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高中語文新教材

        

如何使用高中語文新教材

人教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顧之川 

新的高中語文教材是根據1996年國家教委頒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供試驗用)》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供試驗用)》編寫的。1999年,教育部又對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作了全面的修訂,現已正式頒佈實施。這樣,新教材在兩省一市試驗本的基礎上,根據修訂後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又作了比較大的修訂。

一、如何使用課內教科書

與過去的大綱相比,新大綱有幾個方面的變化:一是語文教育理念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二是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三是突出了文學教育的地位,四是對古詩文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是對寫作和口語交際作和口語交際有了新的要求。高中語文教科書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希望在使用時引起注意。

1.在繼續強調“工具性”的同時,加強了教材的“人文性”。

由於受多方面的影響,在我們目前的語文教育中,純技術性、操作性的訓練仍很盛行,忽視了語文課在陶冶情操、激發靈感方面的作用,本來應該最能吸引學生的語文課,逐漸失去了它獨特的魅力,變成了不大受學生喜愛的一門課。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受“應試傾向”的影響,過分強   調語言知識的教學和訓練帶來的問題,也有現行教材中個別選文面目陳舊、缺乏美感的因素。新教材有意淡化技術操作層面的訓練,改變了某些純工具性的做法,着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新教材的選文,注意選取文化內涵比較豐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學作品,如錢鍾書、朱自清、朱光潛、王力、呂叔湘、樑思成、楊振寧、宗白華、汪曾祺等著名學者的文章選進了教材。因此,使用教科書,首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即教會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個交際工具,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語感。同時還要注意發揮語文課在育人上的功能,善於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對文學語言敏銳的感知力,激發對未知領域積極探索的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人文素質,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2.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新教材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着眼點不是教師的“教”,而是學生的“學”。教材包括課內用的教科書和課外用的《語文讀本》,課文分爲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課文配有能力訓練目標、提示、註釋和練習,有的還有評點、批語等資料。教學時,教師要切實轉變觀念,改革教法,重視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性、實踐性,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地學習、探究。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改變過去那種常見的教師一講到底、把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或文學作品講得支離破碎的做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和自主寫作,變“要我讀、要我寫”爲“我要讀、我要寫”。當然,這並不是說,教師可以完全不講,適當的講解還是必要的,但課堂上的講解,重在研讀思路的清理和閱讀方法的點撥,代替不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活動。另外,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指導下的課外閱讀是培養自學能力的極好方法。所以,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課外自讀的指導。通過課內外的結合,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自學習慣,爲日後的繼續自修和自我發展打下基礎,終身受益。

3.加強和改進文學作品的教學。

新大綱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新教材也相應加大了文學教育的分量,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佔60%以上。文學作品的教學,應以學生的自主閱讀、整體感知爲主,引導學生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能對課文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注重積累、感悟和薰陶。除教科書和《語文讀本》中所選的文學作品外,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文學常識的學習,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瞭解中國文學發展簡況,掌握鑑賞文學作品的方法。另外,大綱還特別強調學生的課外閱讀,推薦了20部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並有量的規定,三年內不少於300萬字。教師也要注意加強指導。

4.重視古詩文的誦讀。

中學語文要不要學文言文,如果要的話,學多少適宜,長期以來有過多次反覆。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爲文言文選多了,會削弱教材的時代性。我們認爲,作爲對世紀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素養,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必須多讀古代文學作品。社會的發展、進步和現代化,決不能拋開我們的優良傳統。能夠流傳到今天的古代文學作品,都經過了長期的實踐檢驗,經過了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曾經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讀常新,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高中生多讀古代作品,既可以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養文學鑑賞能力,還有助於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新教材中古代文學作品約佔41%。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應強調熟讀、背誦,因爲這部分內容,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無論是思想內容、感情因素,還是藝術技巧、語言形式,都具有典範性和代表性,熟讀成誦,可以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還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古代作品詞句的含義和思想內容,重點掌握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

5.正確認識舊課文和新課文。

新教材當然應該有一個新面貌,要選一些新課文,這是毫無疑問的。但也並不是現行教材中的所有課文都需要換,有些舊課文仍然可以保留。新舊課文的比例,大約各佔50%。爲什麼新教材要保留50%的傳統課文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有些傳統課文經過長期教學實踐的檢驗,各方面反映不錯,教學效果很好,同時又完全符合新教材的指導思想和教學要求,我們沒有理由把它們去掉。二是考慮到教師教學的實際。如果新課文太多,將給教師備課帶來很大的困難,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甚至有可能引發教學上的混亂。儘管新教材選了一些舊課文,但這些課文又是完全按照新教材的指導思想和訓練目標編進來的,也就是說,這些舊課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變化。因此,即使是舊課文,也不能完全照搬過去的教法來教,教師要轉變觀念,改革教法,根據這些舊課文所在的單元,突出單元訓練目標,充分發揮這些課文在語文能力訓練中的作用。

至於新課文的入選,主要是看文章本身是不是符合選文標準。我們選文的標準主要有三條:一是思想內容健康,二是語言文字規範,三是適合教學。這三條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是充分且必要條件。因此,新教材增加了一批富於時代氣息、體現時代特點的文章或文學作品作爲課文,初步改變了語文教材面目陳舊、索然寡味的狀況,令人耳目一新。比如,錢鍾書、徐志摩、艾青、王力、汪曾祺、余光中、牛漢、老舍、高曉聲、宗白華、餘秋雨等人的作品選進了新教材。外國文章或文學作品,也突破了過去選文只注重批判現實主義作品的侷限,注意多方位地介紹外國文學中具有一定影響的作品。古代作品這次編選時,也比較注重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選進了一大批素有定評的“至性”“至理”美文。另外,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新教材增加了科技文,也有一個導向作用。這些新課文的入選,必然給我們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也爲廣大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開展新的語文教學實驗提供了新的契機和無限廣闊的創造空間。

二、如何使用《語文讀本》

這套新教材除課內的教科書外,還有供學生課外閱讀用的《語文讀本》全套共六冊,與教科書配套使用,由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語文讀本》分閱讀和寫作兩部分,側重閱讀。閱讀包括一般文章、文學作品、文言文等,以“時文”爲主。這些自讀課文有的屬延伸性的,和教科書的內容相關;有的是鑑賞性的,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以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增進他們的文學素養;還有一類是知識性的,包括有關語言運用知識、文體知識和文學史知識,也有聽說讀寫方法和思維方法方面的文章。寫作部分有三類文章,一是作家創作經驗談,二是學生談寫作體會,三是優秀的中學生作文。目的都是爲了讓學生學習、模仿和借鑑,提高寫作能力。

教科書的目的是相同的,着眼於從語言的綜合範例中學習語言,培養語文能力。所不同的是,對教科書,一般要求精讀,訓練比較系統,訓練力度也比較大;對《語文讀本》,一般要求略讀,運用從精讀方面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去獨立閱讀,靈活性比較大,更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我們認爲,學習語文,首要的是在課內學習教科書,但因課內的課時有限,課文數量又不能太多,只憑一本教科書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顯然是不夠的。一定的閱讀量,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因素。加強課外學習,擴大視野,增加積累,正是這套《語文讀本》的編寫目的。同時,僅僅依靠課堂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顯然也是不夠的。《語文讀本》選進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把課內學習到的閱讀方法,積累的閱讀經驗,舉一反三,運用到課外自讀中,這不僅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量,而且易於養成閱讀的習慣,從而獲得獨立閱讀的能力。

《語文讀本》的使用十分靈活,主要應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學爲主。既然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讀,就不應把它當成可有可無的內容,完全放任自流,而要把它當成高中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部分,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儘可能發揮它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增強學生文化素養的作用。教師要把《語文讀本》納入教學設計中,可以給學生提出幾條總的要求,如要求對每篇逐字逐句閱讀、搞清文章主要內容和思路等等。也可以對不同的文章提一些具體的要求,如大聲朗讀精彩的段落、做簡單的讀書筆記、複述文章梗概等等。還可以開展比較閱讀,加強課內外的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要對學生自讀的情況進行定期檢查。檢查並不是要考試,可以利用開始上課或下課前的幾分鐘,進行抽查,如讓學生朗讀精彩片斷,談談文章大意等等;也可以在課外活動中,組織學生舉行閱讀座談會,談談閱讀體會,交流閱讀心得;還可以讓學生在壁報或自辦刊物上,直抒己見,展開對一些文章的討論,等等。總之,以達到督學生認真自讀。讓《語文讀本》發揮最大作用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