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新能力作文彙編四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創新能力作文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創新能力作文彙編四篇

創新能力作文 篇1

一.指導學生學會觀察

小學生的作文要以學生自己的生活爲源頭,利用所學的語文基礎知識藝術地再現生活及客觀的社會現實。這就要教給學生該如何作文,指導學生要作文首先學會做人,做生活的有心人,時時處處留意身邊的人、事、物。纔是使學生作文課上有話可寫。人人都有豐富的情感,生活中的小事情都會引起內心深處的波動。教師要引導學生把生活中酸甜苦辣或某種事物給自己的感官所帶來的喜怒哀樂,一吐爲快。如此作文內容有真情實感,語言文字的表達生動鮮活,不做作,心裏怎麼想筆下怎樣寫,揮灑自如的我手寫我心。

二.指導學生學會立意

作文要學生面對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物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感受,超出常人之見創一條新思路。例如:我讓六年級(1)班的學生寫一篇以《我的家鄉》爲題目的作文。大多數學生寫家鄉的山、樹、草、風土人情等,可是豆玉婷同學卻獨出心裁,並沒有寫引人注目的事和景,她卻寫了村前的公共廁所的變化烘托出家鄉的變化。與其他學生的作文相比,這就是一種別開生面的新。

三.指導學生語言表達的方式

學生作文語言的表達要掌握熟練的語言文字的表達技巧,再適當的運用修辭手法,通過大腦思維的反覆錘鍊,改動一個字感動一座樓,作文的語言清新、準確、表現力強能增添文采,突出作文的主旨、明晰作文的思路,這樣的作文能給人以全新的感覺。

四.指導學生學會口頭作文

作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表達技巧,提高作文的能力。小學生作文訓練課本的安排是從從說到寫的過程,先進行口語交際再把口語交際的內容寫成作文。說的過程中要注意謀篇佈局和語言的表達,好的地方別的同學取長補短,循序漸進。

例如:六年級(1)班,魏苗苗的《第一次炒雞蛋》。今天,我爸爸、媽媽都不在家,我就看《封神英雄》這部電視劇,看完電視劇我感到肚子裏空蕩蕩的。我就找吃的,可是什麼也沒有找到。唉!該怎麼辦呢?我想:炒幾個雞蛋吃吧!我在廚櫃子裏拿出來了幾個雞蛋便打在碗裏,再在碗放上鹽用筷子把雞蛋青和蛋黃攪拌均勻之後,就把鍋燒熱倒了一點青油。等鍋裏的油熟了就把雞蛋倒進鍋裏拿鏟子翻了一會兒就剷出來放在進碗碟子裏。我嚐了一口,哇!真好吃啊!

創新能力作文 篇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爲他們的終身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礎。”而真正讓學生學會寫作文,除了從小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樹立學生寫作的信心外,還要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就是我作文教學的訓練重點。現在我就來談談我的做法:

一、拓寬訓練時空

學生的習作是他們對日常生活感悟後的自然產物。這樣的習作往往有着鮮明的個人色彩,並體現着表現自我的創造性,它沒有時間的限制。學生的習作衝動絕不會只等到上作文課時才產生。如果把學生的習作都框在作文課上,學生也許因爲缺乏習作興趣而寫空話假話,走上爲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就讓學生從說開始,強化說,以說促寫。

說話,雖是正常孩子都會的日常的生活交流,絕大多數孩子能流暢且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但在課堂上,他們要回答一個問題,往往就會變成茶壺裏的餃子,明明有,卻倒不出來了。這就需要老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剛入學的學生,肯定有答非所問、說話不完整、詞不達意等現象。這是正常的,老師要做的就是耐心地聽,細心地教他們說,並熱情地鼓勵孩子們說。一般孩子在與老師的磨合中就會慢慢明白老師的要求,懂得說話要完整、通順、明瞭,並努力讓自己做到。

這時作爲老師的我們,就是要努力發現孩子的進步,並大加表揚,讓孩子們嘗試成功,並努力爭取更大的成功。比如第一節說話課《自我介紹》就是以學生最熟悉的自己爲話題來說話,並給予學生一定的提示,讓學生知道先說什麼,再說什麼——暗示學生一定的說話順序(教給學生說的方法)。當學生能流利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時,我們就可以嘗試讓學生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了。

每天讓孩子們寫一句話,寫給老師、家人。一是可以鞏固已學過的漢語拼音;二是可以讓學生用拼音提前寫話,將寫的訓練提前。當學生能快速準確地用拼音表達自己的思想時,我便用課件出示一些圖片讓學生看圖來寫話,開始是單幅圖,漸漸到多幅圖,學生開始只能說出故事的梗概,慢慢地將故事寫得生動起來。

當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提高得那麼快。不同的孩子進步的速度不同,但都是在向前努力,就要給予表揚。這樣把作文教學滲透到平時,讓學生用心觀察,用心體會,下筆自然言之有物。

二、將寫作變成習慣

當孩子們能用文字較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了,我就讓孩子們嘗試寫日記。在一年級時,我並沒有提出“寫日記”這個名詞。只是每天的作業裏有一項寫話要求,如“用一段話向老師介紹一下你的爸爸”,“寫一段話告訴老師你喜歡的'小動物是什麼樣的”……都是一些學生熟悉、易寫的內容,所以學生並沒有畏難情緒,而且我每天早上一定逐一閱讀學生的文章,將優秀的文章讀給同學們聽,將進步大的同學名字寫在當天的星星榜上。這樣學生都將寫話當成了樂事,做起來自然是越來越好。

慢慢地,學生就有了基本的寫作能力了,這時在閱讀課上我不僅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性,更重視寫作方法的剖析和運用。有時課上可以仿說,如學《風》這一課時,學生就能仿說:“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雲兒飄走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向我們揮手了。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

但是長髮飄起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撫摸我們了……”學習《小松鼠找花生》,學生就可以續說:“小鼴鼠看到小松鼠在那發呆就過來說,‘花生在地裏哪!’小松鼠拔起一棵花生秧,果然下面都是胖胖的花生寶寶。”這是課上學生說的。課後我留的作業是續編故事,充分地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編故事的樂趣,效果自然非常好。我就是這樣,教材中有內容寫教材裏的,教材裏沒有就寫班級或者家裏發生的事,漸漸地學生就能自己選擇內容寫了。

三、注重積累,厚積方能薄發

雖然日記是真情的流露,但要成爲好文章,自然要有一定的文學功底,還要有極豐富的儲備。鼓勵學生多讀書。小時看看漫畫,聽聽故事,會拼音了讀注音讀物,從童話、寓言起步,漸漸到名著美文。同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背誦一些美文佳段,格言警句,並鼓勵學生在寫作時巧引妙用,努力讓學生的文章文美立意高,走出平庸,走向創新。

創新能力作文 篇3

很多學生都想提高自己的創新作文能力,提高作文創新的能力,十分重要。同學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面作些嘗試。希望能幫助大家寫出創新的作文內容!

一、看清題目創新意寫作文首先要看清題目,在審題時,要多想,多琢磨,不要馬上動筆。

如寫《一件好事》這樣的老題目,你要避開幫助婆婆拎東西,推車等人家可能會寫的內容;而用以小見大的方法,選更新鮮的材料,如有一位同學,去看署假去山裏的親家作客,與山裏的小朋友成了"鐵哥們"的事,寫出了《我與山娃子交朋友》的好文章。

二、逆向思維引新意要想文章寫常新,對文章的題意進行逆向思維,也是寫出新意的一種有效方法。

所謂逆向思維,就是不順着題目的意思,而來個變化,甚至否定如一位同學《家裏裝了電話機》的作文,就不像大家一樣,盡寫電話機好,而寫了電話機帶來的煩惱,使作文很有新意。

三、貼近生活觸新意文章要有新意,小作者的思想必須要貼近生活,這樣纔能有新的認識,新的感受。

如農村改革開放的十十年,鄉鎮企業的崛起,農村市場的開闢,旅遊景點的開發,這些都是尋找新內容新感受的好地方。有的小朋友寫出了《外婆和BP機》、《我家的“奧迪”》、等好作文,都是這樣產生的。

 四、變換手法創新意對同樣的作文內容,要變着法子去寫,避免表現類同、角度、變換方法,步入後塵。

這就要我們開始腦筋變換,變換材料,語言等來寫出新意。如同樣寫改革開放使我家生活富裕了,有一位小朋友從語文課文《數雞》得到啓發,寫了《數機》竟數出了家裏有32只“機”(家用電器),使人耳目一新。

五、科學聯想創新意寫作文,當然要以起初爲依據,但只要是合理的,也是真實的。

作文一旦有了豐富想象加入,就會海闊天空、色彩斑瀾。其實,想象的產生也是從現實生活中獲取“靈感”的。“想象作文”同樣需要以現實生活爲基礎,而不是憑空“瞎想”。所以只要我們在作文時能大膽地去聯想、推想、假想、猜想,往往會新意創出。各位同學,你不妨試試看。

創新能力作文 篇4

幾十年來,學生作,教師改,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作文批改能不能創新呢?葉聖陶先生的話值得深思:“着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引導指點。該怎麼改讓學生自己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於主動地位了嗎?培養了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這段話爲我們指明瞭作文批改創新的方向。作文批改創新的指導思想應該是:通過批改調動學生學習作文的積極性,主動性,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因爲一篇文章從構思到完稿都是學生自己動手完成的。可是,傳統的作文教學方法,只是學生寫,教師改,卻不符合寫作本身的規律,因此,不利於學生的智力開發,能力的培養,束縛了學生的手腳。儘管教師爲批改作文整天忙得手忙腳亂,卻收效甚微。那麼,怎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認爲學生自批互改,教師瀏覽批改,重點講評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

一、講意義,讓學生重視。

就是在讓學生自批互改之前,教師要講清這樣做的目的意義,告訴學生這樣做是爲達到“終身受用”之目的,並不是單純爲減輕教師的負擔。

二、教方法,讓學生會改。

首先,學生寫完後,自己獨立修改一至兩遍,看一下是否切題,中心是否明確,語句是否通順,有沒有錯別字,有沒有用錯的標點符號等。

其次、要求學生互改時注意兩點:

一是既要省時又要注意質量。需“三遍法”:

首遍快速瀏覽,勾出錯字、病句;

二遍慢讀,從頭至尾精批細改,寫好眉批;

三遍粗看,既檢查批改情況,又醞釀批語。

二是批改要抓關鍵,抓重點。就是看中心是否明確,段落是否分明,觀點是否正確,文風是否端正,語言是否通順,字體是否工整,標點是否恰當。(當然每次作文側重一兩個問題)

再次、批語有共同要求。要寫好眉批和總批。告訴學生眉批要有針對性,知識性,趣味性,準確性;總批要簡明富有啓發性,具體性和建設性。總的要求是多表揚,少批評。

三、分小組,讓學生互改。

可把全班學生劃分若干小組,每四人一組,任命一組長,負責批改。批改時,教師將學生自己批改過的的作文分發給各小組。兩人批改一本,寫好眉批和總批(評語由一個寫字好的執筆)。看完後,與本組同學交換,看本組其他同學批改過的,發現錯批、漏批或批語不當的及時轉告主批人。每個學生對自己所看的作文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給個分,有組長集中四個人的分數進行平均,然後有組長將四人的平均分寫在作文本上,並分別簽名。

四、勤指導,讓學生改好改對。

在學生批改過程中,教師巡迴加強指導,既解答學生遇到的各種繁雜的問題,又要及時指導好學生的批改。在批改過程中,學生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不知道批語如何寫,錯字、病句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等,因此,教師要隨叫隨到,別怕麻煩,並鼓勵學生多查字典、詞典、討論或查閱手頭資料,同時告訴他們,遇到問題多集思廣益,不輕易下結論,批語儘量做到準確無誤。

五、做筆記,讓學生有收穫。

批改或複閱本組其他學生的作文時,要求學生要邊批邊記,即把四本作文的優缺點找出來,以便與自己的作文比較。通過看、記,把妙語佳句、新穎的開頭結尾、好的寫作方法記下,爲以後寫此類文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六、寫後記,讓學生談體會。

學生輪流批閱後,再發給作者,作者仔細看批改後的作文,要既看原文,又要看批語,改正錯字,病句,甚至重寫,然後對照筆錄的別人作文的優點,寫出此次作文的感受或受到的啓示,以及對自己作文的修改意見。這樣,使自己的作文每次都有一個昇華過程。

七、再審閱,使教師心中有數。

學生寫完作文後記,再次交上來,教師既看原文,又看批語,還看後記,並隨時做審閱記錄,爲講評收集素材。看原文以瞭解學生寫作;看批語,以掌握互評情況;閱後記,以發現學生收益。

八、搞講評,讓學生曉之作文之理

教師經過瀏覽審閱,對全班學生作文有比較全面的瞭解,在寫出講評提要的基礎上,教師要對每次作文情況作出概括總結,並抓住普遍性的問題重點講評。講評要每次側重一兩個重點。

上述學生自批互改,教師瀏覽審閱,重點講評“八法”,體現了作文批改創新的指導思想,符合葉聖陶先生提倡的“着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精神,符合“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這“八法”使學生得到了傳統作文批改法中得不到的三個提高過程:

(一)從寫到改的提高過程。即從寫、批兩個方面來看,評價同一文章是一個把自己和別人的作文對照、比較的提高過程。在同一個作文題目下,自己做了,又看了別人如何做的,這就從選材組材、段落安排、開頭結尾、中心確定、詞法句型、修辭運用上一一進行比較。指出了別人的優點就學到了別人的長處,發現了別人的缺點,就避免了自己再犯類似的錯誤,使學生在比較中進步,在評論中提高。

(二)從“批改”到再寫“後記”的提高過程。學生改罷別人的作文回過頭來再看自己的作文,品味別人給自己的批語,有一個重新看待、重新認識自己作文的過程,這就是在評價、比較過程中,在眼界比較開闊、標準比較明確的前提下,來一個回頭望,來一個比較客觀的自我掂量,從而寫出後記,談出體會和收穫,這無疑是知識、能力提高升華的過程。

(三)從“審”到“評”的提高過程。這一過程不光是教師的工作,而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綜合歸納的過程。學生在評價別人的作文,量度自己的文章,談了體會後,很需要教師對自己的原文,別的同學對自己文章的評價,以及自己寫作後記中的體會給予訂正、糾偏、評價,所以,瀏覽審閱對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對學生原文、批改評語、後記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優缺點在講評過程中分析、歸納、綜合,使學生在如何寫文章、如何評價文章、如何對待別人評價等方面得到一個完整的認識和提高。這一提高的效果,只有在學生寫、評、後記幾個環節後才能充分顯現出來。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談的作文批改創新,與讓幾個尖子學生替教師判作文是截然不同的,既有質的區別,又有量的差別,這表現在:學生自批互改是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效果不同。教師讓幾個學生代勞判作文是看完了事,而本文讓學生自批互改,是全體學生的參與,重在培養學生多種能力。學生活動面不同。這裏有部分與全體的目的不同。教師讓幾個學生代而勞之判作文是單純爲減少教師工作量,而本文讓數量之差。心理狀態不同。前者有僱傭思想,後者是主動參與,有主人翁責任感。教師的工作量不同。前者教師可不在場,而後者在課堂上有教師的巡迴指導點撥,解答疑難,並教之以方法,再加上瀏覽審閱,付出的多,得到的也必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