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對寫作的反思文章

最近看完餘華的一系列小說,準確的來說是重溫,這讓我重新審視了什麼纔是真正的寫作。這些年我從一篇篇短文寫起,慢慢地入手一些短篇小說,唯讓我感到最爲“艱辛”的是寫長篇。一部十幾萬字的小說,往往中途要停歇很多次才能夠完成。筆下的文字寫到最爲緊張處反而更難落筆,在寫到七萬多字時內心煩躁,心情愈加不暢,這時又重新拿起了餘華的小說,看完之後內心波濤翻涌,久久不能停歇。

有關對寫作的反思文章

餘華作爲“先鋒派”的小說代表,在小說前期以特有的創新形式,在荒誕中基於現實主義土壤,現實中又持有特有的荒誕色調,多以短篇小說取勝。後期以長篇出彩,迴歸小說本質,以其質樸、簡潔的語言來講述故事,講述文學。他筆下的人物從來都不卑微。故事的主人公個性鮮明,他們不遠不近,好像就在我們身邊。用一句話來概括,餘華的小說看似是一層絕望的烏雲,然而背後卻是一顆溫暖明亮的太陽。

在介紹餘華的小說時,我喜歡用質樸這個詞,這絕不是我對他作品的過於迷戀熱衷,而是對他小說的一個事實的陳述。

對於文學作品而言,有時不是因爲你的辭藻和語句多麼的華麗,就能稱得上是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寫作的時候往往斟酌字句,反覆咀嚼,希望能夠表現出自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姿態,於是在關注這些的同時,他們卻忽略了一個最爲重要的問題——對文學和社會的思考。過多的考慮逐字逐句的問題,就可能會無意識的放棄整部作品的靈魂。這些文章乍一看倒是挺吸引人,如行雲流水,但是隻要稍一仔細品讀就會發現,文章較爲空洞無味,只是一味的賣弄字眼,博取一時的眼球。因而這樣的文章在我看來,嚴格意義上來講並不能稱之爲真正的文學藝術作品,若一篇文章、一部小說缺乏思考,缺乏靈魂,那麼它就像毫無營養的食物,白白的過過腸子罷了。因此,文學作品要談深刻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更應該專注於如何體現社會現實、如何對現實提出思考。在提出這些問題的同時,又給讀者帶來哪些啓發,哪些共鳴和更深意義的靈魂上的觸碰,這些纔是作爲一個寫作人應當反思的問題。

還有許多寫作人有時只圖一時之快,將自己某刻激動的.心情誤認爲是寫作的靈感,拿來紙筆或是怒敲鍵盤,洋洋灑灑寫下幾千字幾萬字。當心情恢復平靜時,轉頭一看不忍直視,文章只是在發泄情感,毫無見解和思考性,白白的浪費了自己的精力。

而在餘華的小說中以質樸的文字來刻畫鮮明的人物形象,將人物和故事講述的生動而有味道。這些文字的最大特點是不幹澀不深晦難懂,相反在簡單的文字中恰恰體現了一種對於生活和普通大衆最爲深刻的關懷。

正如巴爾扎克所講:“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祕史。”的確,小說能夠將社會的種種問題和思考更加生動的表現出來。同樣其他的文學作品體裁也是一樣的,能夠反映最廣大人民的現實生活纔是好的文學作品。任何文學體裁和文學形式一定不要爲了故作高深,把自己放在自我虛設的文字光環底下,而忘記了到底什麼纔是真正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