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也是一種智慧(學生隨筆)

    風雨兼程中,莫要只顧昂首前行,適時地低頭也是一種智慧,或許在頷首低眉的一瞬,隱匿在路旁的美麗寶藏就會煥發出迷人的光芒。

低頭也是一種智慧(學生隨筆)

                                        --題記

      兩千多年前的一天,在古希臘充滿哲思的土地上,一位年輕人向蘇格拉底發問:“天與地的距離有多高?”蘇格拉底答道:“三尺。”年輕人不解:“可我們許多人身高都在五尺以上啊。”話音剛落,這位西方的孔子就笑笑說:“所以人要學會低頭啊。”就這樣,伴隨着一句看似普通的話語,偉大的先哲便將一種可貴的人生態度注入了人類的血液,數千年來依然散發着智慧之光。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君子自當傲立於天地之間,決不可低下倔強的頭顱,殊不知,低頭卻也是一種聰明的處世之道,是一種大智慧,大境界。

  低頭不是妥協,不是退縮,也並不意味着失敗,它是暫時的退讓,是巧妙的迂迴,等待的是新的崛起。曾經,越王勾踐低下了頭,失去了一個領袖的尊嚴,在受盡屈辱,臥薪嚐膽之後,終得天下;曾經,大將韓信低下了頭,在市井百姓刺耳的譏諷聲中忍受胯下之辱,但終在旌旗飄揚的戰場上一灑豪情,奠定了盛極一時的大漢王朝;曾經,少年玄燁低下了頭,任憑奸臣呼風喚雨,但在數年的歷練與成長後毅然智擒鰲拜,開創了鐘鳴鼎食的康乾盛世。他們雖一時忍辱低頭,卻都在低頭的那一刻堅信自己有高昂頭顱的一天,最終換來了萬古流芳。於是低頭便成了一個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的緩衝。而如果不計後果地一味堅持,做無謂的犧牲,結果只會消磨意志,迷失自我,甚至失去再次擡頭的機會和勇氣。

      低頭不是自卑,是一種謙遜踏實的風範。正如民間一句膾炙人口的俗語所說:低頭的稻穗,昂頭的稗子。縱觀歷史,劉皇叔曾屈尊而三顧茅廬,在孔明的一番高談闊論中放低了姿態,虛心請教,一時的低頭換來了賢人相助,造就了巴蜀之地的繁榮鼎盛;而偉大的革命戰士魯迅先生也發出了“俯首甘爲孺子牛”的誓言,一生勤勤懇懇,以筆爲槍,救貧苦的大衆於水火之中。他們沒有高挺頭顱,卻依然彪炳史冊,傳遞了一種謙虛謹慎,默默無聞的實幹精神。

      而面對錯誤,面對誘惑,我們更須低頭。低頭就像一劑鎮靜劑,讓我們靜心反思,審視自我,不再茫然地橫衝直撞,不再焦急地大步前行,從低姿態中求得清晰的頭腦,求得平和的心態,一身輕裝重新上路。當我們在實現夢想的征程上被現實鞭打地遍體鱗傷之時,我們不妨也低下頭,不要擔憂前方的漫漫長路,而是稍作休整,感受身旁宜人的美景,收穫親情與友情帶來的絲絲暖意,重新擡頭趕路時,你會發現,就在低頭的一瞬,自己已經收穫了一份寶貴的樂觀與堅韌。

      美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把“記得低頭”作爲畢生爲人處世的座右銘,在他看來,做人不可無傲骨,但更不能總仰着高貴的頭。如果做人只追求一味的方正,不會變通,不會一時的委曲求全,那麼必然會在殘酷的現實中陷入被動。只有硬度而沒有彈性和韌性的鋼材稱不上精品,而如果將負重的車輪改作矩形,也會寸步難行,生活中無數的細節都向我們昭示着: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申;能柔者,方能剛;能推者,方能進,而這也是人生永恆的'真諦,是自然亙古不變的辯證法。

      於是,我們看到了:在大雪紛飛的山谷裏,唯有那些懂得彎曲枝幹的雪松才能抖落掉沉甸甸的積雪,傲立於冰雪之中;在遍佈石礫的戈壁灘上,唯有那些學會低頭,沿着巨石一側發芽生長的小草,才能享受到和煦的陽光,呼吸到清新的空氣。這一切的一切與智者蘇格拉底的那句勸勉遙相呼應,我們便知道了低頭的智慧:低頭不是妥協,而是戰勝困難的一種理智;低頭不是怯懦,而是謙虛謹慎的一種表現;低頭不是倒下,而是爲了更好更堅強的站立。學會低頭,就是擁有了面對厄運的一種燦爛的態度;學會低頭,就是懂得了在更高的境界審視人間的滄桑。低頭,無疑成爲了一門精彩絕倫的藝術

      在充滿坎坷的人生之路上,當許多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前方的道路時,我們不妨低下頭,以一種更加智慧的方式整理心情去面對挑戰,或許猛然間你會發現:原來一直苦苦追尋的寶藏就在腳下熠熠閃光!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