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第二單元同步檢測試題及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高一政治第二單元同步檢測試題及答案

1.對2009年1~9月我國工業增加值認識正確的是 ()

①我國工業經濟呈現出生產增長加快的好勢頭

②每個工業企業都贏利

③我國工業企業效益狀況好轉

④我國整體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②觀點錯誤,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可能每個工業企業都贏利。④與題意不符,材料沒有涉及到經濟結構。

答案:B

2.股份有限公司與有限責任公司最主要的區別是 ()

A.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有最高人數限制,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沒有最高人數限制

B.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資本分爲等額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的資本不分爲等額股份

C.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程序較爲複雜,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程序比較簡單

D.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均負有限責任,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均負無限責任

解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認清題幹中最主要的區別。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資本分爲等額股份,即向社會公開募股集資,是股份有限公司最基本的特徵,也是其與有限責任公司的最主要區別,所以B項正確;C項是兩者的區別,但不是最主要的區別,故不能選;A、D兩項本身錯誤。

答案:B

3.海爾著名的斜坡球體理論講的是,企業在市場上所處的位置如同斜坡上的小球,它受到內部職工惰性和外部競爭形成的壓力。如果沒有止動力,小球就會下滑,這個止動力就是OEC管理;如果沒有牽引力,小球就不會上升,這個牽引力就是創新能力(如圖)。通過對海爾集團企業管理理論的探索,我們可以認識到企業的 ()

A .職工都是具有惰性的

B.經營活動是一種創造性活動

C.牽引力比止動力更重要

D.良好的信譽和形象是通過競爭實現的

解析:本題考查企業創新的重要性。A、C項觀點錯誤, D項不符合題意。

答案:B

4.在世界金融風暴中,從事高增值高科技的企業,一般比其他企業擁有更強的逆境生存能力。這表明 ()

①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有利於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②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的關鍵就在於加大科研投入

③科技創新讓企業產品價值倍增,使企業擁有更強的逆境生存能力

④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是現代企業發展的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材料體現的是科技創新使企業在競爭中更具有生命力和競爭力。②不符合題意。③觀點錯誤,企業產品價值倍增,不一定會提高企業的生存能力。

答案:D

5.國內某企業家說:我覺得我們企業家要負起自己的責任。我們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企業做好,爲社會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我們要照章納稅,努力增加就業機會,擴大社會財富,這是我們的本分。材料啓示,企業應該 ()

①面向市場生產 ②實現社會保障目標

③兼顧社會效益 ④制定和實現宏觀調控目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題以某企業家的言論爲背景,考查企業如何經營。②觀點是錯誤的,企業不承擔實現社會保障目標。④觀點錯誤,宏觀調控是政府的職能。

答案:B

6.濟南經過多年的發展,初步形成了汽車生產的完整配套網絡,從而吸引了重汽、吉利、蓮花等衆多汽車廠商進入該地。從企業經營角度看,廠商選擇該地的直接原因在於,進入該地能夠 ()

A.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B.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C.提高市場佔有率 D.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解析:該地吸引企業的有利因素是形成了汽車生產的完整配套網絡,這一有利條件能夠實現汽車生產的社會化,提高企業生產汽車的效率,降低企業生產成本,這是廠商選擇該地的直接原因,D項正確。A、C項不屬於直接原因,與題意不符。有利條件是外因,企業管理水平是內因,二者沒有必然聯繫,B項與題意無關。

答案:D

7.2009年9月6日,山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與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簽署《資產重組與合作協議》。山鋼集團與日鋼集團的資產重組與合作,是根據國家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作出的重大舉措。這樣做 ()

①是想借助資產組合,加強對鋼鐵市場的壟斷

②有利於擴大企業的規模,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③有利於促進資金、技術等的合作,優化資源配置

④表明我國致力於建立和維護合理公平的國際市場秩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山鋼集團與日鋼集團的資產重組與合作,增強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①說法錯誤,④不符合題意。

答案:C

8.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

就業結構。實現上述目標就要 ()

①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行業

②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③大力發展中小企業

④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如何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④本身不屬於就業政策的內容,不符合

題意。

答案:A

9.失業怪圈(家庭成員失業家庭貧困家庭教育支出減少家庭成員科學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低引發新一輪就業困難)的破解成爲政府特別關注的問題。如果請你爲政府撰寫建議書,你的觀點可以包括 ()

①發展經濟、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

②改善就業結構、加強職業培訓

③加強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

④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提高職業技能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④是從勞動者角度,不是給政府提建議,應排除。

答案:C

10.2009年10月26日,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報考審查通過人數突破百萬,遠遠超過2008年的80萬大關。最熱門職位的競爭率也是三年來首次超過4 000∶1。面對公務員考試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嚴峻形勢,很多大學生依舊一路追捧中國第一考。這表明要實現就業,勞動者應該 ()

①依靠政府安排就業 ②努力追求高薪職位

③樹立多種方式就業觀 ④樹立職業平等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①錯誤,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是市場調節爲主。②錯誤,就業不可能都得

到高薪職位。

答案:D

二、非選擇題

11.2009年7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2009年節能減排工作安排》,要求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執行。《2009年節能減排工作安排》要求,加強目標責任考覈。對省級政府2008年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進行現場評價考覈,評價考覈結果向社會公告,落實獎懲措施,實行嚴格的問責制。

請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政府、企業和個人應如何積極進行節能減排工作?

解析:本題涉及到政府的宏觀調控、企業的正確經營戰略和科技創新、公民的'科學消費觀等知識。

答案:(1)政府應通過各種手段加強宏觀調控。①法律手段,要逐步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節能減排工作的執法力度。②行政手段,實施有利於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節能減排工作的監督和獎懲制度。③經濟手段:加大科研投入,大力

發展循環經濟。

(2)企業要加大環保和節能投入,大力發展環保型產業和節能型產業,開發研製推廣節能先進技術,科學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3)公民要提高節能減排意識,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堅持適度、理性、綠色消費,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成節約的良好習慣,積極參加環保公益活動。

12.在2009年12月4日播出的《124法律服務動車行:相聚到北京》中,當討論到食品安全的話題時,參加節目錄制的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院長鬍小松在現場提到,在農村市場和城鄉結合部的市場中,每年都有幾百萬噸的地溝油進入市場。油摻油,神仙愁,現在的科學也無法分辨這些油。

(1)運用《經濟生活》的相關知識,說明上述材料中所述問題產生的原因。

(2)構建放心消費的市場環境,是廣大消費者的企盼,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企業的責任。運用《經濟生活》的相關知識,就如何構建放心消費的市場環境完成

解析:本題考查市場經濟的弊端,以及政府、企業、消費者等如何構建放心消費的市場環境。可聯繫到政府宏觀調控、企業經營和社會責任、消費者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等。

答案:(1)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的缺陷;某些生產經營者違背誠實信用的市場交易原則;行業規範等市場規則不健全。

(2)

主體措施

政府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加強調節和監管。

企業遵守法律、法規,加強行業自律。

消費者學習和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

13.某高校組織對大學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大學生人

員狀況應屆畢業生8 600人

2年內畢業生總數19 000人

實現就業

的情況事業單位或公有制企業3 600人

非公有制企業3 200人

沒有實現

就業的原因沒有一技之長800人

拒絕到不熱門

的領域就業1 000人

注:有些大學生自己不主動,等着父母找工作,失去了就業機會。

請運用經濟生活有關知識,參與探究並完成下列任務: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麼經濟現象?

(2)請你爲大學生順利實現就業提供幾條建議。

(3)某校高三學生圍繞促進大學生就業這一主題成立探究學習小組,通過實地走訪、網上查閱資料等途徑蒐集相關信息。請你爲這一次社會調查確定所要調查的具體對象。

解析:第(1)問要全面分析材料信息,第(2)問要結合材料分析就業措施,第(3)問人員

選擇要全面。

答案:(1)材料反映出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的自身素質亟待提高,就業觀念

有待轉變。非公有制經濟爲解決就業作出了很大貢獻。

(2)①保持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這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

②堅持和完善以公有制經濟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大

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拓寬就業領域。

③政府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創造就業機會,改造自主創業環境。

④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3)勞動局的工作人員、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企業管理人員、在崗個人、待業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