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移動了什麼?

             光明網     2003-04-27     記者 杜弋鵬 

高考移民移動了什麼?

 

投親靠友千方百計把戶口遷移到某省去考大學的孩子們,被人們稱作“高考移民”。 

上大學,好事呀!而且,都是些孩子,所以,“高考移民”們並不丟人現眼。 

但是,批評聲一聲高過一聲,大多是覺得被人家佔了便宜的地區叫着:他們多一個,我們就少一個,我們吃虧了…… 

誰吃虧誰佔便宜?

材料顯示,每年“高考移民”數以萬計,可準確數字誰也說不清。 

新華社有報道說,新疆長期以來就是高考移民的“重災區”。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又查出近900名不合格考生,且大多是“高考移民”。出臺了責任追究制度,但仍有人“頂風作案”,特克斯縣一個戶籍民警一夜之間給“高考移民”們開出30多本戶口。 

海南也是“高考移民”們熱情嚮往的地方。數據顯示,省外考生將戶口遷入海南報名的人數在逐年增加,1999年198人,2000年293人,2001年586人,2002年增至1875人,來自24個省份,佔全省考生總數的9.5%。 

還有報道說,“高考移民”正在往“兩頭流”:一頭流向教育欠發達的新疆、寧夏、青海、內蒙古、山西等地區;一頭流向教育發達的北京、上海。 

誰吃虧誰佔便宜了?當然一目瞭然。但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北京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育界人士說:“對國家來說,並沒有吃虧。從地區來說,也不一定就吃了虧。”確實,日前我乘飛機遇着一位10年前的“高考移民”,他從南京“移民”到寧夏,考在北京上大學上研究生,畢業了,先在北京工作,三轉兩拐,最後在寧夏紮下了根,用他自己的話說,“而且業績相當不錯”。他問我:“誰吃虧誰佔便宜了?鬼使神差,我又回到寧夏了,寧夏並不吃虧呀。” 

誰講理誰不講理?

於是,就引出下一個話題:誰講理誰不講理? 

還是北京那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的.話:“我們現在的指標是計劃分配的,有一定的道理,也不一定就全部合理。大量‘高考移民’的出現就證明了這一點。” 

一些專家認爲,“煙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爲什麼一個往高一個往低?有其規律性。“高考移民”也一樣,有一個趨利性驅使着。利益位差越大,流動的落差也越烈。 

應該承認,我們的高考制度是比較成熟公平的,當然有待與時俱進,有待完善。因爲,成熟呀公平呀畢竟是相對的,最終,還得由市場說了算。從某種角度看,“高考移民”彌補了高考沒有考慮周全的一面,高考正在被市場之手拉動着。是啊,500多分,在某些地方落了榜,在某些地方上重點,到底誰講理誰不講理? 

有關專家認爲,“高考移民”有其積極的一面。同樣的500多分,一個落榜,一個重點,不合理。但是,各省市高考名額是計劃性分配好的,“高考移民”佔用了人家額度,同樣不公平。 

只“堵”不“疏”不通暢 

據有關媒體報道,“高考移民”多了,打破了各省高考原有的平衡狀態,當地學生對“高考移民”很有意見。 

如果可能,應當堅決遏制“高考移民”現象。內蒙古、新疆、寧夏……紛紛出臺遏制辦法,下達禁令,但只卡住了一小部分。這只是“堵”的辦法,可就像治水,僅僅靠堵是不夠的,還需要從根上尋找辦法,解決問題,那就是“疏”。 

最簡單的說法是“拉平各省市之間的分數差距”。據權威人士說,目前辦不到。因爲,我們必須承認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差距,必須想盡千方百計彌補這差距,而不是擴大這差距,必須加大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投入。 

專家認爲,目前還得從“把關”入手,杜絕腐敗,反對投機取巧,並且令行禁止。然後,標本皆治,逐漸拉近高考分數線的差距,改革高考模式,讓一股清水從東到西都能流得動流得通。 

但願“高考移民”移動來的是公平公正,是一池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