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樞密韓太尉書教案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上樞密韓太尉書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上樞密韓太尉書教案

上樞密韓太尉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公元1056年,蘇軾、蘇轍兄弟隨父親去京師,在京城得到了當時文壇盟主歐陽修的賞識。第二年,蘇軾、蘇轍兄弟高中進士,“三蘇”之名遂享譽天下。蘇轍在高中進士後給當時的樞密使韓琦寫了一封信,這就是《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教師範讀全文,學生初步熟悉全文內容

三、解決疑難宇詞的讀音,疏通閱讀障礙

有關內容請參照“教學設計(A)”。

四、疏通字詞,粗知課文大意

1、學生自由朗讀全文。

2、指名學生朗讀第1段。

3、指名學生翻譯第1段。

要求學生特別注意重點字詞的解釋。並要求學生翻譯幾個重點句子。如:

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

譯文:現在看他的文章,寬厚宏博,充塞於天地之間,與他氣概的大小相稱。

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

譯文:所以他的文章疏放跌宕,頗有奇偉的氣概。

豈嘗執筆學爲如此之文哉?

譯文:難道是曾經拿筆學習過寫作這樣的文章嗎?

其他字詞請參看“教學設計(A)”。

4、女生齊讀第2段。

5、指名學生翻譯第2段。

同樣要求學生注意重點詞句的翻譯。注意以下幾個句子:

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激發其志氣。

譯文:諸子百家的書,雖然無所不讀,然而其中記載的都是古人的陳跡,不足以激發

我的志氣。

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

譯文:聽了他宏大而雄辯的.議論,見了他清秀而俊偉的容貌。

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

譯文:天下百姓依仗您而平安無憂,四方各族懼怕您而不敢侵擾。

6、男生齊讀課文第3、4段。

要求學生就其中的疑難詞語或句子提問,教師引導學生相互解答或教師直接釋疑。

有關詞語句子的解釋請參看“教學設計(A)”。

7、學生齊讀全文。

要求學生儘可能讀得流暢,如果學生朗讀的流暢程度不理想,可安排學生多讀幾遍。

要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語感,多讀是必不可少的。

五、深入理解,點撥課文內容

1、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明確:全文可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了自己的寫作觀點。

第二部分(第2段):寫自己的遊歷過程。

第三部分(第3、4段):點明瞭求見韓琦的目的。

2、通讀全文,討論:作者認爲寫文章最重要的是什麼?

明確:是“氣”,而這種“氣”必須通過修養才能得到。也只有通過“養氣”,內在充實,發爲文辭,纔可以達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3、提問:作者認爲怎樣才能養氣?

明確:作者提出了孟子和司馬遷兩個例子,指明瞭要養氣,一要注意內在修養,二要注意外在閱歷。

4、提問:作者在第2段中大寫特寫自己的遊歷過程,目的何在?

明確:目的在於強調外在閱歷對於“養氣”的重要作用,強調山川形勝、奇聞壯觀的激發和人物交遊的影響對作文的意義。

5、提問:這是一篇干謁文章,而作者卻在文中說:“向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他這樣說,是否說明他這個人口是心非,非常虛僞?

明確:教師首先補充,蘇轍此時已經進士及第,取得了做官的資格,還須參加吏部的考試,考中後才能授官。

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強求答案的一致,允許學生暢所欲言。但要注意,作者這篇干謁文章與一般的干謁不同,沒有這類文章常見的俗套,通篇無一句求仕進之語。這並不能說他就是口是心非,非常虛僞。

6、你認爲這篇文章寫得怎麼樣?你對其中的哪一段內容或哪些內容最感興趣?請說說你感興趣的理由。

六、學習遷移

列舉另外幾篇著名的干謁詩,引導學生閱讀、欣賞。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盂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閨意獻張水部

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酬朱慶餘

張籍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要求學生先通觀詩歌大意,把握這幾首干謁詩的寫作特點。然後比較:這幾首干謁詩與蘇轍的這篇干謁文章有何異同?

七、佈置作業

上樞密韓太尉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作文順養氣的觀點,學習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體會文章跨越時空的聯想,體會作者關於把聯想交織於議論、抒懷中的思維和寫作方法。

3、積累文言實詞"形、致、稱、溢、廣、冠、志、壯"等,掌握虛詞"以,而"的作用。

教學重點:

理解"文者氣之所形"中"文"、"氣"及其兩者的關係;學習作者步步推進的議論方法,學習議論和抒懷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作者此文爲干謁處處自薦,既要表現出自己對鉅公碩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露自己的胸襟、豪氣,其分寸進退的把握確實是非常不易的,講解討論時順注意於此。

作業佈置:完成課課練

教學過程:

簡介作者:

蘇澈(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蘇洵之子,蘇軾之弟,人稱"小蘇","唐宋八大家"之一。

簡介樞密韓太尉:

樞密韓太尉指韓琦。韓琦(1006—1075),字稚圭,相州安陽人。寶元三年1040任陝西安撫使與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爲樞密副使。後自請爲揚州、幷州等知州。喜祐年間重入政府,擢升爲樞密使、宰相,主持全國軍政,歷任三朝。他反對王安石變法,與司馬光等同爲保守派道首領。封魏國公,蓍有<<安陽集>>。

教讀新課:

1、解決重點詞句

(1)轍生好爲文。生:生性。 轍生十有九年矣。生:出生。

(2)氣可以養而致。致:得到。

(3)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稱:

(4)以爲文者氣之所形。形

(5)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居家: [鄰里鄉黨]古時五家爲鄰,二十五家爲裏,五百家爲黨,一萬二"五百家爲鄉。

一詞多義

(6)雖無所不讀。雖 雖然 雖多而何爲?雖,即使。

(7)故決然捨去然 形容詞詞尾—…·的樣子。然文不可以學而能。然,連詞 但是。

(8)古今詞義

黨 古義:古五百家爲黨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 今義:政黨、集團

向 古義:從前向之來 今義:朝向

嘗 古義:曾經豈嘗執筆學爲如此之文哉 今義:

遊 古義:交往其居家所與遊者 今義:游泳

虛詞

介詞憑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連詞 來 聞一言以自壯 連詞而 天下之所恃以無憂

倒裝句:

【未之見】動賓倒裝句。未見之。沒有見到您。

2、課文內容理解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觀點是什麼,如何證明他的觀點?

討論並歸納:作者提出觀點是"文不能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認爲不培養自己的氣質、修養,單去學習寫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個人的氣質、修養又是靠學習、培養而獲得的。之後,先引用孟子的話爲道理論據來證明,然後舉孟子,司馬遷二人的事例爲論據來證明。孟子通過內修養,司馬遷通過外在閱歷,殊途同歸,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氣,可以理解爲人的胸襟氣度,學問閱歷,見識情趣等。蘇轍認爲死守經卷,刻意學習寫作技法,絕對寫不出好文章,道德道德養氣。

(2)、第二段作者爲什麼"決然捨去"?

討論並歸納:

所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

所見者:不過數百里之間,不足以自廣。

所讀者:百氏之書,古人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3)、作者"決然捨去"的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廠大。以養其浩然之氣。"

(4)、作者"決然捨去"看到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

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 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

於地:見秦漢故都、京師卞梁。 於人:見歐陽修。(未見太尉)

(5)、提問:最後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作者所樂的是什麼Z

討論並歸納:

所樂的是"使得優遊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爲政"。

(6)、提問:第二段寫"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

讚頌太尉,表達自己對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見;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興,對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實現。

小結

作者在給韓太尉的信中發表了自己對作文章的看法,以及離開家鄉壯遊天下的所見,並希望見到韓太尉,得到他的指教。這封信寫得汪

洋恣肆,才情橫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讒,不愧爲大家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