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讀本》使用原則及方法摭談

  

《語文讀本》使用原則及方法摭談

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學    潘素蘭

內容提要

高中語文采用新教材後,配置了讀本,關於讀本如何使用的問題,是目前語文教師思考、談論的主題。本文就新教材讀本使用的原則及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見解,頗具操作性與實用性。

                               關鍵詞

                     讀本     原則     方法   

    在終身教育、自主學習等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作爲語文能力培養手段之一的課外閱讀,其重要意義也越來越爲人們所認識。新編高中語文教材配置必修讀本,或許正是適應了這種背景與共識。正如讀本“說明”所述:“只憑一套教科書培養語文能力,顯然是難以奏效的。”語文學習還必須“加強課外學習,擴大視野,增加積累”。          

    讀本是教科書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進行課外學習的良好憑藉。讀本“落實”的到位程度,將直接影響語文能力培養的效率。因此,本文將就讀本使用的原則及方法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 讀本使用的原則

   (一)計劃性原則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任何無計劃的、隨心所欲的閱讀,都有可能流於形式;同樣,無計劃的處理讀本,也會使讀本形同虛設。

    這裏所說的計劃,應該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教師計劃是指教師就讀本內容對學生所作的時間安排、順序編制、閱讀方法及交流反饋的指導和督促,學生計劃則包含閱讀讀本的時間安排及對讀本內容的篩選歸類、重點設定等。

    教師在課外閱讀中承擔輔導的責任。這種輔導,既不是事事親臨指導,也不是不聞不問,放任自流。幫助學生制訂閱讀計劃,其實就是一種極爲重要的輔導。

   (二)課外性原則

讀本內容極其豐富。以第一冊爲例,就有一百十八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容量之大,可見一斑。若想將此納入課堂,來個篇篇落實,顯然是不現實的。同時讀本設置的目的,是爲了“擴大視野”、“豐富底蘊”,並進而培養“獨立思考的精神”。因此,讀本“說明”明確指出:《語文讀本》“與教科書配套使用,由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着重號爲筆者所加)。可以說,堅持課外性原則,是對讀本科學而又最切合實際的處理方式。

(三)開放性原則

    課外閱讀是一種自主學習的方式,在這種學習方式中,興趣的激發與提高,主要來源於學生較少地感到學習的壓制,較多地體會到獨立活動乃至創造性活動的樂趣。如果教師對課外活動作過多的具體要求,進行過多的督促與檢查,那麼,只能形成兩種情況:一是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從而打消其閱讀的積極性;一是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從而降低其閱讀的主動性。因此,對讀本的使用,教師除作適當的指導或引導外,應該放得開手。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允許學生有自己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允許學生對讀物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與看法。總而言之,讀本既然是“由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外 閱讀”的材料,教師就應該讓學生作閱讀的主人。通過他們自主、獨立的學習和實踐,培養其閱讀 的興趣,提高其閱讀的能力。

   (四)交流性原則

    任何一種學習活動,都應該有反饋。美國教育家所作的試驗表明,有反饋的學習比無反饋的學習效果好,反饋及時要比反饋不及時好。“反饋,是構成學習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調整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語文學習論》)交流是一種特殊的學習反饋,比較適合檢測課外閱讀的進程和成效。這是因爲用考試等形式來檢測學生的課外閱讀,勢必加重學生的負擔。因而,組織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如卡片展覽、知識問答、習作欣賞、討論、辯論、演講、演出、座談等等,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同伴的閱讀進程,明瞭相互間的差距,而且還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完善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有交流的興趣,就會有閱讀的`動力,從而也就能更好更出色地完成閱讀任務。

二、 讀本使用方法例談

    (一)對應比較閱讀

     所謂對應比較閱讀,是指把內容或形式相近的兩篇或兩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着進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其有關的內容不斷進行比較、對照和鑑別,從而 發現矛盾、把握特點,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基於讀本是“與教材配套使用的”這一特點,讀本體例基本與教材一致,且讀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有簡短的內容提要或重點指津,因而,要想從讀本中找到與教材相對應的文章,並不困難。爲此,在學生拿到教材後,教師即可提醒學生,對課本與讀本作總體瀏覽,並找出對應性文章,進行有計劃的對應比較閱讀。具體可按以下步驟操作:

1、 選好比較點。

    比較點可以是背景內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形式方法方面的。以第一冊第二單元《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週年大會上的講話》爲例,我們既可以選擇謝冕的《永遠的校園》作爲對應文章,將比較點定在不同作家、不同文體的文章特點上,也可以選擇江澤民《增進相互瞭解,加強友好合作》作爲對應文章,把比較點定在同一作家、同一文體、不同場合的文章特點上,還可以將《永遠的校園》《北平的四季》《法門寺》《地下森林斷想》等一組作爲對應文章,將比較點定在不同文章的不同行文思路上。當然,也可幾者兼顧。

2、 寫好比較札記。

 比較閱讀是學生閱讀的內化過程,只有當過程轉化爲成果後,纔可以檢測與交流。因而對應比較閱讀的關鍵一環,應該是寫作比較札記,通過交流札記,來互爲補充,互爲完善。以下所列爲部分同學對周瘦鵑《杜鵑枝上杜鵑啼》及張中行《螳螂》 (以下簡稱《杜》《螳》)兩文作比較閱讀後,寫下的較具代表性的見解:

(1)兩篇文章都有東拉西扯的外貌,好象根本就沒有用心去表達什麼,有幾段更像純知識的介紹,如《杜》第3段和《螳》第6段。但正是在這樣的東拉西扯、散漫無邊、不知所云中,兩位作者以大量的知識與文化信息支撐起文章的豐富內涵。

(2)《杜》與《螳》的作者通過寫花鳥蟲草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是十分成功的,周瘦鵑表達的是他個人成熟後對杜鵑的又一體會--有別於歷來衆人對杜鵑啼的理解,也不同於自己年輕時對杜鵑啼的理解;而張中行表達的是對螳螂由始至終的喜愛之情,沒有太多的情感變化與轉移,因而顯得情更濃,意更切。

(3)《杜》文於每段結尾有一句較爲委婉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感慨,特別是文末一句,更是點明瞭作者的寫作意圖;而《螳》中作者的感想則寫得更多、更具體、更直接,平實的語言傳達出作者對螳螂由衷的喜愛之情。

(4)《螳》文有一大段開場白,爲鋪墊後文而敘,抒發自己的眷戀之情,《杜》文則單刀直入,“鳥類中和我最有緣的,要算是杜鵑了”,足見其快捷。

  (5)《螳》文作者表達自己對螳螂的特殊情感,引用《莊子》和《韓詩外傳》的片斷,以道、法兩家褒貶兩意,全面體現了螳螂迂闊的“堂吉訶德”個性,把螳螂人格化了,文中另有“蛇”“蠍”“蚊”之類作者憎惡之物與之對比,更顯出其可愛與可敬,螳螂幾近執拗的品質也許正是作者生活處世態度的體現?

(6)《螳》比《杜》更多描寫,形式上更爲活潑。作者靜伏窗前,注視高居嫩枝綠葉的螳螂,對其有較細緻的觀察,較全面的描寫;相比之下,《杜》文只引用了李時珍寥寥數語加以描敘。

當然,對《杜》與《螳》兩文,也有同學認爲並不是佳作,說這兩篇文章是由純知識湊合而成的劣作,看起來似“微言大義”的“次春秋筆法”,實爲“老手頹唐”之作,以“東拉西扯”之語言,將原來濃烈的感情稀釋成淡影翩翩,氣若游絲,令人有味同嚼臘之感。看法雖然偏激,卻也別具一格。

誠然,由於學生人生閱歷、知識積累、能力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比較分析可能會膚淺一些,然而只要能比較,常比較,還愁學不會比較嗎?

3、 組織好交流活動

 及時交流比較閱讀所得見解與想法,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認識,有利於學生形成自主、獨立地學習與探究的氛圍。

 交流的形式與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張貼、座談、討論、辯論等等,只要有利於交流,都可以採用。

   (二)遷移深化閱讀

在學了《荷塘月色》之後,曾經讓學生做過兩個練習,一是從讀本《青海湖,夢幻般的湖》中找出三個比喻句,說出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及比喻的作用;一是先閱讀讀本《怎樣讀一篇文章》及《讀〈飛〉》兩文,然後閱讀讀本《短文五則》並任選一則寫一段評論性文字。作業上交後,我們發現,不少同學不僅做得很認真,而且還很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下面僅錄幾例並予說明。(括號內語句爲筆者評論)

    關於比喻及比喻的作用:

   (1)“……黃色的山峯,黃色的波濤,我在翻卷的波濤中吃力地遊着,幾乎抵擋不住一個又一個更高的浪峯……波濤忽然間平息了,變成一片灰色的死海,真大呀,無邊無沿的,這是茫茫的戈壁。”

這段文字中,作者不僅把連綿起伏的山峯比喻成波濤,還將無垠的戈壁比作一片灰色的死海。連綿起伏的山峯是靜止的,但從車上的作者看來,山峯在後退(在運動),而山峯又是高低不一的,連續不斷的,所以形似不斷起伏的波濤,寫出了山峯的動態美。戈壁無邊無垠,不象山峯有高有低,因此就沒有起伏的波濤之感,作者將其比作灰色的死海,既突出其廣與大,又強調其平靜。(只有真正理解了此比喻句,纔有可能分析得如此到位)

   (2)“瞬間,我驚住了,像似無意中撲進了一幅巨大的畫卷,失去了中心和方向。”

將草灘、油菜花、藍色湖水等構成的迷人景色比作一幅巨大的畫卷,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寬廣而又令人陶醉。(理解準確,分析細緻)

   (3)“而在我們的腳下,銀色的公路像是一條哈達,逶迤着伸向遙遠的地方。”

在青藏高原上,我們很容易將銀色的公路聯想成潔白的哈達,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應該是彎曲、綿長及純潔,而且哈達是藏族人民用來表達友誼的,因而,這句話在文章中應該含有一層夢幻般的青海湖歡迎各方來客的意思,表現青海湖與藏族人民一樣,質樸、熱情、好客。(聯想豐富,見解獨特)

   (4)“那藍錦緞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層微微的漣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漿液,又像是白色種的小姑娘那水靈靈、藍晶晶的眸子。”

    將湖面比作藍錦緞,不僅顏色相似,更突出了湖面顏色的純正、柔和,質地的平滑、光潔;玻璃是明亮透光的,將湖水比作玻璃,說明湖水清澈、折光率強,又說“未凝固的漿液”,是爲了突出微風拂來,湖面緩緩流動時,漣漪微微的動態美。(體會到位,品味細膩)

    關於評價性文章片斷:

          (1) 讀《平凡的魅力》

    題目《平凡的魅力》吸引了我,既是平凡又何言魅力?憑着一份好奇,我饒有興趣地讀完了全文。(由題目的“矛盾”處入手,切入點新穎)

    第四小節又轉回原來的話題--我很平凡,像風像水像雪,沒有自豪的理由,沒有魅力可言。但接下來的幾句:平凡的風吹在夏天,平凡的水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平凡的雪飄在冬日與春日之間,卻耐人尋味。雖然風、水、雪的前面都加上定語“平凡的”,但實際上,我們發現在平時很平凡的風、水、雪,在夏天,在沙漠中,在冬春之間是多麼的不平凡,多麼的珍貴!這就是它的魅力。(確實如此)

    這樣一篇短短的文章,讓人明白,每個人都是平凡的,卻又都是不平凡的。平凡的你,換一個環境也許就會成爲不平凡,不平凡的你走出屬於你的不平凡世界也就成了一個平凡的人。一切的平凡與不平凡只在於對什麼環境狀況而言,並飛在於人本身有什麼特殊。(如若不是真正讀懂了原文,怎能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2)讀《海邊的遐思》

    若流水帳似地評一遍,感覺不好,不妨挑幾句細細品味。(大約是針對葉聖陶《讀〈飛〉》而言吧?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含蓄而又率真。)

    “靈感被波濤擊傷,裸露着一片蒼白。”

    一般看來,靈感無形無影,再大的波濤也擊不到它,但這種形象手法卻讓人一目瞭然:作者在海邊腦海裏沒有一點靈感,所以“一片蒼白”。(把握準確)

    “時間滿面晦暗。”

    這裏,擬人手法的運用,意在寫出作者“晦暗”、不明朗的心情,因爲心情的晦暗,所以覺得時間也“滿面晦暗 ”了。(透過字面,看到了本質)

    “我的眼睛,久久駐紮在流逝的過去與遙遠的未來。”

    作者明明在看海,怎麼“駐紮”在“過去”和“未來”呢?這裏與其說是“眼睛”“駐紮”,不如說是“思緒”“駐紮”,正是這句話體現了思的深切,好象一切都在眼前,這種對思緒的描寫具體而又細膩。(經這麼一分析,作者的思緒似乎已明晰在眼前了)

“教是爲了不教”。如何知道學生已經達到或即將達到“不教”的程度?我想,遷移深化閱讀也許可以是一種瞭解的方法。看上面學生關於比喻句的理解分析與對課外文章的分析評價,我們不難看出,他們不僅已經很好地理解了課內所學的知識,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方法及技巧,而且已能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去分析陌生的從未接觸過的文章內容,更難能可貴的是還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思考。現代遷移學習理論認爲,要是學生已經能將課內系列的知識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那麼這種知識方法就已經轉化爲一種閱讀的能力了。 

    (三)專題研究閱讀

應該指出,對應比較式閱讀與遷移深化式閱讀,均屬圍繞課文展開的鞏固性或運用性閱讀方式。但是,並非每一篇讀本文章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對應關聯點,爲此,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嘗試對讀本作專題研究式閱讀。

    專題研究式閱讀,也稱錐型閱讀。這裏,閱讀內容的專一性好比是錐尖,集中精力閱讀好像是對錐子的作用力,時間的連續性,又彷彿是在不停頓地使用錐子往前鑽。用這種方法支配的閱讀活動呈現的是一種尖銳、猛烈、持續不斷的態度。研究表明,持續不斷地集中精力鑽研某一個問題,往往可以取得突破性的進步。

    新教材文言文按史編排單元,讀本與之配套,以第一冊爲例,分先秦歷史散文、先秦諸子散文、漢魏晉散文三個單元,各單元自成專題,因而非常適合作專題研究閱讀。具體可按以下幾步進行:

    1、快速瀏覽本專題所有文章

    2、確定研究課題

    3、論證課題的可行性,進一步明確課題

    4、圍繞課題閱讀本專題文章,蒐集材料

    5、整理材料,篩選運用材料,寫出課題研究報告

    6、互相交流報告內容

    介於學生學習科目多、時間緊、任務重等因素,專題研究閱讀可以以四人小組爲單位合作進行,成果共享。

    以第一冊先秦歷史散文爲例,所任班級學生曾確定了近20個課題,其中不乏有相當深度涵蓋且很有個性的課題,如:“先秦歷史散文的語言特點”“我較全面地認識了‘焉’”“直諫與諷諫”“晉公子其人”“看成語講故事”“我學先秦散文”“舉賢薦能鮑叔牙”“勇哉,荊軻”“刺秦意義之我見”,“先秦歷史散文中的外交辭令分析”,“我看先秦歷史散文”……如果不是認真閱讀了本專題文章,我認爲是提不出這類課題的。

    當然,專題研究式閱讀並非只適合文言文。所有文章都可按一定的標準組成專題,假如將現代詩歌作爲一個專題來閱讀研究,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的熱情,還可陶冶他們的情操,提升他們的審美趣味;假如將近代科技說明文作爲一個專題來閱讀研究,則不僅可以瞭解當今科技發展的趨向,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自主閱讀科技文論的興趣;而假如將魯迅作爲一個專題,那麼對魯迅的瞭解就會更全面更透徹。葉聖陶、朱光潛、許許多多的作家們,我們都可將其組成專題來作一番研究學習。

    組成專題後的閱讀內容會更有條理性,更有利於理解掌握,更有利於記憶檢索,所以有人說,錐型學習法的知識增長是一種優勢積累,不管在知識的數量上,還是在知識的質量上,都優於一般的學習方法。

    教無定法,學無定術,關於讀本的使用,肯定會也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之所以將自己在對讀本使用探索中的點滴體會,呈現於此,目的在於拋磚引玉,就正於方家。

 參考書目:

     《語文學習論》 佟士凡著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語文教育論》 謝象賢主編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