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古詩《山行》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篇1

當今小學界越來越重視古詩的教學,古詩教學的風格也越來越多,有重視“逐詞逐句穩步理解詩意”的紮實式教學,有追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也會吟”境界的誦讀積累式的教學,有崇尚“在自學中提高理解古詩能力”的放手式教學,有沉迷“進入意境,品味詩意,寫成小品文”的賞析式的教學等等。筆者以爲,不管採取何種教學風格,小學古詩教學必須處理好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一、當問則問

古詩與現代文不同,字少意深,理解詩意是教學中的頭等而事,而藉助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是有效的途徑之一,但平鋪直敘地逐詞逐句地提問講解或問題居高臨下,不考慮學生的實際,均會影響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和效果。我認爲,問題的提出,關鍵所在是把準脈搏,切中要害,難度適中,當問則問。如教學《山行》一詩,全詩28個字共寫了六處景物,弄清楚這六處景物極其特點也就成了理解詩意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學中我主要提了“全詩寫了那些景物,分別有什麼特點?”一個問題,順着對這一問題的逐步理解,結構嚴謹的詩當現代文來學,化難爲易,學生學來積極踊躍,老師教來輕鬆自然,絲毫無“滯”、“澀”之感,效果明顯。

二、當講則講

小學教材中所選古詩大多屬於唐宋時期,歷史久遠,文言色彩濃厚,故很多字詞的意思與現代文相比,相差很大,學生往往會產生異解現象。對於這些詞,老師若讓學生採用查閱資料等自學方式去理解,勢必造成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浪費,且憑小學生的能力未必能找到確切答案,反而影響了對整首詩的理解;若片面追求啓發式,必生搬硬套,故弄玄虛,使古詩教學苦澀無味。我以爲,像這些詞,就應“當講則講”,即向學生毫不保留地講解,灌輸。如《山行》一詩,對“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中“坐”、“於”兩字的理解,就可採取老師向學生完全講授的形式,省時省力,效果實在、明顯。

三、當議則議

古詩,講究韻律,結構嚴謹,用字精當,有些字詞意思似乎很明白,但放到具體詩句中理解一時又很難與整體連成一片。這些字,往往要經過老師的誘導和學生集體的討論才能逐步得出結果。同時也很好佳地鍛鍊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所以我認爲,這樣的字詞理解,決不可輕易放棄,應“當議則議”。如《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中“寒山”的理解就是此例,若讓學生自學則會理解成“寒冷的山”,若老師講解則讓學生失去了鍛鍊的機會,理解也不會深刻。教學中,我設計瞭如下三個小問題誘導學生討論:

1、詩寫在什麼季節?

2、秋季山上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3、這樣的景色特點給人什麼感覺?

在回顧全詩逐步深入討論的基礎上,學生自然深刻地領悟了“寒”字的意思。

四、當放則放

大凡唐宋古詩,內涵豐富,意義深邃。而不同的個性,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文化水準對詩都會產生不同的見解,所以古詩教學,若侷限於對錶面詩意及淺層次的且固定式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上,不僅把美詩學死了,還遏止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我以爲,古詩的教學,能使學生初步理解詩意和思想感情外,還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等特點,大膽放手,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充分體會作者當時當地的心境,對詩進行較深層次的感悟,即需“當放則放”。如《山行》的教學,在學生能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我沒有結束教學,而是設置一個學生能自由發揮的過程,即讓學生根據詩所描繪的意境,扮作詩人,親自去感受大自然,再感悟詩意,並寫成小品文。而之後,當學生再一次回過頭來品味詩的時候,看到的不再是一句句生疏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一個個生動的場面。

以上所述,是古詩教學中應注意的四個問題,當然這些問題在教學中不是獨立分開的,而是融會貫通的。而要真正把握好這四方面,教師必須嚴把教材關和學生關,切中要點,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弄巧成拙。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篇2

《山行》這首由晚唐詩人杜牧所寫清新俊逸的小詩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一幅濃郁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深秋在詩人筆下並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讓我們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這是一首秋的讚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願望。

教學中,我以尊重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爲出發點。利用學生已有的古詩學習經驗,再加上詩畫相通的特點,大膽讓學生想象畫面,說畫面,將片段的意象展現出來,再讓學生加以綜合,展示媒體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讓他們在情境中發揮想像,引導孩子登寒山,仰望白雲,欣賞火紅的楓林,走進夕陽西下,雞犬相聞,炊煙裊裊的溫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發熱愛生活之情,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讚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詩的理解和意境的體會。

在拓展方面,既有基於內容的寫景詩,又有基於作者的寫景詩,達到了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有效增加了學生的積累,豐富了自身的文化積澱。

另外,時時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課堂氣氛活躍,達到了快樂學習的目的,這是值得我欣慰的地方。

其實,還有一點是我想探索的地方,那就是基於詩畫相通的特點,讓繪畫成爲理解古詩,體會意境的方法。現在看來,這種方法可行,但還需完善。

反思本節課,我認爲自己有以下幾點不足:

其一,課堂上描繪畫境,有些耽誤時間,影響了誦讀,導致讀得不夠。

其二,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課堂雖活躍,也使教師在時間調控上不好把握。

其三,課堂內容的取捨,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師做到心中有數,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具體修改意見爲:

其一,縮短描繪畫境的時間,那背誦和默寫的環節就都可以完成。

其二,質疑處也可以壓縮時間,隨機加進閱讀的環節,會增強讀的效果。

其三,拓展積累環節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積澱,再多背一背寫景的古詩就更好了。

其四,板書的設計,可以圖文並茂,突出本節課的特點。

總之,此次參加賽課,讓我成長,讓我收穫,讓我思索,也讓我遺憾。因爲,參加英特爾未來教育講師培訓,讓我錯過了最精彩的兩節課,學習的願望沒有完全實現。好在,前三節課我聽到了,楊老師的沉穩教風;林老師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師的適度引導,都是我學習的地方。而我在異地異生的挑戰下,能夠做到順利的完成一節課,不能不說是一種成功,我很滿足。我將以此次賽課爲基點,繼續努力,修煉自己的語文素養,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風格獨特,務實創新的語文教師。

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篇3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詩中有畫”

古詩教學,要求學生讀讀背背,在讀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爲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輕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而後,又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並鼓勵學生不受詩句約束,大膽想象除了詩人描繪的景物外還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爲廣闊的大自然中去,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在學生說話的過程中,既訓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在無形中理解了詩意,內化了語言。

2.“畫中藏詩”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小組合作爲古詩配畫。適當的給予點撥和引導,增強了學生作畫的信心。學生作畫的過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詩意的一種外在表現,他們的畫再現了杜甫草堂周圍多姿多彩、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觀,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畫後的展示、說畫、賞畫更讓他們由畫之美自然地體味到詩之美。這樣,學生至始至終置身於濃濃的詩情畫意之中遐想着,體驗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學古詩,教師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蘊,所以在今後我還要多閱讀,提高自身的修養,增強文化底蘊,從而豐滿自己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