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之法》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讀書之法

《讀書之法》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朱熹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至於文義有疑,衆說紛錯①,則亦虛心靜慮,勿遽②取捨於其間。先使一說自爲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③,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於他說而先自屈矣。復以衆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似是而非者,亦將奪於公論④而無以立矣。大率⑤徐行卻立⑥,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⑦;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

(選自朱熹《童蒙須知》)

[註釋]①紛錯:紛繁錯雜。②遽:倉促。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順着文章的思路去想。④奪於公論:被公認的見解所更改。⑤大率:大多。⑥卻立:後退站立,形容小心謹慎。⑦節目:木頭節子,即關鍵之處。

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然後可以有得爾

(2)則其尤無義理者

(3)不待觀於他說而先自屈矣

(4)復以衆說互相詰難

10.下列加點的虛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勿遽取捨於其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十則》)

B.以驗其通塞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C.而求其理之所安何陋之有(《陋室銘》)

D.則似是而非者 長跪而謝之(《唐雎不辱使命》)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分)

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

翻譯:

12.選文先提出 的觀點,接着分析瞭如何讀書,最後運用兩個比喻分別論證了 和 的讀書方法。(用自己的話回答)(3分)

參考答案

9.(1)這樣(2)特別,尤其(3)屈服(4)再,又(每小題1分,意對即可

10.B

11.如解開纏亂在一起的繩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暫且放在那兒慢點去處理它。

12.讀書應熟讀精思讀書要先易後難;讀書要平心靜氣,從容處之,不能急躁。

大抵現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至於文義有疑,衆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捨於其間。先使一說自爲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於他說而先自屈矣。復以衆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似是而非者,亦將奪於公論而無以立矣。大率徐行卻立,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此觀書之法也。

凡讀書,須整頓几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①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註釋】①漫浪:隨隨便便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然後可以有得爾( ) ②衆說紛錯( )

③心到最急( ) ④心既到矣(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

②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3.文中用了哪些論證方法來教導學生如何“讀書”?

4.同樣是激勵教導學生讀書,本文與課文《送東陽馬生序》相比,有什麼異同點?

參考答案

1.①心得 ②紛亂錯雜 ③關鍵 ④已經,……之後

2.①像加工堅硬的木頭,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關鍵之處;像解開纏亂在一起的繩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暫且放在那兒慢點去處理它。

②古人說:“書讀的遍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會顯現出來。”就是說書讀得熟了,那麼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

3.(1)比喻論證。將讀書比作加工木頭和解開繩結,強調先將容易的內容疏通,剩下難理解的可以慢慢分析,有了基礎難題自然會明白。使文章更容易理解,從實際情況加強學生對讀書方法的運用。

(2)對比論證。將“用心讀書”時的文意容易理解且長久不忘和“不用心讀書”時死記硬背不理解和容易忘卻相對比,體現“心到”是讀書的最關鍵之處,體現用心讀書的好處。前後對比強烈明顯,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3)引用論證:引用了古語“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體現用心讀書對於理解文意的重要作用,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強調用心多讀的重要性。

4.同:兩篇文章都提及了許多讀書的方法,目的都是勸諫學生讀書要專心,不爲外界影響。

異:(1)本文主要教導學生讀書在於“自己讀書”的重要性。主要圍繞“如何讀”“如何思考”“如何驗證”這些實際的讀書方法。

(2)《送》主要偏重於讀書學習要刻苦勤奮、虛心學習、不爲他人的富貴享樂影響以及即便在艱苦的'條件下也要努力用功。

1、作者爲什麼說“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因爲心要是不在讀書上,眼就看不仔細,心眼不專一,記憶就不會持久。心在讀書上了,眼到和口道也就到了,所以作者說“三道之中,心到最急”。

2、作爲一名學生,你在讀書方面有何心得或好的方法?說出來和大家交流。

我在讀書方面仿照茅盾的“三遍讀書法”總結出了一些方法:讀書要讀三遍,第一遍快速的讀,把內容大致看過一遍後再進行下一次的閱讀,求得初步印象,然後品味作品妙處,最後精讀,就像他所說:“讀名著起碼要讀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讀完,這好像在飛機上鳥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的讀,細細的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結構;第三遍就要細細地一段一段地讀,領會、運用,這時要注意到它的煉字煉句。”這樣的讀書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提取書中的精華。

參考譯文

看書大多數都必須先要熟讀,讓書上的語句都好像出自於我的嘴巴。緊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讓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於我的心裏所想的,這樣以後可以有所收穫了。至於那些對於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說法紛繁錯雜,就也要虛心靜靜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見中確定誰對誰錯。先假定一種說法自己單獨列爲一說,然後順着文章的思路去想,來驗證它思路的通暢和阻塞。那麼那些特別沒有道理的說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學說相比較,就已經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論互相詰問反駁,然後尋求它的道理的穩妥,來考證它的正確或錯誤,那麼好像是對其實是錯的,也將被公衆承認的說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況下,慢慢地停下來看,用平靜的心態來觀察發展變化,如攻擊堅硬的木頭,先攻擊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擊它的關鍵之處;如解開纏亂在一起的繩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暫且放在那兒慢點去處理它。這就是看書的方法。

但凡要是看書,要把讀書用的桌子整理,讓桌子乾淨平穩,將書本整齊地豎放,讓身體坐正,面對書本,緩慢安祥地閱讀字句。仔細從容分條明細地閱讀。要念得字字響亮,每一個字都不要錯讀,不要少讀一個字,不要多讀一個字,不要把字詞顛倒,不要不明文章,胡亂理解內容,只是要多誦讀幾次,自然而然的就上口了,隔很長時間也不會忘記。古人說,讀書的遍數多了,它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所以如果書讀的熟悉了,不用看解釋說明,自已就明白書的大意了。我曾經說,讀書有三到,便是心到,眼到,口到。如果沒用心,眼就看不仔細,心眼不專心,只是在扮作有感情朗讀,就不會記憶深刻,就算能暫時記下,也不會記的很牢。心到眼到口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用了心去讀了,眼和口難道不會跟着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