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常建閱讀答案

常建的詩作,大多成於開元、天寶年間。他在這首詩裏如此稱頌和親政策與弭兵理想,當是有感於唐玄宗晚年開邊黷武的亂政而發的,可說是一劑鍼砭時弊的對症之方。以下是塞下曲常建閱讀答案,歡迎閱讀。

塞下曲常建閱讀答案

塞下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爲日月光。

[註釋]烏孫,西域少數民族,曾與漢和親。

(1)詩中“望”字耐人尋味,請結合詩句加以賞析。(3分)

(2) 這首邊塞詩的主題與衆不同,別有新意。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

(1)答:“望”寫的是烏孫使臣朝罷西歸,回頭眺望京城的動作(1分),表達了使臣戀戀不捨的心情(1分),表現出各民族之間友好關係,情深義重(1分)。

(2)多數邊塞詩表現的主題是:報效祖國(或建功立業、怨戰思鄉、反映邊塞征戰之苦)。(2分)而此詩的主題是:謳歌民族和解(或熱愛和平),(2分)因此顯得與衆不同。

(1)“詩眼”是詩歌中最精練傳神的字,這首詩歌的詩眼是“天涯靜處無征戰”中的“靜”字,請結合全詩內容,說明作此判斷的依據。(4分)

(2)邊塞詩大都以詞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滿報國的忠貞或低徊的鄉思爲特點。這首詩獨闢蹊徑,賦予了邊塞詩一種全新的意境。請你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因爲本詩立足於民族和睦的高度,謳歌了化干戈爲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題。(1分)因此 在前兩句生動概括了西漢朝廷與烏孫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實後,第三句描繪玉門關外的茫茫大漠,曾經是積骸成陣的兵家要衝,如今卻享有和平寧靜的生活。這種把今 日的和平與昔時的戰亂作明暗交織的深意,是通過“靜”字傳達出來的,因此說“靜”是詩中之眼。(3分)

(2)這首詩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嘆時運,而是立足於民族和睦的高度,謳歌了化干戈爲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題。中央朝廷與西域諸族的關係,歷史上陰晴不定, 時有弛張。作者卻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頁加以熱情的讚頌,讓明媚的春風吹散了瀰漫一時的滾滾狼煙,賦予邊塞詩一種全新的意境。(4分)(意思對即可)

賞析:

邊塞詩大都以詞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滿報國的忠貞或低徊的鄉思爲特點。常建的這首《塞下曲》卻獨闢蹊徑,彈出了不同尋常的異響。

這首詩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嘆時運,而是立足於民族和睦的高度,謳歌了化干戈爲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題。中央朝廷與西域諸族的關係,歷史上陰晴不定,時有弛張。作者卻拈出了美好的一頁加以熱情的讚頌,讓明媚的`春風吹散瀰漫一時的滾滾狼煙,賦予邊塞詩一種全新的意境。

另:

(一)塞下曲

許 渾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

(二)塞下曲(其一)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爲日月光。

(1)對這兩首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許詩上半首敘述一次慘重的邊塞戰爭,下半首說一個士兵家人來信寄冬衣的事,非常簡單,但兩個場面緊密地安排在一起,產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劇效果。

B常詩的開頭兩句,是對西漢朝廷與烏孫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動概括。“不稱王”點明烏孫歸順,邊境安定。

C《塞下曲》是以邊塞風光和邊塞戰爭爲題材的新樂府辭。這兩首詩都描寫了邊塞戰爭造成的慘重傷亡。

D這兩首詩屬於同題詩歌,常建在詩中讚頌了西漢朝廷與烏孫民族的和親政策,而許渾則在詩中無聲地譴責了製造戰爭的統治者。

(2)這兩首詩都表現了嚮往和平,反對戰爭的主題。請結合每首詩的三、四句加以分析。

(3)這兩首詩在表現手法上各有什麼特點?

參考答案:

(1)C

(2)許詩是通過一個士兵犧牲後,有家信寄來,告訴他寒衣已經寄出這一典型情節,表達了作者同情在戰爭中犧牲的戰士,不贊成這場戰爭;而常詩通過描寫一幅邊疆人民過着和平寧靜的生活,戰爭的陰霾消散淨盡,日月的光華照徹寰宇的圖景來表現的。

(3)許渾的《塞下曲》純用白描手法客觀敘事,不發任何議論,讓自己的感情自然流露出來,語言顯得自然、平淡、質樸。常建的《塞下曲》在開頭兩句敘寫史實鋪墊,後兩句描繪了一幅和平圖景,語言字新意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