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身高》教案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比身高》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比身高》教案

《比身高》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在方格紙上塗一塗,比較兩個分數大小”的活動,體會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2、通過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3、在數學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進一步學會與人合作、交流,並學會尊重、傾聽他人的看法或意見,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教學重點:歸納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教學難點:歸納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教法:主動探究法、講練結合法。

學法:小組合作交流法

教學準備:小黑版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新課(小黑板出示)

1.口算。

0.3+0.4=0.2+0.6=1.4+1.5=

0.33+1.25=0.9-0.7=5.8-2.6=

2.列豎式計算。

4.89-2.64=3.61+1.37=

回答:計算小數加減法一定要把對齊,再按照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

二、合作探究。

1、仔細閱讀課本13頁例題的圖片。

2.說一說圖片中有哪些信息。

3.根據圖片中的信息解答下面的問題。

(1)鹿媽媽高多少米?

列式:○=()

答:

在小組內交流這道題的計算方法,看看你們都一樣嗎?

(2)小黑高多少米?

列式:○=()

提示:“6是一個整數,如果想把它改寫成一位小數,就要給它補上“小數點”和“十分位”,那麼在十分位上寫,不會改變原來的大小,所以6就等於。

豎式計算:

答:

4、方法總結。

(1)小數加減法要把對齊,從低位加起或減起;

(2)哪一位相加滿十就要向進一;哪一位不夠減就要向借1,位數不夠的,在小數的添上0,小數大小不變。

(3)確定好小數點的位置。

三、當堂訓練

1.計算。

2.列豎式計算。

0.93-0.47=8.17+6.94=8.25+1.55=

10-2.45=0.56-0.307=2.34+1.067=

2新學期開學了,笑笑到商店買了1個書包和1個文具盒,

價格如右表。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四、學習體會。

寫出本節課你的感想吧。小數的性質

板書設計:

小數的性質: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比身高》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在方格紙上塗一塗,比較兩個分數大小的活動,體會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2.通過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3.在數學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進一步學會與人合作、交流,並學會尊重、傾聽他人的看法或意見,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教學重點:

歸納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教學難點:

歸納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教法學法:

主動探究法、講練結合法。小組合作交流法

教學準備:

小黑版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新課(小黑板出示)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7=

5.8-2.6=

2.列豎式計算。

4.89-2.64= 3.61+1.37=

回答:計算小數加減法一定要把 對齊,再按照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

二、合作探究。

1.仔細閱讀課本13頁例題的圖片。

2.說一說圖片中有哪些信息。

3.根據圖片中的信息解答下面的問題。

(1)鹿媽媽高多少米?

列式: ○ = ( )

在小組內交流這道題的計算方法,看看你們都一樣嗎?

(2)小黑高多少米?

列式: ○ = ( )

提示:6是一個整數,如果想把它改寫成一位小數,就要給它補上小數點和十分位,那麼在十分位上寫 ,不會改變原來的大小,所以6就等於 。

豎式計算

4.方法總結。

(1)小數加減法要把 對齊,從低位加起或減起;

(2)哪一位相加滿十就要向 進一;哪一位不夠減就要向 借1,位數不夠的,在小數的 添上0,小數大小不變。

(3)確定好小數點的位置。

三、當堂訓練

1.計算。

2.列豎式計算。

0.93-0.47=

8.17+6.94=

8.25+1.55=

10-2.45=

0.56-0.307=

2.34+1.067=

新學期開學了,笑笑到商店買了1個書包和1個文具盒,

價格如右表。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四、學習體會。

寫出本節課你的感想吧。小數的性質

板書設計:

小數的性質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比身高》教案3

一、問題的提出

同學們,坐着自己的桌椅,你覺得舒服嗎?是不是覺得太高或太低。如果你坐的桌椅不合適,就會引發頸椎疾病,影響生長髮育,甚至還會影響學習。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學生桌椅比例確實存在不適當的情況。那麼,桌椅的選擇有什麼奧祕嗎?我對此產生了興趣,同時進行了調查研究。

二、調查研究

1、相關標準:從網上調查得知:健康傢俱一定要合乎標準纔能有利於人體的健康。對於桌椅類的高度,國家已有標準規定。其中,桌類傢俱高度尺寸標準可以有700毫米、720毫米、740毫米、760毫米四個規格;椅凳類傢俱的座面高度可以有400毫米、420毫米、440毫米三個規格。另外還規定了桌椅配套使用標準尺寸,桌椅高度差應控制在280至320毫米範圍內。

正確的桌椅高度應該能使人在坐時保持兩個基本垂直:一是當兩腳平放在地面時,大腿與小腿能夠基本垂直。這時桌子抽屜前沿不能對大腿平面形成壓迫。二是當兩臂自然下垂時,上臂與小臂基本垂直,這時桌面高度應該剛好與小臂下平面接觸。這樣就可以使人保持正確的坐姿和書寫姿式。如果桌椅高度搭配的不合理,會直接影響人的坐姿,不利於使用者的健康。爲此,寫字桌檯面下的空間高不小於580毫米,空間寬度不小於520毫米。

2、比例對照:

①家庭測量比例:

研究對象被測者身高L(cm)膝蓋以下h(cm)比例h/L

爸爸 170 44 0.26

表哥 157 42 0.27

我 137 36 0.26

媽媽 163 42 0.26

外婆 156 41 0.26

②學校測量比例:

研究對象被測者身高L(cm)椅高h(cm)比例h/L被測者腳擺放情況被測者感受

一年級 132 35.5 0.27 平放地面舒服

一年級 120 38 0.32 腳離地面8cm椅子過高

一年級 124 37 0.30 腳離地面7cm椅子過高

二年級 126.5 38 0.30 腳離地面5cm椅子過高

二年級 124 38 0.31 腳離地面7cm椅子過高

二年級 139 38 0.27 平放地面舒服

三年級 136 37 0.27 平放地面舒服

四年級 124 37 0.30 腳離地面5cm椅子過高

五年級 146 37 0.25 腳前伸椅子過矮

六年級 160 37 0.23 腳前伸椅子過矮

③兩者對照:

爲什麼家庭測量所得“比例”與學校測量所得“比例”會不一樣呢?我們家庭成員開展了討論,結果發現這與被測者是否穿鞋有關。在家庭成員的測量數據上加上1cm再求比例,也會近似得到0.27。另外,我求出被測者身高與課桌的比例在0.43—0.57之間,呈離散趨勢,找不到趨中的比例。通過訪問,通過自己親身去坐家裏的寫字桌椅、餐桌、媽媽的辦公桌,發現桌子比椅子高33cm比較舒服。

三、得出結論:

被測者穿大約一釐米厚的鞋子,椅子高度(h)與身高(L)的比例約爲0.27,身體感覺比較舒適。桌子的高度(H)高於椅子33釐米時,人體感覺舒服。即:

h=0.27L(cm)

H=h+33(cm)

四、研究給我們的啓示。

我想對我們的爸爸媽媽說:給自己的孩子買桌椅一定要慎重選擇。用孩子身高乘0.27算出合適椅高,再找一張高出椅子約33cm的桌子,這樣比較合適;我也想對我們的校領導說:給各年級同學準備課桌椅,可先測出各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乘0.27算出合適椅高,找一批高出椅子約33cm的桌子跟椅子配套。當然,準備升降式桌椅,隨着孩子的身高變化調整桌椅高度是最好的。

鳴謝:

鳴謝老師們的寫作指導、感謝爸爸媽媽的調查指導,也感謝同學們的大力配合。

《比身高》教案4

教學內容:

課本6162頁。

教學目標:

1、 在實際情境中,認識並會求一組數據的中位數、衆數,並解釋其實際意義。

2、 根據具體的問題,能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徵。

3、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統計意識,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重點 :

認識中位數、衆數,並解釋其實際意義。

教學難點

會求一組數據的中位數、衆數。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趣

1、設疑:草地上有五個人在玩,他們的平均年齡是10歲,請你想象一個是怎樣年齡的五個人在玩?

2、揭題

二、探索新知

1、與學生一起欣賞

淘氣所在班級學生的升高情況。

2、根據淘氣所在班級學生身高統計表完成下面的統計圖

結合上面的統計圖,回答問題

(1)哪個身高段的人數最多?哪個身高段的人數最少?

(2 )說說淘氣身高在班級的位置。

(3 )你可以對淘氣所在的班級定製運動服提出建議。

3、數學書61----62頁

某地20xx年1月到12月等離子電視和液晶電視銷售情況統計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等離子/臺 200 250 300 450 600 300 350 400 450 650 450 300

液晶/臺 400 500 550 650 800 650 700 550 800 1000 750 600

(1)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

(2)根據統計圖你有什麼啓示

(3)兩種電視全年中銷售最好的月份佔

全年銷售數量的百分之幾?

(4)液晶電視全年銷售數目比等離子電

視銷售數目高了百分之幾?

(5)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出示題,引導學生思考,交流

學生交流後,出示答案:引導學生通過求平均數驗證

改編例題後,出示

與學生一起欣賞

引導學生觀察

出示小練習

引導對中位數和衆數又有那些認識

小結:當一組數據的個數是偶數時,中位數取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一組數據的衆數不唯一,也可以沒有,一組數的中位數、衆數和平均數可能是一個數

三、鞏固練習:完成課後的練一練。

完成後,讓學生討論用哪一個數表示這組同學跳繩的平均水平。

下表是華星小學五年級男女人數統計情況

班 級 5、1 5、2 5、3 5、4

男/人 24 30 28 19

女/人 23 22 22 28

(1)製作複式條形統計圖

(2)五年級女生佔總人數的百分之幾?

(3)四班男生比二班男生少百分之幾?

(4)從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嗎?

板書設計 :

身高的情況

收集數據

分段整理 不重複

製成統計圖 不遺漏

分析數據

《比身高》教案5

目標:

1、探索測量身高的方法,體驗自己在長大。

2、鼓勵幼兒與同伴比身高,進一步學習細緻觀察。

過程:

1、和好朋友比身高

學會兩個人比身高,身體站直,背對背

2、三人、四人比身高

兩個兩個輪換着比身高,身體站植被對背

3、一組朋友比身高

議論:我們一組誰最高?誰最矮?

4、重新組合六位幼兒比身高

討論:剛纔最高的爲什麼現在排在第四呢?是不是變矮了?

剛纔最矮的爲什麼現在排在中間了呢?

5、自由比身高

6、瞭解身高的高、矮時要通過比較才能比出來的

7、延伸活動:設置身高尺,讓幼兒隨時觀察身高

《比身高》教案6

設計意圖:

數的組成是數概念教育內容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以往幼兒學習時,經常會出現機械記憶的情況,有些雖然開始關注孩子的操作但是多以“就事論事”地擺弄桌面材料爲主,比較單一、乏味。新《綱要》中關於數學領域的目標定義爲“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而保齡球就是孩子們生活中常玩的一個合作體育遊戲,整個活動以保齡球館爲遊戲情節線索,以兒童思維發展的理論爲依據,設計了三部曲:操作體驗——歸納提升——遷移運用,讓幼兒在操作中體驗快樂,積累經驗;在交流、歸納、提升中發現一些簡單的規律,在遷移運用中提升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

活動目標:

1、探索發現將數字10分成兩個部分時,可以有不同的結果,並能分出10的所有組數。

2、能夠在觀察的基礎上,分析比較多組分和記錄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能用符號表示,體驗互換、互補關係。

3、在遊戲活動中鞏固10以內數的組成,體驗參與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保齡球若干 記錄表 皮球 投影儀 獎品 抽獎箱

活動過程:

一、幼兒遊戲,記錄結果

1、引題:樂樂保齡球館今天開業了,你們想不想去嘗試一下?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分表,它能告訴我們什麼?

2、介紹規則:等會三個小朋友一組,請你們商量一下誰先玩,誰記錄,誰撿球,商量好了到老師地方領一張記錄表,請你看清楚記錄表的左上角是數字幾,就到幾號保齡球館玩。

3、遊戲與記錄

二、交流結果,梳理經驗

1、交流結果

師:你是怎麼記錄的?

2、引導梳理

教師提升:10個保齡球可以分成3個站着的和7個倒的。3和7合起來是10。

3、探索互換規律

4、用已知規律整理記錄表

師:在老師表格里面找不到的記錄你們還有嗎?是不是你們打保齡球的所有記錄都在這上面了?

師:現在請你們三個人一組將記錄表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一下,讓它有次序、很整齊、也記得牢、不會漏掉、也不會重複。

幼兒交流記錄表。

三、頒獎活動,遷移經驗

1、交待規則

師:你們看這是什麼?(出示抽獎箱)抽獎時間到了!每個小朋友可以到抽獎箱裏摸一張獎券,請你們看清楚是幾元的獎券,每張獎券只能領兩種獎品,兩種獎品合起來的價格剛好是獎券的面額。

2、領取獎品

3、交流分享

師:你拿的是幾元的獎券?你用這獎券領了哪兩樣獎品?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對稱》

幼兒園大班教案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能在對稱圖形身上找出對稱軸。

2.通過操作,創作表現對稱美,在操作中探索發現。

3.感受周圍事物的對稱美,提高審美意識、體驗創造操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圖片:蝴蝶24,剪刀。

2.長方形,正方形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理解對稱概念,初步感受對稱美

1.出示圖片:蝴蝶,感知理解對稱。

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一些圖片給小朋友看,你們想看嗎?

你覺得這些圖片好看嗎?你發現這些圖片奇妙的地方了嗎?

(幼兒互相議論。)

2.教師小結:原來,這些圖案的左邊和右邊都是一模一樣的,像這種左右兩邊形狀、大小、顏色

都一樣的,我們就叫它“對稱”。

3.教師出示一張圖片,演示圖形對摺。

(1)教師:那麼把這些對稱的圖形對摺,會怎麼樣呢?對摺後一樣齊的,我們叫做“重合”--出示字卡"重合

(2)重合後,我們發現中間有一條折線,它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對稱軸”

4.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圖片,感受對稱美

(1)出示蝴蝶風箏、、面具(臉譜)、飛機等感知對稱,尋找對稱軸。

提問:它們對稱嗎?你從什麼地方看出它們是對稱的?對稱軸在哪裏?)

(2)爲什麼人們要把這些東西造成是對稱的呢?看起來對稱的東西怎麼樣?

(平衡感、整齊、美觀)

二、尋找身邊的對稱物品,鞏固理解對稱含義。

1.出示實物若干(望遠鏡、梳子、衣服、鏡子等)

提要求:選一件對稱的物品。

2.幼兒介紹自己的物品,說說爲什麼自己覺得它是對稱的?

對稱軸在哪裏?

(引導幼兒發現對摺後能重合,即是對稱)

三、幼兒操作,創作表現對稱美。

1.出示作品(眼鏡)

教師:你們看這是什麼?它對稱嗎?

你們知道還有什麼是對稱的嗎?

2.幼兒操作,探索用紙片摺疊對稱圖形。

四、結束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班裏的小朋友都很能幹,不但認識瞭解了對稱,還能自己動手摺疊對稱的圖形,

在我們身邊還有好多好多對稱的物品,今天我們也回家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是對稱的,

明天來告訴老師好嗎?

《比身高》教案7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使用體重儀和量身高的儀器。

2、嘗試量身高稱體重,在活動中,感受幫助別人體檢的樂趣。

活動準備 體重儀(帶有量身高的儀器)一臺

活動過程

一、回憶以往經驗,感知體檢的項目。

1、教師:大家想想,我們保健室的老師給你們體檢的時候,會檢查哪些

項目呢?

2、幼兒回憶以往經驗並回答,

教師從幼兒的回答中提取出量體重和測身高兩個方面。

二、探索正確使用體檢的儀器。

1.出示體檢用的儀器

這是什麼?它們是用來做什麼的呢?誰會用它呢?

2.請個別幼兒上來嘗試演示使用量體重和測身高的儀器

3.幼兒討論正確的使用方法。

三、嘗試幫助同伴稱體重、量身高。

1.我們今天要稱體重、量身高,請大家一起來幫忙,

我們應該怎麼看測量的結果呢?

2.幼兒自由述說自己的經驗,知道要看儀器上面的刻度。

教師:我們測身高時應該怎樣站呢?

3.大家共同測量身高和體重。

四、請小朋友記錄下自己的測量結果,回家告訴爸爸媽媽。

《比身高》教案8

教學目標:

1、瞭解身高、體重的含義,嘗試用多種方法比較身高、體重。

2、大膽的與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比較方法。

重點難點:

嘗試用多種方法比較身高、體重

教學準備:

幼兒用書(數學)白紙、筆人手一份;測量用的木棍、繩子與保健老師聯繫,告知活動的意圖,獲得配合重點與難點

教學過程:

一、測量並記錄身高、體重。

1、交流自己對身高和體重的已有認識。(豐富詞語:身高、體重)帶幼兒至保健室,測量身高、體重,幼兒記錄,教師也記錄。

(保健教師依次按次序給每個幼兒測量,大聲報出幼兒的`身高和體重,請幼兒自己記錄在紙上。)檢查記錄結果,交流記錄方法。

2、哪個數字表示身高?哪個數字表示體重?應該怎麼記錄?記錄有錯誤的幼兒再次測量記錄。

(引導幼兒辨認兩位數和三位數,並區分左右進行記錄,知道數字從左至右寫。)

二、小組成員相互比較身高與體重,教師巡迴瞭解信息。

1、提出要求:比比小組裏誰最高,誰最矮,誰最輕,誰最重。

2、鼓勵幼兒嘗試用各種方法進行比較,教師儘量爲幼兒提供所需物品。

三、交流整理比較的方法。

1、實物比較的方法:逐個站立比較高矮;相互抱抱感覺輕重等。

2、測量比較的方法:用繩子量身高,看誰的繩子最長等;稱稱體重,比比誰最重。

3、數字比較的方法:比較體重的數字(兩位數),先從左邊的數字比,如果一樣,就比比右邊的數字,哪個大就是哪個重;兩個數字都不一樣就用減法算一下等。

《比身高》教案9

一、教材分析

在小學,學生已經學習了統計表、平均數等知識,對數據處理的過程有所體驗,在本章的前半部分,學生又學習了全面調查、抽樣調查等內容,掌握了必要的數據處理技能。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教材設計了“身高和度長有關係嗎?”這一內容,它是一個在恰當的背景下的實際問題,尋求身高和度長的關係,並進一步尋求一些一般性的規律。這既是對所學統計知識的複習,也是一個深化。

學習統計需要學生親身的經歷,溝通生活與數學的聯繫也需要學生親身的經歷,因此教材將它設計爲數學活動課。通過這個活動,學生不僅能增進對統計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更好地認識數學,理解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本節課在教材中處於十分特殊的地位,對學生所學知識的鞏固,能力的培養和良好數學情感的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雖然學生已經掌握了必要的數據處理技能,但在實際背景中,學生很難意識到運用統計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而且初一學生的注意力很難貫穿活動的全過程。因而本節活動課的重點是運用數據作出推斷。難點是使學生自覺地進行統計活動。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所以本節課的活動始終圍繞“猜想”展開。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初一學生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力求達到如下目標:

(一)知識目標

使學生親身經歷數據處理的全過程。

(二)能力目標

發展學生運用數據作出推斷的統計觀念。

(三)情感目標

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活動過程

(課前準備:同桌的兩人準備軟尺一把、計算器一個)

(一)提出問題

1.引子

一隻小貓捉老鼠,老鼠鑽進了洞裏,小貓用鬍鬚量了量洞口,很快就知道了能不能鑽進洞裏捉到老鼠。這是爲什麼呢?你知道嗎?

2.情景

一個人在旅行時看到一棵大樹,發現他正好可以用雙手合抱大樹,此時雙手中指指尖相對,於是他馬上估計出這棵大樹有多粗。如果這個人就是你,你能嗎?

小貓可以用鬍鬚來估計身體的寬度,旅行者可以用雙手合抱來估計大樹的周長,這些發生在身邊的事例,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爲學生對將要進行的猜想設置合理的情境。將情境設計成互動的,便於學生從自身出發,去模擬當時的情景,設計合理的解決方案。

(二)動手做試驗

1.重現

當時的情境是怎樣的?你能做到嗎?讓學生模擬。一人雙手環抱,保持雙手中指指尖相對,另一人從旁協助,進行測量。

2.優化

這樣測量方便嗎?有沒有更好的測量方式?能否將兩臂左右水平伸直?引出度長的概念。

3.質疑

旅行者是這樣得出結果的嗎?那他是怎麼知道的呢?你能從小貓的例子中想到什麼?

4.猜想

人的身高和度長應該是近似相等的!引出本節活動課的主題:身高和度長有關係嗎?

原景重現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常用方法。它既解決了上一步的問題,又讓學生得到了自己度長的數據。觀察數據,再聯想到小貓的例子,學生可以自發地意識到這個數據與身體的某個特徵量有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認識了自身,又可以自然而然地提出猜想。

(三)測量記錄

1.思考

要判斷猜想是否正確,就需要收集每個人的身高和度長的數據,能做得到嗎?在現有的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呢?如何才能提高效率呢?

2.分組

讓學生自由組合,小組內明確分工,有的負責測量,有的負責設計記錄表,有的負責記錄。測量小組每個成員的身高和度長並記錄下來。

這實際上就是收集數據的過程。本節課的難點就是讓學生自覺地運用數據作出推斷。學生要驗證自己的猜想(內驅力),就要自發地收集身高和度長的數據。在這個過程中,將發展自身的統計觀念。同時,採取分組的方式,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優越性。

(四)解釋現象

1.觀察

讓學生對收集的數據進行觀察,並與自己的猜想進行比較。(由於個體的差異及測量的誤差,學生收集的數據中,大部分身高和度長近似相等,也會有少數例外)

2.質疑

能夠根據這幾個近似相等的數據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嗎?

3.選擇

該選擇哪個統計量來描述數據呢?(提醒學生可以利用計算器)

4.解釋

引導學生利用所得的數據,給出符合本小組實際的解釋。

這實際上是整理、描述數據的過程。學生經過觀察、歸因、對比,選擇了平均數這個統計量進行描述,既加深了對統計知識的理解,又很好地發展了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對現象的解釋,實際上也是對猜想的一個調整。

(五)陳述結論

1.交流

請各小組代表陳述本小組對數據的解釋。雖然各小組的數據不同,但平均身高和平均度長都是近似相等的。這說明我們的猜想在小組範圍內成立,那在全班範圍內呢?

2.彙總

彙總各小組的數據,計算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度長。

3.結論

一般情況下,人的身高和度長是近似相等的。對於身高和度長這兩個量,我們可以用其中的一個來估計另一個。

這實際上是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的過程。學生在交流中發現了差異,在討論中得出了結論,驗證了自己的猜想,進一步體會了“運用數據作出推斷”這一基本的統計思想。同時,通過陳述自己的結論,既鍛鍊了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又發展了自身的思維能力。

四、教學反思

在準備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爲什麼教材要安排這樣一個數學活動呢?度長很少被提到,那研究身高和度長的關係還有意義嗎?難道只是爲了使學生再次經歷數據處理的全過程嗎?我認真研究了教材和課標,逐步領會了其中的深意:身高和度長是兩個隨機量,學生開始收集的數據都是雜亂無章的,但通過這節活動課,我們可以發現,看來沒有關係的兩個隨機量之間也存在某種關係,有某種內在的聯繫,如身高和度長近似相等。從哲學上來看,也就是說,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世界是一個有機的、有結構的、生動的世界。隨機現象也存在類似的關係,而尋找這些關係,就需要我們運用統計的知識對數據進行恰當的處理,找出其中的規律。

具體在本節活動課中,要始終把握“一個關鍵點,明暗兩條線”,以點帶線,開展活動。活動的關鍵點是猜想。通過觀察、聯想、猜測、驗證、交流的過程,串起明暗兩條線。明線是:使學生親身經歷數據處理的全過程(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運用數據作出推斷(體現人人掌握“必需”的數學),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體現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暗線是:在學生活動的全過程中,關注學生是否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樂意與同伴進行合作和交流,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也就是說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比身高》教案10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身高尺測量身高,初步瞭解正確的測量身高的方法。

2、體會健康的生活方式(營養、運動、睡眠等)

3、培養幼兒的測量興趣和探究慾望。

4、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6、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身高尺、鉛筆、記錄好身高的表格與空表格各一張、幼兒測量身高的錄像片段、記錄紙。

教學重難點:

掌握正確的量物方法,會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

體會健康的生活方式。

活動過程:

(一) 比較剛進幼兒園時的身高與現在的身高的不同,體會自己長高了

1、 剛進幼兒園時你有。

多高?我們班誰最矮?誰最高?

2、 現在你長高了多少?誰長得最快?(充分利用課前幼兒的記錄表)

小結:每個小朋友在進園的時候都是小小的個子,小朋友是最高的,小朋友是最矮的。現在每個人都長高了,說明我們都長大了。

(二) 瞭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1、 你現在有多高?(出示預先測量的數據)

2、 和老師給你們測量的結果會一樣嗎?(比較與正確數據間的差距)

3、 爲什麼測量的結果會不一樣呢?(觀看錄像,幫助幼兒體會正確的測量方法)

小結:測量的方法不對,測量的結果會不正確。人是否站直、尺是否放平、穿鞋與否、女孩辮子的高度等都會影響測量的結果。(幼兒互相測量,再次體會正確的測量方法)

(三) 交流討論,體會健康的生活方式

1、 你長高了嗎?長高了多少?爲什麼有的人長得快,有的人長得慢?

2、 怎樣才能快快地長高、長大?(交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平衡營養、加強運動、保證睡眠可以幫助我們快快地長高長大。

(四)討論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們小朋友爲什麼有的長得高,有的長的矮?怎樣才能讓自己快快長高呢?

小結:影響長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多加強營養、多運動,保證足夠的睡眠都可以幫助我們快快長高。

活動延伸:

在區角活動中讓幼兒繼續用正確的方式測量他人的身高,佈置“成長快樂”的宣傳畫,請幼兒到中班和小班進行健康宣傳。

活動反思:

數學活動最大的特點就是與生活聯繫。設計與幼兒密切聯繫的事件,讓幼兒將自己生活中的知識帶到活動中,使幼兒感到無比的親切。“體驗數學”是現代數學課堂教學所倡導的,體驗是指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經驗,是一種有認知、情感和行爲參與的學習活動。體驗對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指尖上,整節活動幼兒動手操作,合作互動;通過形式多樣的遊戲鞏固新知,形成能力,達到了教學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小百科:女孩比男孩身高發育的早,在12-13歲爲快速增長時期,到19-23歲開始停止增長,而男孩身高發育的晚,在15-16歲爲快速增長時期,到20-24歲停止增長,四肢長骨和脊椎骨均已完成骨化,身高就停止增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