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教案3篇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火把節》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火把節》教案3篇

《火把節》教案1

教學目標

1、認識和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積累激情四溢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彝族火把節的熱烈場面,瞭解彝家火把節的來歷。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通過蒐集相關的彝家火把節的圖像資料,感愛彝族火把節的熱烈場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風情。

5、以學生爲主體,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教師做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有自讀、品讀、有感情朗讀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知、理解。

6、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風情。

教學重、難點:

⑴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彝族火把節的熱烈場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風情。

⑵瞭解火把節的來歷,理解火把節的紀念意義,讚揚彝族人民勇於戰勝惡勢力,戰勝災難的勇敢、堅強、不屈不撓的優良美德。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學習並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積累詞語。

2、全作探究,整體把握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

1、詞詞卡片。

2、蒐集彝家火把節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蒐集彝家火把節的圖片及過火把節的一些情況。

2、自讀課文,自學生字;默讀思考:課文是分哪向部分寫的,你是根據什麼劃分出來的?

二、導入新課。

1、同學們都喜歡哪些節日?說說過節的情況和心情。

2、我國有56個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節日,我們今天就去參加彝族的火把節吧(板書課題)。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2、說說課文寫了哪幾部分內容。

3、課文寫了火把節的哪幾個場面?

四、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1、讀了課文,你對彝族火把節有了哪些瞭解?

2、你最喜歡哪些場面,說說自己的感受。

3、說說彝族火把節的來歷,瞭解了這個傳說,你想到了什麼?相互交流。

五、有感情朗讀課文。

1、採取個人讀、小組讀、指名讀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朗讀你最喜歡的段落,展示給大家聽。

六、作業

1、抄寫生字、課後讀讀寫寫的詞語。

2、進一步蒐集彝族人民過火把節的資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彝族火把節的熱烈場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風情。

2、瞭解彝族火把節的來歷,理解火把節的紀念意義,交流關於火把節的傳說的感想。

3、總結課文,讚揚彝族人民的優良美德。

教具準備:火把節圖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導入新課。

1、聽寫課後讀讀寫寫詞語。

2、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3、談話: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還強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熱情好客。這節課,就讓我們和彝族人民一起歡度火把節,感受火把節熱鬧場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風情。

二、品讀詞句,想象場面

(一)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⒈教師:爲了歡度火把節,人們要做好充分準備。彝家人做了什麼準備?請同學們用橫線畫出來讀一讀。

⒉學生在文中畫出。

⒊集體交流

⒋有感情計朗讀第一部分。(指導讀地熱情、盼望、興奮的語氣)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⒈教師:課文描寫了火把節哪幾個場面?你最喜歡哪一個?畫出來讀一讀,想象當時的情景,說說自己的感受(出示圖片或演示文稿)

⒉學生自由讀第二部分,想象場面。

⒊交流反饋,課文描寫了彝家人在過火把節時穿上節日盛裝,準備節日飯菜、鬥牛、摔跌、點火把、圍着篝火跳舞等五個場面。

⒋學生一起讀一讀這些有關的句子。

⒌小結;彝家人的火把節真是太有意思了,讓我們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風情。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⒈教師提出要求:默讀課文第三部分,講一講這個傳說、。從關於火把節的傳說中想到什麼?與同學交流。

⒉指名說說這個擬說。

⒊小組內交流。

⒋集體交流。

⒌小結:是的,火把節不是一個普通的節日,它更彝族人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徵。

⒍學生有感情地再朗讀文段。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進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風情,我們還知道火把節來歷,知道火把節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節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徵。

四、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蒐集其他民族資料,感受這些民族風情。

《火把節》教案2

教學內容

欣賞樂曲《火把節》

教學目標

1.固歌曲《採花》,能完整準確且富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2.欣賞樂曲《火把節》,通過聆聽音樂、視唱樂曲主題、分析音樂作品,感受彝族音樂文化的特點,認識彝族的傳統節日及文化。

3.瞭解作曲家運用現代創作手法刻畫少數民族風情的表現方式。

教學重難點

1.欣賞樂曲《火把節》,通過聆聽,瞭解彝族音樂文化特點。

2.瞭解具有民族特色音樂的現代創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一起走進了西南地區,學唱了四川民歌《採花》,請同學們跟着老師的伴奏一同來演唱這首歌曲。

(設計意圖:鞏固已學內容,加深學生對這首歌曲的印象)

二、欣賞《火把節》

1.展示雲南的人文景觀圖片,說說:這是我國那個地域風貌?那裏有我們國家哪個少數民族?他們最重大的節日是什麼?

教師講述有關雲南少數民族的風俗,重點介紹音樂及舞蹈方面,瞭解雲南地區民族音樂特點。可結合講故事的方式重點介紹“火把節”的來歷。

(設計意圖:在故事講述中使學生對雲南少數民族音樂產生興趣)

2.聆聽音樂《火把節》,邊聽邊思考:這段音樂表達了怎樣的情緒?想象下它描繪了怎樣的場景?

學生自由回答。

3.教師介紹有關交響組曲《雲南音詩》的相關知識。

《火把節》教案3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

2、學會11個生字,認識5個生字,掌握“矯健、嫉妒”等詞語意思

3、引導學生了解彝族火把節的盛況和火把節的紀念意義,體會彝族人民歡度節日是無比歡樂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品德。

教學重點:課文的第二、三部分,體會火把節時彝族人民無比歡樂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勞勇敢。

教學難點:從火把節的傳說中體會彝族人民的勇敢與堅強。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結構。

3、初步體會彝族人民火把節的熱情。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火把節”是那個民族的節日嗎?(彝族)你知道那些和火把節相關的知識?

簡介彝族及火把節,出示相關圖片: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四川、貴州、雲南和廣西。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節日的傳統節日,一般於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公主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兩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涼山,走進彝族的.火把節去感受那盛大的節日氣氛吧!

二、初讀課文,交流預習內容。

1、自讀課文,回顧預習內容。

2、小組交流預習內容。

三、鞏固練習,檢測預習。

1、認讀詞語:蒿枝犄角、頭帕、披氈、山寨、矯健、摔跤、嫉妒、蝗蟲、宰牛羊、熊熊烈火、激情四溢

2、形近字:

寨()矯()跤()

賽()嬌()狡()

塞()驕()

寒()

3、近義詞:矯健——強健激動——感動

反義詞:矯健——柔弱激動——冷靜

4、聽寫詞語:披氈山寨嫉妒

5、理解詞語。

四、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分段輪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同桌交流。

2、默讀課文,想想文章可以分成幾部分?試概括出每部分的內容。

(同桌交流)各組派代表說一說課文寫了哪幾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1——4)寫歡迎人們到大涼山和一家人一起歡度火把節。

第二部分:(5——10)寫火把節是激情四溢的盛典。

第三部分:(11——13)寫彝族火把節是一家人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象徵,是極具紀念意義的節日。

五、找出你認爲能充分體現彝家人的熱情的句子朗讀並體會一下。

1、出示句子:“來吧…………來和我們彝家人一起歡度火把節。”

要求:小組有感情地朗讀,談談自己的感受。

(體現出彝家人的熱情、好客和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2、學到這裏,你是什麼樣的感情,是否被彝家人的熱情和火把節熱烈的氣氛所打動?談談自己的感受。

六、小結:

1、總結本節課所學,落實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

2、這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還強烈的感受到了彝家人的熱情好客,下節課,再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火把節,進一步感受節日的氣氛吧!

七、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給爸爸媽媽聽)。

2、聽寫詞語,積累詞語。

3、完成《作業本》中相應的字詞題。

4、思考書後第2、3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品讀內容,感受火把節熱烈的場面和彝家人的民族風情。

2、瞭解火把節的來歷,理解火把節的紀念意義

3、體會彝家人的優良品德。

一、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步感受了彝家人的熱情好客,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彝家的火把節,去了解彝族的民族風情以及火把節的來歷和紀念意義。

說說課文主要講了爲什麼?(主要寫了彝族火把節熱烈場面和火把節的來歷)

二、出示學習目標:讀懂課文,瞭解習俗

三、細讀課文,深入感悟

1、彝家人爲了火把節都做了哪些準備?找出相關的語句。

“我爲你……”

A讀一讀,談談你的體會。(這些句子充分表現出彝家人的熱情和對火把節的盼望)

B指導朗讀:熱情、盼望、興奮地。

2、課文描寫了火把節的哪幾個場面?在小組內說說你最喜歡哪些場面、情景?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說說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