“我讀第一遍時就感覺不對。”我們趕忙接上去問:“那你怎麼算出答案了呢?”“你說這是法國著名的科學家出的題,我就不敢懷疑,就硬算出一個答案。”一句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紛紛附和着點點頭。問題根源找到了,我連忙不失時機地說:“看來,剛纔大家做題時發現了裏面沒有邏輯關係,但一想到是法國著名的科學家出的題,就不再懷疑了,結果就出現了這個狀況。科學家出的題也不一定對呀。”話說到了學生的心窩裏了,他們沉默了,剛纔激動的心情已不再。於是我說:“同學們,老師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事:這個法國著名科學家帶着這一道錯誤的數學題,到德國的一所學校去調查,有答案的學生佔百分之十,無答案的學生佔百分之九十,而且還有很多學生一看到這道題,紛紛諷刺他說:“這是什麼無能的科學家?出了一道錯題。”後來這個科學家又帶着這道題來到中國一所學校去調查,結果是有百分之十的學生無答案,有百分之九十的學生有答案。於是他的出一個結論:中國的孩子太迷信權威了,不敢創新。

我的話剛一說完,有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這個科學家居心不良,他在看我們中國的笑話。”聽到學生這麼說,我語重心長地說:“你的愛國之心日月可表,天地可鑑,可他說的也是事實呀,看看我們班就有百分之91的學生有答案,事實勝於雄辯呀!”這個學生不再說話了。

看着沉默的學生,我意味深長地說:“這個事實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教訓,我們該怎麼做呢?”此時,許多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們太迷信權威了,有時候,老師說的話,著名人士說的話,我們從來不去懷疑,吃一塹,長一智,我們以後不會這樣了,不管誰說的話,我們都要問個究竟。”

課後反思:

有一天,我在《小學青年教師》上,一篇文章中,讀到有一個法國著名科學家帶着一道錯誤的數學題(在一艘上有86頭牛,34只羊,問船長的年齡是多少?)到德國的一所學校去調查,有答案的學生佔百分之十,無答案的學生佔百分之九十,而且還有很多學生一看到這道題,紛紛諷刺他說:“這是什麼無能的科學家?出了一道錯題。”後來這個科學家又帶着這道題來到中國一所小學去調查,結果是有百分之十的學生無答案,有百分之九十的學生有答案。於是他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的孩子太迷信權威了,不敢創新。當我看到之後大爲震驚,心中不斷的想:是這樣嗎?不,不會。我不能接受,一個強烈的願望在我的心裏升起,我要親自試一試,看看我們的學生是否如此。

當我帶着這道題,在課堂上真真切切地看到那麼多有答案學生的小手舉起的時候,無話可說了。我們的學生因循守舊,遇到問題不敢批判,不敢懷疑,我在心裏深深地思索,我們的學生爲什麼會這樣?我們的課堂還存在哪些問題?有調查資料表明,當前我國大學畢業生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長期不能或不會進行各種創造發明活動。學生之所以創造力匱乏,原因在於教育長期忽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始終無法擺脫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怪圈,徘徊於知識型教育模式之中。諾貝爾獎獲得者朱棣文教授說,美國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如中國學生,但他們有創新和冒險精神,所以往往創造出一些驚人的成就。一個留德學者說:“如果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十個中國學生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國學生中,十個人也許能講出二十種答案。儘管有些想法非常離奇。”

跨入21世紀,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教育走出的主旋律是創新。地質學家李四光說:“科學的存在全靠它的新發現。如果沒有新發現,科學便死了。”新課程背景下,我們的課堂也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積極營造有利於創造力培養的氛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衝破層層阻力,不斷探索,不斷創新。

創新作文 篇4

縱觀古今中外,創新一詞在歷史舞臺上出現得並不算少,科技創新,政治創新,文化創新……創新,似乎總能和某些高大上的詞彙聯繫在一起,難道,創新,真的與我們中學生無緣了嗎?其實,創新很簡單,它就在我們身邊。

依我之見,好奇心+大膽猜想+勇於創新=創新。學書法時,我要用毛筆,但由於來不及清洗,不久毛筆就變得硬梆梆的。這一現象引起了我的好奇。一番忙碌後得知是因爲缺少水分。我腦海裏蹦出一個大膽的猜想。根據“毛細現象”,我把筆插入裝水的瓶裏,使筆尖接觸到水面,再將筆固定,便解決了問題。從好奇走向猜想,從猜想走向實踐,在實踐中獲得創新。這個簡簡單單的加法等式正詮釋了創新就在我們身邊。

創新讓我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安裝在家家戶戶大門上的貓眼,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它僅僅是由一個凸透鏡和凹透鏡組合而成,兩個透鏡的距離恰到好處,從而讓人們從室內看門外的視角寬敞,但從門外看室內卻無法看清任何東西。貓眼——一個簡簡單單的小創新——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巧妙組合,卻對家庭防盜和安全起到重要作用。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貝類用它的蛋白質生成的膠體非常牢固,故被創新應用於外科手術的縫合,讓手術的危險性有所降低。而屋頂瓦楞則是模仿動物的脊柱,靈活創新,建成彎曲的拱形結構,從而能承受巨大壓力卻不變形。創新就如一塊“隱形”的保護盾,默默圍繞在我們身邊,使安全與我們同在。

創新也給我們的學習生活提供了便利。尼龍搭扣,普通而常見,是科學家們觀察了蒼耳屬植物借貼在動物皮毛上傳播種子後,突發奇想,大膽創新發明出來的。而伏打通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發現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就產生了奇思妙想,以電魚發電器官爲模型創新設計出伏打電池,讓電能的提供更爲便捷。無數的發明和創造讓生活便利,而正是不斷地發現與創新造就了這一切。創新推動了社會進步,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和美好。

巴烏斯托夫斯基曾說過:“異想天開給生活增加了一份不平凡的色彩。”創新改變着我們的生活,讓我們遠離一成不變,枯燥乏味。創新,它並非高不可攀,離我們也並不遙遠,當你積極開動腦筋,留心觀察生活之時,你會發現,創新就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