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教學設計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江南的冬景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江南的冬景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學習文章捕捉對自然萬物獨特的審美感悟,並用美的形式把它們表達出來。

2.學習散文的結構特徵,體會優美散文的語言特色,琢磨它們的修辭技巧,體會文章渾然天成的意蘊。

[教學設想]

1.本文體現了郁達夫散文“行文如行雲流水,自然有致,筆隨意轉,舒捲自如”的特點,在學習時,主要採用文本研讀的方式,通過問題討論來理解、體會。

2.文章利用多處對比來突出江南冬景之美,學習時要注意體會作者聯想的思路以及這樣寫的好處。並在自己的寫作中學習使用。

3.使用一課時。

[學習內容與步驟]

一、明確單元學習重點

諦聽天籟:表述自然之美;

感悟自然:體會自然風物引起的人生感懷;

湖山沉思:思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

二、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郁達夫,名文,字達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於富陽滿洲弄(今達夫弄)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幼年貧困的生活促使發憤讀書,成績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本小說集《沉淪》,被公認是震世駭俗的作品,他的散文、舊體詩詞、文藝評論和雜文政論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響。

郁達夫在文學創作的同時,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1938年底,郁達夫應邀赴新加坡辦報並從事宣傳抗日救亡,星洲淪陷後流亡至蘇門答臘,因精通日語被迫做過日軍翻譯,其間利用職務之便暗暗救助、保護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難友、愛國僑領和當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憲兵殘酷殺害,終年四十九歲。1952年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認爲革命烈士。

郁達夫散文的美學特點可以概括爲以下幾個方面:行文如行雲流水,自然有致,筆隨意轉,舒捲自如;胸懷磊落,誠摯坦白,抒情性強。《江南的冬景》比較明顯地體現了郁達夫散文的美學特徵。該文創作於1935年,是郁達夫南遷杭州之後寫下的散文名篇,最初發表於1936年1月1日《文學》第6卷第1號,收於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閒書》。

三、閱讀課文,思考問題,理清思路

1.在《江南的冬景》中,我們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江南冬天很好,閱讀之後,你能夠用哪些更具體的詞語來替換這個“好”字?

2.作者筆下的“江南”主要指哪些地方?

3.爲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較?通過這些比較,作者寫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徵?

4.在做完以上閱讀思考之後,你又發現了江南冬景的哪些美妙所在?

學生討論。理清思路。

《江南的冬景》裏,作者從各個角度描寫江南的冬天,寫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繪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畫。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對比,包括:北國與江南的冬天的比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溫和,渲染北國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談天的樂趣;江南冬天與秋天的比較,作者將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寫那種“明朗的情調”;閩粵等地的冬天與作者所說的江南冬天的比較,作者將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確的區域界定;德國與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較,這和後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應。比較的着眼點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鍾愛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徵。

第五段,作者寫到了江南的植被。江南豐腴潤澤的土地上,蘆花、紅葉、桕子、草匯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氣。作者將這種種富有生氣的色彩和雪萊《西風頌》中的名句相連接,別有一番情趣。寫江南,不能不寫到江南的河港湖泊。第七段,作者爲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揮毫潑墨,藉助想像的力量,在不經意的點染之間,一幅悠閒情調的水墨畫就呈現在讀者面前。郁達夫熟稔繪畫的用色技巧,也能夠較好把握情緒的節奏,因而寫景時,他善於運用五顏六色狀物寫景,把江南冬景情意濃濃的畫面展現在讀者眼前、其中既有素描的工筆,也有濃淡適宜的寫意,繪出的,總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優美圖畫。

八、九兩段寫到了江南的雨雪,承接上文說到的雨,又說到雪。作者對雪景沒有作實景的描繪,只是引了一些詩句,在品評詩句的時候寫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詩句、避實就虛的用意在於巧借詩句意境,並通過自己的品評將這個意境推到一個新的境界;雖則語句簡省洗練,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豐富。結合郁達夫的創作風格來談,這種虛實結合的寫景方法是作者審美情趣和景物特徵相融合的結果,是表現與再現的統一。郁達夫主張表現自我,認爲小說是作者的“自敘傳”。這種直接抒寫性情的創作風格同樣也體現在散文寫作中,只是在散文裏更注重表現與再現的結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達夫筆下,既是一種意境,也是一種情境。

接下來又寫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並將話題再一次引到“散步”上來。文中的雨雪天氣以及晴和的日子變換頻繁,但讀來沒有生硬湊合的感覺,仍是渾然天成的一個整體,主要原因是作者高超的構思已經將讀者引導到了江南冬天的溫潤和煦之中。這是一種讓人身心愉悅的情緒的散步。文章最後一段語言平實而又活潑,照應全文行雲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個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灑脫無羈的盪開。至此,作者的情緒已經帶領讀者完全融入到江南冬景的優美意境中去了。

明確:描寫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徵,寫出它們最與重不同的地方。

四、文本研讀,深入思考

討論:

1.文章寫景時採取了虛實結合的.描寫策略。讀完全文,你覺得哪些地方寫的是實景?哪些地方寫的是虛景?虛景傳達出作者怎樣的心境和情趣?

2.文章多次引用詩文名句,找出這些詩文名句並體會: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替換這些名句?如果替換以後,會不會影響文章的語言風格?

3.有時,作者也藉助想像的力量,看一看,哪些地方是作者想像出來的景緻?

4.文章閱讀使我們沉浸在一種畫意之中,你覺得,這是一種什麼風格的圖畫(油畫、水彩、素描、速寫、中國畫的工筆或寫意,等等)?(可以從用色和構圖的意蘊等方面爲自己選擇的答案找到理由。)

通過以上問題的討論,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色和行文風格,體會到,江南冬景的悠閒和暖、作者心境的閒適和行文時的舒緩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諧統一。

作者引用詩句、避實就虛的用意在於巧借詩句意境,並通過自己的品評將這個意境推到一個新的境界。這樣,就做到了通過簡省洗練語句傳達豐富的意象這一目的。

全文語調舒緩,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閒;語言清新、純樸,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聲調平和、敘述節奏徐緩,有利於作者對描寫對象進行多角度的反覆渲染,實現景物描寫的繪畫美。畫家劉海粟對此深有感觸:“青年畫家不精讀郁達夫的遊記,畫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錢塘、富陽、新安,也讀不通達夫的妙文。”這是對郁達夫寫景散文的高度評價。

附:文中引用的部分古詩

1.李涉《井欄砂宿遇夜客》: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關於這首詩,《唐詩紀事》上有一則饒有趣味的記載:“涉嘗過九江,至皖口(皖水入長江的渡口),遇盜,問:‘何人?’從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學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奪,久聞詩名,願題一篇足矣。’涉贈一絕雲。”這件趣聞不但生動地反映出唐代詩人在社會上的廣泛影響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詩在社會生活中運用的廣泛──甚至可以用來酬應“綠林豪客”。不過,這首詩的流傳,倒不單純由於“本事”之奇,而是由於它在即興式的詼諧幽默中寓有頗爲嚴肅的社會內容和現實感慨。

前兩句用輕鬆抒情的筆調敘事。“江上村”,即詩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欄砂;“知聞”,即“久聞詩名”。風高放火,月黑殺人,這似乎是“遇盜”的典型環境;此處卻不經意地點染出在瀟瀟暮雨籠罩下一片靜謐的江村。環境氣氛既富詩意,人物面貌也不猙獰可怖,這從稱對方爲“綠林豪客”自可看出。看來詩人是帶着安然的詩意感受來吟詠這場饒有興味的奇遇的。“夜知聞”,既流露出對自己詩名聞於綠林的自喜,也蘊含着對愛好風雅、尊重詩人的“綠林豪客”的欣賞。環境氣氛與“綠林豪客”的不協調,他們的“職業”與“愛好”的不統一,本身就構成一種耐人尋味的幽默。它直接來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詩味。

三、四兩句即事抒感。“逃名姓”即“逃名”、避聲名而不居之意(白居易《香爐峯下新卜山居》詩有“匡廬便是逃名地”之句)。詩人早年與弟李渤隱居廬山,後來又曾失意歸隱,詩中頗多“轉知名宦是悠悠”、“一自無名身事閒”、“一從身世兩相遺,往往關門到午時”一類句子,其中不免寓有與世相違的牢騷。但這裏所謂“不用逃名姓”云云,則是對上文“夜知聞”的一種反撥,是詼諧幽默之詞,意思是說,我本打算將來隱居避世,逃名於天地間,看來也不必了,因爲連你們這些綠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況“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這裏不過用詼諧的口吻對綠林豪客的久聞其詩名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與讚賞(你們弄得我連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脫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這句詩,卻無意中表達了他對現實的感受與認識。詩人生活的時代,農民起義尚在醞釀之中,亂象並不顯著,所謂“世上如今半是君”,顯然別有所指。它所指的應該是那些不蒙“盜賊”之名而所作所爲卻比“盜賊”更甚的人們,是詩人劉叉在《雪車》中所痛斥的“相羣相黨,上下爲蟊賊”之輩。相比之下,這些眼前的“綠林豪客”如此敬重詩人、富於人情,倒顯得有些親切可愛了。

這首詩的寫作,頗有些“無心插柳柳成陰”的味道。詩人未必有意諷刺現實、表達嚴肅的主題,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觸發下,向讀者開放了思想感情庫藏中珍貴的一角。因此它寓莊於諧,別具一種天然的風趣和耐人尋味的幽默。據說豪客們聽了他的即興吟成之作,餉以牛酒,看來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2.白居易《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新釀的米酒泛起綠色的泡沫,小火爐吐露着紅色的火焰,在天空彤雲密佈大雪即將來臨的時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來和我共同把酒話古今。於是有了這首膾炙人口、音韻和律的詩作。這是白居易被貶江州後所作,他邀請的劉十九就是劉軻,當時隱居廬山,因爲和白居易性情相投而結爲好友。白居易這首詩歌怡然自適、情趣盎然,字裏行間看到了詩人平和舒緩的心情,確實有“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遂意和適意。

面對充滿無數坎坷與磨難的現實人生,怎樣立身處世,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做出回答的問題。白居易做爲古代一個文人,他面對“兼濟”與“獨善”的矛盾衝突。白居易的態度是: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僕雖不肖,常師此語。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時之來也,爲雲龍、爲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時之不來也,爲零豹、爲冥鴻,寂兮廖兮,奉身而退。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這裏,白居易表白了自己對窮達進退、立身處世的人生見解,現在看來,他把儒學的“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積極進取精神和佛學看穿憂患超然物外的心靈境界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行成自己的形成自己的生存觀念,並固守着自己營造的心靈家園,以此來遮蔽人世間的狂風暴雨。

3.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709-780),中唐前期的重要詩人,工五言,描寫個人生活和自然風景的詩,具有高度的藝術技巧,詩的風格以工整清麗出名。

此詩爲劉長卿山水詩的名篇。詩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勾畫出暮雪中的山村圖景,直敘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見聞,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開篇即是一組靜物,日薄西山,蒼山隱隱,空曠的山野中惟有一座茅屋立於風雪之中。詩人極盡旅途之苦,風雪中得入柴門,頓時帶來一股溫暖的氣息。蒼山、風雪、白屋、柴門、歸人,層次分明,有遠有近,有聲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圖。

4.齊己《早梅》: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萬木經受不住嚴寒的侵襲,枝幹將被摧折。梅樹的孤根卻吸取地下的暖氣,恢復了生氣。在前村的深雪裏,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獨開。它的幽香隨風飄散,一隻鳥兒驚異地看着這枝素豔的早梅。我想寄語梅花,如果明年按時開花,請先開到望春臺來。

齊已是鄉下貧苦人家的孩子,從小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學習非常刻苦。幾年後,能夠吟詩作賦,被寺院長老發現,收進寺裏作和尚。一年冬天,剛剛下過一場大雪,清晨齊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幾隻報春的蠟梅花引來了報春鳥圍着梅花唱歌,齊已被這景色驚呆了,回寺後,馬上寫下了《早梅》這首詩。

這是一首詠物詩。全詩語言輕潤平淡毫無浮豔之氣,以含蘊的筆觸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豔的風韻,創作了一種高遠的境界寄託了自己的理想,意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