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閱讀答案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需要適量地做些閱讀題,就有可能接觸到閱讀答案,通過對照閱讀答案可以有效檢驗我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你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纔算得上好閱讀答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空城計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空城計閱讀答案

空城計閱讀答案1

①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斑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衆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

②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③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

④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老師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⑤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衆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日: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

⑥衆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爲司馬懿所擒乎?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爲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閱讀題: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2分)

①笑容可掬:②駭然:

2.這篇課文的情節發展可分爲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階段。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各個階段的主要內容。(4分)

A.開端(第①段):B.發展(第②段):

C.高潮(第③④段):D.結局(第⑤⑥段):

3.閱讀課文第①段,說說作者在這裏主要運用了哪一種表現手法?其作用是什麼?(4分)

4.諸葛老師爲什麼不棄城逃走?爲什麼敢使空城計?請摘取原文句子回答。(2分)

①爲什麼不棄城逃走:否

②爲什麼敢使空城計:

5.課文中三次寫到諸葛老師的笑,請分析第⑤段中的撫掌而笑是一種什麼樣的笑,並分析人物當時的心理。(3分)

參考答案:

1.①形容滿臉笑容。②驚訝的樣子。2分,一個詞語1分。

2.A.開端:司馬懿兵臨西城。B.發展:諸葛老師臨危施計。C.高潮:司馬懿中計。

D.結局:諸葛老師釋計。4分,一空1分。文字不拘,意思正確即可得分。

3.對比手法。烘托嚴峻的形勢,突出西城之險。4分,一問2分。

4.①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爲司馬懿所擒乎?②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2分,一空1分。

5.是一種脫險之後的歡笑,其心理是:司馬懿果然中吾計矣。3分。

空城計閱讀答案2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衆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

衆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爲司馬懿所擒乎?”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爲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小題1】第一段中“懿笑而不信”,司馬懿爲什麼“笑”?(3分)

【小題2】說說司馬懿心理變化的過程。(3分)

【小題3】司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麼?(用原文回答)(3分)

【小題4】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計,是因爲什麼?(3分)

答案

【小題1】是一種懷疑繼而輕蔑的笑,他不相信諸葛亮會冒這麼大的險。

【小題2】笑——疑——撤兵

【小題3】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

【小題4】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空城計閱讀答案3

閱讀課文《空城計》,完成1—4題。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衆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衆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

衆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爲司馬懿所擒乎?”後人有詩讚曰:“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爲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1.司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這句話表現了司馬昭的什麼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諸葛亮使用空城計爲什麼會獲得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一下司馬懿知道實情後的內心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司馬懿認爲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會冒險,如今大開城門,一定會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城,定會中計。(或用原文答: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

2.年輕氣盛,無所畏懼。

3.諸葛亮能準確分析形勢,臨危不慌,做事果斷;對司馬懿非常瞭解;勇敢,有智慧,懂得戰爭辯證法,靈活機動,出奇制勝。

4.司馬懿知道實情後,肯定非常懊惱:哎,又中了諸葛亮的詭計!看來,我確實不如諸葛亮。

空城計閱讀答案4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衆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

衆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爲司馬懿所擒乎?”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爲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1.所選文字爲《空城計》的發展、高潮和結局部分,仿照對第一段的概括,根據內容概括故事情節

①段:發展,孔明施計

②段: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段:結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畫線句子是對孔明的________和_________描寫,寫出了什麼特點?

3.第一段中“懿笑而不信”,司馬懿爲什麼“笑”?

4.諸葛亮爲什麼不棄城逃走?用文中語句回答

5.司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6.下面是易中天“品三國”中有關“空城計”的一段話,請仔細閱讀,回答後面問題。

諸葛亮搞空城計陰謀,司馬懿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我看不會吧……第一,當時司馬懿看諸葛亮神態自若,聽琴聲平穩,說明他倆離得很近嘛!你司馬懿派一個連隊進去打探打探虛實不行嗎?第二,諸葛亮高高在上,司馬懿就不會找個神箭手把他給射下來?第三,司馬懿你把諸葛亮圍個三天三夜,看他怎麼辦嘛!

(1)易中天認爲諸葛亮的“空城計”靠不住,《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懿被醜化了。易中天的言外之意是什麼?談談你的理解。

(2)“空城計”在實戰中可用嗎?說說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司馬中計 諸葛釋計

2.動作 神態 臨危不懼 鎮定自若

3.是一種懷疑繼而輕蔑的笑,他不相信諸葛亮會冒這麼大的險。

4.吾兵止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爲司馬懿所擒乎

5.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

6.(1)提示:諸葛亮被神化

(2)提示:可用。它是三十六計之一,雖然諸葛亮的“空城計”靠不住,但三國時期的曹操就用過“空城計”,蜀將王平用過“空營計”。(意對即可)

空城計閱讀答案5

閱讀《空城計》中的幾段文字,完成7---11題。(15分)

①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斑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衆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

②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③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

④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⑤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衆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日:“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

⑥衆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爲司馬懿所擒乎?”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爲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7.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2分)

①笑容可掬: ②駭然:

8.這篇課文的情節發展可分爲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階段。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各個階段的主要內容。(4分)

A.開端(第①段): B.發展(第②段):

C.高潮(第③④段): D.結局(第⑤⑥段):

9.閱讀課文第①段,說說作者在這裏主要運用了哪一種表現手法?其作用是什麼?(4分)

答:

10.諸葛亮爲什麼不棄城逃走?爲什麼敢使“空城計”?請摘取原文句子回答。(2分)

①爲什麼不棄城逃走: 否

②爲什麼敢使“空城計”:

11.課文中三次寫到諸葛亮的笑,請分析第⑤段中的“撫掌而笑”是一種什麼樣的笑,並分析人物當時的心理。(3分)

答:

參考答案:

7.①形容滿臉笑容。②驚訝的樣子。2分,一個詞語1分。

8.A.開端:司馬懿兵臨西城。B.發展:諸葛亮臨危施計。 C.高潮:司馬懿中計。

D.結局:諸葛亮釋計。4分,一空1分。文字不拘,意思正確即可得分。

9.對比手法。烘托嚴峻的形勢,突出西城之險。4分,一問2分。

10.①“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爲司馬懿所擒乎?”②“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2分,一空1分。

11.是一種脫險之後的歡笑,其心理是:司馬懿果然中吾計矣。3分。

空城計閱讀答案6

街亭失守以後,諸葛亮一面命關興、張苞領人馬到武功山埋伏作爲疑兵,一面派張翼帶兵去修理劍閣,平整回川的道路,又祕密傳令,叫全軍暗暗收拾行裝,準備撤退。

諸葛亮調兵遣將,先帶領五千兵馬去西城運糧送草。忽然飛馬送來消息,說司馬懿帶領大軍十五萬朝西城這邊蜂擁而來。這時諸葛亮身邊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的五千兵馬,已分了一半去搬糧草,只剩下二千五百兵馬留在城中,衆文官聽到這個消息,都嚇得臉色發白。諸葛亮上城樓一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正分兩路殺來。諸葛亮知道想走也來不及了,就對手下的人說:“你們都可以放心,魏兵不敢進城!”於是連忙傳令下去,藏起所有的旗幟,禁止人們隨便出入及大聲說話,卻把四面城門大開,每一個城門,用三十個軍士裝作老百姓,灑掃街道,倘若魏兵來到,不可亂動。諸葛亮自己則披上鶴毛大氅,戴了絲織頭巾,帶領兩個童子坐在城樓上焚香彈琴。

司馬懿前軍來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都不敢前進,連忙報告司馬懿。司馬懿笑着不肯相信,便下令停止行進,在馬上遠遠觀望,果然看見諸葛亮坐在城樓上,滿面笑容,悠閒地彈琴。左面的童子手捧寶劍,右面的童子手拿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多個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了,心中大疑。回到軍中,連忙傳下命令,叫後軍充當前鋒,前軍改作後軍,向北面山路退去。司馬昭說:“或許諸葛亮沒兵,故意作出這樣子,父親爲什麼就要退兵?”司馬懿說:“諸葛亮平生謹慎,從不冒險,如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如果進兵,就要中他的計策。你等怎能知道!”於是,將兩路兵馬全部退去。

諸葛亮見魏兵遠去,拍手大笑起來。衆官無不驚奇,便問諸葛亮:“司馬懿是魏國名將,如今帶了十五萬大軍到來,見了丞相,爲何退得這樣快?”諸葛亮說:“他料定我平生謹慎,決不冒險,見了如此模樣,便懷疑會有埋伏,所以很快退走。我並非想要冒險,實在是不得已才決定如此。我們只有二千五百兵馬,如果放棄城池逃走,必不能跑遠,豈不被司馬懿捉住?現在他們一定從北邊的小路退走,我已讓關興、張苞在那裏等候迎敵。”部下聽了,都十分佩服。接着,諸葛亮下令叫西城百姓隨軍退往漢中,大隊人馬立即動身。不久,天水、安定、南安三郡的.軍民也陸續趕來了。

1.將下列漢字換偏旁組成新字,再組詞。

倘______( )理______( )

往______ ( )鋒______( )

2.寫出下面詞語的近義詞

謹慎( ) 料定( ) 倘若( ) 計策( )

3.諸葛亮擺空城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導致“空城計”成功的因素至少有兩個,請具體寫出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城計閱讀答案7

①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斑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衆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

②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③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

④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⑤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衆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日:“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

⑥衆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爲司馬懿所擒乎?”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爲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1.解釋下列詞語。

①笑容可掬:

②駭然:

2.這篇課文的情節發展可分爲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階段。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各個階段的主要內容。

A.開端(第①段):

B.發展(第②段):

C.高潮(第③④段):

D.結局(第⑤⑥段):

3.閱讀課文第①段,說說作者在這裏主要運用了哪一種表現手法?其作用是什麼?(4分)

答:

4.諸葛亮爲什麼不棄城逃走?爲什麼敢使“空城計”?請摘取原文句子回答。

①爲什麼不棄城逃走:否

②爲什麼敢使“空城計”:

5.課文中三次寫到諸葛亮的笑,請分析第⑤段中的“撫掌而笑”是一種什麼樣的笑,並分析人物當時的心理。

答:

參考答案:

1.①形容滿臉笑容。

②驚訝的樣子。

2.A.開端:司馬懿兵臨西城。

B.發展:諸葛亮臨危施計。

C.高潮:司馬懿中計。

D.結局:諸葛亮釋計。

3.對比手法。烘托嚴峻的形勢,突出西城之險。

4.①“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爲司馬懿所擒乎?”

②“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5.是一種脫險之後的歡笑,其心理是:司馬懿果然中吾計矣。

空城計閱讀答案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①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

②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衆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

③衆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爲司馬懿所擒乎?”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爲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1.第①段中“如此”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體現諸葛亮臨危不懼、從容鎮定的一個詞是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司馬懿爲何笑而不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試想一下,如果把司馬懿換成司馬昭,空城計還會有用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僅用“塵土沖天”四字就寫出了司馬懿來兵之衆、之兇,現在請你利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用50—100字勾畫出一個殺氣騰騰的古戰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諸葛亮擺的空城計笑容可掬

2.諸葛亮一生處事謹慎,他不相信諸葛亮無所防備,明着冒險。

3.不會。因爲司馬昭年輕氣盛,無所畏懼,會認爲孔明“故作此態”。

4.“略”。

空城計閱讀答案9

閱讀理解,回答問題。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衆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 衆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爲司馬懿所擒乎?”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爲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1、上段文字中“懿笑而不信”,司馬懿爲什麼“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說說司馬懿心理變化的過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計,是因爲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是一種懷疑繼而輕蔑的笑,他不相信諸葛亮會冒這麼大的險。

2、笑--疑--撤兵

3、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

4、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