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閱讀答案

《登泰山記》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間創作的泰山題材著名散文。我們爲大家整理了《登泰山記》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登泰山記》閱讀答案

  登泰山記

  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峯,在長城南十五里。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爲磴,其級七千有餘。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餘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餘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也。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峯,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鬆,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裏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登泰山記》閱讀題

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 歷:經過

B.半山居霧若帶然 居:停留

C.崖限當道者 當:擋住

D.其遠古刻盡漫失 漫:瀰漫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①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餘之力尚足以入

B.①古謂之天門溪水 ②蚓無爪牙之利

C.①其級七千有餘 ②其孰能譏之乎

D.①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②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遊記。文章圍繞作者的遊蹤,敘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雪後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泰山日出時、日出後這兩個時間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變化迅速的畫面。

C.本文的側面描寫很巧妙。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餘”暗暗點出,再借山頂俯視時“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雲漫”的圖景從側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語言簡潔生動,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出雪後登山的特殊情趣。

12.將上面文言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⑴餘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3分)

答:

⑵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4分)

答:

⑶回視日觀以西峯,或得日,或否。(3分)

答:

《登泰山記》閱讀答案

9、D (磨滅。)

10、D(D均爲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對象等,不譯。A介詞,在;用在狀語與動詞之間,表修飾。B 代詞,代東谷;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C 代詞,代南麓山道;語氣詞,表反問,難道。)

11、B。(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這三個時間段的景色。)

12、

⑴我開始順着(中谷)進去,不到一半路,翻過中嶺,再順着西邊的山谷,就到了泰山的頂峯。(“循”解釋爲“順着”,“至”解釋爲“到達”,各1 分;句意1分。)

⑵等到已經登山泰山,只見青山上覆蓋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及” 解釋爲“等到”,“負” 解釋爲“揹負”或“覆蓋”,“燭” 解釋爲“照亮”,各1分;句意1分。)

⑶回頭看日觀峯以西的山峯,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回視” 解釋爲“回頭看”,“或”解釋爲“有的”,各1分;句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