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全部教學反思 (八年級下冊)

 

八年級語文下冊全部教學反思 (八年級下冊)

八年級語文下冊全部教學反思

《旅鼠之謎》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運用記敘的框架,藉助對話來介紹科學知識”的科學小品,主要談了北極旅鼠身上的幾大奧祕。北極旅鼠和一般的老鼠沒有多大差別,“但人們研究了好幾個世紀,卻始終解不開它們的奧祕”。或許是自然正用一隻無形的手控制着這一切,本文揭示出自然的奧妙無窮。由此我們也真正體會到《敬畏自然》中所論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無與倫比的”一句的深意。文章的意義不止於此,旅鼠保持種羣數量的方式也給我們人類敲響了警鐘:“如果人類也毫無節制地繁衍下去,也許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學習這篇文章,一要引導學生比較本文與一般說明文在寫法上的不同,二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求知慾和探究學習的慾望。三要與其他課文相參照,把各部分內容串聯起來作全面深入的理解,達到融會貫通。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本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距很遠,他們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表現出一定的難度,但同時在對於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還是比較容易的。所以,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適當在文章的寫作背景上多介紹一些,並注重對學生感情的引導,以此爲突破口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問題探究”和“暢所欲言”兩個環節中,欣喜的感覺盈滿心間。真的沒想到,在我眼裏一向缺乏自主閱讀體驗的學生,一旦給他們機會喚醒與文本主動對話的慾望,他們的表現是多麼出色!當學生的問題一個個報出時,我看到了提問題同學的驕傲和尚未習慣於“發問”的那部分學生臉上的驚羨!當問題報完,請學生自主探尋問題答案時,大部分學生興趣濃厚,發自內心地開始探究起來。那一刻,我在課堂中,彷彿聽到了田間禾苗在陽光下生長的聲音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總體來說,本課的設計及實踐本人認爲還是可以的,因爲縱觀魯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篇幅較長,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住學生。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本人思量了許久,後來本人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讓學生對事例自行剖析,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這樣,就實現了難文淺教,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加上關於文章的線索之爭是學生自發的,他們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和解答後的收穫可以從恍然大悟的感嘆聲中聽出,這正是本人所追求的

 

《喂---出來》教學反思 

《對學生了解不夠,對教材理解不透

    如:第一次試上《喂-出來》,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作者星新-敘述一個什麼故事?我這樣做是出於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希望能讓每個層次學生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但我沒有意識到新教材的閱讀提示已經概括故事內容。學生又很認真地做了預習,以至低估了學生的最起碼的閱讀能力。如此簡單既沒有新意又缺乏挑戰的問題,他們是不屑於回答的,場面一度冷靜。還好有一位學生見我如此尷尬,站起來非常流利的讀了一遍提示內容。下面學生髮出“嘿嘿”地笑聲,眼睛不時瞄我幾眼,更多的學生在翻看課文,一幅百無聊賴的樣子,這笑聲眼神裏一部分包含着對這位愛表現的學生可愛之處的善意的揶揄,但更多的是對我提出如此幼稚的問題的嘲諷。出師就不利,信心一落千丈,最後草草收場。這正是我沒有從學生入手,沒有充分了解學生需要的基礎上去解讀文本,設計的問題只是一廂情願,這樣胡亂地生搬硬套,以爲拋出一個問題,學生能回答出來就是平等了,就是互動了,真是荒唐之極。

 

《醉翁亭記》教學反思 

   課前作業導學,既能節省課時,增大課堂的容量,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合作互助精神。讓學生既能體驗自已學習成功的快樂,又能品嚐幫助別人的喜悅。而且整個教學活動都是在師生互動中進行,可使師生關係變得十分融洽,讓師生在課堂中融爲一體,在比較輕鬆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 

   《岳陽樓記》是傑作。它寓情於景、景中見情,散中有整,整中有散,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同時,那憂人爲先、樂己在後的豪邁胸襟,尤其值得我們仔細玩味,認真借鑑。但作者范仲淹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畢竟離不開封建社會的宰相加狀元,他所憧憬的只能是封建地主的王國樂土,尤其是文章中“則憂其君”,更集中體現了封建社會的“國與君”的統一-所謂“忠”。教學這篇文章,可抓住這句話,講清它的積極面和消極面,來培養學生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文言文的主題思想,也包括其藝術構思和創作風格,應根據情況作出一分爲二的分析,因爲既然是文章,就離不開思想。如果輕視和忽視《岳陽樓記》的消極面,顯然是不妥的。在實施教學中,具體可結合時代背景,在闡述清積極面同時,引導學生在理解怎樣面對挫折的問題上,來理解其消極面:怎樣面對現實中的困難?我們對困難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理解:“則憂其君”的“君”含義是什麼?君與國是什麼關係?“君”與“民”是什麼關係?封建社會中這幾個概念與現代社會是否相適應?由此引導學生對其消極面進行反思。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在寫景散文教學中,梗 好地引導學生欣賞文中優美的景物描寫?如果更好地引導學生品作者寄託在景物當中的情?這是許多教師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在很多教學案例中往往會設計這問題來切入文本:“你喜歡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寫?爲什麼?”“請找出體現作者感情的句子,並仔細品味。”我認爲這樣引導學生去品散文中的景與情,還不能夠使學生真正地入景入情,還只是停留在比較抽象的層面上來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小石潭記》時,我就做了以下嘗試:選準突破口,帶領學生進入小石潭的景,體會作者的感情。

一、以“畫”爲突破口,帶領學生領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詩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柳宗元的遊記散文《小石潭記》同樣是一幅極美的畫。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個環節“畫小石潭”,讓學生展開想像,畫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學生爲了要畫好小石潭,就必須深入閱讀譚文,以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構思畫面。這樣一來,既能提高學生主動品味課文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真正地走進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評畫”的教學環節,學生一定要引用課文的原句,來評析每一幅畫的優點與不足。這樣,在評畫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句子的理解,一個幽靜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漸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展現在學生的心中。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個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樂”爲突破口,引導學生體會柳宗的情。

《小石潭記》不僅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美靜秒的景溝,還抒發了作者貶官後孤憂憤之情。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就以一首古箏樂曲爲突破口,讓學生在音樂中思考:這段樂曲能爲課文朗誦配樂嗎?因此,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就得結合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評:這段樂曲表現怎樣的感情?它與課文思想內容相吻合嗎?它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嗎?在這裏,音樂成爲了一個媒介,在時緩時疾的古箏樂曲聲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獨的身影,觸摸感受到了作者悲涼憤懣的心情。音樂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離,引導學生走進文中創設的情境,與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鳴。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以“畫”和“音樂賞析”作爲突破口,力圖給學生營造讀出個人體驗和感情的環境,給學生自由展示的空間,以達到景在畫中現,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於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才能讓散文教學更活,更美,更精采。

 

 《綜合性學習--科海泛舟》教學反思 

1.運用分層評價的方式。學生在小組學習活動階段主要由學習小組成員相互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小組長評價;學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階段主要由教師評價和學生推舉代表來進行評價。

2.運用分項評價的方式。可以分別對蒐集查閱資料、口語交際、寫作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可以發現學生語文基本素質的強弱,以便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取長補短,重點加強。

3.既關注過程也關注結果。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積極態度、行爲表現尤其是情感態度的變化和能力的提高

(自我的縱向比較);評價學生在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評價學生蒐集資料、口語交際、寫作的實

 

  《大雁歸來》的教學反思 

這節課,從教學的出發點上來說,是希望能夠引起同行們對語文教材“思想性”的關注,讓我們的語文課有語文課該有的“本色”,有語文課該有的“深度”,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積極、和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如何正確、深入,也不管這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有多麼嚴謹有序,從最終的課堂呈現來看,教學效果卻很不盡人意,最爲明顯的一個表現是“溫度”不夠,課堂氣氛比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觀因素造成的評分偏低,如有些專家評委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有不同看法、絕大多數羣衆評委更看重課堂氣氛的熱熱鬧鬧等等,但客觀原因畢竟不是最主要的,更應該反思的還是主觀上的不足。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後記 

    本課的學習側重於練習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概括能力。所以課堂多采用提問或讓學生自己提問題的方式來進行。因爲學生課前準備充分,閱讀較好,並且對環保問題較爲關注,所以整個課堂氣氛較爲活躍。

    不足之處在於:學生的能力差異較爲顯著,而課堂時間有限,不能使所有學生得到練習,今後的課堂學習將會在這一方面加強。課外拓展延伸設計較好,學生課後完成興趣及質量較高,類似的課以後應加強學生學習興趣

 

綜合性學習《尋覓春天的蹤跡》教學後記 

我是根據時令而設計的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致力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活動過程設計細緻,留有較大的活動空間:選題1、2項內容可任選,第3項必做,突出了在實際體驗、藝術欣賞中的創造性發揮。成果的呈現方式注重多元化;課內活動將記錄--展示--創造與活動選題的三項內容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實際觀察體驗和總結交流中,從感性到理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和提高.。我注重了學生的探究性和創新意識;注重在實際觀察、記錄的體驗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注意了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

 

《敬畏自然》教後反思 

    我在教這篇課文時主要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一是思考作者的觀點,並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說法還可以商榷,可以引導學生思辨、質疑。二是作者的語言。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着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摩。另外,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

    爲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本課的教法我充分考慮學習的主體,即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一般只有20分鐘左右,如果較長時間不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所以教學的第一點就是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並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學之初採用情景導入法,先讓學生看《自然災害》的視頻資料,看後讓學生談感受,這種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我又根據教學內容,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我採用情景激勵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較法及引導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採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由於使用了恰當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組歌》教學反思 

    這是兩首清麗流暢,極富浪漫與抒情的散文詩,愛與美的主旋律迴盪其間,令人陶醉不已。我抓住這一特點,從文學欣賞的角度安排教學環節:聽讀感知--品讀欣賞--美讀體驗--模仿創造,促使學生在輕鬆愉悅中對課文的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學習創造。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能使學生享受到審美樂趣,受到情感薰陶。教者“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將課堂上大量的時間給予學生去自主地品讀探究,然後讓他們在合作交流中取長補短,分享智慧成果。 

 

  《尋覓春天的蹤跡》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中我注重了學生的探究性和創新意識;注重在實際觀察、記錄的體驗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注意了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活動過程設計細緻而有層次性,活動內容可根據學生實際進行選擇,活動流程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我感覺這是一篇能較好地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的綜合性學習課。

 

巴金《日》教學反思 

    閱讀文學作品,關鍵是要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並創設一種良好寬鬆的學習環境和討論環境,誘發學生對課文的不同理解,並鼓勵他們表達出來,老師在這中間起一種引導和點撥作用,適值巴金老人百歲壽辰之際,引導學生對文學做一點積極的思考、質疑、探究,也算是一份特別的賀禮吧。

 

《海燕》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根據《海燕》的本身特點和語文課的要求。“讀”就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象徵、對比的寫作手法與衆多的修辭格也是朗讀時必須掌握的知識;體會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形象的作用,把握散文詩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雷電頌》教學反思 

  上課時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課外查找資料瞭解作者、課文創作背景、主要人物等,並在學習正文前交流介紹出來。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查找、分析、整理資料的能力,讓學生於課前即對課文產生了較濃厚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又主要採用誦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在不斷的朗讀中感受、領悟人物的內心情感,品味、欣賞文章語言的機巧與犀利。既做到了學習的循序漸進,又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既培養、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又教會了學生邊讀邊思、讀後再思、思後再讀的學習方法。同時,在評價方面還注重了學生互評爲主,輔以老師點撥的評價方法,體現了教學的民主性,營造出了一種輕鬆活潑的教學氛圍。最後的“語文實踐”更是將課內與課外、文字與表演結合了起來,在擴展文字運用、激活想象空間的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

 

《雪》教學反思 

對課堂呈現的反思

   本着以上的理解對文本進行了教學設計,從教學展示的效果看,應該說已經較好地得到了落實,尤其是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讓人高興。文章雖然難,但是因爲起點設得低,大家都覺得有話說,有話想說。隨着和“雪”的對話的逐層深入,應該說絕大部分學生都體驗到了魯迅那在孤獨中嚮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獨中依然奮進的精神。當然,隨着年齡的增長,隨着閱歷的豐富,他們在今後重讀《雪》時會有新的體驗、新的感悟,那正是文學的魅力所在,不是現在一堂課所能夠涵蓋的。

不過,在課堂具體實施的時候,還是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

1、教師激情有所欠缺,整個課堂顯得比較平淡。這絕對是我的硬傷,雖然可以找藉口說是性格原因,但即使“秉性難移”,也不是說就完全“不能移”,我一定要把它作爲必須克服的問題來對待。

 2.對文本的反覆切入還需加強。同一個語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會有不同的收穫,例如你可以從一個句子看出事物特徵,看出作者情感,看出寫作技巧,看出語言風格,看出蘊涵的哲理……但是本堂課對語言的品味太侷限於“雪的特徵”,對魯迅情感的體驗幾乎是直接從“雪的特徵”得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和文本的脫離,這也使得在第三個環節提升到魯迅的精神前的鋪墊不夠到位,材料的出示也相應顯得較爲生硬。雖然對魯迅精神的把握是源自文本,但在課堂呈現時卻顯得有些割裂。如果說本課在課堂設計時關注到了“深度”,但在課堂呈現時卻缺乏一定的“厚度”。

 

  綜合性學習:《獻給母親的歌》教學反思 

本次綜合性活動容易實施,且是學生和家長樂意接受的內容,所以效果較好。同時我對新課程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活動中我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了家庭,學生通過與家長交流,認識到了父母生活的艱辛,瞭解了他們的生活狀況。語文學習與生活相結合,是合理開發課外學習資源的一次有益嘗試。 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了健康成長。很多同學以前在家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生活,現在他們已經開始洗碗、鋪牀、提水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同學在日記中寫着:“以前我以爲父母掙錢供我上學是天經地義的,所以不順心時我就發脾氣,不上學,現在我真正認識到了他們生活的艱辛,我應自己做事,好好學習,不讓他們再爲我操心。”可以看出同學們從生活上到思想上都受到了教育。 有的父母在學生日記本上也寫了幾句話:“感謝老師採用這種方式讓孩子體諒我們……”“孩子在家比以前懂事多了……”更可喜的是開學初打算輟學的郗宗禎同學的母親親自到學校爲他交上了書錢,並且說爲了孩子將來,無論如何也要讓他讀書。一次綜合性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教育了學生,感化了家長,真是一舉多得

 

《漫步古詩苑》教學反思 

這節綜合性學習,是對課內詩歌學習的一個延伸,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燦爛的古典文化,現在提倡國學,古典詩詞是國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老師有一個責任就是傳承好古典文化,培養學生對中華詩詞的興趣與愛好,提高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古詩詞的閱讀理解與鑑賞能力,提高審美情趣與文化品味,這是我們的責任。古典詩詞,詞語凝練,意境深邃,韻律優美,我們的母語教學,不能忘了中國博大精深的詩歌文化。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詩詞曲五首》教學反思 

古詩詞教學人物,個人認爲宜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和賞析文章兩種途徑來完成,教師不宜講授得過細,應該傳授一些方法,並注意示範、指導。基於這樣的想法,在課堂組織教學時,便依照讀-品-析-背的流程與學生共同賞析詩詞。學生在課堂上也能積極發揮主體性,參與討論,其中時有精彩賞析

 

送東陽馬生序》(第五單元)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後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並採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後,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主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章理解。 

 

《馬說》(第五單元) 

通過學習,學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闡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對“懷才不遇”的觀念贊同度過高,此點須加強引導。

 

《五柳先生傳》(第五單元) 

    這堂課,不求句句串講、字字落實,而是貫之以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指導,教給學生讀的方法(知人論世讀書法,入情入境讀書法,立體讀書法)、譯的方法(信達雅的翻譯原則,直譯和意譯的翻譯方法,猜讀法)、背的方法(重點詞語背誦法,線索背誦法)、積累的方法(卡片讀書法),在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實現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眼睛,讓學生在質疑問難中探究發現,在讀讀背背中積累語言,在各抒己見中昇華認識。

 

《與朱元思書》(第五單元) 

    第一課時,瞭解寫作背景和文學常識,學生藉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內容;對有難度的字、詞、句多角度辨析、練習;指導學生熟讀成誦。第二課時,學習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能夠用書中的語言和自己的語言概括富春江山水的特點;能夠正確對待文中所流露的消極情緒;能夠進行求疵閱讀和比較閱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既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又不失時機的點拔和指導,使學生既有對課文深度的透徹領悟,又有廣度的拓寬拓展,能夠新舊聯繫,滲透遷移。

 

《再塑生命》教學反思 

本文是美國教育家,盲聾啞作家海倫?凱勒的作品。這篇課文,既表現了一位富有愛心的老師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藝術,同時也展示了一個盲聾啞女孩的精神追求。學習這篇課文,我們在向莎莉文老師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時,也爲這位聾啞女孩好學敏思、堅韌不拔、熱愛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動。同時文章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

 

  《列夫.托爾斯泰》教學反思 

本文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傳記作品中可以獨立成篇的一節。作者用他力透紙背而又妙趣橫生的文筆爲我們描繪出一幅世界級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揭示出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學習這篇課文,我們猶如與兩位大師對話交談,悉心品味,自然能體會到文中豐富而深厚的人文內涵。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我的母親》是一篇傳記,堪稱文學的傳記,傳記的文學。文章內容翔實,飽含感情,即寫出了母親含辛茹苦教子成龍的追求,有些處在大家庭環境中作爲後母維持家庭關係的不容易,表達了愛子對母親的深深敬意和綿綿無盡的懷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長與母親的教育緊緊聯繫在一起,着重寫出母親對自己的“做人的訓練”,對自己少年時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響,由此表達自己對母親的理解與感激。從胡適一生的奮鬥與追求,從他在學術史上的地位與成就來看,母親對它的影響是功不可沒的。因此,教學本文應該從宏觀上確立把握好重點,解決好難點,同時還要注意拓展學生的視野,感悟胡適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內涵

 

《綜合性學習--背起行囊走四方》教學反思 

教師指導這項活動可以分三步進行。第一,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發動學生蒐集、整理、編輯;第二,在全班交流,在黑板上張貼展示,吟誦欣賞,觀摩評價;第三,學生學寫對聯,將自己創作的對聯在班上交流,或將第三步與第二步合併進行。

這項活動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在活動中全程參與效果會更好,如教師也蒐集、創作幾副對聯,給學生交流,讓學生觀賞評價,不失爲一種參與的方式。教師可以在活動中向學生介紹一些對聯的常識和創作技巧等,以幫助學生寫作對聯。還可以帶領學生爲家鄉自然風光或名勝古蹟試着題寫幾副對聯等。

 

《飲酒》教學反思 

 首先,教師應該樹立大語文觀念。

  語文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從語文課的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體味一種人文精神的關懷。教師用美的藝術形象和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所蘊含的審美情操,使學生受到藝術美的薰陶。然後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認識能力、觀察能力、鑑賞能力和表達能力。 

其次,教學一篇文章要選好突破口或者切入點。

我覺得《飲酒》以陶淵明爲什麼能成爲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壘作突破口,有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而且也貫穿着一種人文精神。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積極主動探求未知,課堂會詩意盎然的。

    這次教學《飲酒》也使我認識到:要讓學生入境學習,教師必須首先入境。這方面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另外,學生對陶淵明的介紹有些流於形式,這也與教師指導不夠有關。如果能夠結合陶淵明的生平事蹟來解讀陶淵明,使詩人形象銘刻學生心中,知人論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詩歌形象極其詩中所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

 

《滿井遊記》教學反思 

    關於文言文的教學個人認爲既要秉承傳統的教學方法又要有所創新。在這一課文的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讀、議、析。在讀中訓練語感,培養語感後來議,在議中析,逐層深入。 

有關文中的“山、水”的描寫,作者用了兩個精妙的比喻,且這兩個比喻也較難懂。我請同學聯繫他們在物理課上所學的“光的反射”知識來分析“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這個比喻句。有關山的比喻就聯想美女。這樣兩個比喻在師生互動中解決了,顯得自然而不覺得深了。 

在這節課上,我也有不滿意的地方就是在“議”的這個環節當中,我對學生的引導不夠深入,結果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能夠透徹,生成的問題不多,而且所提的問題相聯來說較簡單。還有在課前三分鐘的名言分析,學生做了分析以後,我的點評不夠深入,不夠具體。“目標應是正確的目標,夢想、理想均可成爲目標。但是夢想距離目標較遠,有的夢想是不可能實現的,有的甚至是一種幻想。”而我沒有給學生點出這點來。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注意這些細節的,繼續努力探索教學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這項活動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在活動中全程參與效果會更好,如教師也蒐集、創作幾副對聯,給學生交流,讓學生觀賞評價,不失爲一種參與的方式。教師可以在活動中向學生介紹一些對聯的常識和創作技巧等,以幫助學生寫作對聯。還可以帶領學生爲家鄉自然風光或名勝古蹟試着題寫幾副對聯等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 

每次我在做課的時候,我都感覺到我都收穫到很多東西,我想這種經歷對每一個教師來說,都是幸運的,我很高興,我是其中的一員。下面我僅就我的《雲南的歌會》的這堂課做以下反思。

我在設計這堂課之前,首先從作者身上着手去剖析。

我探討了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意圖。作者沈從文本身是苗族人,所以他對雲南以及雲南民歌有着不同於一般人的感情,在這種感情的積澱下寫成的文章自然是情真意切,親切感人。作者想借這篇文章表達對雲南民歌的熱愛和讚賞,從而歌頌雲南人民的樂觀淳樸的民風。基於這一點我將本文的技能目標定爲:欣賞品味文章質樸生動的語言特色。

其次,新課標中對語文的學習作出瞭解讀,說“語文的學習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在“導語“的設計上,從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北方民歌入手,和雲南民歌相對比,讓學生快速抓住雲南民歌的特點,引起學生的興趣,以便於快速進入文章的氛圍。

 

第三、我在對於文章的分析上,考慮到這篇文章的體裁是散文,爲了讓學生更好的,快速的理清文章的脈絡,我在設計問題上以一個大問題帶動整堂課需要討論的問題,然後又在各個小問題上根據課堂進程靈活調整,這樣使整堂課條理清晰。

第四、我將整堂課設置爲四個環節,分別爲“讀中有悟、悟中有品、品中有探、探中有拓“,由淺入深,有內容到語言、有語言到結構、有文本到實際,從文章整體入手,最後落到學生生活實際,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

第五、我針對現在中學生崇尚港臺明星的流行歌曲的現象,我將這堂課的情感目標和教學難點設置爲: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讓學生有追求時尚向關注民族轉移。事實證明這一點確實是難點,學生對於本篇文章理解不深,對於曾經很著名的民歌也是聞所未聞,這也是我在備課的時候所忽略的,所以在整堂課上,不僅沒有實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反倒像個客人,而且還是個“拘謹的客人”只怪我這個“大主人”沒有盡到“地主之誼”“招待之禮”,這也是我要在今後的教學要重點注意的。

總之經過這堂課,我深刻體會到要想做好一堂課,首先教師本身要特別熟練的駕馭教材,還要將這堂課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都設想到,並想好應對之策。這樣,纔有可能上出一趟成功的語文課,才能成爲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這,也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端午的鴨蛋》的教學反思 

雖然在備課時經過了精心準備,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處:

    一、在主題情感的挖掘上不夠到位,還要加強朗讀教學。

我對“爲什麼以端午的鴨蛋爲題”這個整體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夠,爲了進入下一個環節,讓學生活動不夠到位,因此,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手、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未讓學生很好的展開討論,感受不夠深入。在分析體味語言時,有些同學的發言未盡,也是輕輕點過,未讓學生暢所欲言,挖得不夠深。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聲音過小,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表達。

    二、在知識點的歸納上、在板書的設計上缺乏完整性。

板書的得出比較急,不夠自然,應該因勢利導,而且板書過分注重情感的表述,整體性不夠。同時,在學生品析完語言後,未能做及時完整的歸納,知識點的體現也不夠系統。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引起注意、重視。

《吆喝》教學反思 

這是一片篇幅較長的文章,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勢必會產生閱讀障礙,對於重點、難點較難把握,需要長文短教。而學生經過前一段的閱讀訓練,大多數能用找關鍵詞、句的方法來幫助理解,這堂課也需要讓學生在反覆的讀、圈劃中感悟文字,通過不同層次的讀來實現教學目標。

《春酒》教學反思 

從準備這節課到授課結束,這一過程讓我覺得收穫很大。反覆揣摩課文意圖,精心備課,設計教學過程的經過久久留在我的心中。對我的教學能力是一個可貴的鍛鍊和提高。

課上我注意引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由去研討,探究。課上學生髮言積極,討論熱烈,很好地落實了教學目標,基本達到預想的效果。其次,我認爲這節課整體思路還是可以的。從文章的初讀感知到研讀探討;從品讀賞析到拓展遷移是一個由表及裏,再由內向外的一個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再次,創設情境,注意引導,結合文章內容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從學生們的表情、眼神和回答問題的話語裏感覺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上這節課前我一直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去構思,去設計。然而,在上課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還是沒有完全放開手,學生的自主性挖掘的還不夠。可能也是因爲時間的關係,我覺得有些問題探討的還不夠深入。學生領會、感悟都要有一個思索的過程,老師在引導的同時要注意給學生留有思考的餘地。另外在語言上也應該再凝練簡潔一些。

總之,沒有遺憾就沒有進步。也許,教育本身就意味着遺憾。在遺憾中去不斷去探索,去創新,這也是我們不斷努力的動力所在。

 

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