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練習題指導變 “負擔”爲“樂學”

經驗實在是寶貴。每個年級段都有不同的特點,無論老師和學生。鮮有機會任教高年級,感到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對他們的要求也相應增加了很多。而高年級辦公室的老師們長期執教高年級,有着豐富的教學經驗。於是,在辦公室中,我常常放下手中的工作,認真傾聽他們之間的交流。他們的經驗使我少走了許多彎路,真是受益匪淺。

又是一次期中考,一道道題目,一個個問題,學生做得不錯,不禁讓我想到了曾經和一位老師的交流:

一節空課,我看着語文實踐活動1中的練習題,發起牢騷:這些題也太簡單了,都五年級了怎麼還出這樣的題呀?一位經驗豐富的高年級教師聽到了我的話,隨口說道:“每道題目的背後都有其考查的目的,不要只在乎問題的答案,更應該注重的是練習的過程是否達到了考查的目的。”

一語驚醒夢中人。反思自己以前的練習題指導,多數只是關注到學生寫出的答案,並未真正認認真真分析過題目考查的目的,採取什麼策略幫助學生掌握其中蘊含的知識點。學生做錯的原因,大多歸結於學生身上:不是馬虎,抑或是太笨,很少想到自身指導上存在的不足。而學生對於練習題只是機械地做着,不愛動腦思考,語文能力並未得到真正地紮紮實實地訓練。用《小學語文教學》中專家的觀點來說就是:訓練內容的繁瑣,導致各種“知識點”的機械重複,偏離了語文學習重積累、重感悟、重預感的特點,無謂地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訓練形式的僵化,導致活生生的課文被一一肢解,破壞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整體感知;訓練方法的單一,導致學生只能成爲練習的奴隸,課堂缺少了應有的生命活力;訓練結果的唯一,導致學習只能是死記硬背,扭曲了學生精神生命的成長。

改革迫在眉睫。課上,我改變了以往指導練習題時對對答案就過了的方式,深入挖掘每個題目背後蘊含的知識點,努力採取學生樂於接受,又有助於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能力得到鍛鍊的策略,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如,在指導語文實踐活動1中的第一題“讀下面的詞語,注意帶點字的讀音”時,按照以往,只是根據題目表面的要求讓學生讀讀就行了。這次,我不僅要求學生讀準確每個字的讀音,還讓他們把詞語抄寫下來,把帶點字的音節寫出來。這樣一來,可以檢測出學生對於漢語拼音的掌握情況,使那些善說不善寫的學生露出狐狸尾巴,不再濫竽充數,能夠更清晰地發現問題,以便對症下藥,同時也練習了這些詞語的字形。這不,這次期中考試中按原文填空的第一小題,雖然不是要求的默寫段,但也有很多學生能正確寫出來,就源於這次紮實的練習,因爲需要填寫的詞語有幾個出現在了練習題中。

再如,指導語文實踐活動2中的第四題“給下面這段話加上恰當的標點符號”時,指導之前我讀了幾遍,發現這次練習主要考查學生對頓號和提示語在中間的掌握情況。頓號學生用起來不愛出錯,可是對於提示語在中間時各種標點符號的使用學生就容易混淆了。因此在詳細講解書上的題目之後,又根據短文的內容出了幾道與此相關的提示語在前,提示語在後和沒有提示語的練習題,使學生真正紮實掌握不同情況怎樣正確使用標點。經過了這番指導學生的錯誤率明顯降低了。

瞧,看似簡單的練習題指導,竟有着這麼多的學問,而對於這些奧祕的挖掘需要年輕的我不斷地向書本學習,向他人討教,深入研究的。

在平時上課過程中,本着改變原來學生在學習方式上過於單一、被動的現象,注重加強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繫,並有效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帶入提出問題並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積極思維狀態之中,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以活動爲主線,以創新爲主旨,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同時,通過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眼看、口說、腦想,多種感知覺協同作用,促進學生動作、語言、思維協調同步發展,達到啓迪思維、內化和應用新知的目的,從而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愉快。下面是我一次嘗試改善學生學習方法,用“問題解決”思想教學 “圓的周長”的一個片段。

師:現在就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請同學們利用自己的學具圓,動手操作,大膽實踐,看看測量圓有哪幾種方法?

師:(學生測量完後)誰來說說你是怎樣測量的?

生1:把圓在直尺上滾動一週來量出它的周長。

生2:用紙條繞圓的一週,拉直量出它的長度。

生3:把圓環截斷拉直量出它的周長。

師:這些方法我們把它叫做“化曲爲直”的測量方法。

這一教學環節過後,班裏的要大多數學生都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是一種勞動,學習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但是,讓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並不能滿足於課堂教學形式的活潑多樣,我們還應該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認真、努力的學習,變“苦”爲“樂”,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尤其對學習較吃力的學生,教師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使他們感到,經過自己的努力是會獲得成功的。於是,我接着提問:

師:現在請同學們觀察一下(教師拿出一個繫有小球的繩子不停地轉動,形成了一個“虛圓”),你還能用剛纔的方法測量它的周長嗎?(學生愣住了,都搖搖頭)

師:(啓發聯想)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什麼關係?請你們猜一猜,圓的周長是否也與圓內的某條線段有關?

師:現在再請同學們觀察一下(教師拿出兩根都繫有小球的長度明顯不同的繩子,一起不停地轉動,形成了兩個大小不同的“虛圓”。),哪個圓周長大?爲什麼?

生:外面的圓周長大,因爲繩子長。

師:繩子的長就是圓的什麼?

生:繩子的長就是圓的半徑。

師:現在誰知道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

生:圓的周長與它的.半徑或直徑有關。

師:說的好!下面我們繼續研究,圓的周長究竟與它的半徑或直徑有什麼關係。……是啊,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學生獲得的知識,一是從被動接受中獲得,二是從主動學習中獲得。我們應提倡讓學生在教師的啓發、誘導下,主動地獲取知識。這就要求教師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改變重視 “教”而忽略“學”的現狀,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不知到知,從知之較少到知之較多,並在學會數學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的方法。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該教學片段運用“問題解決”思想,以問題導學,引導學生不斷尋求策略,不斷解決問題,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將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所謂問題,是指沒有現成方法解決的情境狀態。問題解決與常規訓練的區別之一是練習着重尋找答案,而問題解決着重尋解決問題的過程,着重如何選擇創造性的方法。

在日常課堂的教學活動即將結束時,老師總會習慣地問一句:“同學們還有沒有 問題?”如果學生說沒有問題了,老師們能真的放心嗎?我想未必!學生總是充滿好奇和疑問的,他們帶着問題走進教室,我們同樣希望他們在經過一節課的學習後產生新的問題進入下節課的探討。我們的教學就應該向“讓學生課前有思考的空間,課後有問題的延伸”發展,不要扼殺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學習天賦和創造能力。提出問題表面上看是一種學習活動,本質上則是品質與能力的流露,反映了一個人在認識事物過程中其思維的直覺、獨立、批判、求異。因此,我們的課堂結尾,應該是“問號”而不是“句號”。所以,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既要切斷“尾巴”——不能課內損失課外補;又要留有“尾巴”——讓學生攜帶問號離開數學課堂。

那麼,怎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首先,我們在進行課堂總結時,不僅要關注學生已學會了什麼,用什麼方法學的,學的感覺怎麼樣。還要留有時間有意識地促使學生進行反思:我還有什麼疑問,打算怎麼辦?等等。其次,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數學知識的探索興趣延伸到對數學文化的感受,從而把學生引向更爲廣泛的數學閱讀中。這樣才真正體現了“教是爲了不教,學會是爲了會學”的素質教育思想。

讓學生成爲學習活動的主人,讓他們愛學數學,樂學數學,這就需要我們老師更多更好地去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爲主要目的,要構建旨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可持續地發展,使我們的課堂學有所“問”更精彩!

“減負”中的“負”是什麼,是負擔,是不喜歡又不得不做的事。同一件事,沒興趣、被迫做就是負擔,有興趣、願意做就不是負擔!在變“負擔”爲“樂學”上下功夫,我們才真正抓住了“減負”的根本!如何能變 “負擔”爲“樂學”呢?我從以下幾方面嘗試:

一、利用表揚評價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榮譽感可以強化學習興趣。小學生的榮譽感特別強,其學習興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通過學習所獲得的社會效果。他們常常由於獲得成績受到老師、家長、兄弟姐妹、同學的讚賞而引起榮譽感,爲保持自己已獲得的榮譽感而更加努力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應給予學生正確恰當的表揚。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眼睛注視着他們,以一種期待的眼神鼓勵他們大膽發言,要注意不失時機地給予表揚、鼓勵,哪怕是一句表揚的話,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朵小紅花,一個練習本,都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對待學習較吃力的學生,應適當降低標準,側重表揚,鼓勵其進步,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

二、變換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用形象生動的數學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直觀教具,操作學具,電化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教學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素材,設計並實施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特色作業。特色作業的模式和內容既有助於課程內容的教學,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如:

一、24點遊戲,提高口算能力,培養數感。(可持續作業)

二、辨認小區周圍、學校周圍的方向,製作簡單平面圖。

三、猜數遊戲,萬以內數的認識與比較。

四、實踐活動《估一估 量一量》,認識千米、毫米。

五、數學遊戲《你說我算》。

六、數學遊戲《神奇的495》

總之,現在的“教”是爲了以後的“不教”,“教”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髮揮自覺主動性,變“要我學”爲“我要學”、“我愛學”,進而得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發展爲“志趣”。這樣,“減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