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說課稿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說課稿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語文組x號考生。

下面我將與各位分享一下我對課文《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是人教版教材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真切地講述了一個人如果始終憂愁患害,則他可以藉此得以生存;如果一個人沉溺於安逸享樂,那麼他將因此滅亡的道理。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在之前的語文學習中已經解除了一定數量的文言文,對這種文體已經不陌生了,但是由於知識積累有限,因此在教學中,還需要老師進一步加以引導與指導,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於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法、小組討論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蘊含的深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一個人如果始終憂愁患害,則他可以藉此得以生存;如果一個人沉溺於安逸享樂,那麼他將因此滅亡的道理。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論證方法。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設置爲"明白一個人如果始終憂愁患害,則他可以藉此得以生存;如果一個人沉溺於安逸享樂,那麼他將因此滅亡的道理。"

五、說教法學法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採用"質疑問難——理解感悟——感情朗讀"的自主、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同時採用品讀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

那麼接下來我將着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爲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爲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語設計如下:"同學們,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這樣一個偉人,我們稱其爲"亞聖",有誰知道老師說的是誰呢?他和他的弟子共同寫就了一本著作——《孟子》,他提出了"仁政、王道"的觀點,在人性問題上主張"性善論",這與後來的主張"性惡論"的荀子的觀點截然相反。今天我們就要學一學出自孟子之手的一篇文章——《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一起來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

(二)新課講授

讓學生打開課本,自由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字音,並且思考如下問題:本文具體講了什麼事情?

1、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完成生字詞的學習。

2、再給學生一分鐘的時間組織語言(針對提出的思考題),並讓學生積極踊躍地發言。

經過學生回答,我總結出:課文主要通過列舉6個人物(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而這6個人又都有相同點,即都是出身低微,但最終經歷過磨難之後,成就了不平凡的偉業,從而得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如果始終憂愁患害,則他可以藉此得以生存;如果一個人沉溺於安逸享樂,那麼他將因此滅亡。

(三)深入研讀

在對這篇語言簡潔凝練的文章進行教學處理時,我重點通過朗讀品味,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作細緻的咀嚼、推敲,讓學生走進文本,真正體會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1、同學們再次用心地讀課文,找出不懂的語句,最後師生一起探討、解決。

(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明確: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此句說明了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偉業,必須要經歷磨難的考驗,必須使自身具備超乎常人的素質。

(2)"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這句該如何理解?

明確: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後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發;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你就會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該句從個人延伸到國家,道理相同。最後全篇的末句再次將本文的觀點明確了出來。

(3)"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明確: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即一個人如果始終憂愁患害,則他可以藉此得以生存;如果一個人沉溺於安逸享樂,那麼他將因此滅亡。2、針對問題,探究體悟。

2、針對問題,探究體悟。

(1)本文在講述一個道理的時候,爲什麼在開篇先列舉了6個人物的事例?

明確:列舉了6個人物的事例,採用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具體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使得道理的得出更加有說服力。

(2)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偉業,成爲一個出色的人,應該經過哪些考驗呢?

明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只有這樣,才能"曾益其所不能",才能使一個人具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從而使這個人得到充分的發展。

通過對上面句子的理解讓學生深入文本,去體會一個人如果始終憂愁患害,則他可以藉此得以生存;如果一個人沉溺於安逸享樂,那麼他將因此滅亡的道理。

(四)鞏固提高

爲了加深學生對本文的體會,這一環節我讓學生暢談自己在生活中應該怎麼做,應該怎麼將自己在這篇文章中學到的道理運用到生活中,從而讓自己變得不平凡。

(五)小結作業

在學生交流之後,引導學生回顧文本內容,然後總結並佈置開放性作業,如下所示: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明白一個人如果始終憂愁患害,則他可以藉此得以生存;如果一個人沉溺於安逸享樂,那麼他將因此滅亡的道理。課下同學們再去搜集有關名言警句類的故事,並將讀完之後的`感想寫出來,字數400—600。

整個設計,從單元和專題的整體考慮進行了規劃和構思,注重了與生活的聯繫,體現了大語文觀,注重了探究、體驗,實現了對方法的學習和遷移運用,發展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

七、說板書設計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是九年級的語文教師薛春英,我本次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級語文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下面我將從以下六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說課流程:

一、設計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三、學情分析

四、教學目標 五、教學模式 六、教學過程

一、設計理念

做爲一名語文教師,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學習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課融入我們學校的課改理念,採取“五步三查”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教材分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孟子的經典之作,它闡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提出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感情強烈、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已有一定基礎和能力,通過孟子上一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學習,學生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因此本課把重點、難點定爲“體會作者思想,把握主旨”和“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課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體會作者思想,把握主旨。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等形式完成本節課學習任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思想,把握主旨;

教學難點: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五、教學模式

本節課我所採取的是“五步三查”的教學模式。通過一、獨學,二、對學羣學,三、組內展示,四、班級展示,五、整理學案、達標測評完成本課學習目標。

六、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提前一天發導學案,讓學生充分預習,上課前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檢查課文朗讀情況、理解情況。

這是教師第一次對學生獨學情況的調查。

(二)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導入,由“臥薪嚐膽”的故事和美國一個自然保護區內鹿與狼共存的故事導入新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明確本課學習目標。

(四)合作探究(對學、羣學)

1、學生通過對學、羣學解決在獨學中提出的疑惑。

2、探究問題:

(1)、體會作者的思想觀點。

(2)、結合作者思想,聯繫個人的經歷,思考憂患意識的現實意義。用“讀了這篇,我明白(懂得)了 的道理。”句式組織語言。

本環節進一步落實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思想、把握主旨”和難點“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通過問題探究拓展了學生閱讀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從語文小課堂走向了生活大課堂,喚醒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增強學生間的合作意識。

(五)組內展示

組員展示合作探究中的成果及交流課前蒐集到的辯論材料。

這一環節鍛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鍊口語交際能力。”因此,語文課堂更是要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引導學生思考現實、關注社會。

在組內小展示時教師進行第二次學情調查:教師巡視指導或聽取組長反饋,準備大展示。

(六)班級展示

1、由各組組長組織,在組內選一人將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彙報。本組組員可以補充。其他組組員也可補充或提出疑問。

2、辯論:

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這個觀點爲辯論題目,贊成和反對的雙方各自陳述理由,展開辯論。

此環節不僅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更增強學生自信心,辯論使學生認識到不管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出人才,關鍵在於個人自身的主觀願望和努力。這樣更能貼近生活,使學生能夠客觀理智的從容面對生活中的逆境與順境。這一環節的設計更有利於難點的突破和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六)整理學案、達標測試

學生整理導學案,用雙色筆在導學案的“收穫與反思”一欄中寫下了本節課的收穫與有待提高的地方。

達標測試進行背誦檢測,由組長負責檢查背誦。

教師要進行“三查”:瞭解學生背誦情況,尤其關注中下等生。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敬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

您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孟子〉兩章》中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本單元編寫了《公輸》、《孟子》兩章、《魚我所欲也》、《莊子》故事兩則等古典散文的名篇。這些文章語言生動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節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與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課堂流程、板書設計四個板塊對本課的教學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獲得創造的智慧。”孔孟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孟子的經典之作,它闡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提出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文章感情強烈、文采斐然、論述嚴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學情分析

在成長的道路上,可能是陽光灑滿心田,一路順風;也可能是風雨不期而至,充滿坎坷。十五六歲的孩子正是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最佳時期,所以授課時要引導學生學習古代先賢的智慧,正確對待成長中的挫折,勇於面對生活,面對挑戰。九年級的學生,馬上就要面臨中考,所以學習要向考試靠攏,注意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與解題技巧的總結歸納。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疏通文意,掌握常見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理解作者觀點

3、背誦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1、採用反覆誦讀,質疑解答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從中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四)重點難點

重點: 1、疏通文意,積累重點字詞;

2、反覆品讀,體會作者思想,正確認識“生於憂患”的時代意義

難點: 把握文章寫作特色,引導學生結合現實,思考討論其現實意義。

二、教法學法

教法——在“情景導入---誦讀感知---文意疏通----探究學習---拓展延伸---小結作業”課堂教學模式下,採用“讀——議——析”相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清結構,鼓勵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教師適當點撥、分析。

學法——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在誦讀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容,通過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體會語言特色。

三、課堂流程

(一)情景導入:

我用“青蛙在開水中逃生,在溫水中死亡”這個引人深思故事導入新課,再讓學生介紹所瞭解的孟子。

故事導入法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一環節可結合學生對孟子的介紹,適當補充孟子的政治主張。如:主張仁政,“民貴君輕”思想。

(二)誦讀感知

誦讀是古詩文教學方法的首選,也是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的前提和基礎,可以說誦讀的成敗決定着課堂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節課要充分引領學生誦讀。在誦讀中,我力求讓學生讀出三個層次: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對節奏;三讀,讀出氣勢和感情。在字音方面,應注意強調:“傅說”“法家拂士”中的“yuè”和“bì”;朗讀節奏方面,應引導大家注意“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感情朗讀上,一開始就讓學生讀出文章氣勢和感情並非易事,還要依賴後面對文意的疏通及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爲了使誦讀充滿情趣,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採取形式多樣的朗讀:先讓學生自讀,然後同桌、小組間互讀互評,再讓大家推舉小組代表美讀,評讀,最後全班齊讀。

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誦,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哲人對話,感知文章的思想內涵,在讀中賞美點,在讀中獲知識,在讀中明道理。這一環節突出了教學重點中的“反覆品讀,體會作者思想”。

(三)文意疏通

翻譯環節至關重要,是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的過程,牽涉到學生對文意的正確理解和對文章思想的正確解讀。本環節本着四步走的原則:①自主翻譯,學生藉助課下注釋,用圈點勾畫法逐詞逐句把文章翻譯成現代漢語。②小組交流,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解決疑難詞句。③課堂釋疑,學生提出上兩步尚未理解的詞句,師生共同解決。④重點強調,通過大屏幕檢查學生翻譯效果,包括重點詞句的掌握、通假字、一詞多義現象。

此環節四個步驟,步步推進,穩抓穩打,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調動了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突出了教學重點中的“疏通文意,積累重點字詞”,併爲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了準備。

(四)探究學習

本環節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文章寫了什麼?(思想觀點)二是怎樣寫的?(寫作思路、語言特色等)

首先,展示探究問題:

1、文章開頭列舉的六個人物事例有什麼相似之處?你能確定作者的思想觀點嗎?

2、用簡潔的語言介紹文章的寫作思路。

3、本文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

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明確作者的思想觀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後,讓大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文章寫作思路及語言特色,老師在學生髮言後,通過板書展示文章思路,讓學生明確:文章先用六位聖賢的史實說明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然後從正面論述磨難對於人生的意義,由人生擴展到治國,反面論述沒有憂患的危害;最後總結作者的思想觀點。

品味語言特色仍要以讀爲依據,因此我先佈置學生嘗試按文章思路背誦課文,使學生在熟讀、背誦中體會排比句的運用,品味本文雄辯有力、富有氣勢的語言風格。

本環節進一步落實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再次體現了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思想”,並解決了教學難點“把握文章寫作特色”。

(五)拓展延伸

孩子是家長的希望,祖國的未來。爲了孩子,很多家長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但也有專家疾呼:再富也要苦苦孩子。就此,我請同學們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並簡要陳述理由。(理由至少兩點)

此環節讓學生暢所欲言,使他們從語文的小課堂走向了生活的大課堂,喚醒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發了學生民族主義和愛國激情,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順應了《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

(六)小結作業:

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談“學完本節課的收穫”後,老師以寄語的方式激發學生鬥志,表達祝福之情。我的寄語是:

美國劇作家帕特里克說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說明逆境的優越性。現代社會競爭的殘酷性註定我們要學會居安思危,要有憂患意識。在安樂中通過努力取得成功固然令人羨慕,但如果能將劣勢轉化爲優勢,以憂患爲起點走向成功,那將是一種閱歷,一份財富,更令人佩服。希望同學們學了本文之後能像安徒生筆下的“醜小鴨”,逆境面前不低頭,風雨來襲不屈服,成長爲美麗“白天鵝”。讓我們身處逆境時都能對自己大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本着教重啓發、學重思維感知的教學原則,安排“情景導入---誦讀感知---文意疏通----探究學習---拓展延伸---小結作業”六個教學環節,突出了教學重點、分散了教學難點、完成了教學目標,使教學過程得到優化。

四、板書設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六位聖賢→苦難造就人才

------- 生於憂患

個人(正面論述)

國家(反面論述)--------------------死於安樂

板書設計從文章的論證結構進行構思,輻射文章的中心論點,文字與圖示簡潔精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敬請各位評委提出寶貴意見。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被歷代傳誦的議論文名篇之一,文章從個人成才事例類推到國家治國的道理,闡明瞭“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中心論點全文邏輯嚴謹,結構清晰,論證充分,文采斐然,本文所運用的論證方法、生動精闢的語言值得我們學習,其闡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和教育意義,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好材料。

(二)說教學目標及其依據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學習的具體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本文是一篇淺易的文言文閱讀課文,教學任務既要表現在積累文言知識又要開拓學生視野,培養文言語感,初步掌握閱讀文言文的方法,藉此讀懂其他文言文故此本文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正確誦讀課文。

(2)疏通疑難字、詞、句,積累文言知識。

(3)把握課文關鍵句,理解文章思想內容。

(4)理解逆境成才,並以此砥礪人生。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以“讀”貫穿整個教學教程,在讀中積累文言知識、感知內容、品味語言、領悟文章內涵

(2)在討論、質疑中,學習孟子說理論證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結構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1)學習我國古典文學精髓,培養學生對文言文和古代文化的興趣

(2)閱讀文學作品,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啓迪學生明瞭“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三)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知識,培養文言語感,理解文章思想內涵

(四)教學難點

學生對論文結構、論證方法及文章思想內涵的把握

二、說教法

初三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文言文的經驗和基礎,通過文中的註釋和工具書其本上能理清文章的大意,提出疑難點因此根據該課程標準及學生的特徵,以讀爲核心,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形成生動開放的教學模式;創設“質疑——探疑——解疑”的教學情境,充分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採用引導、點撥、對話、指導等教學方法,並且教學和多媒體運用相結合

三、說學法

倡導自主思考、合作研討、集體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讀準字音,把握節奏和韻味

2、學生齊讀課文,根據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疏通字、詞、句及文章大意,並提出疑難點,小組討論後派代表提出問題

3、小組之間先互相解答疑難點,教師加以指導,並且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並積累文言知識:(每個舉一例)

(1)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

(2)詞類活用: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苦;勞;餓等

……

(三)研讀課文,理解內容

通讀課文,把握文章的關鍵句,寫出文章論證思路,小組討論後,代表發言

提問啓發: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的?(畫出文中重點句子)運用了那學論證方法?小組討論,教師指導、明確

……

(四)賞讀課文拓展延伸

孟子以其酣暢淋漓的論述,闡明瞭“逆境中造就人才”這個道理,請同學聯繫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觀點的看法(教師用PPT出示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勵志故事)

開辯論會。

(六)課堂總結

《孟子》二章,筆帶鋒芒,語言犀利,善於說理,孟子的政治思想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仍有教益。

(七)佈置作業

看材料,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議論文

總結:這節課以朗讀爲基礎,以探究性學習爲主線,以五步閱讀法爲實踐模式,是一節實施新課程理念的文言課文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是一份微型教案爲了讓學生直觀易懂地看筆記,本文板書簡潔、扼要地括了文章的重要內容,學生一目瞭然。

板書設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逆境成才 多難興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