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擴招:精英教育還是大衆教育?

 

高校擴招:精英教育還是大衆教育?

北京青年報     2001-02-23     記者陳筱紅 

 

    日前,教育部發布信息,今年我國高校將在前兩年擴招的基礎上,繼續擴大招生。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計劃招生250萬人,比去年增加30萬人,增長幅度爲14%左右。 

    包括各種形式的辦學在內,目前我國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已經超過1000萬人。 

    有關專家說:中國高校近兩年的擴招是世界各國罕見的。 

    擴招規模世界罕見 

    對於正在讀高三的李小丹和她的同學們來說,今年繼續擴招的消息無疑是個天大的喜訊---在他們的眼中,高考的“獨木橋”正在越變越寬。 

    從1998年的全國普通高校招生108萬人,1999年的160萬人,2000年的220萬人,到今年的計劃招生250萬人,高校的招生規模經歷了一個飛躍的過程。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有關負責人認爲:中國高校近兩年的擴招是世界各國罕見的。由於長期毛入學率很低,獨生子女進入高校的願望又很迫切,供需矛盾突出,社會需要和羣衆需要構成了強大動力;而重視高等教育,希望子女進入大學深造,這是中國發展高等教育極其有利的宏觀環境;國內推行積極財政政策,消費需求不足,鼓勵社會各界把資金用於高教,無疑是正確的。可以說,高校大擴招,大的背景是科教興國,加上強烈的需求拉動,普遍的社會輿論,高等學校也傾其全力,千方百計完成歷史性任務,各省市所表現出的`空前積極性,這是單純的擴招所不能想到的。可以說,高等教育正在向着大衆化邁進。 

    據統計,目前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天津等地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或超過15%,這意味着高等教育正在進入一個寬帶的高速時期。 

    高等教育因擴招而熱 

    連續3年的擴招,引起了全社會對高等教育的密切關注。在“大出風頭”之後,高教也迎來了空前發展的良機。 

    很多大學校長興奮地說:擴招政策出臺後,高教更加受到重視,各省增撥土地,增加投入,銀行貸款也積極配合,這些都加快了高校後勤社會化的進程;更營造出有利於高教發展的政策以及社會環境和貸款環境。相對於擴招對消費需求的拉動,我們更看重它對投資需求的拉動。過去制約高等教育發展的“瓶頸”有兩個,一是資金投入,二是就業問題。過去進了大學的門就是國家的人,包學費,包分配。現在不同了,家長和學生的心態都發生了變化,對於交費上學和自謀職業都可以接受了。 

    擴招規模應量力而行 

    經過連年的擴招,各高校充分挖掘潛力,但同時,部分高校的教學條件不足也明顯表現出來,影響了正常的教學計劃。 

    據一些老師反映,學校內一二年級學生的基礎試驗設施明顯不足已經開始表現出來。單人實驗變成了多人實驗,操作實驗變成了演示實驗,甚至取消實驗;一些學校的基礎課和公共專業的教師師資力量明顯不足,而有的學校的公共外語的一堂課甚至擠進去200名學生同時聽課,幾乎連站的位置都沒有。 

    “一些高校擴招後顯得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教師超負荷運轉,根本無暇顧及知識儲備,科研的時間也相應減少,而教學和科研是高校的兩大陣地,這種趨勢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一位教育專家指出,“要準確掌握擴招的幅度和節奏,擬定切合實際積極穩妥的擴招計劃,根據實際辦學條件和能力,合理分配擴招數量,漸進地擴大規模,避免對教育資源的掠奪和使用。” 

    以人爲本的教育觀不能變 

    北京師範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李梓華老師告訴記者:“作爲一所國家的高等院校,北師大始終貫徹着以人爲本的辦學思想。學生被招進來,學校就要對他們負責任,就要爲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儘管擴招,但是我們沒有走讀的學生,因爲很多活動、講座是在晚上進行,如果走讀,學生上完課就回家了,四年下來學生必然會失去很多交流、學習的機會,從安全角度來說這樣也不好。如果走讀,倒是可以讓研究生這樣做,他們比本科生大,學校是可以放心的。”李老師說,目前學校正在抓緊時間將學校的西南樓改建成學生公寓,昌平學區、珠海分校也都在加緊興建。 

    去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在山東召開的有關會議上就曾提出:高校擴招,絕不能以犧牲學生培養價值爲代價,要警惕擴招之後出現的新問題,要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必要的教學條件和基本的教學質量,維護擴招的嚴肅性。 

    對此,教育部高教司有關負責人總結說,“擴招要始終堅持高校辦學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原則”。 

    民辦大學有更多“甜頭” 

    北京海淀走讀大學是國家嘗試擴招的第一所民辦高校。副校長劉林興奮地告訴記者:“正是因爲擴招,學校無論是辦學力量、教學質量、專業設置都擁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劉林說:“如果說擴招的力度在一年比一年地加大,那麼海大的師資與基建條件的改善速度要大大快於擴招的速度。” 

    對於今年的擴招,海大的準備除了師資上新進百名教師外,還將在學校的基礎設施上投入。劉林向記者介紹:學校正在建設的有兩座宿舍樓,一座實驗中心,預計秋季新生入學時就能投入使用。 

    “民辦大學在發展上有很多自身的優勢。擴招後學校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都在好轉,學校辦學能力也在增強。擴招給學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把發展的可能變成了現實,學校現有90多個專業,隨着擴招,大學的門向更多的學生敞開,學校的專業設置也將進一步適應社會的需求。” 

    擴招後就業更難 

    不久前,從廣東省2000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總結會上傳來消息:未來幾年中,廣東省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將會十分嚴峻。 

    爲此,教育部高教司的專家指出:在堅持擴招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學生的就業,有些學校對一些就業率不足5%甚至爲0的專業還要堅持擴招,這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做法。 

    很多老師也擔心,擴招雖然帶來了高校的生源,但由於錄取分數的相應降低,學生入學成績也低於從前,生源質量的降低也成爲不爭的事實。記者在採訪很多高校時發現,生源質量的降低和由其可能產生的隱患正在成爲目前國辦、民辦學校共同的擔憂。 

    統計表明,在我國18至24歲的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只有10.5%,而在西方發達國家,這個比例要達到50%以上。很多教育界專家表示:高等教育大衆化是趨勢,但鑑於我國長期以來的高等教育都是“精英教育”的模式,如何讓“精英”和“大衆”有機融合,卻不是隻以學生的數量增加爲唯一辦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