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檃栝(備課資料)

 近日在《紅網論壇文學古體詩詞》讀到孤鶴先生檃栝沈志剛君《醉桂林》詩,孤鶴先生的學識和文字功底實在令人歎服。看到孤鶴先生談到“宋朝時特別重視一題多體的訓練,散文變詩,詩變成詞,詞變成詩,賦變成詩是常見的”,不由想起潘述羊先生曾在《寫作掌故雜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第一版)這本小冊子裏談過“東坡檃栝《歸去來辭》”和“山谷檃栝《醉翁亭記》”,於是不揣冒昧,將孤鶴先生的檃栝《醉桂林》引述過來,與“檃栝東坡”和“山谷檃栝”並做一處,以利自己經常學習。

關於檃栝(備課資料)

一、關於“檃栝”

《辭海》

【檃栝】檃,亦作“櫽”“檼”“隠”;栝,亦作“括”。①矯揉彎曲竹木等使平直或成形的器具。《韓非子顯學》:“雖有不恃檃栝而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貴也。”《淮南子修務訓》:“木直中繩,揉以爲輪,其曲中規,檃栝之力。”②剪裁組織文章的素材。《文心雕龍鎔裁》:“蹊要所司,職在鎔裁,檃栝情理,矯揉文采也。”③依某種文體原有的內容、詞句改寫成另一種體裁。蘇軾《水調歌頭》詞序:“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爲歌詞,餘久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檃栝,使就聲律,以遺之。”謂以韓愈《聽穎師彈琴》詩改作爲詞。詞中多有此體。如蘇軾《哨遍》改《歸去來辭》,辛棄疾《水龍吟》用李延年歌、淳于髡語,都是檃栝的手法。

《漢語大詞典》

檃1  [yǐn ㄧㄣˇ]

[《類篇》於謹切]

亦作“ 櫽1 ”。

見“ 檃括 ”。

【檃括】亦作“ 檃栝 ”。

1.矯正竹木邪曲的工具。揉曲叫檃,正方稱括。《荀子性惡》:“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 楊倞 注:“檃栝,正曲木之木也。”《淮南子修務訓》:“木直中繩,揉以爲輪,其曲中規,檃括之力。”

2.泛指矯正。 晉  葛洪 《抱朴子酒誡》:“是以智者嚴櫽括於性理,不肆神以逐物。”

3.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寫。 南朝  樑  劉勰 《文心雕龍熔裁》:“蹊要所司,職在鎔裁,櫽括情理,矯揉文采也。”《宋史文苑傳五賀鑄》:“尤長於度曲,掇拾人所棄遺,少加檃括,皆爲新奇。” 朱自清 《詩多義舉例古詩一首》:“《涉江採芙蓉》一首全用《楚辭》,也許有點逐臣的意思,但那是有意櫽括,又當別論。”

【檃栝】見“ 檃括 ”。

二、孤鶴檃栝《醉桂林》

【沈志剛】此詩我爲一傾心網友所寫,有照片我發不上,我是根據照片上的美景所作,我要送給她,可是尚感不妥,請在這個基礎上幫我略改.不勝感謝!!

醉桂林

微濛天欲醉  黛發煥丹顏

玉霧柔花語  清風脆鳥言

魂遊灕水上  魄滯象山前

縱曲輕舟泛  人仙兩境間

【孤鶴】 我對詩不大懂,卻喜歡玩弄文字.這首詩已不錯了,但你要精益求精,我就提一個地方給你參考。

    魂魄,仔細區分是有區別的,但統而言之,則是同義詞。不如把魄字改爲夢字。

    我不懂詩,亂說的。哈哈

【沈志剛】鶴兄所言極是,我看就改成“夢繫象山前”吧。

【ABABC】散文壓縮成詩,這恐怕是獨一無二的紅網體,比老幹體更可怕。 

【孤鶴】沒感到這個危害性。散文能改寫成詩,應值得高興。

    宋朝時特別重視一題多體的訓練,散文變詩,詩變成詞,詞變成詩,賦變成詩是常見的。更古的桃花源記已這樣做了,它一題兩做,然後做一篇發表。

【沈志剛】聽鶴兄一席話,勝讀書百卷!

那個ABABC說什麼我不怎麼懂,要不用這首詩來作個示範,改一下,如何? 

【孤鶴】可以的。我明天花一天時間,把它分別寫成散文,詞,賦,奇詩,雙詞合璧等形式。但不會在這裏發表,這裏是個是非之地。我發後會發短信通知你到某某論壇去看。

【孤鶴】這種寫作的正式名稱叫隱括體,可擴寫,也可縮寫,可同體,可異體。是一種語言訓練手段。我水平差,叫玩弄文字,那些水平好的則是創作作品了。

    我先在這寫成散文,把內容格式化,然後再寫其他的體,以一天爲限,能寫多少種算多少種,晚上請你到某論壇去看。。這篇散文內容,因沒見你的圖片,只好按詩臆測,所以請你早提意見,再修改。

                            醉桂林(散文)

清晨,羣筏划向象鼻山,吵醒了灕江。山依舊,青碧;水依舊,透徹。牛羣哞哞在岸邊飲水,那頭象也在吸水,不,也許是戲水,也許是在試水,想涉江吧。

    灕江雖醒,也許昨天太累,所以醒來不久卻哈欠連連,水面上哈的氣漸漸成團,氣拉成絲,絲織成玉帶,玉帶飄拂在我們周圍,伸手可抓,卻又調皮的漂走。一條條的玉帶糾纏成一塊大幕布,山曖昧了,似在掩飾它們的戀情。水曖昧了,披上了頭巾。羣筏隱形了,唯餘漿聲依舊,遊客失蹤了,還有笑聲隱約。清風沾着霧氣,梳洗着你的頭髮,各種濃郁的花香噴灑你的衣衫,看不見花在何處,卻能體會正在花海之中。各種清脆嘹亮的鳥聲愉悅着你的耳鼓,雖不見一葉,分明感覺到你在森林環繞中。朦朧中萬籟有聲,似獨輪車在石板路上轆轆,是山間鈴響馬幫來,山泉的叮咚,水臼的舂米,匯合在漿聲中鳥聲中,不知是人間,是海市,還是仙境?

    哪隻筏上響起了客家《劉三姐》,方言優美濃郁清亮,直衝雲霄,掀開了大幕,山峯露出來了,山腳漸漸清晰,灕江把呼出的氣悠閒的收回腹中。山依舊,青碧;水依舊,透徹。人在花海中,鳥在林海中,象山已在歡迎我們的筏子了。

【沈志剛】好!好!好!太好了知我者莫如兄也!心有靈犀。這篇散文真的很美,表達了我要表達的意思,並讓意境升級了。高手啊,以後要向兄長多多學習!這篇我暫留了。急盼看其它體的! 

【孤鶴】(二)、醉桂林(賦)

羣筏鬧醒老天,灕江脫出睡眠。山青青欲滴,水悠悠笑甜。象山的鼻子何其調皮,伸在水裏攪起水浪圈圈;羣鳥的歌聲何其悅耳,飄在天空挽留雲彩綿綿。

    水面泛起霧氣,微濛天欲醉,笑聲喚來回聲,黛發煥丹顏。羣筏潛蹤,遊客無影,唯有玉霧柔花語,峯嵐逃形,林木渺茫,偏有清風脆鳥言。雲飄飄似帶,霧漫漫是幕,唯聞水聲筏聲鳥聲笑語聲,不知隱身處是海市,是仙境,還是人間?可謂魂遊灕水上,夢繫象山前。

    忽一聲《劉三姐》,客家風味,南方純情,響遏雲天,掀開霧幕,托出山嵐,筏子游客重現身影,青山綠水再復舊顏,眨眼之間,已是縱曲輕舟泛,人仙兩境間。 

    把你的詩句原文不漏的插在其中。全文押an韻。

    反正是玩而已,乾脆發在此,省得你去找論壇。

 

(三)、醉桂林(迴文聯詩)

對聯

灕水清風晨霧漾   

象山靈鳥百花迷

灕水清風晨霧漾,象山靈鳥百花迷。

迷花百鳥靈山象,漾霧晨風清水漓。

    此詩又是“四變詩”,即它的頭尾由兩組押韻組成,因此它通過調序,可以讀出8首詩來:

灕水清風晨霧漾,漾霧晨風清水漓。

迷花百鳥靈山象,象山靈鳥百花迷。  

 這叫上下句迴文詩

迷花百鳥靈山象,象山靈鳥百花迷。

灕水清風晨霧漾,漾霧晨風清水漓。

迷花百鳥靈山象,漾霧晨風清水漓。

灕水清風晨霧漾,象山靈鳥百花迷。

漾霧晨風清水漓,灕水清風晨霧漾。

象山靈鳥百花迷,迷花百鳥靈山象。

漾霧晨風清水漓,迷花百鳥靈山象。

象山靈鳥百花迷,灕水清風晨霧漾。

象山靈鳥百花迷,迷花百鳥靈山象。

漾霧晨風清水漓,灕水清風晨霧漾。

象山靈鳥百花迷,灕水清風晨霧漾。

漾霧晨風清水漓,迷花百鳥靈山象。

(四)、醉桂林(迴文詞)

△●⊙○△  ●⊙○●△    ○●△●●  ○○●●△  ●○△  ●○⊙●  △○⊙●△

後庭花破子醉桂林

    顏煥發猶丹,夢繫山象前,迷霧翻浪醉,清風脆鳥言。桂林還,曲綿舟泛。仙凡兩境間。

迴文   仍然爲後庭花破子

    間境兩凡仙,泛舟綿曲還。林桂言鳥脆,風清醉浪翻。霧迷前,象山系夢,丹猶發煥顏。

 (五)、雙詞合璧

迴文譜

△2○●●●○△1  ●●○○●●△1  △2○●  ●○△1  

⊙△2○●●●△1

順讀    漁歌子

    舟輕夢繫象山前,鎖霧清風脆鳥言。遊魂醉,煥丹顏。花柔寰境美媲仙。

迴文    赤棗子

    ⊙●●  ●○△  ⊙○○●●○△  ⊙●●○○●●  ⊙○⊙●●○△

    仙媲美,境寰柔。花顏丹煥醉魂遊。言鳥脆風清霧鎖,前山象系夢輕舟。

(六)、詞聯

     用馬蹄韻,末字平仄爲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用平仄混韻   遊宴顏倩;卷前苑閒。

    桂林遊,喜玉霧柔花語,須魂遊灕水宴,客家三姐高歌,黛發煥丹顏。縱曲輕舟倩。

    心浪卷,憑清風脆鳥行。可夢繫象山前。化境九天常醉,人寰勝仙苑,長吟流水閒。

    雖然現在時間還早得很,但由於受你的詩句限制,玩起來非常累。所以就不再玩了。

    隱括體的要點是不論你改爲何體,都得尊重原作。

三、東坡檃栝《歸去來辭》

我國東晉時的大詩人陶潛,字元亮,一說字淵明,死後友朋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早年立下了濟世的壯志,曾幾度出仕,先後擔任江西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政治的黑暗和官場的.醜惡,辭官歸隱,親自從事耕作。他寫的《歸去來辭》就是反映去職回家這件事的。歐陽修十分讚賞這篇作品,曾評論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辭》一篇而已!”

《歸去來辭》全文如下: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爲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爲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爲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爲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搖搖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爲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命復奚疑!

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曾由蘇東坡改寫、縮寫過。

原來蘇軾在謫居黃州時,曾開闢東坡作爲寓所,因自號東坡居士。他在東坡修建了“雪堂”,十分簡陋,人們覺得這同他的名望與身份不相稱。但他的朋友董毅夫卻極爲欣賞,並有卜鄰於雪堂的意思。於是蘇軾“取《歸去來辭》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以遺毅夫,使家僮歌之,時相從於東坡,釋來而和之,扣牛角而爲之節”。

蘇軾《哨遍隱括<歸去來辭>》全文如下:

爲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歸去來,誰不遣君歸,覺從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嗟舊菊都荒,新鬆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雲暮鴻飛。雲出無心,鳥倦知還,本非有意。

噫!歸去來兮,我今忘我兼忘世,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嶇,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觀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內復幾時?不自覺遑遑欲何之,委我心去留誰計?神仙知何處,富貴非吾願。但知登山臨水嘯詠,自飲壺觴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還止。

試將蘇軾的《哨遍》同陶潛的“序”和“辭”加以對照,立即可以看出縮寫的功力。這裏只想着重談蘇軾在縮寫中如何既照顧“序言”,而又把重點放在“正文”上,不爲“序言”多費筆墨。

關於《歸去來辭》存在一個“序言”與“正文”似乎矛盾的問題:因爲“序言”說,“自免去職”是爲了“奔喪”,而“正文”卻絲毫沒有“奔喪”的味道。《宋書》、《晉書》及《南史》本傳上都說,陶潛的棄官還鄉是由於他不願爲五斗米折腰的緣故。爲此前人曾議論道:

《晉書》及《南史》“陶潛傳”皆雲:潛爲彭澤令,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賦《歸去來》,以遂其志。案:陶集載此辭自有序曰:“餘家貧……在官八十餘日。”觀其語意乃以妹喪而去,不緣督郵。所謂矯勵違己之說,疑心有所屬,不欲盡言之耳!辭中正喜還家之樂,略不及武昌,自可見也。

蘇軾《哨遍》的第一句“爲米折腰”顯然是概括了正史本傳上可靠的記載;而第二句“因酒棄家”則出自“序言”的“公田之利,足以爲酒,故便求之”。至於第三句“口體交相累”,則從“序言”的內容一下過度到了“正文”。真正做到了:抓住重點,照顧各方,高屋建瓴,一瀉千里。

南宋著名詞論家張炎對於蘇軾的縮寫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說:東坡“哨遍一曲隱括《歸去來辭》更是精妙,周(邦彥)、秦(少遊)諸人所不能到”。

四、山谷檃栝《醉翁亭記》

《歐陽文忠公集》計一百五十三卷,可以說得上卷帙浩繁,而在這百花爭豔的歐氏文苑中,《醉翁亭記》卻佔盡風情,成爲萬花叢中一朵特別美麗的牡丹。文章不僅開頭寫得好,全篇均極雅緻: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蔭,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爲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衆賓歡也。蒼顏白髮,頹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宋仁宗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富弼等由於守舊派的陷害,相繼去職,歐陽修上疏力爭也遭到守舊派的打擊,被貶到滁州作知州。《醉翁亭記》是慶曆六年在滁州時作。雖然字裏行間蘊蓄着抑鬱的心情,但基調還是開朗的,某些方面還表現了他的那種爲古代士大夫所標榜的“與民同樂”的主觀願望。

這篇文章,後來由黃山谷縮寫、改寫爲歌詞,合以聲律,被之管絃。黃山谷填的詞牌名《瑞鶴仙》:

環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裏,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樂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風高日出,景無窮也。遊也,山餚野蔌,酒冽泉香,沸觥籌也。太守醉也,喧譁衆賓歡也。況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太守樂其樂也。問太守爲誰?醉翁是也。

原文共四百餘字,經山谷縮寫、改寫後不到一百字,僅及原文五分之一。而主題原意竟全部概括了進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醉翁亭記》連用廿一個虛詞“也”,而《瑞鶴仙》則以“也”字押韻,既保留了原來的風格,又適應了詞的格律要求;此外開頭與結尾基本照舊,承襲原作特點。難怪後人十分讚賞黃山谷善於檃栝的本領。

200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