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楊氏之子》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1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爲成功之處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出示名言,瞭解古文

要想學好文言文,首先應當弄清文言文與現代文的不同。開課伊始,我課件出示一些出自文言文的句子,有的是學生以前在“日積月累”裏學過的,有的則是課外積累的,讓學生讀一讀,引導學生說一說文言文與現代文有什麼區別。使學生了解文言文比較難理解,語言比較精煉、簡潔等特點。通過交流,一方面爲學生學習課文做了鋪墊,另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讀通讀順,讀懂讀美

在教學中,留給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的時間。首先,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同桌對讀、男女生合作讀、師生合作讀、指名讀、齊讀等,告訴學生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講究斷句,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方法,讓學生再讀,把古文讀通、讀順。再指導學生結合註釋和自己積累的學習經驗,在讀中體會句子的意思,把課文讀懂。然後引導學生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詞“甚聰惠”進行思考:你從文中哪裏體會到楊氏子甚聰惠?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然後交流討論,引導學生抓住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來理解,而後緊抓“應聲答曰”體會楊氏子的聰惠,比較“孔雀是君家禽”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來感受楊氏子回答之妙,也較快地體會出了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出了應有的禮貌。最後,引導學生讀出對楊氏子喜愛的感受,讀出古文的韻味,把課文讀美。

 三、適當引導,感悟學法

在探究交流、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等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四、拓展閱讀,學以致用

最後,在學生學習興致正濃時,拓展《世說新語》中的《陳太丘與友期》,有了這篇文章的學習經驗,再讓學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的妙處,我發現學生再讀古文時確實老練了許多,而且能饒有興趣地去探索語言的魅力,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驚喜,同時也充分說明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2

一、由淺入深,授之以漁

《楊氏之子》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到文言文,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免晦澀難懂,又不好讀,所以在自主性課堂模式中如何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消除學生學習的畏難情緒,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保持着學習興趣,學得主動,學得投入就需要老師巧妙的引導與點撥。

因爲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教學重點。

學生有學習古詩的基礎,他們知道怎樣翻譯古詩,由此,在課的導入中,我從學生們最長遇到地文言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的告訴學生,古文就在我們身邊,就存在我們的“語文園地”。在課堂上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難懂的地方纔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過程中,又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兩個基本方法:“看註釋”和“聯繫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自然,讓學生感覺到這個方法是大家在實踐中得出來的,孩子掌握起來就更容易一些。

要想讀懂文言文,首先要讀通、讀順文言文。所以,我在學習完本課生字後,並沒有馬上進入理解課文的教學中。而是順着生字迴文,讓學生們自主的“讀準字音,讀順句子。”通過學生一遍又一遍的大聲朗讀中,結合自悟與小組交流,加之適時引導。學生們慢慢喜歡上了這個讀不太懂的小古文。

二、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幫助學生背誦階段,因爲觀看了於永正老師講授這一課的視頻,最近一直在看他的書,感悟頗多!我仿照於老師的方法,我先背會課文,並加上動作和表情,此舉看似隨意,卻營造了一個古文的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背的慾望。有了“興趣”這個最好的老師,在接下來的“理解文意”階段,學生們學的更帶勁了。而且,在“理解文意”之後的“熟讀成誦”這一環節,我又精心設計了《楊氏之子》一個“演一演”這個環節學生興趣高昂!對於大多數學生,到了“熟讀成誦”這一環節,應該是可以把這篇文言文背下來了。

課上我的的評價方式,也富有濃厚的文言文味兒,如:“翟氏之子,甚聰惠!”“誰與楊氏之子一樣聰惠?”等,都能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營造了靈動的課堂氛圍。

三、拓展寫話

文言文的語言精煉,孩子們已經發現這個顯著特點,本課55個字。卻刻畫一個思維敏捷、語言機智、熱情大方、彬彬有禮的楊氏子!爲了讓學生更好理解本課“語言的妙處”我特意設置了一項作業。

楊氏之子故事新編,並進行了詳細的指導。讓我拭目以待孩子們精彩的文字吧!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3

作爲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我設計本課的初衷是想爲我們的課題研究提供一個範例,做一個教材二次開發的嘗試。上完這節課,自我感覺還是不錯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誦讀是走進文本的最佳途徑。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學習古文,學生普遍感到很新鮮。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麼呢?我首先在備課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閱了許多資料,如原版的《世說新語》《古代漢語》,並結合本班學生的特點,編寫了一份具體詳細的教學預案。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讓同學們讀古文,一遍遍地讀,一遍遍地指導;各種形式地讀,各種形式地評,讓學生自己去找讀古文的感覺。只要文言語感有了,至於停頓呀、節奏呀這些外在的技巧性的東西就不言自明瞭。

二、教方法比教知識更重要。

小學高年級學習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穿越時空隧道,走近歷史先賢,在閱讀與思考中汲取古代優秀文化的精髓。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這堂課上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創編故事、拓展閱讀等環節都加大了難度,各個環節都很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目的就是不僅要教他們讀懂課文,更是要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

三、用好教材,合理開發教材

從使用教材的角度來看,本節課對教材的使用還是比較合理和充分的。從課文、註釋、插圖到課後習題,都很好地助力了課堂教學,也爲孩子們打開了學習古文的一扇窗。創編故事環節,雖算不上是對教學的二次開發,但卻用活、用實了教材,既是對課文閱讀的有效補充,也落實了課標中要求的“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節選自《世說新語》中的其他兩篇小故事是拓展延伸的教育環節,目的就是讓孩子們用策略、用方法,激發閱讀的興趣,開啓閱讀經典的大門,是對教材的有力補充。

回想着課堂上孩子們興奮的笑臉,爭先恐後舉起的小手,妙語連珠的回答……這一刻,我明白了:其實藉助本篇教材爲孩子們學習文言文做一個好的示範和引領,讓孩子們愛上閱讀古代經典不就是我的目的嗎?

不過,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1.學生的參與率還有待提高。每次的課堂教學似乎都只屬於一部分人,還有少數學生一直遊離於課堂之外,無法讓他們專心聽講,這真是老師心中永遠的痛。

2.在創編故事的時候,留給學生的時間較緊。一看學生靜默的時間有點長,就下意識地去催促。表面上看,好像是擔心學生寫作有困難,實質上是對自己把控課堂能力的不自信。

當我們心中只有純粹的教學,眼裏只有學生的發展時,教材就會用活,課堂就會生花。正如曹培英說的:只要學生真正在讀、在想、在寫、在活動,又怎麼會耽誤教學時間呢?

教學即是研究,研究更是爲了教學。化用《禮記》中的一句話來說:“教研相長也。”其此之謂乎?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4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文章行文簡潔,不足百字,內容淺顯,語言幽默,故事風趣睿智。對於小學生來說,孩子們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節課教學,以情趣爲重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以讀爲主線,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通過品讀課文,體會語言魅力。本節課教學目標確定爲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圍繞這個目標,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體會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處”定爲教學重難點,教學時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反覆朗讀感悟趣味

學習文言文,讀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文的魅力。所以,在教學這節課時,從誦讀古代名言佳句入手,引導學生在不經意間走近文本,讓他們感覺古文並不遙遠、陌生,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在學生讀着古文走進課文的時候,我沒有把讀懂當作唯一的環節貫穿到底,而是分爲“一讀(讀正確)——二讀(讀通順,讀好停頓)落實在初讀環節——三讀(品味語言)——四讀(感悟巧妙)落實在細讀環節”四個環節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學習,讀的方式多樣,個別讀,挑戰讀,示範讀,男女生讀,師生讀等,不僅降低了學習難度,而且使教學始終處於移步換景的過程中,有效避免了學生學習中出現思維疲勞的現象,感受到“學習古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二、以讀促悟,探究生趣

細讀課文發現,字裏行間無處不在表現着楊氏之子的聰慧,教養、禮貌。因此爲在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抓住你覺得楊氏之子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然後交流討論。學生馬上找到了三個地方:

1、“甚聰惠”直接點出楊氏之子非常聰明有智慧;

2、“爲設果”,客人來了,趕緊拿出水果招待,懂得待客之道,很熱情;

3、語言巧妙,也拿姓氏做文章,把孔君平尊稱爲“夫子”,在“孔雀是夫子家禽”前加上“未聞”兩字,語氣婉轉而又不失教養。學生體會準確。我想此時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在學習交流中相機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來理解,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巧妙,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有楊梅想到姓楊,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體會楊氏子的言下之意是如果您認爲楊梅是我家的水果,那麼孔雀就是您家的鳥。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那麼楊梅也不是我家的水果。通過師生讀句子,比較“孔雀是君家禽”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來感受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出了應有的禮貌。爲了讓學生讀好這兩句對話,我設計了“說說你覺得楊氏子會怎樣應聲答?”學生回答:“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地、飛快地、大聲地、自信地、機靈地;微笑着,眼睛咕嚕一轉,淘氣可愛地……“,接着我和學生進行對話,進一步走進文本,學生很快地投入進去,感受到楊氏之子思維的機智,敏捷,讀出了對楊氏子喜歡的感受。我想,這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

三、拓展延伸激活思維

語文教學不能侷限於教材,這樣學生的學習沒有深度,沒有思維的拓展,拓展課文內容,甚至延伸至課外閱讀,則是語文教學的語文觀的體現。本課的教學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拓展環節,在學對話時,我創設了情景,用“李”“黃”等姓氏來替換孔,如,李君平說:“此是君家樹。”讓學生模仿應答,訓練他們的思維。這一環節,學生髮言積極,對答如流,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也培養了學生對古文的濃厚興趣。爲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學完課文設置了一個語言練習:孔君平聽完楊氏子的話會怎麼想,怎麼說呢?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學生的回答不乏有讚美之聲,驚詫之態,楊氏之子的聰慧不得不令人佩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後拓展課外閱讀,引導學生回憶今天學習古文的方法,自讀《世說新語》的小故事,激發他們讀懂其它古文的興趣。

四、感悟學法,學以致用

讀懂課文是教學的重點,先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句子意思,一些難懂的地方纔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過程中,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看註釋,查工具書,查資料,聯繫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自然,讓學生感覺到這個方法是大家在實踐中得出來的,掌握起來就更容易一些。學完課文引導總結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讀,讀通課文—譯,翻譯意思—悟,感悟人物形象—誦,背誦課文。相信有了理解句子的方法,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學生在今後文言文的學習中一定能夠學以致用,並且逐步產生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教完本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由於時間關係,有些環節也做了調整和放棄,如講故事,另外沒有注重到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果讓學生用文言文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孩子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許會更感興趣。

2、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其實,這也是教師個人語言的欠缺所致。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不斷學習,不斷提高。

感謝各位聆聽,還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多提出寶貴的意見,以便於提高今後的課堂教學水平。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5

“平實、樸實、紮實”是我追求的語文課堂,“潛心會文、情滿課堂”是我追求的教學境界,“喜歡語文,獲得發展”是我所教的學生需要達到的理想境界。《楊氏之子》這節課就是我在新課標、新理念的指導下利用學案完成得比較成功的一節課。通過實踐,本課體現新課改導學精神。

《楊氏之子》是一篇行文簡潔,不足百字的古文,卻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學生認知的一個全新領域。對於 老師該怎樣教和學生該如何學,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針對學生初次學習古文,再加上古文的艱澀難懂,我是這樣組織課堂教學的:

首先,合理出示學案導學來確定教學目標:1、會讀“爲設果”、“應聲答曰”等難讀的詞語,會寫“惠”、“禽”等生字。2、讀通句子,理解意思,會有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初步掌握文言文學習的方法。

其次,精心組織課堂結構,善於利用學案導學儘可能地兼顧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課堂結構如下:

1、談話導入新課。針對孩子愛看書的習慣,設計“談談最近你在看什麼書”的小問題,和學生親切交流後,推薦《世說新語》一書,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然後告訴孩子什麼是文言文,給予孩子對文言文的初步認識。最後引出本課的學習,揭示課題,讀一讀。說一說課題的意思。特別是強調“子”在古代是指兒女,泛着孩子,感受文言文和現代文在詞語精煉程度上的區別。

2、學生自由讀文,讀準字音。特別強調“爲設果”、“應聲答曰”等詞語的讀音,然後請孩子完整地讀課文,鞏固字音。

3、教師範讀,強調古文在朗讀時的節奏感,通過孩子自己劃一劃停頓的節奏,增強孩子對句子節奏感的認識。然後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讀課文,讀出句子的味道。

4、學生交流朗讀:先自由練讀,然後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句多讀幾遍,並把句子的意思說給同桌聽。交流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逐詞逐句的進行解釋,並連起來翻譯成現代漢語。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反過頭來朗讀句子,使學生能較好地讀好文中的停頓,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5、通讀全文,讀出文言文特有的味道。

6、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7、小結時,鞏固孩子在學習本篇文言文的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等。最後以“下節課再來好好品味文言文的語言魅力”解釋課文的學習。

8、學以致用,完成語文課堂作業本里的2、3兩題。鞏固本節課的一些知識點,保證課堂8分鐘的作業時間,讓孩子們在運用的`過程中再次回顧知識。

縱觀一堂課,課堂結構緊湊,教學目標設計合理,帶領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而能達到目標,挺不容易。學生在一節課自始至終熱情很高,氣氛活躍,師生雙邊活動較融洽等,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整節課,學生既有嘗試練習的新奇,又有自主思考的快樂,還有從教師

講解中收穫新知的驚訝。他們良好的學習狀態帶給我的是一種叫幸福的體驗。而課堂中有些環節教師抓得過緊,如“句子該如何停頓”這個問題的處理上,扶的太多,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剝奪了學生探究問題的權利,則是本節課的失敗之處。選擇每一句話來說說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通句子,教師對重點字詞做適當的點撥,這一環節充分尊重孩子學習的主體性,以學生的自悟自讀爲基礎,使學生增強了對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但是每一句子逐一講解,有點“平均主義”,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展開豐富的想象,趣味性不夠。時間安排有點前鬆後緊,作業時間比較緊張,實爲遺憾之極。在教導朗讀時,我做的還欠到位。過分重視停頓,而忽視句子本身的連貫性,反而失去韻味。

教學這門藝術,真是學之不盡,更重要的是運用、反思再運用。教學完這篇文章後,我找到了一些教學文言文的方法。雖然粗淺,但對於今後的教學,很有幫助。在以後的教學道路中,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斷“充電”,不斷反思,使自己成爲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6

《楊氏之子》是五年級下冊第三組的,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楊氏之子》一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戶九歲男孩機智聰慧地應對別人的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絕。

本文是孩子們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引領孩子走進課文裏,我重點引導學生通過由淺入深地讀,把文言文讀準、讀順、讀懂、讀好。

1.初讀。讓學生讀通課文、讀準字音。通過指名讀,檢查學生生字及節奏。通過範讀,讓學生找準節奏,再進行練讀,最後全班齊讀。

2.理解讀。讓學生藉助註釋、聯繫上下文等方法,瞭解句意,進行小組學習,合作探究。在全班彙報交流中,特別提醒注意“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句中的“家”是孔君平家,“禽”指鳥,與現在的“家禽”意思不同。

3.體會讀。讓學生思考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處?通過引導,讓學生體會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既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對方的姓氏上做,又沒直接否定孔君平的說法;既表達了應有的禮貌,又讓孔君平無言以對。學生心中無不佩服此“子”,再讀全文,其佩服、誇讚的語氣由此水到渠成。

不足之處在於,在體會“妙”在何處時,自己過於着急,說得過多,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不利於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下次要注意。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7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楊氏之子》一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戶九歲男孩機智聰慧地應對別人的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絕。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把重難點放在讀順課文,結合註釋理解句意上。爲了完成本課教學目標,第一步,我先談話導入後相機出示課題並解題,第二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讓學生感知讀古文的語感,畫出停頓,然後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第三步,藉助課件,引導學生逐步瞭解課文意思。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楊氏之子九歲,甚聰慧。”這句話,讓學生說說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楊氏之子的聰慧?引導學生去文中感受楊氏之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楊氏之子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難道楊梅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我想,學生在領會文章的妙處時,也一定能激發他們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

在學完課文後,我創設了一個練習情景,用“不要踩草坪”來進行拓展延伸,訓練他們的思維,使學生學以致用,也培養了學生對古文的濃厚興趣。

不過,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1、調控學生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每次的課堂教學似乎都只屬於一部分人,還有少數學生一直遊離於課堂之外,無法讓他們進入課堂互動,這真是老師心中永遠的痛。

2、在語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對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我的反饋還不夠全面。其實,這也是教師個人文學修養的欠缺所致。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對於優點我會繼續發揮,對於不足,我會積極地改正。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8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上這一課之前,我一直在研究教參,查閱了資料,思考該如何上好這一課,畢竟這是孩子們初次學習古文,他們普遍感到很新鮮,如果我能上好這一課,這有助於孩子們日後學習古文能有一個較好的心態。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一種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麼呢?有幸的是,在3月22日參加“名師大課堂”聽了於永正老師上了一次這一課,讓我有了一個大致的概念:主抓兩個方面,1、學生的朗讀,必須讀出古文的韻味,在讀當中解決不懂的字句;2、根據自己的理解編故事,在編故事的過程中體會語言的趣味性及文章的教育性。抓住這兩個方面軍,我重新組織了一下自己的教案。

爲了降低難度,我讓孩子們學習之前做好預習工作,指導孩子們先弄清古文與現代文最大的一個不同點——文言文是單音節詞爲主,現代文是以雙音節詞。爲此,我給舉了一個例子:我們平時說“祖父”就是爺爺,是一個人,在古時候是指爺爺和父親兩個人。還有“妻子”一詞,現在是指一個人,但在古時候就是指夫人和孩子。而在這篇古文中,也有許多這種詞語,如“未”、“聞”、“示”等。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給孩子們範讀,讓孩子們在聽的過程中,找出老師讀古文時與讀現代的文章有什麼不同。在第二次範讀時,我配以動作,讓孩子們邊看我做的動作聽我的範讀,邊想象發生了一件什麼事。聽完後讓孩子們學着我讀的方法,把文章讀出來,領悟讀古文與讀現代文的不同。然後進行第三次範讀,讓孩子們明確我在讀古文時在語句中停頓的位置,並讓孩子們在文中劃出來。再讓孩子們去讀,邊讀邊解決文中的單音詞的含義。然後讓孩子們出來與我一起進行文章的演譯,或讓孩子們自己進行演譯,孩子們學習的興致高漲,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文章所描寫的故事情節。

接下來我通過讓孩子們重回當時情境,把這天在楊家所發生的故事記錄在稿紙上,孩子們一邊寫,我一邊把孩子們寫得好的句子讀出來,讓大家一起來品味、評價與學習,以此來引導孩子們深入理解課文,挖掘“楊氏之子”這個人物特點。

教完這篇課文後,我找到了一些教學文言文的方法。在這一次的學習與運用當中,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於老師狀似簡單的教學方法,運用起來真的不容易,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自己做得最不好的就是在引導學生感悟與深入理解的過程中,難以把握那個度,深度不夠,孩子們難以理解,深度太過,孩子們收穫不大也浪費時間,教學這門藝術,真是學之不盡,更重要的是運用、反思再運用。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9

品味對話,領會“聰慧”。

課文主要表現楊氏之子的“聰惠”。教學時,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體現楊氏子聰明的關鍵語句,重點品讀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然後彙報討論楊氏聰惠之處:一是能聽出孔君平的“話中話”,孔是拿他的姓開玩笑的。二是反應快,對方話音未落,他就反應過來,“應聲答曰”,予以“回敬”。三是“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開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四是有禮有節。我出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有禮貌。此時,爲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我設置了一個語言練習:楊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個什麼詞形容?學生馬上說出了“無懈可擊、天衣無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楊氏之子的“聰慧”,躍然紙上。

狠抓朗讀,讀出韻味。

這篇小古文,字數不多,教學中,我狠抓朗讀,讓學生讀出韻味。我先讓學生端正朗讀態度,我引用了名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重視讀的重要性;接着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自讀自悟,讀準字音,讀順句子。然後總結出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並由教師範讀,並重點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兒曰”和第五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兩個難讀地方進行指導朗讀,然後引導學生自己劃分文章的節奏,學生一邊讀,一邊劃,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這樣學生讀得有點韻味了。

不足之處

反思整個課堂,還有一些遺憾:

在教會學生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機智巧妙之後,學生從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分別是:“爲設果” “果有楊梅” “夫子”。此時我沒有加以拓展,設計讓學生改改草坪的提示語,體現語言的藝術的環節,這樣的話題離學生生活很近,孩子會充滿興趣。

改進措施

在以後的教學中,學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過程中,要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個基本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看插圖、多讀,然後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10

初次看到課文《楊氏之子》,因爲是古文,雖短,但我的反應是不會教。這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古文,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古文。面對這第一次,該讓孩子學到什麼?該怎樣教學,我頗費了一番功夫。首先,在備課上,我查閱了許多資料,最終成爲比較完整實用的教學設計。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我以“教學生學會並且會學”爲本,努力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並且培養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另外,在實際操作中,我覺得有兩處教學很有成效。首先,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初讀課文沒有讀出古文味,語速過快,停頓不準確。於是我採取範讀、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使孩子們饒有興趣地讀了一遍又一遍。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其次,當學生理解了文意,深入體會本文語言精妙時,我拋出本文的中心問題:楊氏子的應答妙在何處?沒想到孩子們都讀出了一妙所在:楊氏子也巧用姓氏作答。當我拿出比較句子的方法。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學生很快體會出楊氏子語言的婉轉,禮貌。

學完此文,我慶幸學到了一些教學文言文的方法。雖然粗淺,還在探索階段,但對於自己今後的教學,還是有很大裨益。我相信,再次進行文言文教學,我就能掌握一定的規律,沿用一些較好的教學措施,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11

教學了《楊氏之子》後,思潮澎湃,久久難以平靜。作爲一篇小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得想方設法上好。

首先,我帶領學生到多媒體教室,播放了《楊氏之子》視頻。不用說,作爲小學生能跨越時空傾聽於老師上課,是莫大的榮幸。既有三維目標的達成,又有身臨其境的緊扣單元主題“語言的藝術”之薰陶,也有“化文字爲表情、動作”的啓示,更有演講、表演才藝的啓迪。

我讓學生充分各抒己見,展示學了《楊氏之子》後的收穫,也可以提出不懂之處與同學交流。同時,在此過程中,有機調動學生多種感覺器官參與學習,且讀且背,且演且舞。有學生的獨立展示,有師生互動的場景,也有學生衆說紛紜的情景。如一位學生認爲孔君平是趁着楊氏之子的父親不在時去爲難的,至於事實如何我們暫且不談及,關鍵是學生提出了問題,這比解決無數個別人設計好的問題重要得多,因爲這個問題至少開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理應視爲創新思維的端倪,可謂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奇葩。

我認爲要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不像現代文的有感情朗讀。古文要讀好,首先當然要理解意思,這是孩子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達到的。那麼這可以放手讓孩子操作。在此基礎上,學習適時停頓朗讀。此時,學生沒有讀出古文味,讀得一字一停,什麼也不像。於是我範讀,學生練讀,就這樣整整讀了半節課,孩子還饒有興趣。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夠了,我拋出本文的中心問題:讀了文章,楊氏之子應答如何?沒想到孩子們都讀出了一妙所在:楊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

然而二妙“未聞”之語氣婉轉卻鮮爲人知。我想: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再讀,可惜還是沒有答案。於是,我只得拿出比較句子的方法。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這樣讀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語境中。我們先讀了這似乎相同的兩句,解釋了意思,然後我讓他們演一演,學生當楊氏之子,我當孔君平,對讀,再換着讀,從讀中發覺有人已意會。我不挑明,也不讓他把答案說了,因爲還有許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讓那似乎意會之人演楊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語境中對讀,果然許多孩子明白了“未聞”之妙用。我沒有及時揭穿,而是讓他們小組內再讀讀楊氏之子的應答。不一會我沒講明他們已然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12

《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楊氏之子》一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戶九歲男孩機智聰慧地應對別人的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絕。 這篇文章是孩子們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這樣編排,目的有三: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學習本文首先應重點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特別要注意停頓的恰當。其次,文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這是故事中的重點部分。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這回答巧妙在哪裏呢?要通過反覆地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因爲他要承認孔雀是他家的鳥,他說的話才立得住腳。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13

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還真有點難。初讀以後,很多孩子都雲裏霧裏的。特別是對“此乃君家果”,“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的理解成了難點。讀了好幾次後,全班只有黃聖輝一個人領悟了。其實這也是我預料到了的。因此在教這類課文的時候,有些知識也需要直接告訴:比如,文言文的文體特點。同時老師的引導就顯得特別重要。百變不離其宗,老師的引導也是建立在讀的基礎上的。學生只有讀對了讀順了,文章的含義也許就顯山露水了。

古文要讀好,首先當然要理解意思,這是孩子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達到的。那麼這可以放手讓孩子操作。在此基礎上,學習適時停頓朗讀。此時,學生沒有讀出古文味,讀得一字一停,什麼也不像。於是我範讀,學生練讀,就這樣整整讀了半節課,孩子還饒有興趣。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夠了,我拋出本文的中心問題:讀了文章,楊氏之子應答如何?沒想到孩子們都讀出了一妙所在:楊柳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聞”之語氣婉轉卻鮮爲人知。我想:讀書百遍,其意自現。

再讀,可惜還是沒有答案。於是,我只得拿出比較句子的方法。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這樣讀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語境中。我們先讀了這似乎相同的兩句,解釋了意思,然後我讓他們演一演,學生當楊氏之子,我當孔君平,對讀,再換着讀,從讀中發覺有人已意會。我不挑明,也不讓他把答案說了,因爲還有許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讓那似乎意會之人演楊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語境中對讀,果然許多孩子明白了“未聞”之妙用。我沒有及時揭穿,而是讓他們小組內再讀讀楊氏之子的應答。不一會我沒講明他們已然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

在學生興趣正濃時,我拓展了《世說新語》中《謝太傅篇》與《徐孺子篇》兩個小故事。收到了良好效果,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14

《楊氏之子》是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本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1.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理解古文的意思,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2.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參考註釋,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楊氏之子的聰穎機智。

總體來說,這節課遺憾挺多的,首先,課件做的不充分,在頁面呈現時出現了許多低級錯誤,比如錯別字,翻譯不順等,這是講課最忌諱的,因爲錯誤可能會誤導學生。第二就是關於課文的朗讀方面,沒有引導學生讀課文,而是有點把重點放在了後面的綜合性學習,使得整堂課有些頭重腳輕。

在今後的教學和學習中,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讀課文,只有把感情讀出來,纔是真正的理解課文,理解思想。在教學實施之前,一定要好好備課,做好課件,安排好課堂流程。學會以學生爲中心,把時間儘量的放給學生,在把握自己設計的同時跟着學生的思路走。在教學任務基本完成以後,一定要注意及時複習,最好能當堂掌握。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15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對於這樣的文章,相信學生理解起來應該有一定的難度,即便是在課前預習階段,學生讀起來也很難,因爲它不同於我們普通的現代文,文言文需要指導學生的朗讀,需要指導學生的斷句,需要指導學生的背誦。我能感覺得到,教師執教時,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比較充分,讓學根據上下文來理解詞語,這和我們課標相吻合。

趙主任的點評讓我們耳目一新。他從學生的書寫出發,點評了王老師的課程,並且給出了一些教生字的方法。

我個人的看法:類似於這樣簡短的文言文,學生在充分預習的情況下,教師指導朗讀之後,考慮是不是可以用一節課的時間來完成教學目標,壓縮課堂時間,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譯,讓學在學習中體會文章的意思。但是個別字的意思需要重點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