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閱讀答案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需要跟閱讀答案打交道,通過對照閱讀答案可以有效檢驗我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你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纔算得上好閱讀答案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馬說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說閱讀答案

馬說閱讀答案1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嗚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解釋下面句中加粗的詞。

(1) 一食或盡粟一石__________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_________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並寫出它的本字和意義。

(1)才美不外見 ___通 ___含義:________

(2)食之不能盡其材 _____通 ____ 含義:_________ ____通_____含義:__________

(3)其真無馬邪 _____通 ___含義:________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求其能千里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歸納第1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有時

(2)它,代千里馬

(3)等同,一樣

2.(1)見現顯露(或表現)

(2)材才才能食 飼餵

(3)邪耶嗎,表疑問

3.(1)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

(2)又怎麼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4.指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作論證的反面論據。

5.其真不知馬也。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猛烈地抨擊,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憤慨之情。

馬說閱讀答案2

記毗陵驛馬

(清)劉可毅

客有以善相馬者言予曰:毗陵驛當孔道,羽檄急,則雲陽、錫山南北三百里,吾驛樞其中,蹄聲、鐸聲、箠聲,午交衢,晝夜不絕。驛置馬,故無弗良也。江陰金逸亭部卒善畜馬,過武進,貨之驛者一。帖耳曳尾,足塗泥,寖下矣。而曰:是嘗陷於賊,沉於淵,摧於鋒刃者,固百戰餘也。而廄故所畜者,蘭筋①豎面,雄健出馬上。而馬又不任施羈靮,蹄齧乘者使踣。而時或風厲霜肅,林木瑟瑟下,則又仰首鳴鳴嘶,足奮擲地,絕轡騰躍,飆忽若鷹隼,追勿得。而他馬則馴伏櫪下。方是時,善相馬者等定他馬,此下之。而廄卒以馬弗良,益益他馬芻,他馬益壯,益善走,而馬亦益老。

江陰金逸亭者,從李勇毅百戰蘄、黃、潛、太、舒、桐間。折西規德安隨州,北解南陽圍,復東下統防休寧。軍畜名馬,多能絕塵馳,戰輒陷陳,奔突矛彈,望景不可見。若客言,馬固甚凡也。

則又曰:馬既老,部卒以他事再至,見馬早:是憊至此耶?昔陷於賊,沉於淵,摧於鋒刃,而卒以自全。復卒以憊,毋寧其死於賊淵鋒刃猶有令名焉,而顧鬱郁久居此耶?馬似聞言悲,卒去,不食死。廄卒剖馬革,則腹脅隱旋作龍鱗文,驚,報相馬者。至,大言曰:予固言馬之良也,而駑視以死。埋馬於驛之陰。

予聞之悲,而記其語,客亦去。

【注】①蘭筋:馬目上的筋名。古人認爲馬目上蘭筋豎者,可行千里。

轅馬說

(清)方苞

餘行塞上,乘任載之車,見馬之負轅者而感焉。

古之車,獨輈加衡而服兩馬。今則一馬夾轅而駕,領局於枙,背承乎韅,靳前而靽後。其登阤也,氣盡喘汗,而後能引其輪之卻也。其下阤也,股蹙蹄攢,而後能抗其轅之伏也。鞭策以勸其登,棰棘以起其陷,乘危而顛,折筋絕骨,無所避之,而衆馬之前導而旁驅者不與焉。其渴飲於溪,脫駕而就槽櫪,則常在衆馬之後。

噫,馬之任孰有艱於此者乎!然其德與力,非試之轅下不可辨。其或所服之不稱,則雖善御者不能調也。駑蹇者力不能勝,狡憤者易懼而變,有行坦途驚蹶而僨其車者矣。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濘旋淖陷,常自頓於轅中,而衆馬皆爲所掣。

嗚呼,將車者,其慎哉。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毗陵驛當孔道 孔:大

B.善相馬者等定他馬 等定:定等次,評出優劣的級別。

C.而衆馬之前導而旁驅者不與焉 與:和,跟

D.常自頓於轅中 頓:困頓

【答案】C. 與:遇到(這種困難)。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屬於表現良馬情態的一組是

①帖耳曳尾,足塗泥 ②蹄齧乘者使踣

③戰輒陷陳,奔突矛彈 ④領局於枙,背承乎韅

⑤有行坦途驚蹶而僨其車者矣 ⑥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答案】A. ⑤⑥是寫不能勝任駕轅的馬的窘態的。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江陰金逸亭部卒將一匹身經百戰的戰馬賣給毗陵驛站,相馬者因爲它溫順,缺少桀驁不訓的氣質,就認爲它是一匹普通的馬。

B.部卒因爲其他的事再到毗陵驛站的時候,見馬已經老了,感慨說如果因爲疲頓的樣子死去,還不如壯烈戰死有個美好的名聲。

C.方苞認爲轅馬應艱辛負重,歷盡艱險而不推辭,但判定馬是否可以作轅馬,需要讓它駕轅纔可以知道,力不勝者會窘態百出。

D.方苞對駕馭轅馬者用車轅夾在馬側,用皮帶套住馬背,勒住馬腹、馬臀,用鞭子驅趕馬登坡、從坎陷中掙脫出來的行爲不滿。

【答案】D.方苞只是描述轅馬辛苦堅忍的情態,表現它的能力和精神,沒有對駕轅者進行批評。

12.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而廄卒以馬弗良,益益他馬芻,他馬益壯,益善走(3分)

(2)予固言馬之良也,而駑視以死。(3分)

(3)其登阤也,氣盡喘汗,而後能引其輪之卻也。(3分)

【答案】(1)而餵馬的士卒因爲它不是良馬,更加增加其他馬的草料,別的馬更加強壯,更加善於奔跑。(第二個益、走、大意各1分。)(2)我本來說它是一匹良馬,可是把它當劣馬對待讓它因此而死。(馬之良、駑視、大意各1分)(3)它登山坡的時候,氣盡力微,喘息不止,汗流浹背,之後才能把後退的輪子拉向前。(阤、引、大意各1分)

13.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限斷6處)(3分)

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答案】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

【譯文】唐太宗讓封德彝舉薦有才能的人,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一個人。太宗責問他,他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傑出的人才啊!太宗說:用人跟用器物一樣,每一種東西都要選用它的長處。古來能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只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麼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 封德彝滿面羞愧地離開。

【文言文參考譯文】

記毗陵驛馬

有一個擅長相馬的客人對我說:毗陵驛站正處在大道上,如果碰到緊急文書快馬傳遞,從雲陽到錫山南北相距三百里,我們驛站是路途中的一個重要站點,就會聽到馬蹄聲,鈴鐸聲,馬鞭聲,交錯奔走於大道上,晝夜不停。驛站裏面備置的馬匹,所以沒有不是良馬的。江陰的金逸亭手下有一個善養馬的部卒,經過武進的時候,曾經出售給驛站一匹馬。馬耳朵耷拉着,尾巴垂拖着,腳上都是泥巴,愈發顯出劣弱的樣子。部卒卻說:這匹馬曾經陷於敵陣,沉沒深淵,被刀劍所傷,本就是百戰後存活下來的。而驛站馬廄中以前蓄養的一些馬,是千里馬,雄健超出於一般馬之上。這些馬又不套馬籠頭和繮繩,常又踢又咬讓騎馬的人顛覆下來。有時候秋風勁起,寒霜凜冽,林中樹葉瑟瑟飄零,這些馬感知肅殺之氣仰面嘶嘶鳴叫,腳有力地敲擊地面,掙脫繮繩,飛騰飄忽的樣子像天上的鷹隼,追趕也追不上。而別的馬卻溫順地臥在馬槽邊。在這種時候,擅長相馬的人就會按等次評定其它馬的等級,這匹馬處於下等。而餵馬的士卒因爲它不是良馬,更加增加其他馬的草料,別的馬更加強壯,更加善於奔跑,而這匹馬也更加衰老。

江陰的金逸亭,跟從李勇毅轉戰於蘄、黃、潛、太、舒、桐之間,身經百戰。轉向西邊謀劃德安、隨州,北邊解除南陽的圍困,又向東統領防衛休寧。部隊裏蓄養的名馬,多能一騎絕塵地奔馳,作戰就能衝鋒陷陣,奔襲衝鋒在槍林彈雨之中,連想望見它的身影都不可能。像客人所說的,這匹馬真的顯得很是普通了。

客人又說:馬老了之後,部卒因爲別的事第二次來到驛站,很快就去看那匹馬:竟然疲頓到這個地步?當初陷於敵陣,沉沒深淵,被刀劍所傷,可最終能夠自我保全,假如因爲疲頓而死,哪比得上死在敵人深淵鋒刃之中尚且還有一個美好的名聲啊,可難道要憂鬱地長久呆在這個地方嗎?那匹馬聽到這話好像很悲傷,部卒離開以後,不再飲食而死去。餵馬的士兵剝開馬皮,就看到它的腹肋地方隱隱有迴旋的圖樣,顯現出龍鱗的紋理,很吃驚,報告相馬的人。相馬的人來了以後,大聲說:我本來說它是一匹良馬,可是把它當劣馬對待讓它因此而死。後來,把馬埋在驛站的北邊。

我聽完這個故事後非常悲痛,就記下他說的話,客人也離去了。

轅馬說

我出行到塞外,乘坐一輛承載負重的馬車,看到駕轅的馬,對此有一些感觸啊。

古代的車子,一根橫槓要加上兩根橫木駕兩匹馬。如今是一匹馬夾在兩轅中間,頸部被拘限於軛下,背上掮着繮繩肚帶,皮帶勒住胸部,套住馬的後部。它登山坡的時候,氣盡力微,喘息不止,汗流浹背,之後才能把後退的輪子拉向前;它下坡的時候,後腿緊繃馬蹄聚攏,之後才能抵住車轅貼地。用鞭打以催促其用力向上登坡,從坎陷中掙出來,因爲遇到危難而跌倒,折斷筋骨,沒有可以迴避的地方。而那些作前導和在旁邊的馬,不會遇到這樣的困難。它渴了就到溪邊飲水,卸下轅駕到馬槽邊吃草,常常落在衆馬的後面。

唉,馬的任務哪有比這更艱難的呢?然而它的品性和能力,不在車轅之下去試試卻不可能分清。如果馬的能力和駕轅不相稱,那麼即使善於御馬的人也難以掌控它啊。劣弱的力量不能勝任,狡詐易怒的馬容易驚懼生出變故,有時行走在平坦的路上因受驚從而弄翻車子。它們登高的時候像跛足的樣子,下坡的時候力不能支,像要崩塌一樣,遇到泥濘則迴旋不進,陷入泥沼則不能起, 常常就困頓在車轅之中,別的馬都受他牽制。

啊,駕馭馬車的人要慎重啊。

馬說閱讀答案3

①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55.5分)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4分)

(1)祗辱於奴隸人之手()(2)才美不外見()

(3)策之不以其道()(4)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3、作者把千里馬不能千里歸罪於食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2分)

4、伯樂和千里馬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誰更重要?請暢談你的看法?可舉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3分)

【參考答案】

1、(1)只是(2)通“現”,顯現(3)鞭打(4)通曉,明白

2、(1)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3、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認爲千里馬自身素質更重要。千里馬應具備自我推銷能力,不應一味等待伯樂賞識,應主動尋找機會。

4、如:我認爲千里馬更重要。因爲社會發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馬正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試想如果沒有愛迪生髮明電燈,我們尋找光明的眼睛不知還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沒有那些羣策羣力合力的科學家,我們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奧祕。

馬說閱讀答案4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幹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

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鳴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0、下列句子中,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不以/千里稱也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見D、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1l。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是馬也(這)B、食之不能盡其材(吃)

C、執策而臨之(馬鞭)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12。下列對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千里馬”寓指有才華的人,“食馬者”寓指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統治者。

B、導致千里馬“不以千里稱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C、“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表現∫統治者的平庸淺薄、愚妄無知。

D、本文既有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抨擊,也有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13、將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評文: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譯文:

14、結合全文,說說你對成爲“千里馬”的看法,(5分)

答案:

10、C

11、B

12、B

13(1)千里馬,有時能吃一石穀子。(2)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像且不能夠,又怎麼能讓它日行千里呢?

14主觀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領,並且要在關鍵的場合大膽把自己的才華展露出來。必要時要學會毛遂自薦。客觀因素:

1、要能遇上任人唯賢,任人唯才的好領導。

2、領導要有伯樂的眼光,要能賞識人才,重用人才。

3、社會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給千里馬式的人才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馬說閱讀答案5

馬說閱讀訓練及答案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一食或盡粟一石( )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3)策之不以其道( )

(4)安求其能千里也( )

提示:此題主要考查對文中實詞的掌握情況。

答案:(1)有時 (2)等同,一樣 (3)方法(4)怎麼

2.本文選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________(人名),字_________。河南河陽(今孟縣)人,祖籍昌黎,世稱________,因官吏部侍郎,又稱________。文學主張上強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口號。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爲________;蘇軾稱他________。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稱爲“唐宋八大家”。

提示:此題主要考查與課文相關的文化文學常識,可根據書中註釋完成。

答案:《昌黎先生集雜說》 唐 文學 哲學韓愈 退之 韓昌黎 韓吏部 文以載道 文道合一 以道爲主 “惟陳言之務去” “辭必己出” 杜詩韓筆 “文起八代之衰” 柳宗元王安石 蘇軾 蘇洵 蘇轍 歐陽修 曾鞏

3.“說”是一種文體,可以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但都是爲了說明________。比如________、________等作品。

提示:此題主要考查“說”這個古文體。

答案:記敘 議論 一個道理 《愛蓮說》 《師說》

4.《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韓愈《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三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此題考查關於韓愈的文學知識。

答案:《龍說》 《醫說》 《崔山君傳》

10分鐘訓練(強化類訓練,可用於課中)

1.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

A.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B.駢死於槽櫪之間

C.馬之千里者 D.雖有千里之能

提示:C項中的“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其餘都是結構助詞“的”的意思。

答案:C

2.對《馬說》一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該文託物寓意,以千里馬喻人才,以伯樂喻識才之人。

B.作者在呼喚伯樂的同時,也強調了人才應有不斷進取的精神。

C.千里馬受辱與“駢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認識到封建社會對人才的埋沒和扼殺。

D.地位低下的“奴隸人”由於忌恨千里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質上虧待它。

提示:B項,文中沒有強調“人才應有不斷進取的精神”。

答案:B

3.文章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那麼你認爲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伯樂?

提示:第一,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爲前提了。所以作者劈頭就提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連詞“然後”,表示兩件事情的聯繫,後事續前事而起,沒有前事就沒有後事。第二,世上先要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後才能發現千里馬。接着的第二句從反面承接上文,轉入論述。本來千里馬是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是經常有的。表明千里馬多伯樂少。第三句的“奴隸人”並非奴隸,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識好馬的養馬人。因爲沒有人識得好馬,即使有了好馬,也只是交到他們手中一般地對待。所以說先有馬而後有伯樂。

參考答案: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

4.《馬說》的論點是怎樣的?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是什麼?

提示:作者在首句提出論點後即舉社會上“伯樂不常有”以致千里馬常遭埋沒的客觀現實,以證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第二個原因——使用不當。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論點。本文寫作意圖並不在於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

參考答案:“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就是本文的論點。作者的意圖在於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的憤慨。

5.你讀了本文受到什麼教育?

提示:此題主要考查對文章主題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感悟。可以聯繫社會實際來說。

參考答案: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今天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己成爲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馬說閱讀答案6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慄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小題1】哪兩組句子中劃線的詞意思或用法相同?(4分)【 】【 】A.一食或盡慄一石;食不飽B.食之不能盡其材;吾欲辱之(《晏子使楚》)C.策之不以其道;執策而臨之D.策之不以其 ;可以調素琴(《陋室銘》E.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潭中魚可百許頭(《小石潭記》)

【小題2】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認爲“千里馬”被摧殘埋沒體現在哪些方面?作者這樣寫有什麼用意? (2分)

【小題3】文中“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一句強調了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着決定的作用,韓愈用伯樂、千里馬比喻什麼?你對二者的關係有什麼看法?(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AB(每對一個得2分)

【小題1】(1)策之不以其道。(2)食之不能盡其材。(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1分)着力寫出了“食馬者”平庸、淺薄和愚妄。總結全文,點明中心“其真不知馬也”。(1分)

【小題1】文段的“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能識別人才的人。(1分)在今天,如果你的才華不被人發現,完全可以毛遂自薦,把自己的才華積極主動地顯露出來;而在位者也應知人善任,正確認識、選拔和使用人才。(1分)

解析【小題1】A項中“食”都是“吃”的意思。B項中“之”都是“代詞”。

【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結合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出“千里馬”被埋沒的方面,根據“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分析以及作者的人生經歷來體會用意即可。

【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結合對文章的理解來分析伯樂以及千里馬的比喻義,然後針對兩者關係來談自己的看法即可。

馬說閱讀答案7

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完成9-14小題。(共18分)

[甲]

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莊子《北冥有魚》

[乙]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丙]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爲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9、對[丙]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詩描寫了詩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風摧殘後的.窘況,同時表現了詩人爲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詩歌以描述開篇,用寫實的手法,寫了秋風的威力,聲勢,也寫了詩人無可奈何的情狀。

C、當秋雨來臨時,詩人不再關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關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上。

D、這是一首歌行體的古詩,連續、頻繁的韻腳變換體現了“歌”的特點。

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通計一舟,爲人五;爲窗八《核舟記》

B、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兩岸石壁,五色交輝《答謝中書書》

C、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論語>十二章》

D、食之不能盡其材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1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2分)

(1)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2)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3)一食或盡粟一石()

(4)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2)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3、[甲]文中所寫的“野馬”“塵埃”的運動依靠什麼?寫它們有什麼作用?(3分)

14、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是什麼?二者的關係怎樣?(3分)

閱讀答案:

9、D【解析】文章中沒有連續、頻繁的變換韻腳,只在每小節轉換韻腳。

10、B【解析】A第一個爲“成爲”,第二個爲“雕刻(成)”B都是“顏色”的意思C第一個爲“因此,所以”,第二個爲“舊的,學過的(知識)”D第一個同“飼”,喂;第二個爲名詞“食物”

11、(1)海水運動

(2)盤旋飛翔

(3)有時

(4)怎麼

12、(1)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爲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

(2)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吧!

13、“野馬”“塵埃”的運動也必須依靠氣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這裏和鵬相比,說明萬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須憑藉,要依靠),世上的萬物無論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處在不同的束縛之中。因此,大鵬也好,“野馬”“塵埃”也好,狀似逍遙,其實並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

14、伯樂喻能識別人才的人,千里馬喻指人才。

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性作用。千里馬對伯樂有依賴的關係。沒有伯樂的發現和常識,千里馬就會被摧殘和埋沒。

馬說閱讀答案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找出並解釋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才美不外見______________

(2)食之不能盡其材__________

(3)其真無馬邪______________

2.翻譯下列句子。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真無馬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運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麼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這句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見通現,顯露。

(2)食通飼,餵養。材通才,才能。

(3)邪通耶,嗎。

2.(1)餵馬的人卻不懂得以千里馬(的食量)而去餵它。

(2)又怎麼能讓它日行千里呢?

(3)馬叫了,也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4)是真的沒有好馬嗎?(意對即可)

3.排比;引用設問將食馬者的愚妄寫得淋漓盡致。

4.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馬說閱讀答案9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問題。

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學家。

2.下列句中加粗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之不能盡其材

B.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C.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D.策之不以其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

3.翻譯下面的句子。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執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韓愈 唐

2.B

3.(1)想要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馬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

4.表達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以及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批判。

馬說閱讀答案10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選出與“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項( )。

A.學而時習之

B.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

C.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

D.委而去之

2.選出對加粗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 )。

A.不以千里稱也稱:揚名,著稱。

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喂。

C.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策:馬鞭子。

3.選出對文章內容理解錯誤的一項( )。

A.“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寓指能發現和賞識人才的人。

B.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馬也”。

C.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託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認爲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發現人才的人。

4.翻譯。

①執策而臨之

【譯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D

3.D

4.①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重點詞爲“策”“臨”)

②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意對即可)

馬說閱讀答案11

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

(1)是馬也()

(2)才美不外見()

(3)執策而臨之()

(4)策之不以其道()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線給下面句子劃分朗讀停頓。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這(2)通“現”,顯現(3)靠近(4)鞭打(驅使)

2.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懷才不遇、壯志難酬

馬說閱讀答案12

比較閱讀【甲】【乙】兩個文段,完成5—10題。(20分)

【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乙】驥①不稱②其力,稱其德也。臣有二馬,故常奇之。日啖芻豆數鬥,飲泉一斛③,然非精潔寧則餓死不受,介冑④而馳,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餘里,始振鬣長鳴,奮迅示駿,自午至酉⑤,猶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爲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

(岳飛《論馬》)

【註釋】①驥(jì):良馬。②稱: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單位,十鬥爲一斛。④介冑:披上戰甲。⑤酉:酉時,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飲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⑴故常奇之( ) ⑵比行百餘里( )

⑶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⑷一食或盡粟一石( )

2.下面各組中加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①不以千里稱也。 ②驥不稱其力。B、①其真無馬邪? ②稱其德也。

C、①執策而臨之。 ②介冑而馳。 D、①雖有千里之能。 ②故常奇之。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⑵ 介冑而馳,其初若不甚疾。

4.⑴ 在甲文中,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⑵ 在甲乙兩文中,都提到了好馬在日常生活中異於常馬的一個共同特點,根據這個特點請把原文的句子找出來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共同特點:

甲文句子:

乙文句子:

5.甲乙兩段文字表面談馬,實則議論如何對待人才。它們都闡述了一個怎樣的共同道理?

6.伯樂與千里馬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誰更重要?請談談你的看法,並舉歷史或當今社會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20xx年福建省漳州市初中畢業班質量檢測語文試題

[參考答案]

1.⑴對……感到好奇 ⑵等到 ⑶怎麼 ⑷有時 2.C

3.⑴想讓它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不可能(做不到)。⑵(給它)披上戰甲奔馳起來,它開始好像跑得不很快。

4.⑴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⑵共同特點:食量大。

甲文句子:一食或盡粟一石。乙文句子:日啖芻豆數鬥,飲泉一斛。

5.要善於考察人才,發現人才,選拔人才。

6.示例1:我認爲伯樂更重要。社會上的人才很多,但一開始卻總是不爲人所知。如果沒有“伯樂”去考察發現他們,他們又如何有機會去施展自己的才能,爲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比如周文王從渭水河邊發現任用了姜子牙,從而幫助自己興周滅紂。

示例2:我認爲千里馬更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總是會發光”,如果沒有人才,空有伯樂也沒用。正是有了千千萬萬的“千里馬”,在各個方面發揮自己的才能,才促進了社會的進步。比如“毛遂自薦”,一開始並沒有人發現他的才能,但真是因爲他相信自己的實力,也有真有那些本事,才讓他一舉成名。

馬說閱讀答案13

文言文閱讀。

馬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用現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畫線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作者看來,“伯樂”與“千里馬”哪個更重要?爲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對“千里馬”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駕馭(鞭打)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餵養它不能竭盡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2.伯樂更重要。因爲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或者:因爲沒有伯樂,千里馬也就被埋沒了。)

3.爲“千里馬”的被埋沒鳴不平。(或:爲“千里馬”得不到應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馬說閱讀答案14

[甲]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韓愈《馬說》)

[乙] 有人賣駿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②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③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④而馬價十倍。 (選自《戰國策》)

【註釋】①比:副詞,接連地。 ②還:通“環”,環繞。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的含義。(4分)

⑴才美不外見。 見:_____________

⑵執策而臨之。 臨:______________

⑶願子還而視之。 子:____________

⑷去而顧之。 顧: _______________

小題2:翻譯選文中劃“__________”的句子。(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小題3: [甲]文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小題4:當今社會,商家請名人作廣告已成時尚。請結合甲、乙二文相關內容,簡要談談“名人效應”的利或弊。(4分)

參考答案:

小題1:⑴見,通“現”,表現。⑵臨,面對。⑶子,你。⑷顧,回頭看。(4分,每小題1分)

小題1:⑴不能用正確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馬的標準餵養它。(2分)

⑵連續三天在集市上賣馬,沒有一個識馬的。(2分)

小題1:(3分)多出人才,人盡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小題1:(4分)聯繫“伯樂”、“馬”(2分),“名人效應”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小題1: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更要培養課內向課外遷移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強調重點詞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

小題1:瞭解文本內容,理解作者所要抒發的感情。

小題1:緊扣文本內容,聯繫“伯樂”、“馬”的人才觀,說出名人做廣告的效應的利弊,分析有理即可

馬說閱讀答案15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小題1】本文的作者是代的。(2分)

【小題2】劃線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2分)

A.食不飽,力不足(食:吃)

B.策之不以其道(道:道路)

C.執策而臨之(策:馬鞭子)

D.食之不能盡其材(材:才能)

【小題3】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食之不能盡其才

【小題4】《馬說》一文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爲喻,抨擊了當時的“食馬者”“不知馬”的錯誤行爲。但韓愈並沒有從正面闡明應該怎麼做。參照選文的第二段,你認爲他主張怎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才?(2分)

【小題5】《馬說》一文的標點是現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馬也。”,應該用(?)結束。請你細讀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並說明理由。(2分)

答案

【小題1】唐韓愈(2分)

【小題1】B(2分)

【小題1】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譯文餵養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②食之不能盡其才譯文餵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小題1】答:策之以其道,食之能盡其材,鳴之能通其意,或用現代漢語表述。

【小題1】答:此題爲開放題。問而後答,一錘定音;用問號,發人深省。

解析【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古代文學常識,平時應多積累,那麼回答此題會很容易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義,平時應多積累、牢記,那麼回答此題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解釋時結合所在句子進行。B、策之不以其道(道:正確的方法)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句子翻譯,一般以直譯爲主,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省略的成分應補充上。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理解選文的第二段,再談怎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才即可。

【小題1】此題爲開放性試題。表明你的看法,並說明理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