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案(精選7篇)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案(精選7篇)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案篇1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杜甫

教學目標

l.理清詩歌思路,讀懂詩歌內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學習對比寫法。

3.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l.理清詩歌思路,讀懂詩歌內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學習對比寫法。

難點:

把握人物形象,學習對比寫法。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一、課文導入

唐代詩歌譜寫了中國古典文學的輝煌。唐代的詩人燦若繁星。今天大家就一起來學習其中最負盛名的大詩人之一——杜甫的詩作《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精品課件】展示杜甫草堂圖片、杜甫頭像。

二、整體感知

【精品課件】

1.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爲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爲“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爲“詩聖”,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代表作有“三吏(《潼關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等。

可參考【影音資源】《杜甫》

2.瞭解背景

杜甫43歲的時候,爆發了安史之亂。這是一場民族大災難。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飽受了戰亂之苦,寫下了許多浸透着血淚的偉大詩篇。這些詩篇因爲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被人們稱之爲“詩史”——用詩歌寫成的歷史。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可參考【知識總彙】

3.初步感知

(1)播放【音頻課文】。聲情並茂的朗讀,喚起學生的情感,以便引導學生快速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節奏、停頓、重音等。

提示

①本詩以七言爲主,可採用"二/二/三"式停頓

②掛罥(juàn)塘(táng)坳(ào)俄頃(qǐng)布衾(qīn)

喪(sāng)亂踏(tà)裏(lǐ)裂(liè)庇(bì)突兀(wù)

可參考【知識總彙】

(2)自己放聲朗讀,把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讀出來。

(3)結合註釋,朗讀詩歌,把握詩歌大意。

參考:深秋八月,狂風怒吼,捲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幾層茅草。茅草飄飛,飛過浣花溪,散落在江邊,高的掛在高大樹林的枝頭,低的落在水塘和水邊地裏。

南村的一羣頑童欺負我年老無力,竟狠心這樣當面做盜賊,毫無顧忌地抱着茅草跑進竹林裏去。我喊得脣焦口燥再也喊不出聲來了,只好回來靠着手杖自己嘆氣。

一會兒狂風停息,烏雲像墨一樣黑,秋日的天色灰濛濛的接近黃昏。被子用了多年冷得像鐵一樣,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裏都蹬破了。因爲屋頂漏水,牀上沒幹燥的地方,而雨水還像麻線一樣不斷流。自從安史之亂之後,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長夜渾身沾溼,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如何才能得到千萬間寬大的房子,徹底庇護天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都高高興興的,在狂風暴雨中也不會傾倒,安穩得像山嶽一樣呢?唉!什麼時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現這種寬大的房子,即使我的茅屋被狂風吹破,我自己被凍死了也心甘情願!

三、重點探究

【精品課件】

(一)探究詩歌內容和感情。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下面,我們運用誦讀法,逐節探究詩歌的內容和表達的感情。

逐節理解步驟:①五個字概括詩節內容——②一個詞概括詩人情感、心境——③哪些詞語表達情感最形象——④應該怎樣誦讀——⑤嘗試誦讀——⑥師生點評。

思考探究,小組交流,展示,師生點評。

[第一節]

1.概括內容:秋風破茅屋。

2.情感:悽慘。

3.如何讀出這種慘烈的境況,詩人悲痛的心情?

參考:抓住那些最有表現力的詞語“怒號”“卷”“三重茅”重讀。對於茅草的命運,詩人的心情是關切的,心隨飄轉的茅草而動。

4.背景點撥:草屋的來之不易(安史之亂中流亡顛沛,流落四川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才完成,草屋的破敗直接關係到全家的生活)。

5.找同學誦讀,學生大聲誦讀,注意體會情感。

6.播放【影視課文】第一節,體會感悟。

[第二節]

1.概括內容:羣童抱茅去(力求與第一節押韻)。

2.情感:無奈。

3.如何讀出這種無奈的情緒?

參考:放緩語氣;“自嘆息”加重並延長。

4.此時的杜甫四十幾歲,何以至此(老無力、倚杖)?

參考:生活的困頓,內心的悲傷。

5.詩人在嘆息什麼?

參考:一嘆息天公無情毀屋;二嘆息兒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三嘆息黎民生活困苦(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初顯憂民思想。

6.學生齊讀第二節,注意體會情感。

7.播放【影視課文】第二節,體會感悟。

[第三節]

1.概括內容:喪亂長夜苦(長夜難眠苦)。

2.情感:哀傷、悲慼。

3.如何讀出這種悲慼之感?

參考:重讀“冷似鐵”“無干處”“未斷絕”“少睡眠”;重讀並延長“長夜何由徹”。

4.自行誦讀體會。

5.理解質疑:爲何冷似鐵,而非冷似冰?

參考:“鐵”一是很涼、很硬(天寒冷),二是很破舊、很髒,只有一被,無法拆洗(貧窮)。換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無被子破舊之意。

6.爲何長夜難眠,僅僅是屋破漏雨所致麼?

參考:不是,是當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造成的。

背景點撥:安史之亂前唐朝有5000多萬人,安史之亂後人口從5000多萬銳減到1000多萬。在安史之亂前,唐朝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但是安史之亂後,土地荒蕪,糧食短缺,物價飛漲,僅以米爲例,物價漲了三四倍還多,可謂民不聊生。

8.播放【影視課文】第三節,體會感悟。

[第四節]

1.概括內容:廣廈庇寒士(受凍死亦足)。

2.情感:激昂(心潮澎湃,美好願望)。

3.如何讀出這種情感?

參考:語氣:激昂、悲壯;重讀“俱歡顏”“安如山”;重讀加延長“受凍”“死”“亦足”。

4.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誦詩歌(配樂)。

可參考【影視課文】(無聲配樂版)、【微教案】《“安得廣廈千萬間”賞析》

5.播放【影視課文】第四節,體會感悟。

(二)探究詩人的形象。

請在心中勾勒杜甫的形象,可以將杜甫放在詩句的背景中,也可以是對杜甫身體、容貌、神態等等的聯想。

可以用“在面前,杜甫是一個的人”的方式表述。

示例:在卷草破屋的狂風面前,杜甫是一個無可奈何心情愁苦的人。

參考

在公然抱茅的頑童面前,他是一個萬般無助內心痛苦的人;

在牀頭無干的漏屋面前,他是一個寒溼交迫心中悲苦的人;

在憂國憂民的思慮面前,他是一個胸懷博大激情奔放希望崇高的人;

……

四、課堂總結

學生個人梳理總結。

可參考【微教案】《〈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的藝術特點》

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然而杜甫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從眼前長夜沾溼的痛苦生活想到歷經戰亂折騰的千千萬萬的窮苦百姓,從風雨飄搖中的個人茅屋想到連年戰亂中的整個國家,因此徹夜難眠,“憂”,憂風憂雨,憂國憂民,憂天下。面對這樣的現實,詩人從自己痛苦生活體驗中發出抑制不住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呼號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錚錚壯語。這樣擲地有聲的鏗鏘詩句,歷史過去了已一千多年,但似乎仍在耳邊迴旋。

五、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全詩。

2.蒐集杜甫的相關資料,做一期以“走近杜甫”的宣傳牆報。

六、板書設計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杜甫

秋風破茅屋悽慘

羣童抱茅去無奈

喪亂長夜苦哀傷憂國憂民

廣廈庇寒士願望

受凍死亦足胸懷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案篇2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一副對聯,猜猜歌頌的是誰: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學生回答)對,是杜甫。安史之亂爆發後,餓殍遍野,生靈塗炭,杜甫舉家南遷,飽受顛沛流離之苦。但他不以個人的得失爲重,仍用飽蘸感情的筆寫下了許多浸透着血與淚的詩篇。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就寫於此時,當時杜甫一家輾轉流亡到了成都。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蓋了一座茅屋。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詩人暫時結束了流亡的生活。可是,誰曾料,一場大風捲走了屋上的茅草,屋漏偏逢連夜雨,詩人長夜難眠,於是寫下了這首偉大的詩歌。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或播放錄音。

2.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以及輕重音,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韻律。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三、深入探究

1.詩歌第一段中你覺得哪個詞語用得好?請說明理由。爲何幾根茅草會如此牽動詩人的視線?

明確:示例:“怒號”一詞用得好。“怒號”一詞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風之大,風之猛烈和無情。公元759年冬,杜甫棄官入蜀,最後到了四川成都,在浣花溪畔暫時落腳。但是即使要蓋一間簡陋的草屋,他也是求親告友,費盡周折,好不容易纔有了這麼一個勉強能夠遮風避雨的地方,所以幾根茅草也會如此牽動詩人的視線。

2.詩人寫這首詩時只有四十多歲,正當中年,爲什麼他說自己已經“老無力”?真的是指年紀大了嗎?

明確:被吹落到平地上的茅草,還有可能撿回來,重新蓋在屋頂上,但是卻被小孩子給抱走了,在我們看來一文不值的幾根茅草,在杜甫的眼中卻是非常珍貴的,因爲這關乎生計。所以,當時的杜甫雖然只有四十多歲,但是我們讀到“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這兩句時,分明看見一個衣衫單薄破舊、拄着柺杖的乾瘦老人那老態龍鍾的模樣,原來他早已心力交瘁,未老先衰了。

3.杜甫一向憐民愛民,爲什麼要罵抱走幾根茅草的頑童爲“盜賊”呢?

明確:詩人忍不住要罵抱走茅草的小孩子爲“盜賊”,實在是無奈之語、憤激之詞,這並不是真心說他們是“盜賊”,只是因爲詩人太貧窮了。詩人如果不是十分窮困,就不會面對大風颳走茅草而心急如焚;同樣,“羣童”如果不是十分窮困,也不會冒着狂風抱走那些不值錢的茅草。

4.把被子比喻爲“鐵”好在什麼地方?孩子爲什麼會“惡臥”呢?你從“嬌兒”一詞中讀出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寫出了被子的硬和冷。據說杜甫本來有兩個兒子,但是其中一個夭折了。杜甫曾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詩中寫道:“入門聞號,幼子餓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爲人父,無食致夭折。”杜甫在長安困守了十年,在安史之亂前才終於獲得一個小官職。這時就想着到妻子和孩子的寄居地奉先縣去探望。沒想到一路上看到的都是“路有凍死骨”的慘狀,一進家門,才知道自己的小兒子也已經被活活餓死了。那麼,現在就剩下這麼一個兒子,卻跟着自己顛沛流離,只能睡在這麼一個家徒四壁,甚至連牀頭都沒有一點乾燥地方的屋子裏,怎麼可能會有好的睡相呢?恐怕還經常做噩夢吧!小小年紀卻經歷了那麼多本不該經歷的事情,身爲父親,面對這一切卻無能爲力,所以,他是多麼羞愧和痛心啊!此時此刻,詩人已經肝腸寸斷,他心裏一定在心疼地呼喚:我嬌弱可憐的孩子呀!

5.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理想?是作秀還是真情流露?

明確:是真情流露。杜甫將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表現了其憂國憂民的情懷。

四、拓展訓練

讀詩,就是讀詩人的爲人,讀詩人的內心,讀詩人的思想,讀詩人的人格。同學們,假如我們能夠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詩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對這位可敬的人說些什麼?

五、課堂小結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一座破敗的茅草屋,卻留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歌。陝西民歌中有“唐朝詩聖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這是對杜甫的愛戴和敬仰。讓我們懷着對杜甫的崇敬之情,再次齊讀全詩,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

六、佈置作業

1.背誦杜甫的其他代表詩作。

2.假如你是一位電視劇編劇(導演),打算寫(導)一部有關杜甫的歷史劇,結合此詩,你準備設計一些情節和畫面,請進行合理的想象,把有關的畫面描寫出來,並適當加入對主人公的動作、神態的描寫。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案篇3

一、板書

對聯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民間疾苦,筆底生瀾

詩聖杜甫筆下記載世上瘡痍、民間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春望》等,當然也包括我們今天要學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二、簡介創作背景

子美早年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因*臣李林甫專權當道,屢試不第。756年方得一小官,安史之亂時被叛軍擄到長安,757年逃出虎口,投奔唐肅宗,除爲左拾遺,後因上書營救房g的罷相,觸怒肅宗,幾受刑戮,759年棄官西行,歷經千辛萬苦於年底到達成都求親告友,在浣花溪畔修築了草廬,在飄泊多年之後,終於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詩人的心情是愉快的,這在他的詩歌中也表現了出來。他曾到江畔獨步尋花: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也曾在水檻遣心: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不料當年深秋,風雨破屋,長夜沾溼,詩人在風雨飄搖之中寫成此詩,於是這普普通通的茅屋也便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

三、學生自讀詩歌,初步體會詩歌中的思想感情。

四、教師範讀詩歌,讀出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

五、講析詩歌,感悟詩人憂國憂民情懷

詩人好不容易蓋起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與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捲起屋上層層茅草,怎能不讓詩人心焦?捲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而是飛過江去分散撒在江郊,我們讀這幾句詩,分明看到一個衣衫單薄的乾瘦老人拄着柺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風把茅草一層一層捲了起來。而他面對大風破屋的焦灼與怨恨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們心靈上的共鳴。

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是不是還有落在平地上的可以收回呢?有的,然而卻被南村羣童抱走了,詩人也曾追逐,也曾呼喊,但終因年邁無力而無法趕上。無可奈何之餘,只能“歸來倚杖自嘆息”。如果不是貧困,詩人就不會對大風颳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如果不是十分貧困,羣童也不會冒着狂風抱那並不值錢的茅草。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茅屋蓋得不夠結實,因而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了家中。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嘆息,並沒有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世態炎涼便可想而知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十分深廣。

“俄頃”兩句用飽蘸濃墨之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布衾”兩句不僅是布被又舊又破,更是爲下文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並不冷,可是由於被子毫無保暖功能,再加上屋破漏雨,真是悽風苦雨寒徹骨。詩人徹夜難眠,既盼雨停,又盼天亮,處境相當艱難。但詩人並沒有因爲自己處境艱難哀嘆聲聲,而是由個人的'處境聯想到了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地過度到了詩歌的結尾。

詩人從“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一下子跳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其中包含着許多沒有說出來的情緒。“長夜”實際上是雙關,詩人由眼前長夜沾溼的痛苦,聯想到了歷經戰亂,顛沛流離的人民,聯想到了“山河破碎風飄絮”“風雨如磐暗故園”的祖國,實際上人民就是生活在漫漫長夜之中,國家就是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啊!每念及此,詩人怎能不憂心如焚、徹夜難眠呢?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韻律和節奏,朗誦詩歌並理解詩歌的內容。

2、品析詩歌語言,體會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語言風格,培養學生對古詩文語言初步的鑑賞能力。

3、感受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博大胸懷。教學重點:反覆吟誦,把握詩歌內容,理解詩人情感,並把這種理解反饋到誦讀中教學難點:對詩人憂國憂民思想的理解

教學流程:

一、導入(2)

背古詩《春望》導入課題,(PPT出示課題)

二、詩歌學法指導(1)

問:學習古詩我們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呢?

1、析詩題

2、知作者

3、想畫面(故事)

4、品語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詩題、簡介作者

1、簡介作者

2、解析詩題:(板書課題)

(1)“爲”的讀音,(2)“爲-----所”被動句式(3)歌行體

歌行體,它的特點是不講究格律,任由詩人創作興致所至,抒發感情,句數多少不限,可以說是句式整齊的“自由體”詩。

(4)從詩題看,這首詩寫了什麼事?你覺得作者會抒發什麼感情?

四、初讀,知內容。

過渡:帶着這些猜測,讓我們來讀這首詩——

1、師範讀,生畫出朗讀節奏,並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頓

2、學生試讀:(正音,糾正朗讀中的問題)

思考:你讀到了什麼,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秋風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幾個詞或短句概括詩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嗎?

例:秋風破茅屋

指導歸納:秋風破茅屋羣童抱茅去喪亂長夜苦

五、默讀,想畫面。(配樂)

過渡:很好。那麼大家能把剛纔概括的內容描述出來嗎?

在前三節中找出你喜歡的一節讀一讀,邊讀邊想象,然後描述出在你大腦裏浮現的畫面

例:略(PPT)

六、自讀,品語言。

過渡:之所以能在我們的大腦裏浮現出一個個畫面,那是因爲詩中那些生動傳神的詞,然我們一起來欣賞他們——

1、找出文中你認爲寫得很精彩的字、詞、句進行賞析。並在班內交流

2、對比閱讀:

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

(“三”是虛數,“幾”的意思,那你認爲在這裏究竟表示多還是少,爲什麼?)布衾多年冷似鐵布衾多年冷似冰

七、品讀,悟情感。(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的博大胸懷)

過渡:這些詞語,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麼,作者寫這些不幸遭遇的目的是什麼呢?讓我們結合背景來體會詩人的情感——

1、瞭解背景:(這首詩那個詞暗示了時代背景?)(PPT出示背景資料)

2、詩人寫這首詩僅僅是爲了發泄因秋風破屋的不幸而產生的不滿嗎?

3、換位思考:假如你有同樣的處境:如5·12地震,地震家裏房屋受損的舉手!面對當時情景,你想到些什麼?(——引導理解“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八、“杜甫很忙”之我見。

一度時期,人們很喜歡看穿越劇,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詩聖”杜甫,現在的杜甫在忙什麼呢,請看——“杜甫很忙”

(一分爲二看問題:放鬆,調侃,對傳統文化的捍衛。)

1、看漫畫,說看法

2、填詩句:

九、小結

(記一記)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一年到頭,都爲老百姓發愁、嘆息,想到他們的苦難,心裏象火燒似的焦急。)欲爲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___韓愈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臺——陸游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案篇5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古體詩,本詩描述了秋風破屋、長夜沾溼的情景,反映了戰亂中詩人的痛苦生活,表現了詩人關心百姓疾苦的寬廣胸懷和濟世情懷,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詩歌內容,掌握朗讀的韻律節奏。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閱讀能力和初步鑑賞能力,體會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

3、情感目標: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崇高情懷。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

[教學手段]

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我們祖國燦爛的文學史中,唐詩是一串璀璨奪目的明珠。在這串明珠中,杜甫的詩作以其強烈的時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獨戰鰲頭,被譽爲“詩聖”。他的詩作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獨步尋花》、《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這節課,我們學習杜甫(板書)《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體味杜甫憂國憂民的感情,鑑賞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二、解題

1、“茅屋”:指詩人求親告友,於公園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後,詩人十分喜悅。《江畔獨步尋花》中“留戀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後詩人在江邊獨自散步和雨中憑欄遠眺時喜悅心情的反映。

杜甫草堂至今猶在,詩因秋風破屋而作,茅屋憑詩人高風亮節而傳。千百年來,杜甫草堂是人們瞻仰的聖地,《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是衆口傳頌的詩篇。多少名人大家爲此作詩題聯,詠志讚歎,現在,我們以名家的詩作題聯及詩人自己相關的詩句作引子,來共同欣賞學習這一名篇。

2、寫作背景:

從公元755年安祿山叛變以來,流轉兵間,奔波秦隴的杜甫,總算暫時歇下腳來。這時,他已經四十九歲了。可是,好景不長,草堂營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發生了變化。公元761年2月,御史大夫崔光遠來兼成都尹。崔光遠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傢伙,是個毫無學識的賭棍,對詩人杜甫當然不會尊重,杜甫心情惡劣。這年八月,恰恰遇到成都平原風雨成災,草堂不止一次遭遇暴風雨襲擊。一次堂前臨江一棵兩百歲的楠木也被連根拔起,屋漏把詩人搞得十分狼狽。在那個狼狽的夜晚,詩人想得很多很多,留下了這一名篇。

三、學習新課

(一)讀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齊讀

(二)譯

1、閱讀課文提示,邊誦讀課文,邊參看註釋,有的,有的翻閱資料,有的互相詢問、討論;教師在學生行間查看,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

2、講清特殊詞意

3、參考翻譯

八月秋深,狂風怒號,(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懸掛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低窪的水塘裏。

南村的一羣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居然)忍心這樣當面作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着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喊得)脣焦口燥也沒有用處,只好回來,拄着柺杖,自己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漸漸黑下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鐵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裏蹬跛了。一下屋頂漏雨,連牀頭都沒有一點乾的地方。象線條一樣的雨點下個沒完。自從戰亂以來,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牀溼,怎能捱到天亮。

怎麼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個個都開顏歡笑,(房子)不爲風雨中所動搖,安穩得象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即使)唯獨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甘心!

(三)析

1、說說詩中描寫了幾幅畫面?抒發了作者的什麼情懷?

明確:

秋風卷屋

羣童抱茅憂國憂民

夜雨溼屋

2、挑出你們喜歡的詩句,並說說喜歡的理由。

(1)賞析生動傳神的字詞:

如:第一節“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寫出風的迅猛,還表現了茅草的動態。換成“吹”,風的力度不夠;“掀”表現不了茅草的動態。

“三”是虛數,“幾”的意思,有時形容多,有時形容少,在這裏說的是茅屋蓋得很薄,經不起風吹。

第三節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鐵”表示a、很涼、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舊、很髒,只有一被,無法拆洗(貧窮)。換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無被子破舊之意。

(2)品位含義豐富的詞語: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如:第二節中“歸來倚仗自嘆息”,“嘆息”的含義是什麼?

a、嘆息天公無情毀屋。b、嘆息兒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嘆息黎民生活困苦(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初顯憂民思想。

再如:“長夜沾溼何由徹”中的“長夜”一詞一語雙關,既指眼前難捱的雨夜,又指戰亂造成的長時間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時局。

(四)總結遷移:

全詩共四節,前三節描寫了秋風卷屋、羣童抱茅、夜雨溼屋三幅畫面,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詩人在自己經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時,想到的不是個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萬萬像他這樣處於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現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美好願望,充分體現了他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儘管在當時的社會裏,詩人的願望無法實現,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寬闊的胸襟卻永遠閃耀着光芒,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不忘的絕不僅僅是他的詩,更是杜甫他這個人。

今天,你從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啓示?主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切身的感受。

四、結束語

憂國憂民的詩人,永遠會受到人們的愛戴。最後,讓我們懷着對杜甫的愛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誦讀他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案篇6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意,品味語言

2、感受意境,體會情感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蘇軾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優秀的詩歌同樣如此,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誦讀杜甫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領略這首詩歌超越時空的恆久魅力。

二、吟讀詩歌,讀出韻味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一遍,注意讀準字音,

用“/”劃出節奏,本詩以七言爲主,可採用“二/二/三”式停頓;下加“△”標出韻腳。要求節奏讀得分明,韻腳讀得響亮,讀出延長音。

2、我們找一名同學讀一遍,注意剛纔的要求。

正音。“俄頃”、“喪亂”、“突兀”、“見此屋”

明確詩歌韻腳的變換。

3、齊讀一遍,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詩歌特有的韻味。

三、品讀詩歌,讀出感悟

1、讀好詩歌還需懂得詩意。請同學們結合註釋,理解詩意,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歌內容。疑難處標出來,我們一起探討。

讀完這首詩歌,秋風破屋,夜雨屋漏,作者輾轉難眠,遙望廣廈的情景像四幅畫面浮現在我們腦海。

2、圈點勾畫做批註

(1)杜甫自稱“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首詩歌的語言也堪稱典範,請同學們深入字裏行間,品味語言,圈點勾畫作批註,可就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寫下你的感悟。比如“詩中—————————寫得好,因爲它寫出了———————————————————”;或“從詩中————————————————————————裏,我讀出了————————————————————————————————————。”

舉例:“怒號”一詞用得好,用擬人手法寫出風吼如雷,震天撼地,傳達出風雲突變,狂風驟至的天氣變化,正因風力之猛才捲起屋上三重茅草,風力愈大,屋破愈慘。

現在同學們細細品讀,寫下感悟,一會我們交流。

(2)現在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和體驗。

重點賞析: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爲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依杖自嘆息。

問:聯繫當時的背景,說說這裏表現了作者什麼心情?他真的認爲“羣童”是強盜嗎?他嘆息什麼?

這一富有戲劇性的鏡頭,把詩人焦灼的心情寫得形象逼真。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費盡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暫時結束了輾轉飄零的流浪生活,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想秋風無情,竟將屋頂的茅草掀去,這怎不讓詩人痛惜萬分呢?大風把茅草吹得到處亂飛,詩人要想收集,猶如火後拾炭;何況風還在刮,草還在飛,他又能抓回多少呢。

這一風中奪茅的插曲,作者意在表現愛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誣衊羣童“爲盜賊”的行爲。雖然詩中用了“羣童欺我”、“忍能對而爲盜賊”等帶有貶意的語句,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於“惜茅”,而非源於“恨童”。

他一嘆無情的天公毀了他的安身之所,二嘆無知的羣童不知他的苦衷,三嘆無力衰翁難以重振家業。損船偏遇頂頭風,破屋又遭連夜雨,詩人在嘆息聲中,又迎來了新的災難。“不爲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颳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羣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窮,也不會冒着狂風抱那些並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願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誦讀指導:重讀“欺、忍能、公然”,“呼——不得——””讀出焦灼之情,“嘆息”延長讀得無奈,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問:環境描寫渲染了怎樣的氛圍?如鐵的棉被中你讀出了什麼?嬌兒惡臥烘托出作者怎樣的心情?無眠的雨夜,作者想到些什麼?

他先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昏暗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

“嬌兒惡臥踏裏裂”,“惡臥”是說小孩子不好好睡覺,不是一般的“睡態不好”。因爲“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牀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秋風秋雨冷颼颼,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鐵”,陳年敗絮,又硬又冷,小孩子怎麼經受得了,哪裏能酣然入夢。他們在那裏亂踢亂蹬,陳舊不堪的被裏子也給蹬裂開了。“雨腳如麻”的“麻”字說明雨點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鐵”中的“鐵”字說明被子很陳舊,很髒——長期顛沛流離,沒有時間洗,或者沒有錢買,只有一牀被子,沒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乾乾淨淨就不硬了;這說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詩人在想什麼?詩人自從社會動亂以來,國家安危常燃燒着他的心,民生疾苦常煎熬着他的胸,使得他經常失眠。如今身在屋內,擡頭見天;躺在牀上,身邊有水,眼看小兒都難入睡,自己又怎能閤眼。撫事感時,萬念交集,自然通宵不眠了。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長夜”一詞一語雙關,既指眼前難捱的雨夜,又指戰亂造成的長時間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時局。

誦讀指導:環境陰沉,壓抑,讀出悽苦之狀,重讀“何由徹”,痛苦中的爆發。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顛,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問:詩人沒有遮風避雨的場所,卻想到廣廈萬間寒士俱歡顏,這是怎樣一種情懷?我們原來學過的杜甫詩作中有沒有類似的表現?

杜甫將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由家到國,由個人遭遇想到飽經磨難的千千萬萬的窮苦百姓,從風雨飄搖中的個人茅屋想到連年戰亂中的整個國家,表現了一種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這是從痛苦的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激情和火熱希望。杜甫的這首詩之所以光焰萬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於此。

作者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在很多詩作中都能看到。比如我們曾學過的比如《春望》描寫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愁苦;《石壕吏》中目睹老婦一家的遭遇而哀傷。還有“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所愧爲人父,無食致夭折”“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

誦讀指導:語調高昂,還有悲哀、憤怒的語氣(當時無法實現,只是一個願望)。重讀“安得、千萬、大庇、天下、俱、何時、獨、死”,其中“安得、何時”要讀得既悲哀又充滿希望;“嗚呼”要讀得無可奈何;“嗚呼”“死——亦足”中“死”字須拖長讀音。要讀得堅定有力。找生讀後,評析,再讀,最後齊讀。

3、老師配樂範讀。

憂國憂民的詩人,總是受到人民的愛戴和敬仰。陝西民歌中有“唐朝詩聖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老師給同學們配樂朗誦一遍這首詩,讓我們懷着對杜甫崇敬的心情,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

四、創讀想象,再造意境

1、這首詩歌的畫面感很強,讀後身臨其境。我們都曾經看過電視詩歌散文,配合音樂和畫面誦讀詩文,讓凝固的文字變得有聲有色,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們爲這首詩製作電視詩歌,我們不用畫筆和樂器,而是用我們的嘴巴將你的設計描繪出來。

要求:任選詩句,大膽地展開想象聯想,運用恰當修辭,將情節、畫面、動作、聲音等根據自己的見解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創造性地再現了詩歌意境。

舉例:第一句

(呼嘯的狂風自畫外傳來)昏黃的天底下,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像驚濤駭浪中的一葉扁舟好像隨時被狂風捲走。秋風把屋頂上的茅草大把大把撕下,狂笑着扔向空中。茅草無助地漫空奔走尋找落腳之地,有的緊緊抓住高高的樹梢,驚魂不定;有的跌落進深深的池塘,隨機沒了影子;有的撲向江對面的岸上,被風裹挾着滿地滾爬。

2、交流評價。

3、想象是欣賞詩歌的翅膀,藉助想象,同學們不僅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我們穿越時空,走進茅屋這方悽傷之地,感受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

五、結語

“草堂留後世,詩聖着千秋”,讓我們齊聲背誦這首《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體會詩人精神和作品魅力同樣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