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真的那麼危險嗎?

中國青年報     2001-04-25     桂傑 

 

    11歲的曉冰最近很難過,因爲她的父親母親不讓她自己上網,她和父母爲此爭執了好幾次。曉冰的父親是位大學教師,已經有4年“網齡”。他說,我不是一個思想僵化的人,孩子上網還是我引導的,但網絡太複雜了,鼠標一點,不知道蹦出來啥。 

    在生活中,這樣的家長有許多,他們一方面承認網絡的魅力所在,一方面卻又害怕網絡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寧願孩子不上網。 

    人們對於是否應該給孩子上網自主權的問題一直爭執不下。持反對意見的人理由有一大堆,簡單歸納起來有:上網影響孩子學習;網上的暴力色情內容,會對孩子身心造成不良影響;孩子對網絡的依賴會影響孩子對生活、學習、生存等基本生存技能的掌握,變得性情孤僻,在人際交往方面有障礙;經常上網的孩子視力容易近視,更容易肥胖;另外,還容易暴露真實身份,留下家庭電話號碼和地址,泄露家庭隱私,一些少女還遭遇桃色網絡陷井。 

    然而,上網的孩子和不上網的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差異?網絡真的那麼危險嗎? 

    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專家公佈的2000年青少年互聯網狀況及影響的報告中,通過對北京、上海等五大城市部分青少年的調查,所得出的數據,再次把這個問題提出來。有關專家態度十分審慎,“本項調查對於‘網絡使用減少了人際交流’的'結論持保留態度”。這個說法使得發佈會現場的有關人士感到震驚。有人認爲,這個結論很有可能推翻以往人們對於青少年上網的一些既定看法。 

    調查報告給出了4組數據,有50%到70%的青少年用戶自述其交往沒有變化;在有變化的用戶當中,關於“有相同愛好的人”,增加交往的比例爲40%,大大高於減少交往的比例,減少交往的用戶爲6%;在有變化的上網青少年中,關於同學和朋友的交往,增加交往的比例29%,也遠高於減少交往的比例6%;此外,在有變化的上網青少年當中,與父母的交往,增加交往的比例爲16%,也高於減少交往的9%。 

    也就是說,在有變化的上網學生中,更多的是增加了與“相同愛好的人”的交往,其次是增加了朋友或同學的交往,再次是與父母的交往。 

    調查報告稱,在與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以及使用電話的時間上,用戶和非用戶都沒有區別。但專家之所以持保留態度,是因爲,也許網絡使用還未大規模改變用戶的人際交流,畢竟使用網絡的時間有限,進一步的結論有待以後的研究數據進行證實。 

    此外,該調查報告還得出了以下一些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從幾方面表明,上網的孩子與不上網的孩子沒有特別大的差異。 

    一、互聯網使用基本上不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用戶與非用戶在學習成績、是否擔任社會工作、做作業時間長短、上特長班課外學習時間長短等方面沒有明顯差異。但是用戶比非用戶更有學習壓力。 

    二、上網的青少年與不上網的青少年在體育活動時間上沒有顯著不同。72.5%的用戶說體育鍛煉與上網前一樣,14.8%的用戶減少了體育活動時間,但同時也有12.7%的用戶說增加了體育活動的時間。但在睡眠上二者卻有顯著的差異,那就是上網的孩子比不上網的孩子睡得時間短。 

    三、在與大衆媒體接觸時間方面,上網和不上網的孩子接觸時間最長的均是電視、課外書和錄音帶,二者差異不大。60%的用戶認爲互聯網的使用沒有改變他們接觸大衆媒體的時間,但也有30%的用戶說減少了看電視、報紙、雜誌和聽廣播的時間,還有12%的用戶說,他們增加了閱讀書籍的時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媒介與青少年領域學者卜衛是青少年調查項目的課題負責人,她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指出,網絡這種新媒介一出現,很多成年人覺得這對孩子來說簡直是洪水猛獸。其實,20世紀以來,任何一種媒介的出現,人們在最初的時候都有同樣的擔憂。比如,20年代的電影,到後來的流行音樂、電子遊戲機,每一樣新媒介出來人們總會有這樣和那樣的擔心。擔心的焦點不外乎暴力、色情、頹廢等等。 

    大人不讓孩子上網,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理由。但是即便他們不上網,也照樣可以從其他的渠道獲得這種信息。 

    卜衛還認爲,互聯網對於不同的孩子影響是不一樣的,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那些家庭不和,社會關係不好的孩子容易接觸暴力,而且接觸之後更容易受到影響。那麼這樣的孩子上網出了一些問題,其實責任不應該都歸咎於網絡。 

    也有學者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爲,孩子上網出問題不能都怪網絡,但網絡的特殊性確實存在,並且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目前,學校對於孩子上網的安全教育很弱,加上孩子本身的防範能力和辨別能力都不強,所以不管怎麼樣,他們依舊不支持孩子過早上網,認爲孩子上網還是應該有年齡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