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韓元吉閱讀答案與翻譯賞析

原文:

好事近韓元吉閱讀答案與翻譯賞析

好事近·凝碧舊池頭

韓元吉

汴京賜宴,聞教坊樂,有感。

凝碧舊池頭,一聽管絃悽切。多少梨園聲在,總不堪華髮。

杏花無處避春愁,也傍野煙發。惟有御溝聲斷,似知人嗚咽。

好事近·凝碧舊池頭字詞解釋:

①好事近:“近”與“令”、“引”、“慢”等均屬詞的一種調式。

②凝碧池:唐代洛陽禁苑中池名。

③梨園:唐明皇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號皇帝梨園弟子。宮女數百,亦稱梨園弟子。後泛指演劇的地方爲梨園。

④御溝:皇宮水溝。

好事近·凝碧舊池頭翻譯:

想起舊日宮廷中的池苑,聽到管絃就感悽楚哀怨。那音樂此時此刻一聽到,讓人悲傷得生出白髮來。杏花也無處去躲避災難,只有依傍荒野獨自開放,只有流經皇宮的水斷隔,好像是怕引起我的嗚咽。

好事近·凝碧舊池頭閱讀答案

試題:

(1)詞的一側日伺什麼用葸?請簡要分析。(5分)

(2)詞的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什麼樣的情緒?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闡述。(5分)

答案:

(1)(5分)含蓄地表現出江山易主,無比傷痛的情感。這裏化用安史叛軍強令梨園子弟奏樂典故,喻自己使金廷赴宴一事,抒寫了自己在特定環境下複雜心理活動。答出“江山易主,無比傷痛”的,給2分;進行具體分析的,給3分。

(2)(5分)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胸中懷有的黍離之悲想要抒發而又不能抒發的無限苦痛的情緒。詞人以擬人化的手法,抒發心中的悲哀。詞人賦予御溝流水以人的靈性,說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於理解到詞人內心蘊有無限痛苦,怕聽到嗚咽的水聲會引起抽泣。

答出詞人情緒的,給2分;答出手法的,給2分;能作簡要分析的,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好事近·凝碧舊池頭創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陰曆十二月,試禮部尚書韓元吉,利州觀察使鄭興裔被遣爲正、副使。到金朝去祝賀次年三月初一的萬春節(金主完顏雍生辰)。行至汴梁(時爲金人的南京)金人設宴招待。席間詞人觸景生情,百感交集,隨後賦下這首小詞。

好事近·凝碧舊池頭賞析:

“凝碧舊池頭,一聽管絃悽切。”首句運用了一個情境與它相似的歷史事件,抒寫此時此際的痛苦。據《明皇雜錄》記載,天寶末年,安祿山叛軍攻陷東都洛陽,大會凝碧池,令梨園子弟演奏樂曲,他們皆欷歔泣下,樂工雷海青則擲樂器於地,西向大慟。詩人王維在被囚禁中聽到這一消息,暗地裏寫了一首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宮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深宮裏,凝碧池頭奏管絃。”詩中描寫了戰後深宮的荒涼景象,表達了自己的哀苦心境。韓元吉此詞,在措詞與構思上,無疑是受到這首詩的影響,但它所寫的矛盾更加尖銳,感情更加沉痛。“一聽管絃悽切”的“一”字,在此作語助詞用,起加強語氣的`作用。本來宴會所奏之樂應該是“合樂且閒”春意融融的曲調,然而進入內心悲切的詞人耳中卻化爲悽慘悲切之音。

“多少梨園聲在,總不堪華髮。”這是一個從聲音到外貌的轉化,其中蘊含着複雜的心理矛盾,包藏着無比深沉的隱痛。因爲這音樂能觸發人的悲愁,而悲愁又易催人衰老,所以說“總不堪華髮”。詞人此時也早已過知天命之年,有極濃的老大遲暮的感慨,以形象精煉的言語,道出了自己在特定環境下複雜心理活動,手法是極其高明的。

“杏花無處避春愁,也傍野煙發。”既點時間,亦寫環境,並用杏花以自擬,以虛帶實,興寄遙深。所謂寫實,是指杏花在二月間開花,而汴京賜宴恰在其時。金人的萬春節在其中都燕山(今北京市)舉行慶典,韓元吉此行的目的地爲燕山;其到汴京時間,當如前引陸游詩所云在二月中間。杏花無法避開料峭的寒風,終於在戰後荒涼的土地上開放了;詞人也象杏花一樣,雖欲避開敵對的金人,但因身負使命,不得不參與宴會,不得不聆聽令人興感生悲的教坊音樂。詞人以杏花自喻,形象美麗而高潔;以野煙象徵戰後荒涼景象,亦極富於意境。而“無處避春愁”五字,則是“詞眼”所在。有此五字,則使杏花人格化,使杏花與詞人產生形象上的聯繫,此之謂美學上的移情。“野煙”二字,雖從王維詩中來:“杏花”的意念,也可能受到王維詩中的“秋槐”句的啓迪,但詞人把它緊密地聯繫實境,加以發展與熔鑄,已渾然一體,構成一個具有獨特個性的藝術品。

“惟有御溝聲斷,似知人嗚咽。”結尾二句仍以擬人化的手法,抒發心中的悲哀。北宋汴京御溝裏水,本是長年流淌的。可是經過戰爭的破壞,早已阻塞乾涸了。再也聽不到潺潺流淌的聲音。這在尋常人看來可能沒什麼感覺,可是對韓元吉這位宋朝的使臣來說,卻引起他無窮的感愴,他胸中懷有黍離之悲,故國之思,想要發泄出來,卻礙於當時的處境。滿腔淚水,讓它咽入腹中。但這種感情又不得不抒發,於是賦予御溝流水以人的靈性,說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於理解到詞人內心蘊有無限痛苦,怕聽到嗚咽的水聲會引起抽泣。這樣的描寫是非常準確而又深刻的。人們讀到這裏,不禁在感情上也會引起共鳴。

個人資料:

韓元吉(1118-1187),南宋詞人。字無咎。開封雍丘(今河南開封市)人,一作許昌(今屬河南)人。少受業尹焞,呂祖謙爲其婿。宋室南渡後,寓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公元1158年(紹興二十八年)曾爲建安縣令。官至吏部尚書。公元1173年(乾道九年)爲禮部尚書出使金國。曾前後二次出守婺州,一次出守建寧。後晉封潁川郡公,而歸老於信州南澗,因自號南澗翁。平生交遊甚廣,與陸游、朱熹、辛棄疾、陳亮等當代勝流和愛國志士相善,多有詩詞唱和。與葉夢得爲世交。黃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卷三稱其“名家文獻,政事文學爲一代冠冕”。有《南澗甲乙稿》七十卷,已佚。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出二十二卷。有自編詞集《焦尾集》,原本已佚,《彊村叢書》輯爲《南澗詩餘》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