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要創新應歸還學生自主權

 一、“討論”要面向全體學生

作文要創新應歸還學生自主權

傳統作文教學把教與學的關係界定在教師講授與學生接受上,後來發展爲教師發問、學生回答。兩者原則上雖說都是面向全體學生,實際情況卻不然。前者不看對象,不辨差異,把學生放在了同一水平線上,本身就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後者面對部分,注重個別,以偏概全,翻來覆去提問的就是那幾個學生,根本沒有面對全體學生的意識。要想面對全體學生,只有實行學生討論質疑、教師點撥誘導的課堂教學機制。討論分組,優、中、差生合理搭配,形成班級教學的“異質組合”.每個學生都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都有向別人學習的可能。討論後的質疑,學生提問,其他同學或教師答疑,每個人都有問的權利,每個人都能獲得解答。這樣,個體促羣體,羣體推個體,團結協作,共同發展。

 二、“討論”必須有嚴密、條理的組織

允許學生自由討論不能採取放羊的'方法,應有嚴格的組織。學生或集中,或分散,或分組,或分片,但都不能離開教師的安排。一般說來,四人一組爲最好。四人一組,每組有固定的發言人,一個問題一般由小組的主體發言人回答,小組的其他發言人補充,老師因勢利導,相機點撥。此種分組借鑑了國外分組教學的“異質組合”方式,形成了班級教學的異質組合,優、中、差合理搭配,既有助於討論氛圍的形成,也有助於問題的探究解決。

 三、“討論”離不開教師的鼓勵、引導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任何改革如果不能引起學習者積極地親自參加活動,那麼這種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學會生存》)針對當前的語文教學現實,我們應當把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貫穿課堂教學始終。有些學生生性靦腆,教師應給予鼓勵和勇氣;有些學生回答問題錯誤,教師應看到其優點,給予肯定、表揚;有些學生活潑好動,發言踊躍,教師應積極引導,使其帶動全班學生。教師應明確一點: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四、“討論”要求教師備課必須充分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話說得有道理,想讓學生討論得有力、有序、有效,教師課下就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教師只有備課時做多方面的分析研究,課上才能應對學生討論中出現的各種情況,才能把對學生思想、知識、能力和智力的開發融爲一體,才能巧妙點撥,使學生的討論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離開了教師的精心備課,課堂討論則會變得無序、混亂、粗淺、低效,以致流於形式,給學生造成不好的影響。

重視信息反饋,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主學習的過程雖然依賴於學習者自我調控。但對中學生來說,自我控制的能力還不強。教師不能完全放手,要及時地瞭解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引導學生自我小結,自我反思,及時肯定學生的優點,指出不足及改正方法。比如,自主學習成果展示;可利用視頻展示臺,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自己積累的生字詞,寫出閱讀名著、閱讀報紙的讀後感、心得等。

傳統作文教學往往認爲寫作文是學生的責任,而批改作文則是教師的責任。其實不然,作文是學生學習成果的反映。獨立完成的作文是自主作文的一部分,而自我批改則是學生自我調控的基礎,在自我批改的過程中,學生要辨析正誤,其實是對自己所學知識的一個鞏固和複習。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批改。作文寫好以後,先讓學生對作文進行批改,同學間相互訂正錯別字,修改病句,有疑問的地方提出來討論,教師適當抽查點評。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和特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

總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作文教學活動的過程是一個學生進行自我選材、自我構思、自我創新、自我發展的過程。我們不能把學生視爲教學活動的“俘虜”“機器”、教師的“僕人”、知識的“奴隸”.教師應還給學生一片自由的藍天,讓他們展翅翱翔,還給學生一個自主的舞臺,讓學生自己來扮演作文活動中的主角。學生學會了自主作文,他們的創新能力才能提高,在將來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才會有所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