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又稱中文、中國字,別稱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漢字的演變過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商)(周)(秦)(漢)(魏晉)草書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爲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

⑴“聲”是任何一種語言的必要組成部分。在遙遠漫長的太古時代,人類從本能的“哭聲、笑聲……”或模仿大自然的“鳥鳴、蟲叫、獸吼、風聲、雷聲、雨聲……”中逐漸分化出具有一定意義、代表一定事物的“聲音”,這就是語音的進化。例如:“ma、ba”用於代表“媽、爸”可能是從哭聲“啊……”中分化出來。語音進化到現代,已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漢語中大約有4×400=1600種聲音。語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規律,從現代語言中可以分辯出一些線索。例如:

“鵝、雞、鴨、貓……”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據其叫聲而定其名的。

“哈、喔、噓、哎唷……”等聲音是直接表示人類在不同情緒下的自然發聲。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聯。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屮、下象其根。

⑵“形”是語言的第二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遠古時代人類主要面臨的是生存和種族延續問題。在與大自然和猛獸毒蛇等的鬥爭過程中,有時需要用“形”或“畫”來表示事物。例如:遠出狩獵,爲了不至於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樹幹上做一些標記。人類在狩獵時,也注意觀察野獸的足跡,以辨別出野獸的特性。另外,人類也可能出於對神祕大自然的崇拜或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巖洞壁上,畫上“日、月、人、山、木、屮、動物、祖先……”等圖象。

《說文解字》說,“黃帝的史官倉頡看見鳥獸的腳印,明白可以用形來區分事理,開始創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háng野獸經過後留下的痕跡)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

“審(審)→宀番→宀採田”,“番”謂田中野獸的腳印。“採”辨別也,象獸指爪。“審”,悉也。

【原文】採,辨別也,象獸指爪,分別也。獸足謂之番,從採、田,象其掌。審,悉也,知審諦也,從宀、從採。悉,詳盡也,從心、從採。釋,解也,從採。採取其分別物也。

由“圖畫”經過一個簡化過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徵,開始了“文字”的進化過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圖象向表示聲音的字母方向發展,以語音作爲主體。漢字由原始圖象向“象、數、理”方向發展,用不同的圖象來表示各種各樣的意思。

⑶“象”是創造漢字和《易》說理預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屬於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這些基本部件相互組合,產生各種各樣的“象”,創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還可以進行更高層次的組合,產生用於表示各種事物、各種意念的諸多文字。

【原文】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邊的“一”表示“地”,與“?”卦三陽爻象“天、人、地”相通),“顯→日業”(“業”,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樹木,“日”已上樹梢,太明“顯”了)。

這些字還可以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勔住薄ⅰ笆→氵顯”、“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這裏完全相通,即所謂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維和“陰陽互動”的二分原理。

“數”概念是人類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人類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無”和“有”。沒水喝會渴,沒東西吃就會餓。“有→Q月”字中“Q”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會捱餓。“有”進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數的概念。

“數”向易符方向演變,逐漸從文字中分離,形成八卦,並在歷史上的夏、商、周時期形成《易經》(《連山》、《歸藏》、《周易》)。例如:奇數(一、三、五、七、九)和偶數(二、四、六、八、十)是兩組不同性質的數。若奇數屬陽,偶數則屬陰。在《河圖》和《洛書》中以“黑、白”或“實心、空心”分別表示。《易》中用“陽爻、陰爻”(、)表示。數字“一、二、三”中若按《易》之思維,將“一”視爲陽爻“”,“二”即爲“”,“三”即爲“?”。按陽爻重疊之原理,將陰爻也重疊,即爲“、、?”。若再將“、”符號組合,即產生所有的易符。

研究“數”的加減乘除爲算術。研究“數”的“象”,並且以“象”說“理”,這是演繹《易經》了。漢字中,字根重疊現象比比皆是,這是“數理”在造字中的具體表現。例如:唱→口昌→ckv(“唱”,從口、昌聲)

哭→吅犬→kv(“哭”,從吅、獄省聲)

噪→口喿→口品木→zkv/zkvm(“喿→品木”,表示樹上有許多小鳥在嘰嘰喳喳的叫,“品”三口,評頭品足。)

囂→頁→xvy(“囂”,從、從頁。頁,首也)

土→十一→ti(《說文解字》中,土→二丨,從二,二爲陰數,象地。模糊元碼中按直觀分爲“十一”,與“士→十一”相同。)

【原文】二,地之數也,從偶。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士,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從一、從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爲士。

壞→土不→ht(壞,一說瓦未燒,毀也。)

【原文】壞,丘再成者也。一曰:瓦未燒,從土、不聲。

圭(gūi)→土土→gtt(圭,瑞玉也,上圓下方。)

【原文】圭,瑞玉也,上圓下方。公執桓圭,九寸;侯執信圭,伯執躬圭,皆七寸;子執谷璧,男執蒲璧,皆五寸。以封諸侯,從重土。

垚(yáo)→土圭→ytv/ttt(元碼字典)(垚,土高也。如:堯→垚兀,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

【原文】垚,高也,從三土。堯,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

類似的例子還很多。又如:金→鑫,木→林→森,水→淼,火→炎→焱,又→雙,人→從→衆,乂→爻……。通常,字根相重表示“多”,三重表示“衆”。

⑸“理”是“象、數”的擴展。漢字外延的演變主要是通過“理”來擴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裏明白、事情變得明顯……”等。

上述漢字演變的五個階段“音、形、象、數、理”,本質上也是創造漢字的五種基本方法。茲舉一例說明:

“貓→犭苗→犭艹田”字,“犭、屮、田”都屬於象形,貓叫聲“miǎo”,所以,“貓”聲定爲“māo”,造字時聲部用“苗”字表示。“苗→艹田”,音通“渺”,意爲“田中渺小之草”。貓可能是在神農氏農業耕種時期,才被人馴養用於對付損害農作物和糧食的老鼠的。定十二生肖可能要早於這個時期,這也許是貓沒被收錄的原因。漢字造字時,若兩個重疊表示多。“艹→屮屮”表示草多,這是漢字造字中“數”的概念。“苗”本意小苗,“苗”字也延伸爲“可培育的人才”,蓋小孩、小苗相象,理則相通。這樣,“苗”字外延就擴大了,這是,“理”的例子。從“貓”字的解剖中,可以看到“聲、形、象、數、理”五種基本造字方法,並能看到漢字演變的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