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閱讀答案

在各領域中,我們寫閱讀題就會用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一份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能稱之爲好閱讀答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國” 閱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 閱讀答案

“中國” 閱讀答案1

①和大多數學者不同,英國通亞諮詢公司的創辦人和首席研究員研究中國的工具是一把尺子,這把尺子測量的是中國人的腰圍。根據他的跟蹤測量,他公佈了一組數據:目前,中國城市男性平均腰圍已經從1985年的63.5釐米增長至76.2釐米。在短短的27年的時間裏,中國男人的腰圍粗了20%。更令人震驚的是,其中40~50歲的男性的平均腰圍已經達到了86.2釐米。這些數據說明了一個事實:。

②其實,早在20xx年,我國就有2億人超重,其中大約6000萬人肥胖。這個龐大羣體背後是一個巨大的經濟黑洞:僅20xx年,我國成人可歸因於超重或肥胖所帶來的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和腦中風造成的直接經濟負擔就高達211億元。

③“僅僅在20多年前,即使在中國最富裕的城市,人們仍在努力填飽肚子,現在他們卻在拼命減肥。”與弗倫奇共同完成著作《富態:腰圍改變中國》的一位作者馬修·格萊博表示:“肥胖問題將成爲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和公共衛生系統的一枚定時炸彈。”

④從楊柳細腰到大腹便便,中國人只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國人口的超重率增長了近40%,肥胖率增長了近100%。

⑤“啤酒肚”所體現的腹內積聚脂肪,即所謂的中心性肥胖,更容易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中心性肥胖將導致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和心血管病的危險更高,目前中國的肥胖人羣中,八成以上存在這種肥胖類型。在中國,中心性肥胖是指男性腰圍超過90釐米,女性腰圍超過80釐米。按照這個標準,本世紀初,我國35~74歲成年男性中心性肥胖患病率爲16.1%,女性患病率爲37.6%。換句話說,我國已有近4000萬名男性和9000萬名女性處於危險之中。心腦血管研究專家介紹,肥胖很容易引起血壓高、血脂高和血糖高,這“三高”會造成血管的動脈粥樣硬化,就像水管裏的斑鏽跡。這些“鏽跡”脫落下來,就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腦子裏就是腦出血。這些脫落下來的“鏽跡”還會堵塞血管,造成腦栓塞。如果堵塞發生在心臟就是冠心病。近年來,這類心腦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率也在逐步攀升。

⑥更讓人憂心的是,在成年人腰圍越來越粗的同時,中國的小胖子也越來越多,疾控中心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的肥胖人羣已經超過55萬人,12%的兒童體重超重。

⑦在格萊博看來,造成中國人日益“心寬體胖”的罪魁禍首是飲食結構的變化。20xx年,位於上海市中心的來福士廣場開業時,他注意到那裏售賣美國熱狗、土耳其烤肉、超級漢堡包和哈根達斯冰激凌,卻幾乎沒有中式餐飲。

⑧與飲食結構同時改變的,還有人們的生活方式。最新發布的《健康中國20xx戰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有83.8%的成年人從不參加鍛鍊。

⑨兩位來自大洋彼岸的學者還注意到,城市化進一步“加粗”了中國人的腰圍。“愛護草坪是中國公園的一個最普遍的規定。這意味着公園只是一條裝飾得很漂亮的小徑,而不是可以讓人們嬉戲、鍛鍊的場所。”弗倫奇說。

⑩這樣看來,要創造健康中國,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減小腰圍,更需要政府出臺政策,創造支持性環境。(選自《讀者》20xx年第二期,有改動)

19.根據第①段的數據調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請將這結論填寫在橫線上。(2分)

20.“是什麼導致中國人的腰圍越來越粗?”這句話應該放在哪一段的開頭?(2分)

21.從下文內容來看,第⑦段畫線句子表述不準確,請將該句添加恰當內容,使之表達的意思更準確,並說明這樣添加的理由。(2分)

22.造成中國人“心寬體胖”的原因有個人及政府兩方面的因素,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應該怎麼防止肥胖。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3分)

23.第④段劃線句子使用了哪兩種說明方法,有什麼作用?(2分)

24.減小中國人的腰圍,更需要政府出臺政策,創造支持性環境,請你爲政府提出一條控制國人肥胖的合理化建議。(2分)

25.鏈接:有許多肥胖患者爲了健康不惜一切代價減肥,正可以用柳永《蝶戀花》中的一句詞來形容。請默寫出此句詞。(2分)

答案(15分)

19、中國人越來越胖了。

20、第⑦段。

21、應加上“之一”,因爲讓中國人日益“心寬體胖”的原因除了飲食結構,還有人們的生活方式,城市化。

22、調整飲食結構、改變生活方式。

23、列數字、作比較;具體說明了中國肥胖人數增長得特快。

24、大力發展健康教育,提倡全民健身;擴大體育活動場所,增加公共體育設施。

25、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中國” 閱讀答案2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最早發現、利用和種植茶葉的國家。

②在神農氏時代,人們就採茶樹葉做菜羹;到了商周時期,這種食茶習慣得到繼承和發展,同時還給茶葉取個名字叫做“荼”。秦漢時期,四川一帶產茶已初具規模,隨後,茶樹的栽培、茶的製作及飲用習俗,逐步向西北和長江中下游傳播。魏晉南北朝時期,茶葉已成爲日常飲料,宴會、待客、祭祀都用它。

③到了唐代,茶葉生產的格局已初步形成,飲茶風氣不僅遍及全國,還向國外傳播,特別是對朝鮮和日本的影響很大。宋元時期,我國茶葉產區不斷擴大,製茶技術進一步提高,品飲方式也日益完善。

④明朝是我國古代製茶發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個重要時代。採摘後的茶葉不經過蒸熟,而是用熱鍋手炒,同時開始注意茶葉的外形美觀,把茶揉成條索,用沖泡替代了以前的煎煮。

⑤清代後期,我國茶葉生產開始由盛而衰,到了20世紀初,由於帝國主義列強入侵,國運凋敝,百業不興,中國茶葉生產一落千丈,直至新中國誕生以後,茶葉生產才又有了飛速發展。

文段二

①茶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茶葉具有解渴、提神、保健的功能,東漢著名醫藥學家華佗說吃茶可以增進思維。明代錢椿年在《茶譜》中寫道:“人飲真茶能止渴、消溼、明目、除煩……”茶葉具有的營養價值和藥效成分,對身體健康有益,這是人們喜好飲茶的最重要的原因。

②在二千多年的飲茶過程中,人們從最初的飲茶止渴,逐步發展爲飲茶品味,即在品茶活動中,講究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等,人們通過品茶增進友誼,美化心靈,修養德行。陸羽《茶經》說:“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即茶的飲用,最適宜品行端正、有節儉美德之人。

③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同時還蘊含了極爲深厚的文化信息和人文精神。以茶爲載體,在製茶、飲茶中,表達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各種理念、情感等,這就是茶文化。

17.下面是爲文段一擬寫的標題,哪一個能概括其主要內容,爲什麼?(4分)

A. 茶之故鄉 B.茶的傳播 C. 千年茶史

答:

18.結合文段一或文段二的信息,在下面兩則材料中的橫線上進行恰當的補寫。(6分)

【材料一】

“茶”字在中國各地發音各異,如廈門發音爲“te”,閩南一帶發音爲“tay”,長江流域及華北各地發音多爲“cha”。在國外,“茶”也有不同的發音,意大利和西班牙語是“te”,拉丁語則是而日語和印度語“茶”的發音都爲“cha”,這說明 ① ,由此可以看出 ② 。

【材料二】

在園林裏和自然山水間,常常設有亭子狀的茶室。這些茶室一般以木頭或者石頭爲建築材料,桌子、凳子也多有木頭、竹子、藤條、石頭等製成。在這裏,人們泡一壺好茶,小憩之餘,看麓林曲徑,疊石流泉,感到心曠神怡,情趣非凡。這體現了中國茶文化中對 ③ 的重視。

16.答案要點:C。文段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了從神農氏到新中國成立幾千年來中國茶的發展歷程。(共4分。選擇2分,理由2分)

17. 答案示例:①國外“茶”的發音基本源自中國。

②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是由中國向世界各國傳播的)。

③飲茶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係)。(共6分。每空2分)

“中國” 閱讀答案3

中國石拱橋

一、石拱橋,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人神話說,雨後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我國的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說拱橋是臥虹飛虹等。

石拱橋在世界橋樑史上出現得比較早。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發揮交通作用。

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水經注》裏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附近的盧溝橋。

趙州橋橫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也是造成後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最古的石橋。這座橋修建於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1300多年了,還保持着原來的雄姿。到解放的時候,橋身有些殘損了,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徹底整修,這座古橋又恢復了青春。

1、石拱橋總的特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引用《水經注》提到的旅人橋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上面的幾段文字看,說明的順序是( )

A、由本質到現象 B、由具體到概括 C、由一般到個別 D、由原因到結果

3.第二段中寫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形式和結構的先後次序能否調換?爲什麼?

4.第三段主要運用的說明方法是 ( )

A、舉例子 B、打比方 C、列數字 D、作比較

5.第三段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一句中幾乎一詞的作用是什麼?

6.第四段說明的中心內容是什麼?

二、閱讀:

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咪,中部略窄,寬9米。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爲。這座橋的特點是:(一)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沒有陡坡,便於車馬上下。(二)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個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衝擊。同時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這麼多同樣形狀的弓合攏在一起,做成一個弧形的橋洞。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響。(四)全橋結構勻稱,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就連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得古樸美觀。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去,長虹飲澗。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橋的主要設計者李春就是一位傑出的工匠,在橋頭的碑文裏還刻着他的名字。

1.概括這段文字的大意。選出正確答案,將它的字母填入括號內。

A.說明趙州橋非常雄偉。

B.說明趙州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

C.說明趙州橋結構的特點:結構巧,用料省,強度高,形式美。

D.說明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將這段文字劃分成三個層次,在文中用‖隔開。

3.作者以準確而生動的語言解說事物特點,或運用比喻,或列舉數字,或引用古籍,或舉例說明等。分析下邊的句子,指出它們各屬於哪一種?並指出這些句子分別說明了有關趙州橋的哪一點?

(1)全長五十點八二米,兩端寬九點六米,中部略窄,寬九米。

(2)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

(3)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爲。

(4)橋的主要設計者李春就是一位傑出的工匠,在橋頭的碑文裏還刻着他的名字。

(5)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飲澗。

4.要準確地說明對象,必須用語準確,講究分寸,體會下邊句子中加黑詞語的作用。

(1)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

(2)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

三、閱讀

①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修建於公元1189到1192年間。②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④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⑤由於各拱相聯,這種橋叫做聯拱石橋。⑥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⑦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⑧每個柱頭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態的獅子。⑨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1.這段文字共九句話,可劃分爲四個層次,從下列四種劃法中選出一種正確的,將它的字母填入括號內。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以上四個層次,分別說明了盧溝橋的四個特徵。這四個特徵是什麼?用簡潔的話寫在下邊的橫線上。

3.文中將盧溝橋和與之有關的兩岸河堤作比較,說明了盧溝橋的什麼特點?

4.盧溝橋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這11個石拱的排列,是不是中間一個最大,左右一對一對兩兩相對稱的?根據課文回答問題,並說說文中這樣寫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什麼特點?

5.幾乎與河面平行,幾乎一詞用得準確,表達了什麼意思?

6.這段文字的最後一句對盧溝橋上的石刻獅子進行了生動的描寫。這一句用了什麼修辭方法?這樣描寫有什麼表達作用?

中國石拱橋閱讀答案

一、1、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 說明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2、C 3、不能調換,先寫形式,是橋所給人的直觀印象,是感性認識。結構堅固,是對橋的進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認識。因此它們之間的關係是遞進的。3、C 。4、幾乎到處都有是說接近於到處都有。因爲事實上不可能到處都有。用上幾乎,表達準確。5、6 趙州橋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也是造成後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最古的石橋。

1、c 2.將這段文字劃分成三個層次,在文中用‖隔開。.人不知其所以爲。‖初月出雲,長虹飲澗。‖還刻着他的名字。3、(1)列數字,準確地說明了趙州橋非常雄偉。(2)打比方,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趙州橋大拱的形狀,從而說明了大拱上面的道路沒有陡坡的特徵。(3)引用古籍,說明趙州橋設計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巧妙絕倫。(4)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5)答:引用古籍和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了趙州橋的形式美觀。4、(1) 可算一詞表示估計,作者在說明事物特點時,既有一定的資料作根據,又有資料掌握不全的顧慮,所以必須留有餘地。可算在這裏,表示對所下結論不作絕對肯定,這也是爲了準確說明事物特點。(2)兩肩準確形象地說明了小拱在大拱兩端之上,而不是與大拱平行的位置。各準確地說明了小拱的分佈和數量。

三1、B 2、①歷史悠久。 ②結構精巧。③強度高,堅固耐用。 ④形式美。3、鮮明突出地說明了盧溝橋堅固的特點。4、大拱左右的石拱不是兩兩相對稱的。課文中說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可見橋拱長度並不對稱。這樣寫是作者在覈實了每個石拱的長度後所作的結論,列舉數字精確,體現了說明文語言準確的特點。5、 幾乎是對與河面平行的限制,意思是接近於與河面平行,強調了路面平坦的程度。6、這一句用了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這樣描寫不但能使讀者對盧溝橋形式優美的特點有具體的感受,而且使文章富有色彩。

“中國” 閱讀答案4

實用類文本閱讀

材料一:

凡是使用機器代替人類實現認知、識別、分析、決策等功能,均可認爲屬於人工智能範疇。人工智能作爲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將創造新的強大引擎,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改變世界。作爲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已上升至國家戰略。20xx年7月8日,國務院發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戰略目標;到20xx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成爲重要經濟增長點;到20xx年實現基礎理論的重大突破,成爲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到20xx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爲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20xx—20xx 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及預測

(摘編自<20xx 年中國人工智能行業概況及戶業規模分析》)

材料二:

20xx年,人工智能必定會走向實際的產業應用。比如視頻理解和編輯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將推動整個視頻產業的長足發展,包括精準和個性化的搜索推薦,以及視頻生成和交易的正規化和品質化;“刷臉”技術將在20xx 年成爲常態,在衆多場景中落地,真正走進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零售的各個場景中,以視覺爲核心的智能技術將得到廣泛應用,帶來購物體驗的質的變化;智能機器人,在多年研發和軟硬件準備後,將會有多種形態多種功能的機器人走入家庭,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摘編自<20xx: 中國人工智能會有哪些新趨勢》

材料三:

截至20xx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業總數達到2542家,其中美國擁有1078家,佔42.4%;中國其次,擁有592家,佔23.3%。其餘的872家企業,則分佈在瑞典、新加坡等國。中國人工智能相關專利申請數也在近20年內持續增長,20xx年中國人工智能相關專利申請數爲30115項。

專家和業內人士指出,20xx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或將迎來調整洗牌期,以此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孫立寧認爲,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時間與過程,目前整個行業有些過熱和盲目,出現泡沫和倒閉很正常,符合科技產業市場規律。市場本身存在優勝劣法、大浪淘沙的過程。這也從側面推動着人工智能產業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摘編自《20xx 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或迎調整洗牌期》)

材料四:

重點突破自然語音語義識別、機器學習、智能搜索等關鍵技術,完善核心芯片、顯示器件、智能傳感器、開發工具與集成環境等產業鏈配套。有序推進類人腦計算機、深度學習等前沿理論研究和技術創新,扭轉技術路徑跟隨以及產業鏈關鍵環節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形成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在未來3到5年內,逐步推廣人工智能應用領域,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在生活、公共安全、工業設計、醫學、規劃、交通和文化教育行業等領域中的規模化應用。加強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設備等熱點細分領域的網絡、軟硬件、數據、系統等標準化工作,鼓勵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內標準化組織、行業組織、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推進自主人工智能相關標準國際化。

稱道長城和故宮,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他的夢裏到底有些什麼?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陵?

⑧你曾說中國不能只是在我的牆上。可“還鄉”對我能有什麼意義呢….…對我來說,那還不是由一個異鄉到另一個異鄉?還不是由二個業已被人接受的異鄉到一個不熟悉不適應的異鄉?我離鄉已經44年,世上有什麼東西,在你放棄了他失落了他44年之後還能真正再屬於你?回去,還不是一個倉皇失措張口結舌的異鄉人?中國,只是在我的牆上。

【注】王鼎釣,旅美華人,散文家。

16.作者爲什麼“羨慕那些樹”?請結合全文,分條概括。(5分)

17.本文的語言頗具有特色,請以第②、③段爲例,任選兩個方面簡要分析。(6分)

18.中國在我牆上”作爲文章的標題看何妙處?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6分)

19.“下列關於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地圖是一種縮地術,也是一種障眼法”一句,道出了作者的無奈慨嘆:面對地圖似乎能“一瞥看清”自已的故鄉,但現實中卻難覓故園。

B.第⑥段中,作者把眼前所見的湖邊柳與故鄉柳進行對比,表達了對亭亭拂拂眼前柳的熱愛之情,對變成坑洞的故鄉柳的厭棄之感。

C.“泰山日出怎能治療懷鄉”一句通過反問形式,強調了文章的主旨,即“近鄉情怯”的擔憂,不願回故鄉是怕惹出更濃的鄉思的心結。

D.文章抒寫了纏綿又複雜的鄉愁,揭示出內心渴望追根溯源和這種渴望難以實現的矛盾,這與作者遊子的生活經歷是分不開的。

E.作者在文章中綜合運用了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既使自己的情感表達更加直接、真實,同時又使文章具有對話感,親切而又自然。

16.(5分)①樹可以靜止,一直停留在出生的地方,而自己卻一生漂泊行走太累;②樹不用尋根,根和樹爲一體,而自己卻遠離了自己的根——故鄉;

③樹有自尊自信,對自身處境和遭遇從不抱怨,而自己卻難以坦然面對生活;(每點2分)

17.(6分)示例:①形象生動。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如“追逐地平線如追逐公義”使用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行走的堅定、執著;“走得仙人掌的骨髓枯竭,太陽內出血”“走得汽車也得了心絞痛”等,使用擬人、誇張手法,形象地寫出了行走的艱苦;

②極富古典韻味。如“水不爲沉舟永遠盪漾,漩渦合閉,真相沉埋,千帆駛過。”化用了“沉舟側畔千帆過”極富韻味,同時“玫瑰”“菊花”“雁”“紡織娘”“風箏”等多個傳統抒情性意象的運用,給人古典的詩情畫意之感。

③富有音韻美。句式靈活多變,如“披星戴月,忍飢耐餓,風打頭雨打臉”“走在耕種前的醜陋裏,收穫後的零亂淒涼裏”等句,句式上整散結合、長短錯落,富於韻律和節奏變化。(任選兩點作答,每點3分。舉例、特點、效果各1分)

18.(6分)示例:

①從情感方面看,能夠更形象地抒發一個離開故鄉44年的漂泊者對於“還鄉”的感慨,不斷尋覓故鄉,但故鄉只是“在我牆上”,滄桑變幻,物是人非,有國卻沒了家,表現內心的無奈與惆悵,矛盾與糾結。

②從行文思路上看,“中國在我牆上”貫穿全文,作者由看牆上的中國地圖,引發出對於“根”的追問,對“還鄉”意義的理解,最終感慨“中國只是在我牆上”,引人思考。

③從表達技巧上看,一語雙關,“中國在我牆上”既指中國地圖掛在牆上,也指故鄉對“我”而言僅僅停留在牆上,可望而不可即,一般意義上的“還鄉”對“我”沒有任何意義,抒發出了作者內心的感慨。(任意從兩個角度作答,每點3分)

(B.“對變成坑洞的故鄉柳的厭棄”有誤,應該是對故鄉柳遭遇的不平和哀婉;C.這句並非表現作者“近鄉情怯”的擔憂,這也不是本文的主旨。)(每項2分)

“中國” 閱讀答案10

①中國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由國家館、地區館和港澳臺館三個部分組成。地區館和港澳臺館將爲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港澳臺地區提供展覽場所,展示中國多民族的風采及城市變遷。中國館將向世界展現中國的形象,讓世界更直觀地瞭解中國。

② 中國國家館是世博園區內最重要的場館項目之一,是本屆世博會主辦國設計建造並將永久保留的國家展館。國家館作爲中國館的一部分,位於世博園區的核心地段,處於南北、東西軸線的交匯處。世博會期間,中國國家館的展示設計將充分體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展示核心內容爲“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從中國城市歷史、現在和未來的發展出發,展現出一幅偉大的城市文明圖。

③中國國家館以“東方之冠”爲構思主題,取自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中的元素——斗拱。16字設計理念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深厚積澱:“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主色調運用傳統、沉穩的“故宮紅”。

④中國館的設計理念不僅體現世博會的主.題,也考慮到環保問題。作爲上海世博會的“綠色地標”,中國館在古典大氣的外部造型下,隱藏着許多環保新技術,而這些新技術都是以“節能”二字爲核心要求的。

⑤ 國家館造型層疊出挑,在夏季,上層形成對下層的自然遮陽,就可減少降溫所需的能耗。地區館外廊爲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動式節能技術爲地區館提供冬季保溫和夏季通風。地區館屋頂“中國館園”還將運用生態農業景觀等技術有效實現隔熱。中國館的製冰技術的應用將大大降低用電負荷,建築的節能系統將使能耗比傳統模式降低25%以上。

⑥中國館還採用了許多太陽能技術。中國館的頂部、外牆上會裝有太陽能電池,以確保提供強大的能源,有望使中國館實現照明用電全部自給。在景觀設計層面,加入循環自潔要素。在國家館屋頂上設計的雨水收集系統,可以實現雨水的循環利用。利用天然的雨水進行綠化澆灌和道路沖洗。在地區館南側大臺階水景觀和南面的園林設計中,引入小規模人工溼地技術,利用人工溼地的自潔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爲城市局部環境提供生態化的景觀。

⑦中國館除了展現先進的環保理念,還凝聚着中國匠人的智慧。在竣工落成的中國館面前,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氣勢恢宏的中國館大臺階。作爲中國館的標誌性景觀,大臺階共有76級踏步,寬度達到72米,全部採用花崗石“華夏灰”製作而成,呈現出黑白相間的視覺效果。鋪設在中國館大臺階的石材規模也是空前的。這種石材總數達4700塊,總面積達9000平方米,其中單塊最重的有800公斤,最輕的'也有260公斤。

⑧讓人稱奇的是,這些切割整齊、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動的大石階採用的是瀕臨失傳的“三斬斧”工藝,完全由手工,利用特製的斧頭在石材上剁斧而成。平均每釐米的寬度,要斬上7刀,即便每個工人不間斷地勞作,每天也只能完成1個多平方米的工作量。整個中國館的大臺階總共超過了5400萬刀,歷時4個多月、108道工序,精工而成。這種由手工剁斧製造出來的紋理,比頂尖機器加工出來的紋理還要均勻和細緻,令人瞠目結舌。

⑨據瞭解,“三斬斧”是一種流行於浙、閩一帶的極其古老的石材手工,因其人工剁斧的時候,需要初斬、細斬、終斬三個工序,才能出現最終的紋理效果,故得此名。

⑩世博會後,中國國家館將作爲中華歷史文化藝術的展示基地。中國地區館將轉型爲標準展覽場館,與周邊主題館、星級酒店、世博中心、世博軸和演藝中心共同打造以會議、展覽、活動和住宿爲主的現代化服務業聚集區。

19.第九段中爲什麼要提到“三斬斧”的工藝流程,其作用是什麼?(3分)

20.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所指代的內容。(4分)

①。這種石材總數達4700塊,總面積達9000平方米,其中單塊最重的有800公斤,最輕的也有260公斤。

②這種由手工剁斧製造出來的紋理,比頂尖機器加工出來的紋理還要均勻和細緻,令人瞠目結舌。

21.根據原文,分條概括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在環境保護方面採取的措施。每條不超過15字。 (4分)

22. 關於“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你如何理解,試談談你的看法(4分)

參考答案:

19.作詮釋,詳細介紹“三斬斧”流程突出石階工藝的高超,表達對中國石匠技術和智慧的讚歎。 (3分,意思符合即可) 20.①華夏灰石材。②切割整齊、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動 (4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21.造型層疊出挑,減少降溫所需的能耗。製冰技術的應用將大大降低用電負荷。採用太陽能技術確保提供強大的能源。循環自潔要素,採集雨水循環利用。場館在世博會後持續利用。22.言之成理即可。如推動經濟發展,文化物質變得豐富,改善人居環境等。(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中國” 閱讀答案11

茶道不同於一般的飲茶。在中國飲茶分爲兩類,一類是“混飲”,即根據個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紅棗等來喝;另一類是“清飲”,不加入任何有損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單用開水泡喝。“清飲”可分四個層次:將茶當成飲料大碗解渴,稱爲“喝茶”;注重色香味,講究茶具水質,細細品味,稱爲“品茶”;講究環境氣氛、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則稱爲“茶藝”;通過品茗來養性怡情、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則是中國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講究表現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內涵。

茶道的精神內涵是什麼呢?“武夷山茶癡”林治先生認爲“和、靜、怡、真”可作爲中國茶道的四字真諦。“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萬物皆要陰陽協調,保全大和之元氣以利萬物。陸羽在《茶經》詳細描述他設計的風爐: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和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老子和莊子所啓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爲“茶須靜品”的理論和實踐。

“怡”有和悅愉快之意。中國茶道雅俗共賞,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貴族講茶道,意在炫耀權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意在託物寄懷,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意在參禪悟道,見性成佛;道家講茶道,意在品茗養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講茶道,意在去腥膩,滌煩渴,享受人生。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得它有極廣泛的羣衆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正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情要真閒。中國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義。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交互,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鬆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

1、下列不能作爲爲“中國茶道”下正面定義的證據的一項是( )

A.“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B.通過品茗來養性怡情、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講究茶具水質,細細品味;講究環境氣氛、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

D.“和”是中國茶道思想的核心和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按照中國茶道的說法,長期飲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寧靜致遠,和悅愉快,返璞歸真,也就是達到中國茶道的“和”“靜”“怡”“真”四字真諦的境界。

B.中國飲茶可分兩類,一類是“混飲”,就是根據個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對人體有益的物質混喝;另一類是“清飲”,爲了不損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開水泡喝。

C.中國茶道發源於道家的“真”,它有三個具體要求:一是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二是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互見;三是在品茗過程中放鬆自己,達到“全性葆真”。

D. 本文借“武夷山茶癡”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靜、怡、真”四字來闡述中國茶道的精神內核,並在此基礎上爲人們認識中國茶道和評價中國茶道的水準提供了一個絕對標準。

3、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茶道與飲茶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只是按中國人的觀點,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罷了。

B.文章闡述中國茶道的“和”“靜”“怡”“真”四個特點,實際上也是個人見解,主要是從中國哲學儒、佛、道的角度來闡述中國茶道的精神內核。

C. 中國茶道之所以與日本茶道有區別,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別古板嚴肅,講究“清寂”,而中國茶道更加重視雅俗共賞,不拘一格。

D.中國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發源於《周易》的“保合大和”,後來經過中國“茶聖”陸羽的發展,成爲茶道哲學的基礎。

參考答案:

1、選C(C 項不能作爲正面下定義的證據。因爲“注重色香味,講究茶具水質,細細品味”,屬於“品茶”;“講究環境氣氛、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屬於“茶藝”。)

2選B(A 項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講的是中國茶道一直在追求“和、靜、怡、真”的境界,並沒有說“長期飲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寧靜致遠,和悅愉快,返璞歸真,也就是達到中國茶道的‘和’‘靜’‘怡’‘真’四字真諦的境界”。C 項,原文說的是中國茶道起點是“真”,不是說發源於“真”;原文說它有“三重含義”不是說“三個具體要求”。D項,原文只是借“武夷山茶癡”提出的“和、靜、怡、真”四字來闡述中國茶道的精神內核,而不是就以此爲“評價中國茶道的水準提供了一個絕對標準”。)

3、選D(D 項推斷錯誤。“和”的概念發源於《周易》,但是陸羽只是借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論來闡述自己的茶道觀,即五行相生相剋,和合統一的哲學觀,而不是“經過中國‘茶聖’的陸羽的發展,成爲茶道哲學的基礎”。)

“中國” 閱讀答案12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嗎?

一個爭論已久的話題是:十二音律和七聲音階在中國是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的,還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所謂十二律,是中國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調,比如用十二個長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個音調不同的標準音,用以確定樂音的高低,這十二個標準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當於現代音樂的十二個調。在一首樂曲中,我們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個音來構成音階,即所謂七聲音階。公元1780年,傳教士錢德明發表了一篇論文,認爲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發明的七聲音階是從中國抄襲的。錢德明的觀點.當即遭到了歐洲學者的排斥。法國人沙宛在1898年說,中國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紀由亞歷山大東征軍傳入的。

1962年,李約瑟在他的書中說,音律的知識起源於古巴比倫,然後向東西兩個方向傳播,向東傳入了古中國,向西傳入了古希臘。在沒有考古證據的情況下,人們彷彿默認了這樣一個說法。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編鐘,這個有關音律起源的爭論,又一次喧囂開來。因爲曾侯乙的雙音編鐘(即在一個鐘上可以敲出兩個構成三度諧和關係的樂音,這是要有成熟的音樂理論與精湛的製作工藝作爲支持的),證實了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的音律知識,已經遠遠超過了同時期的古希臘。這種在短期內所不可能達到的成就,使人們開始懷疑音律從古巴比倫傳入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我們可以把兩個文明古國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較。

從古巴比倫的蘇米爾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豎琴與琴師彈撥的圖刻。這些文化遺物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xx年之間,很明顯當時的絃樂已經有相當的發展。而多數科技史家認爲,和諧音律的認識,最可能源於絃樂。在同時期的中國出現的樂器有笛、陶鍾和陶壎。商代出土的樂器種類開始增多了,但沒有墓,有二十五絃瑟,十弦及五絃器。這些很先進的絃樂器,不是短時期內能形成的,也就是說中國絃樂器的起源,可能會更早,而源於商代的那些有多種發音的樂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測量與分析的。李純一先生曾對商代不同地區的壎、編磬和編鐘做了系統的研究,結論是,那時可能已具備了標準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樂體系。

古代中國的音律和天文知識,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十二律是和十二個月對應的。在公元前14世紀的中國,有關閏月的製法已有初步的系統,商代天文學家已經知道利用大小月.用一年十二個月並設置閏月來協調月相與季節的關係。在公元前6世紀以前,中國已經發明瞭十九年七閏制,並有系統地進行應用。而古巴比倫人掌握十九年七閏的規律是在公元前5世紀,比中國整整晚了一個世紀。這從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國從古巴比倫學習十二律音樂體系的說法。

另外,中國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爲4組,每組7宿,分別與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烏龜蛇幾種動物形象相配,稱作四象或四律、四宮。曾侯乙衣服箱上的二十八個宿名,順時針圍繞着一個鬥字,這個鬥字代表着北斗七星。在西方,古巴比倫平面球形圖的出現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1900年潘切斯教授利用大英博物館收集的一些殘片復原了平面球形星圖。人們對照古巴比倫平面星圖和中國的二十八宿,並沒有一個直接相對應的含義,由此可以顯示,古中國的天文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是獨立生成的,這對十二音律及七聲音階的起源,有一個值得啓發的參照。

1.七音十二律長期以來被默認爲是西方創建的。下列對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A.西方學者始終認爲音律的知識起源於西方,故而極力排斥傳教士錢德明提出的古希臘七聲音階是從中國抄襲的觀點。

B.法國人沙宛認爲中國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紀由亞歷山大東征軍傳人的。

C.李約瑟認爲音律的知識起源於古巴比倫,向東傳人了古中國,向西傳人了古希臘。

D.從古巴比倫的蘇米爾出土的陶片圖刻上可以明顯看出當時的絃樂已有相當的發展,而中國缺乏考古的直接證據。

2.原文以對中國古代樂器的研究爲依據,傾向於否定七音十二律是從古巴比倫傳人中國的。下列表述不屬於原文推論依據的一項是:

A.與古巴比倫音樂文物所屬年代同時期的中國,已經出現的樂器有笛、陶鍾和陶壎。

B.曾侯乙雙音編鐘證實中國的音律知識遠遠超過同時期的古希臘,這是短時期內不可能達到的成就。

C.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絃樂器都很先進,說明中國絃樂器的起源應該更早。

D.李純一先生對商代多種樂器的系統研究表明,那時中國可能已有了十二律的音樂體系。

3.下列對“古代中國的音律和天文知識,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大體上是對應的。

A.中國古代對十二音律和十二月相的認識大體上是對應的。

B.中國古代把七宿平均分爲四組,每組七宿,這與七聲音階的構成並非巧合。

C.中國古代對音律的認識其實是應用了商代就有的對閏月的認識。

D.中國古代天文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是獨立生成的,與之相應的七音十二律音樂體系也不大可能是傳自西方的。

4.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使有關音律起源的爭論有了新的依據。

B.對曾侯乙編鐘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在音律方面的成就處於世界前列。

C.中國發明十九年七閏制比古巴比倫人早了一個世紀,因此中國對音律的認識可能也要早於古巴比倫。

D.對古中國和巴比倫音律成就的比較,說明其對音律的認識可能是各自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的。

參考答案:

1、D

2、A

3、C

4、C

“中國” 閱讀答案13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三句話簡括地說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會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與教育是拿詩書禮樂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門徑和方法是藝術文學。藝術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動人,潛移默化培養社會民衆的性格品德於不知不覺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詩和樂能直接打動人心,陶冶人的性靈人格。而“禮”卻在羣體生活的和諧與節律中,養成文質彬彬的動作、步調的整齊、意志的集中。中國人由天地的動靜、四時的節律、晝夜的來複、生長老死的綿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條理的。這“生生而條理”就是天地運行的大道。這種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體驗生命的精神境界,具體地貫注到社會實際生活裏,使生活端莊流麗,成就了詩書禮樂的文化。

禮和樂是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禮”構成社會生活裏的秩序條理。“樂”涵潤着羣體內心的和諧與團結力。然而禮樂的最後根據,在於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禮記》上說:“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裏面的禮樂負荷着形而上的光輝,使現實的人生啓示着深一層的意義和美。禮樂使生活上最實用的、最物質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昇華進端莊流麗的藝術領域。三代的各種玉器,是從石器時代的石斧石磬等,昇華到圭璧等等的禮器樂器。三代的銅器,也是從銅器時代的烹調器及飲器等,昇華到國家的至寶。而它們藝術上的形體之美、式樣之美、花紋之美、色澤之美、銘文之美,集合了畫家書家雕塑家的設計與模型,由冶鑄家的技巧,而終於在圓滿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識(天地境界)、生命情調,以至政治的權威、社會的親和力。在中國文化裏,從最低層的物質器皿,穿過禮樂生活,直達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無間、靈肉不二的大和諧、大節奏。

因爲中國人由農業進於文化,對於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親和的關係,沒有奴役自然的態度。中國人對他的用具,不只是用來控制自然,以圖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裏面,表出對自然的敬愛,把大自然裏啓示着的和諧、秩序,它內部的音樂、詩,表現在具體而微的器皿中。一個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國人的個人人格、社會組織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爲形而上的宇宙秩序與宇宙生命的表徵。這是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也是中國藝術境界的最後根據。

孔子是替中國社會奠定了“禮”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進一步求“禮之本”。禮

之本在仁,在於音樂的精神。理想的人格,應該是一個“音樂的靈魂”。

社會生活的真精神在於親愛精誠的團結,最能發揚和激勵團結精神的是 音樂!音樂使我們步調整齊,意志集中,團結的行動 有力而美。中國人感到宇宙全體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節奏與和諧。人類社會生 活裏的禮和樂,是反射着天地的節奏與和諧。

但西洋文藝自希臘以來所富有的“悲劇精神”,在中國藝術裏,卻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且往往被拒絕和閃躲。人性由劇烈的內心矛盾才能掘發出的深度,往往被濃摯的和諧願望所淹沒。固然,中國人心靈裏並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靈的冒險,不怕悲劇,以窺探宇宙人生的危巖雪嶺,發而爲莎士比亞的悲劇、貝多芬的樂曲,這卻是西洋人生波瀾壯闊的造詣! (摘編自宗白華《藝術與中國社會》)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書禮樂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與教育的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門徑和方法是藝術文學,藝術對社會民衆的影響深刻而普遍。

B.中國人感受到宇宙是生生不息而具備條理的運行大道,這種精神境界貫注到社會實際生活裏,詩書禮樂的文化就得以成就。

C.詩書禮樂文化能夠培養社會民衆的性格品德,對中國社會生活具有重要意義。“禮”造就羣體生活的秩序,詩與樂則陶冶性靈。

D.石斧石磐昇華到圭璧等禮器樂器,烹調器及飲器昇華爲國家至寶,從最底層的物質器皿直接進入藝術領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禮樂在社會生活中擔負具體功能,調節社會關係,只有在個人的生活中才展現形而上的啓示意義,使個體人生更爲深刻。

B.禮樂的最後根據在於形而上的天地境界,二者是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相輔相成,對社會有着深遠的影響。

C.中國人對自然的態度是親和、“不隔”的,對用具器皿的製作不單是爲了滿足生存所需,還希望以此表現對自然的敬愛。

D.一個鼎要能表象天地人,這反映了中國人的一種文化意識:在製作器皿時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現宇宙秩序與宇宙生命。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地的節奏與和諧在中國社會的禮樂中得到反映與體現,物質器皿、禮樂生活與天地境界並非彼此孤立,而是融通和諧。

B.禮樂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禮之

本在於音樂的精神,因此,樂是人類一切藝術的最高境界和最終追求。

C.人類社會的禮和樂反射着天地的節奏與和諧,凝聚了社會親愛精誠的團結精神,使中國人追求和諧的文化理念得以體現。

D.與直麪人生中的衝突與悲劇、展現波瀾壯闊的人生氣象的西洋藝術相比,中國藝術則呈現出端莊流麗、雍穆和平的特點。

試題答案:

1.D(“從最底層的物質器皿直接進入藝術領域”表述有誤)

2.A(“只有在個人的生活中才展現形而上的啓示意義”理解有誤)

3.B(“樂是人類一切藝術的最高境界和最終追求”分析有誤)

“中國” 閱讀答案14

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就職大典上曾經說過這樣一句震撼天下億萬人們心靈的話語: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爲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爲你的國家做什麼。這句話在時時刻刻以祖國利益爲重的香港金利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憲梓的心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曾憲梓曾飽受舊中國內憂外患之苦,此生此世最大的幸福莫過於祖國的繁榮昌盛,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所以,他懷抱赤誠愛國之心,要爲自己的國家分憂解難,爲振興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而做出應有的一份貢獻。畢竟衆人拾柴火焰高嘛!

七十年代中期,曾憲梓創立金利來並在香港站穩了腳跟。他首先以投石問路的方式向家鄉梅縣的華僑大廈贈送了兩部汽車。那一天,曾憲梓懷着激動的心情,返回闊別多年的故鄉,受到故鄉人民的熱烈歡迎。當曾憲梓懷着複雜的心情,看到經歷文化大geming後,家鄉的工廠、學校和民居已變得破爛不堪,鄉間學校的數目還不如解放前的時候多時,忍不住熱淚盈眶。想到自己深受祖國培育之恩,但卻未能留在國內參加經濟建設,心裏更是覺得十分難受,一種兒子對深愛母親未盡天職的慚愧之情油然而生。曾憲梓從此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創造更多的財富,爲祖國的經濟騰飛做出應有的貢獻。從一九七七年開始到一九九四年這十幾年來,他在家鄉以及全國各地的捐資總額已經超過二億三千萬元,捐贈的大小項目超過二百項,爲祖國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

曾憲梓常對人們說:解放前我的家裏很窮,從小被人瞧不起,小學畢業後就沒有機會讀書了,新中國成立後,我纔有機會重返校園。我就是靠着國家的助學金才得以順利讀完中學、大學的。所以我要盡職盡責地回報祖國、回報家鄉。一九七七年,曾憲梓給母校東山中學捐建了第一座在當時首屈一指的教學大樓。從那時起,曾憲梓就規定自己每年要按實際能力爲家鄉的教育事業解決各種難題,開始每年五十萬以上,以後每年遞增,從一百萬、三百萬、五百萬、一千萬他決心這樣一路捐贈下去。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由曾憲梓捐資一億港元與國家教委合作設立的曾憲梓教育基金會在北京宣告成立。基金會將獎勵內地的優秀教師,其中主要側重於師範院校的教師。

曾憲梓多年來爲祖國和家鄉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同時,更爲體育事業的發展貢獻一份誠摯的愛心。他覺得只有體魄強健的民族纔有可能擺脫貧困、走上富裕的道路。於是,曾憲梓利用家鄉足球之鄉的優勢,投資興建足球場,捐資舉辦足球邀請賽,資助各大足球隊外出比賽。熱愛足球的曾憲梓不僅僅侷限於對中國足球事業的關注上,對於中國的整個體育事業,他都不遺餘力地傾注了他的滿腔熱情。無論是洛杉磯奧運會還是漢城奧運會,曾憲梓都親自設計、親自選料,製作出數千條繡有中國奧委會徽的深紅色優質領帶,贈送給中國體育代表團。巴塞羅那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滿載而歸,獲得輝煌的成績,名列世界第四,曾憲梓興致勃勃地給每一位獲金、銀、銅牌的運動員以及教練員、工作人員發放鉅額獎金。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曾憲梓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宣佈,他決定出資發起金利來、銀利來偕百家名店支持北京申辦二000年奧運會大型活動。曾憲梓說:我們可以挺直腰板,向世界宣佈:中國有條件、有能力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

曾憲梓說:祖國和家鄉是生我、養我、育我成長的地方,祖國有恩於我,我必須終身回報祖國。只要金利來不破產,曾憲梓不死,我對祖國的回報就不會停止。

曾憲梓,一個將自己的軀體、靈魂、金錢乃至生命與中國的繁榮昌盛、中國的前途緊密聯繫在起的中國人,似乎隨時都可以爲他的祖國噴灑滿腔熱血。在今天這樣一個功利社會裏,曾憲梓的這種驚天地、泣鬼神的高風亮節,是所有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共同的驕傲。中國,響噹噹、亮堂堂的中國,正在以不可估量的凝聚力走向崛起、走向騰飛的中國,應該爲成功地擁有和培養出這樣傑出、這樣忠心的兒子而自豪。

(節選自夏萍《曾憲梓傳》)

13、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 和概括,有錯誤的兩項是(5分)

A.曾憲梓的所作所爲,體現了傳統的道德規範裏最首要、最核心的二字就是忠孝,也就是對國家要忠誠、對家鄉人要孝悌。中國這兩個字,在曾憲梓的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

B.曾憲梓對家鄉的捐助是多方面的。在家鄉投資建廠,是幫助家鄉人民擺脫貧困、走上富裕的道路;而資助體育事業的目的則完全不同,是爲了維護中國人民的尊嚴,是比物質層面更高的精神層面的東西。

C.曾憲梓也知道,靠他一個人是不能拯救整個中華民族的。但如果通過個人的努力,影響和團結衆多的人一道爲中華民族的振興出力,那麼這種力量就非同小可了,中華民族趕超世界先進民族也就爲期不遠了。

D.曾憲梓以拳拳赤子之心,傾力回報祖國的高風亮節、大義之舉,與當今社會某些人利慾薰心、唯利是圖形成鮮明對比,是所有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共同的驕傲。

E.記述重要人物,特別講究客觀、真實、準確。本文沒有采用總分總結構方式,而是採用對照式結構,將曾憲梓在解放前家裏很窮,從小被人瞧不起的悲慘遭遇和解放後在香港創業的輝煌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他強烈的愛國之情。

14、簡析曾憲梓先生的心路歷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有人說,曾憲梓如此大規模的捐資,不否認他有愛國心,但更主要的目的還是巧妙地做商業廣告,因爲他畢竟是企業家。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談談你的觀點。(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3.(5分)BD(B還表明了他因自己對胡笛不信任的心理被識破而感到羞愧;D應該是從容、鎮定,內心無愧。)

14.(4分)①襯托了胡笛的坦誠相待和不卑不亢(與胡笛的坦誠相待和不卑不亢形成對照),突出胡笛的率直和坦誠。②突出了主題,通過寫石丁在畫中作暗記,表現出石丁對胡笛的不信任,藉此批評了社會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現象。

13、B、E(5分,對一項給3分)(B而資助體育事業的目的則完全不同錯誤,原文他覺得只有體魄強健的民族纔有可能擺脫貧困、走上富裕的道路。E.本文沒有采用總分總結構方式錯誤,本文采用總分總結構方式,總敘分敘:經濟、教育、體育總結。本文有對比的內容,沒有段與段之間的對照式結構)

14、解放前家裏很窮,被歧視,輟學(內心痛苦)新中國成立後重返校園,讀完中學、大學(心存感激)七十年代創業成功,開始回報祖國、回報家鄉(知恩圖報,或:希望民富國強)(4分。要求指出心理感受)

15、a.不同意。祖國富強,人民富裕是他的最終目的,不是貪圖金錢。b.同意。言之成理即可。(6分)

“中國” 閱讀答案15

災難鑄就偉大的中國

①5月19日至5月21日,長歌當哭,時間見證一個民族的哀傷。

②自5.12災難發生的那一刻起,汶川時間便以血淚生死來凝記,國人心情亦因大痛大悲而淤積。三天哀悼,讓悲痛得以表達,也讓堅忍得以持續。雪域高原、邊陲海疆,繁華都市、偏僻縣鄉,汶川成爲億萬中國人血脈同搏、淚水涌動之所在。13億中國人以共同的悲傷共度刻骨銘心的瞬間,讓罹難者生命在國家記憶裏永存。

③這三天裏,人們看到的不只是舉國同悲的恣肆淚水,更是萬衆一心的民族精神。汶川不哭,中國加油,大地震中穿越生死的深情呼喚,哀悼日裏高亢悲壯的激昂吶喊,當是我們哀思過後凝聚力量的信心和源泉。而這一切,是進步的中國對生命價值的尊重,是發展的中國在人文精神上的迴歸,是歷經磨難的中國在民族復興征途上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④汶川作證,這一刻國家與人民同在。人民利益高於一切,一線希望,百倍努力,大震之後,黨和政府始終如一的堅定信念,支撐着感天動地的舉國大救援。第一時間公佈信息,爭分奪秒搶救生命,開放國際救援隊進入災區,設立哀悼日降半旗祭奠平民對人民負責、對生命敬畏、對世界開放,反映了我們黨執政理念的進步,讓世界看到一個堅強自信、開放透明、以人爲本的中國。

⑤汶川作證,這一刻愛心與希望同在。日繼之夜,生繼之死。在這場新世紀以來死傷最爲嚴重的地震災難中,呈現於世界眼前的,不只是哀傷,更有生死瞬間的人性光輝。即使在死亡陰影籠罩的日子,那些愛與獻身的故事仍給人以溫暖的慰藉。父母張開雙臂把生的機會留給孩子,老師俯身低首支撐生命的港灣廢墟下深沉壯闊的無私大愛,拓展了我們民族的精神疆界。

⑥汶川作證,這一刻公民精神與國民意識同在。當家國受災,同胞有難,億萬國人的集體道德感和現代公民意識被勃然喚醒。民間搶險突擊隊日夜兼程馳援災區,救災志願者不避艱險奔赴一線,全國人民上下同心守望相助,10天10夜中華大地縱橫千里的愛的足跡,讓我們看到公民精神的成長、國民意識的重塑。

⑦恩格斯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爲補償的。給國家新期待,給民族新精神,給公民新責任,對於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而言,汶川大地震是一個悲壯的過去,更是一個偉大的開始。

⑧希望與中國同在!

1.本文是作者針對2008年5月哪一件事發表的評論?作者所持的觀點是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哪一句話是對標題災難鑄就偉大的中國最好的闡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結合你當時的所聞所見,談談你對第③段畫線句子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說廢墟下深沉壯闊的無私大愛,拓展了我們民族的精神疆界。請以父母、老師和學生爲對

象各舉一個事例證明。

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災難鑄就偉大的中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爲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全國哀悼日;讓罹難者生命在國家記

憶裏永存。

2.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爲補償的。

3.用全國默哀、下半旗這樣的隆重儀式來哀悼汶川大地震中罹難的平民百姓,體現了國家對生命價值的

尊重,是社會進步和政治文明的表現。(大意正確即可)

4.示例:父母:北川縣城,被壓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歲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經逝去的父母身體翼護下與

死神抗爭了四十餘個小時後獲救;老師: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譚千秋老師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死

死地護着4個學生而自己卻不幸遇難;學生:樓頂的水泥倒下來壓在13歲的向孝廉同學身上,生死之

間馬健同學手刨4小時將其救出。

5.國家與人民同在、愛心與希望同在、公民精神與國民意識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