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作爲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1

《認識圖形.一》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包括: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因爲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所以教材把認識立體圖形排在平面圖形之前。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的編排上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繫;注重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

我的學生大多是五六歲,年齡偏小,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還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數多(53人),分組活動不容易組織。另外,據我課前調查,學前班雖然也認識過這些圖形,但很多孩子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將“正方體”說成“正方形”,也有將“圓柱”說成“長方形”的,將“球”說成“圓”的更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袋子,提出一個要求: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看哪個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二)、活動,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學生上臺演示,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概念,並板書名稱。然後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模型,讓學生認一認,並與相應的實物歸爲一類。

2、摸一摸,感知特徵。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這些實物,然後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組內交流。

(2)在班上彙報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由實物圖抽象出模型圖

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對幾種立體圖形有了比較多的感性、直觀的認識,促使學生形成幾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3、記憶想像。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讓學生辯認,將這些圖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拿出相應的實物。

(2)讓學生閉上眼想一想四種圖形的樣子,並用手比劃。

(3)遊戲:猜一猜

學生閉上眼,摸一摸老師給出的一種實物,判斷它的形狀。

(四)、遊戲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板書:

認識圖形:

正方形 長方形 圓柱 球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認識人民幣”。人民幣是我國法定的貨幣,它是價值的一般代表,在人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100以內數的知識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概念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這部分內容的編排加強了對人民幣的整體認識,並結合具體操作幫助學生掌握各種面值的人民幣之間的關係。一年級兒童年齡雖小,但對於要用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商品意識是有的。爲了突出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和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這方面作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題圖出示了3幅逼真的購物、乘車、存錢的畫面,即只要進行商品交換,就要用到人民幣。同時,聯繫學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學生將這些平時的零花錢積攢起來,積少成多後,將這些錢用來辦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如買好書捐贈給貧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教材還多處精心創設購物情境,讓學生在買賣商品的活動中認識人民幣,通過活動使學生在買賣商品中掌握人民幣的有關知識,提高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人民幣的系統的整理,使學生對全套人民幣能清晰的識別,以識別過程爲載體,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歸納出1元=10角、1角=10分,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3、在遊戲中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以及節約用錢的良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學難點:人民幣的等價兌換。

四、說教法、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也就是說,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這節課的設計我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動手實踐,自主的學會新知。另外,小組討論有利於全體學生主動性的發展,有利於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有利於不同思維的碰撞。這節課的教學比較適合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活動,既鼓勵學生獨立嘗試,又注重學生間的合作互助,給學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機會,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在活動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觀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1、聯繫生活實際,引出課題

提出問題:“同學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錢?”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列舉自己使用人民幣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錢的示意圖)提問:“誰能說一說零花錢可以用來做什麼?”

在這裏滲透德育教育:不亂花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獻愛心等。

指出:我們國家的錢叫人民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有關人民幣的指示。(板書:認識人民幣)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師讓學生根據主題圖,聯繫生活實際列舉自己使用人民幣的例子,舉例不限於教材上的內容。這個回憶過程幫助教師瞭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水平,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同時讓學生感知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和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習興趣,突出知識的生長點。)

2、認識人民幣

提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用過那些人民幣?”

學生自由發言。

引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見過或者用過的人民幣有的是幾元的,有的是幾角的,還有的是幾分的。你們知道嗎?”

指出:元、角、分就是人民幣的常用單位。(板書:元角分)

引導:“同學們已經認識了這麼多不同的人民幣,誰能說說你是怎樣認識它們的?”

學生髮表不同意見。

引導:“同學們真不錯,用那麼多方法來認識人民幣。請把課桌上你認識的人民幣,給你的夥伴說一說。”

學生活動,互相說認識的人民幣。

提出問題:“每個小組的同學能把你們課桌上的人民幣分分類嗎?”

小組合作,共同完成。

分完後彙報交流。學生可能從以下幾方面彙報:

1、我們把元的分成一類,角的分成一類,分的分成一類。

2、我們把紙幣分一類,把分幣分一類。

3、我們按數值來分。

……

指出:人民幣上的國徽,代表我們的祖國,我們愛護人民幣,就是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沒有對“怎樣認識人民幣和怎樣分類”進行傳統的“授予”,而是作爲引導者,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在師生互動中完成對已有經驗的歸納與延伸。通過小組合作,互相交流,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注意觀察、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

3、探索元、角、分之間的關係

提出問題:“老師這裏有1元錢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錢方法買到這塊橡皮嗎?”

小組的同學互相討論討論,然後把想好的方案說給大家聽聽。

可能從以下幾方面彙報交流:

1、我直接付1張1元的。

2、我付2張5角的。

3、我付5張2角的,還可以付10張1角的。

4、我還可以付1張5角和5張1角。

……

引導:“同學們想出的付錢方法還真多,哪位同學能說說元和角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學生歸納,教師板書:1元=10角。

換錢遊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

1個5分的可以換()個1分的;

1張1角的可以換()個2分的,還可以換()個5分的;

1張2角的可以換()張1角的;

1張5角的可以換()張1角的;

1張1元的可以換()張5角的,還可以換()張2角的;

……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在清晰識別人民幣,掌握元角十進關係、角分十進關係的基礎上,對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遊戲在師生之間或小組內進行,爲每個學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4、模擬購物,實踐運用

提出任務:“接下來我們開展一個‘購物活動’。每組選出一名超市經理。請‘經理’先介紹一下超市的商品。”

各組推選出“經理”介紹商品。

引導:“請大家拿着自己的錢去購買自己喜愛的物品吧。”

學生自由購物。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尊重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的原則。引導學生進入情鏡,在活動中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學得生動、輕鬆、愉快,學到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的、有價值的數學。)

5、評價及小結

引導:同學們,這節課你們上得高興嗎?你認爲這節課誰表現得比較好?你應該向他學習什麼?誰來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穫?

(設計意圖:在熱烈的購物之後,師生小結,學生由此回顧整個學習過程,多方面進行小結,提升成功的意義,滿足學生成功慾望。)

總之,讓整個學習過程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繫,實現他們之間的有效溝通。那麼,學生將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無盡的教育財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學生最豐富的學習資源。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3

一、理解教材

《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包括: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因爲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所以教材把認識立體圖形排在平面圖形之前。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的編排上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繫;注重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

二、瞭解學生

兒童對形狀的知覺是通過視覺、觸覺、運動覺協同運動的,這有利於增進他們對所處環境的認識,爲將來學習幾何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其實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關於形狀,他們已經有了較多的的感知經驗,只是這些經驗太感性,需要進一步抽象化,形成簡單的幾何概念,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我的學生大多是五六歲,年齡偏小,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還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數多(56人),分組活動不容易組織。另外,據我課前調查,學前班雖然也認識過這些圖形,但很多孩子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將“正方體”說成“正方形”,也有將“圓柱”說成“長方形”的,將“球”說成“圓”的更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三、擬定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將教學目標定爲:1、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這是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這是數學思考方面的目標);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這是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

教學重點與難點是: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四、學法與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爲學生應採用這樣的學法:一、積極投入到活動中,仔細觀察,更要多動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學一起合作學習,共同探究;三、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學以致用。“教”是服務於“學”的,與這些學法對應,教師該做的是:一、準備大量的實物和模型,爲學生的觀察、操作活動提供材料;二、營造好學習氛圍,組織好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主動探究;三、適當指導,幫助學生提高。

五、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孩子們喜歡看動畫片,喜歡藍貓,我先出示漂亮的藍貓圖片,然後說:小朋友,今天聰明的藍貓來和我們一起上數學課,咱們每個組的桌上都有一個袋子,這是藍貓給大家的禮物,看一看是些什麼?藍貓還提出一個要求: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看哪個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這裏用藍貓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用生活中常見的實物引入課題,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並能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小組活動,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組活動,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概念,並板書名稱。然後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模型,讓學生認一認,並與相應的實物歸爲一類。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說課稿《認識立體圖形》:經過上面的活動,學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經驗,這時教師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幫助學生將感性認識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徵。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這些實物,然後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組內交流。

(2)在班上彙報交流。

親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學生對幾種立體圖形特徵的體驗,和同學的交流有利於豐富對這些立體圖形的認識,在以上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由實物圖抽象出模型圖

教師以一句“藍貓放映的時間到了”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來。通過幻燈片,從一個個實物圖抽象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一般模型圖。

前面的兩次小組活動,以實物和模型爲研究對象,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對幾種立體圖形有了比較多的感性、直觀的認識,這時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圖,再過渡到模型圖,逐漸抽象,爲的是促使學生形成幾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記憶想像。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讓學生辯認,將這些圖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拿出相應的實物。

(2)讓學生閉上眼想一想四種圖形的樣子,並用手比劃。

(3)兩人遊戲:猜一猜

一人閉上眼,摸一摸別人給出的一種實物,判斷它的形狀。

這一組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四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安排這一環節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繫起來,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四)、遊戲中體驗特徵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遊戲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快樂地學習,對幾種立體圖形的特徵有更豐富的體驗,並能培養動手能力、合作能力。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說課的課題是《9加幾》。本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中的內容。它包括課本96-98頁的例1、例2以及課後的“做一做”。

一、說教材

《9加幾》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11-20各數,能夠準確的計算10加幾何相應的減法。這些知識都對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課的內容也爲以後學習其他數的進位加法打下了基礎。

二、說學習目標

在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我指定了以下學習目標: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運用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得出計算9加幾的各種方法;在比較、觀察的過程中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並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題目;同時,學生在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中,深刻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打打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節課的核心思想是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湊十法”,因此,我確定了這節課的學習重點是會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加法。

一年級的孩子認識事物時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雖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並且中我了一些概念,能夠初步的進行判斷和推理,但思維水品總的來說還很低,思維過程往往只依靠具體的表象,帶有很大的依賴性和模仿性,所以本節課的學習難點是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三、說教法、學法

爲了讓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更高效的完成本節課預設的各項學習目標,我在教法和學法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

教法方面:《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在教學活動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爲他們提供充分的參與與學習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大膽放手讓學生操作,以學生自主探索爲主旋律,結合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觀察、討論、小組合作等方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發展,從而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世間中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意義上成爲學習的主人。

學法方面: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好動、自制力較差,再加上他們入學的時間並不長,對於充滿約束的課堂容易產生煩感,雖然孩子們身上有這些小缺點,但是他們的表現欲和好奇心是值得我們驚訝的。《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記憶與模仿,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纔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我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索、動手實踐的活動得出極端9加幾的各種方法,然後通過觀察、比較、討論、小組合作交流等活動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會計算9加幾的題目,突破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四、說教學準備

爲了讓學生深刻的理解“湊十法”,本節課我準備了形象的多媒體課件,每位學生準備18根小棒。

五、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知過稱個,是真個教學活動的呈現。本節課的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趣設疑

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課堂,應該體現“身邊的數學”這一特點。因此,我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情境爲切入點,利用課件展示我校學生在運動會上精彩表現的照片,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在追問孩子們是否想繼續參觀,從而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此時的學生一定都是情緒高漲的,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讓學生接受挑戰,如果挑戰成功便可繼續參觀。

挑戰的目的就是複習。“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課件複習舊知識的重要性。複習過程主要有以下步驟。首先,利用口算卡片展示9+( )= 10和有關計算10加幾練習,然後以天空的形式幫助學生複習“一個數可以分成1和幾”,最後,讓學生口算9 + 1 + 1 =( ) 9 + 1 + 5 =( ) 9 + 1 + 3 =( )。這三項挑戰內容的設置層層遞進,爲本節課學習9加幾的進位加法做好了準備。

順利闖關的孩子們一定很興奮,適時用語言對學生的情緒加以控制,讓孩子們用數學的視角去參觀運動會的場景。

第二個環節:自主嘗試,探究算法

這一環節是獲取新知的過程,教學時我將例1和例2結合起來,以學生自主探索爲主,這個環節我將分爲三個步驟來教學。

第一步是討論交流,得出方法。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這一步驟中,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組織學生討論“還有多少盒飲料”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相互交流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讓學生議一議每種方法。學習是一種個體的認知過程,由於每個孩子的認知水平、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策略不相同,所以在面臨一個新的計算問題時,就會出現不同的計算方法。在這裏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9加幾,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新理念,並根據學生的回報結果適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學生彙報的情況可能會有三種:(1)數數法,即依次一個一個的數1、2、3、4……12、13;(2)接數法,箱子裏有9盒,然後再接着數10、11、12、13;(3)先將外面的4盒分成1和3,將一盒放進箱子裏和原來的9盒湊成10盒,再加上外面的3盒,10 + 3 = 13。通過直觀的分析比較,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方法。

爲了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我安排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步驟。教學的開始,我讓學生用數學的視角來觀察例1的主題圖,讓他們說一說圖上包含的數學信息,並根據這些數學信息提出問題,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自然地將9加幾的問題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子的和跳繩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

踢毽子的和跳遠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

在解決這兩個問題時,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而歸納算法,鞏固記憶,這也是本環節的最後一個步驟。根據一年級孩子的思維特點,深刻理解“湊十法”的過程是有難度的,必須將這個抽象的過程形象化、轉變成自身的時間,才能達到希望的效果。此時,我將這兩個問題的解決與例2的動手實踐相結合,讓學生選擇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用手中的學具擺一擺,活動後進行彙報,請學生到講臺上講述操作的過程。最後引導學生小結:在計算9 + 3時,可將3分成1和2,1和9湊成十,10 + 2 = 12;同樣的,計算9 + 7時,可將7分成1和6,1和9湊成十,10 + 6 = 16。(板書)這時黑板上已經有了三個算式,引導學生說出這三個算式都是關於9加幾的加法,從而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有學生產生“分小數”的想法,對這種敢想敢說的行爲要加以鼓勵,可以讓學生採用像板書上呈現的方法來驗證“分小數”的想法是否可行。

第三個環節:鞏固新知,靈活運用。

通過本環節的鞏固練習,教師可以真實的掌握學生對於新授知識的理解情況,從而進行下一步的教學部屬。一年級的學生好勝心強,表現欲高,但自制力較差,注意力不夠集中。根據這一特點,我安排了3個練習。首先,用課件展示菠蘿、蘋果的實物圖,色彩鮮豔的水果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眼球,通過此題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第二個練習時根據圖意寫算式,先讓學生互相說題意,然後再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處理第三個練習時,我將簡單的算式有規律的排列,再把他們放在“梯子”的剪貼畫背景中,讓學生運用“湊十法”進行計算。再讓學生尋找規律,引導學生說出第一個加數都是9,每個算式中和的個位上的數都比這個算式中的第二個加數少1,適時追問這個1到哪裏去了?學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湊成了十,從而加深對“湊十法”的理解。

第四個環節:全科總結,完善提高。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充當着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對於本節課的小姐,我也嘗試着讓學生來參與。學生通過說本節課的收穫,將本節課的內容做一總結,方便日後複習,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六、說板書

本節課的板書已經都呈現在黑板上,在設計板書時我力求做到重點突出、簡潔易懂。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可見,綜合實踐活動十分強調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以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多年的實踐經驗證明:當學習的材料來自於現實生活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倍加高漲;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纔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此理念的主導下,我設計了《小小商店》這節實踐活動課。本節課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中的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也就是課本第86--87頁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只有一個知識點:就是通過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在取幣、換幣、找幣的操作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教材藉助“小小商店”這一學生熟悉的背景,採用現場模擬的方式,展現了一個商店的真實情景,運用“角色扮演”這一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讓學生扮演售貨員與顧客,用對話形式提出數學問題,幫助學生複習鞏固前面幾個單元學過的一些數量關係。在商店的中間,教材設計了一些與活動有關的問題,其中前兩個問題是人民幣的計算的進一步提高,需要學生逆思考,第三個問題的開放性比較大,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用多種方法解決。一方面加深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計算方法,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此外,教材還鼓勵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二)、說教材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我認爲“在活動中懂得不同面額人民幣之間的相互關係,體現付款方式的多樣性。”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我以張熊飛教授的"誘思探究教學論"爲指導思想,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知識、能力和品德三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在取幣、換幣、找幣的操作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2、能力目標:培養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行數學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3、情感目標:在實踐活動中增強數學應用的意識,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用數學”的情感,並受到勤儉節約的教育。

三、說教法、學法:

從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要求出發,根據綜合學習活動課的課型特點,我採用角色扮演的活動形式,以學生爲活動的主體,以滲透教育爲原則,以訓練實踐能力爲目的,力求做到把信息技術運用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從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四、說教具、學具準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需要,我準備了:

1、媒體課件一套。

2、用實物把教室佈置成臨時的小小商店,讓學生扮演售貨員和顧客,現場進行交易活動。

3、回收站所需的牌子。

學生每人準備一個錢包(自制),學具人民幣若干。

五、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說一下整個教學過程設計,首先我先說一下整體設計。

國際教育界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你聽了,但是你忘了;你看了,把它記住了;你做了,你理解了。”如何讓學生從學數學變爲做數學,是我們教師面臨的新課題。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主導下,我們現在的課堂已不能象以前那樣傳統的一味的傳授知識,我們要讓學生從"學"數學變爲"做"數學,讓課堂成爲學生探索知識的樂園。因此,本節課,我將本着“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活動中貫穿於課的始終”的原則,以張熊飛教授的“誘思探究教學論”爲指導思想,通過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啓發、誘導學生按照“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實踐操作,探索問題---聯繫實際,創新應用”的規律組織教學,整個活動過程分爲四大環節:激趣引入、探討方法、模擬購物活動、交流評價。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感受體驗生活,學會把知識綜合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第一層: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約5分鐘)。

由電腦演示學生喜歡的卡通形象導入新課,使他們愉快地進入購物情境,進入角色。

第二層:模擬表演,實踐體驗。(約20分鐘)

教師選定一部分學生扮演售貨員,一兩名學生扮演廢品回收員,其餘的扮演顧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幣卡片購買商品、廢品回收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要讓買賣雙方互相檢查對方在進行人民幣計算時有沒有發生錯誤。

第三層:活動彙報,體驗交流(約10分鐘)

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心理話,展示自己選購物品的自主性,以及合理安排零用錢的巧妙之處和購買物品的經驗方法。同時,教師正確引導,使學生懂得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珍惜每一分錢,把錢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適當的時候,做一個有主見、善理財巧安排的好學生。最後評選最佳消費者。

第四層:聯繫生活,滲透思想教育。(約5分鐘)。

(二)說局部設計

下面我就以教學程序爲框架,以"誘思探究教學論"爲先導,以教學內容爲載體,具體說說本節課的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長期的教學中,我們都能體會到:情境教學是低年級教學中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因此。課一開始,我先給同學們創設這樣的情境:放一段熱鬧喜慶的音樂:今天是個喜慶的日子,我們的“小小商店”順利開張了。(出示課題)熊貓經理特別歡迎小朋友去“小小商店”逛一逛。這時,我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小朋友,從屏幕上你看到了什麼?你想對同學們說什麼?(鼓勵學生大膽自由發言),讓學生交流物品名稱和它們各自的價錢重點是說清楚畫面上每一種商品的名稱和價格。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及時作以小結,大家說得非常好!那麼,你們自己有零用錢嗎?父媽給你的零用錢,你平時怎樣使用的?分組交流如何使用零用錢。然後小組彙報交流。教師因勢利導,對使用比較合理的學生給予肯定表揚,對花費不恰當的學生給予糾正引導。

我這樣設計,藉助“小小商店”這一情境,通過生動有趣的畫面,把學生帶入到快樂的學習情境之中,使課堂一開始就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每一個學生都會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學習情境之中。這樣就很自然地進入教學的第二個環節:

2、模擬表演,實踐體驗。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培養實踐能力”。鑑於此,我設計了此環節。具體的我是這樣設計的:

(1)進入角色,若干名售貨員進場。

(2)分發購物登記卡、現金記帳卡。讓學生把所購買的“商品”的名稱其金額、購買理由等記入《購物登記卡》和《現金記帳卡》上。

(3)分組合作進行模擬體驗。

活動要求:

1、顧客要檢查售貨員有沒有找錯零錢。

2、賣易拉罐和礦泉水瓶的同學要檢查廢品回收員有沒有算錯一共應該付多少錢。

3、售貨員要看清顧客付款對不對。

4、可以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可以合夥購買。

教師注意調控場面,諸如“顧客”進入“商場”的先後順序,購物的時間控制。

教師選定一部分學生扮演售貨員,一兩名學生扮演廢品回收員,其餘的扮演顧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幣卡片購買商品、廢品回收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要讓買賣雙方互相檢查對方在進行人民幣計算時有沒有發生錯誤。一方面要注意觀察學生提出了哪些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另一方面要在學生碰到困難時給以適當的幫助和提示。

我這樣設計,除了複習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也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用人民幣購買商品時經常出現的幾種情形。例如,計算買兩種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錢,賣東西時怎樣找零,買東西時錢不夠怎麼辦,怎樣比較兩種商品的價格,等等。這些情形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曾經遇到過或將來會遇到的,通過這種現實性和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可以使學生切身體會人民幣在商品經濟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數學來自於生活,又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並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充分讓學生展示選購貨物的自主性,關注學生所購物品的趨向,鼓勵學生認真合理安排自己的“零用錢”,把錢正確合理的使用,並指導學生填好“兩卡”以便交流。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體驗自主的快樂,通過活動的形式,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我們大家都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這裏,在設計上我採用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創造慾望得到了滿足。而這,無不得益於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教學開放式的組織。同時,很自然地進入到第三個教學環節:

3、分組交流,分享快樂。

1)、交流在活動中,各自購買哪些物品。(介紹購物登記卡)

2)、交流買東西過程應該注意什麼事項。

3)、談一談,在購物中,自己有哪些經驗。

4)、交流購買物品的意圖。

5)、交流買東西中應考慮到什麼?

6)、交流如何合理正確地使用零用錢。

這樣,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心理話,展示自己選購物品的自主性,以及合理安排零用錢的巧妙之處和購買物品的經驗方法。同時,教師正確引導,使學生懂得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珍惜每一分錢,把錢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適當的時候,做一個有主見、善理財巧安排的好學生。最後評選最佳消費者。

4、聯繫生活,滲透思想教育。

具體的我是這樣設計的:

同學們,平時你喝完了飲料之後會怎樣處理用完的易拉罐或礦泉水瓶呢?(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電腦播放好孩子源源的故事:源源是個非常勤儉的孩子,他經常將家裏用完以後的廢舊物品,如:易拉罐、礦泉水瓶等,送到回收站換錢,然後把這些錢攢起來捐給希望工程和貧困山區的小朋友們。

看到這些,你想說些什麼?讓學生各抒己見。

我這樣設計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的教育。通過設立“回收站”,可以讓學生明白易拉罐和礦泉水瓶都是可回收的廢棄物,幫助小朋友從小樹立保護環境的思想和意識。

到此,整個教學過程全部結束。

六、說板書設計

由於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組織學生具體的實踐操作活動嘗試,基本上不需要板書,所以此部分略寫。

七、在課改實驗中,如何運用"誘思探究"教學論進行教學

最後,我說一下,這節教學設計是如何體現新課改理念和"誘思探究"教學思想的。

總覽整節課,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力求較好地體現新課標理念,內容設計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基礎之上,通過學生大量的實踐操作活動來完成。切實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使課堂真正做到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新課程標準》中特別提出了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目標,本節課的設計,我在這方面也做出了積極的嘗試。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於一體,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在取幣、換幣、找幣的操作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實踐過程中體驗到其中的樂趣,使學生愛學、樂學。整節課洋溢着愉快的學習氣氛。通過大量的生活實例,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是"聽聽練練",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去操作實踐,去體驗交流。在經歷了之後,學生獲取了知識,提高了能力,思維得到了鍛鍊,並獲得了成功的愉悅,探索的快樂,真正成爲了課堂的主人!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6

一、 說課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64

頁到65頁《10的認識》。

二、 我對教材的理解

1、 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認識的編排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教材先是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並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後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由於我們採用的計數法是十進制計數法,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因此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及多位數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結合數概念的學習,讓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4)培養學生愛科學、愛祖國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掌握10的組成

教學難點:讓學生能從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

4、教具、學具準備

Flash課件,爲每兩個學生準備一張記錄紙和十個卡片蘋果。

三、 教法設想

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思維往住還要藉助於形象直觀的實物圖象或實踐操作的體驗活動作爲認識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教學要爲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運用直觀教學法,操作發現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準確把握概念內涵。

四、 學法滲透

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生學習數

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讓學生數一數、擺一擺、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課的教學活動,讓他們真正成爲課堂的小主人。

五、 說教學程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

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這裏設計了一個小朋友都喜歡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課堂,故事主要是說“在數字王國裏,9以爲自己是最大的數,常常欺負比它小的數,後來1和0想出了一個辦法來對付9……”課件演示到這,我就讓學生來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麼辦法來對付9?這麼一問,學生的思維就像被激活了一樣,同學們都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學生在這一環節中興致盎然,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積極性高。同時,學生感悟到兩個數字可以組成一個新的數,數和數之間是有聯繫的,是可以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塊兒就變成“10”,然後就板書課題:10的認識。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數一數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學習新知的有效平臺,在這一環節中,我就設計了孩子們喜愛的魔術表演情境,讓學生邊看魔術表演邊複習1?——9的數數過程,並體會“9添上1就變成10”的過程。還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認真觀察,讓學生說說畫面中還有什麼東西的數量也可以用“10”來觀察,如“畫面上有10朵花、10顆星星……”最後讓學生用“10”來說一句話,這樣設計,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感悟到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數字娃娃找家”

在這一環節中,我就把教學直尺圖這一枯燥的內容改爲小朋友非常喜愛的“數字娃娃找家”。這裏先是課件演示“0——10”各數字娃娃在玩耍的情況,到了回家時,其它數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數字娃“5、6、9、10”不會回家,還在走來走去。然後,我就請小朋友幫這些數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數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後,我就讓小朋友說10以內數的順序,如:5相鄰的前面一個數是誰?這一教學形式新穎,富有趣味性,深受學生的喜愛,同時也有助於學習目標的落實。

爲了鞏固學生10以內數的順序,我還創設了神舟六號發射現場倒計時的情境,學生們熱情高漲,爲了這個偉大的時刻而自豪,爲了能夠與宇航員一起倒計時而喝彩。整節課的氣氛到了高潮時刻,學生們紛紛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日後的學習態度,這不正是同時和他們進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學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嗎?

3、比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課件出示點子圖的,着重強調9添上1就是10,讓學生比較10與9的大小時,我要求學生說出爲什麼要填大於號、爲什麼要填小於號?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維。

4、教學10的組成和分解。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這一教學過程我努力挖掘數學的“應用性”。學習“10的組成”是本課的難點,尤其是讓學生從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的抽象思維過程。因此,我就設計了“分蘋果”這一手腦並用的活動來衝破難點。活動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小朋友,現在是蘋果成熟的季節了,果園裏的叔叔想請全班同學來幫忙摘蘋果,但蘋果摘下來以後,要把它們放到這2個筐子裏,同學們想想,如果讓你來放的話,可以怎麼放?”學生以同桌2人爲一組,自己進行分工:一個負責寫記錄表,一個負責分蘋果,然後,讓學生看着這些分法,說說自己的發現並彙報展示,學生說出了10的組成的記憶方法是:看到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最後把10的組成進行板書,學生看着板書很快就發現到:左右兩邊的數合起來都是“10”,而且左邊的數越小,右邊的數就越大,這樣安排,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同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發散思維,提升了本節課學習的思維性,達到了知識的內化。爲了鞏固學生們對10的組成的學習,我分別設計了猜糖遊戲和對口令遊戲。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爲一個生動活潑的主體。

5、10的書寫

在教學10的書寫時,我先讓學生觀察10和我們前面學過的數有什麼不同?讓學生比較得出10是由兩個數組成的,而且左邊的1和右邊的0與我們以前學過的“1”和“0”寫法一樣,然後教師範寫數字“10”,最後讓學生練寫。這樣設計是遵循了兒童的認識規律,因爲寫數是一年級學生學習中的難點之一,教師的示範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兩個數字符號組成的,跟前面寫的0——9有不同之處。

(三)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讓學生完成了書本第65頁“做一做”和第67頁的練習。

(四)課堂總結

通過老師的提問:今天你認識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學得最高興的是哪一部分的內容?師生共同總結學習收穫,既能引導學生理順知識,又體現了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延伸。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突出重點、難點、又便於學生觀察,提高教學效率。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與資源應用

1.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在學生認識了100以內數及20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學習找規律的問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發現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初步感知找規律的方法。同時,教材內容是學生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有利於吸引學生參與探索活動,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識,增強對數學的認識,提高學數學的樂趣。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是發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圖形的排列規律。

2、說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發現給定事物中的簡單排列規律,並運用自己的發現解決問題。

過程與方法:在觀察、交流的活動中,經歷發現生活中有規律排列現象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身邊事物,發現和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美。

3、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並能夠找出所列舉事物的規律。

教學難點:發現事物中的排列規律,體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說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麼規範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另外,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很短,這就對我提出了挑戰。我怎樣設計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怎樣抓住學生集中精力的這段時間把我要突出的重點講出。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之後,聯繫生活、發現規律,最後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三、設計理念:

1、學生學習的過程,既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又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我在這節課中有意識地利用學生身邊或感興趣的事情創設問題情境,從疑點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知識,增長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重視教學過程的全新理念,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因此,我在本節課中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採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在猜一猜、說一說、擺一擺、做一做等活動中,體驗感悟規律,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現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並從課堂上得到成功的快樂。

3、本節課的設計,以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爲主,創設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觀察、猜想、推理和語言表達能力。

4、本節課的設計中注意各科知識間的整合,如:讓同學們做有規律的動作,是與音樂課的整合,讓學生設計有規律的圖案,則是與美術課的整合。這樣把數學課與藝術交融,讓數學學習更加愉快,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數學並非枯燥乏味,數學學習是如此生動活潑、快樂有趣。

四、說教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於以上理念,我採用了情景導學法,並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 情境導入,初步感知規律。

2. 探究新知,認識規律。

3. 身邊數學,穩固延伸規律。

4.接洽生活,內化規律特徵。

5.全課總結,再現生活規律。

五、說教學過程

1. 情境導入,初步感知規律。

利用給學生帶來的禮物引出規律

2. 探究新知,認識規律。

在這一部分,出示課本的主題圖認識規律。

老師在這一部分重點指出:有一種規律是事物重複出現,重複的是哪一部分,學生起來回答,老師用圓圈重重地劃出。之後,過渡到形狀規律。

之後,我領着學生進行拍手遊戲,拍手也是有規律的。我一句話也不說,只管着拍手,當學生聽出我拍手的規律時,不自覺地跟着我拍起來。那種全班同學都動手的感覺,真好!有人說,老師就是一個表演者,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很希望能夠擁有表演的藝術,能夠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

3.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兩個活動

第1活動:火眼金睛觀察推理下一個出現的圖案是什麼

第2個活動:心靈手巧

(1)擺一擺擺出有規律的圖形。

(2)自己畫一畫塗一塗塗出有規律的顏色來。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現規律,動手創造規律。

4、接洽生活,內化規律特徵。

這一部分首先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欣賞生活中的有規律的圖案。伴隨着優美的音樂讓學生輕鬆一下,一是欣賞生活中的規律。二是調整一下疲憊的心情是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好進行下一個環節的教學。然後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那些有規律的。如聲音、動作等。可以讓學生學學聲音,做做動作。把音樂體操融合在一起。達到腦力和體力運動充分結合。

5. 全課總結,再現生活規律

首先請學生談談,這節課找到了什麼規律?一起歸納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然後用有規律的掌聲對自己的這節課表示評價。最後請同學們下課後一男一女有規律的走出教室。這樣就把這節課的內容內化了真正的用於到生活實踐中去。

六、說教學反思

課堂設計循序漸進,基本上能引導學生把規律認識透徹。這堂課對學生的評價及時、有效。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8

教學重點與難點:

平面圖形的特徵和轉化

教具學具準備:

2張長方形的紙、1把剪刀、1張正方形的紙、1根小木棍、1顆針.20根小棒

教學目的:

1: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

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教法學法:

舉例法、實驗法、講解法。

教學過程:

第一:引入

賞賜課我們所學的內容是20以內的退位減法,我們來複習一下。說算式讓學生搶答。

隨意的說。

第二:先動手做一個折風車的活動

讓學生體會和理解平面圖形的特徵。(教材27頁第一題:沿虛線折一折)

教師用紙當場做給學生看,教學生一起來,邊做邊講。

最後讓學生明白:

長方形的特徵:對邊相等。正方形的特徵:四邊相等。

第三:用幾個平面圖形來拼組一個平面圖形。

使學生明白他們之間的轉換關係。(教材28頁做一做)

教師用紙當場做給學生看,教學生一起來,邊做邊講。

平面圖形之間的相互轉換:圓變正方形、正方形變長方形等等。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9

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六單元中的《10的認識》。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10的認識的編排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先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後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以及多位數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引導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的情感。

3、教學重點:

掌握10的數概念和10的組成,體驗數學在身邊。

4、教學難點:

熟練掌握10的組成。

5、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具袋

二、說教法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創設情境,多媒體直觀演示,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10,建立數感。

2、根據學生心理髮展和認識規律,本課的教學從直觀到數學抽象,從生活到數學,再從數學回到生活,使學生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的作用。

三、說學法

注意爲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推理、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整節課以小朋友們爲國慶節學校所舉辦的活動而積極準備爲主線,貫穿始終。通過多媒體形、聲、色、動的功能,吸引並引導孩子們在教學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發現、去探究、去解決問題,體驗數學的魅力。同時增進對祖國,對集體的熱愛。

(一)創設情境,引出“10”

國慶節即將來臨,學校爲慶祝祖國的生日要舉辦放飛和平鴿的儀式。一3班的老師和同學正在爲活動而做準備,一起去看看!——出示主題圖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創設的情境,引發學生好奇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

(二)觀察、操作,認識“10”

1、引導觀察從主題圖發現了什麼?並交流自己數數的結果。初步認識10。

2、多媒體情境:吳瑾同學爲學校準備了一大堆氣球,數數,是幾個?怎麼數的?

揭示課題:10的認識

3、動手操作,從學具袋中取出10根小棒。

4、聯繫生活,找找有關10的事物。

(新課程倡導: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繫身邊,由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用數表示事物和數在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這個環節,通過數一數,知道10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找找身邊的“10”,給每個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活動平臺,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可以舉出許許多多有關10的例子,感悟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中。)

(三)演示、思考,學習10以內的順序和相鄰兩個數的比較

1、多媒體情境:小朋友們已經爲學校的佈置折了9朵花,這時陳麗同學又折了一朵,現在有幾朵呢?(思考領會,9添上1是10)

2、多媒體情境:禮儀小天使排隊(結合練習九第1題)

小天使們按號碼排隊,可其中的幾名隊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請你幫幫他們!

(爲了幫助他人,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配合多媒體的演示,體驗成功的喜悅。從中掌握了1-10的順序。)

3、多媒體情境:學校演播廳里正在準備試播,一起倒計時。(結合練習九第2題,倒數10-1)

4、多媒體情境:郭名負責清點樂器隊的人數,可發現打鼓隊和敲鑼隊中的一隊人數給少了,是哪隊人數少了?(合作探究,得出9〈10,10〉9)

(生動情境的營造,引起學生的新鮮感和親和感,在交流、暗示、移情等心理作用下,注入熱情,積極參與學

習活動。在解決情境問題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也溝通了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的橋樑。)

(四)學習遷移,掌握10的組成

1、多媒體情境:林可看大家準備得很辛苦,便從家裏帶了10瓶飲料要個夥伴們喝,可是一個袋子裝不完,想分爲兩個袋子裝,她可能會怎樣裝呢?

2、用學具代替飲料,親自動手擺一擺。並說一說你是怎麼分的?

3、彙報不同的分法。(結合彙報情況,多媒體演示10的組成)

4、同桌交流:用什麼方法記住10的組成?

5、遊戲:師生互動老師說一個數,學生說一個數,兩個數組成10。

生生互動說數並出手指,兩個同學出的手指合起來是10。

(從創設情境,學生動手操作,同桌交流,都體現了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這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向。允許學生用自己已有的數的分成經驗,用不同的方法去學習,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過程。並在遊戲中化抽象爲具體,化枯燥爲愉悅,實現學生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深化感知。)

(五)學寫“10”

先讓學生觀察後說說10的書寫,後由老師講解示範,生練習在田字格寫10。

(六)兒歌固新知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xxx六一起走,五五湊成一雙手。”

(邊做拍手遊戲邊念兒歌,活動充滿情趣,學生在趣中悟,樂中學。)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在入學之前,經過了學前教育,有很多孩子在沒有學習這一課之前,對於100以內的數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而且在他們的生活中常常會接觸到100以內的數。但在孩子們的頭腦中,對於100以內的數的概念還比較模糊。這一課教學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100以內的數的概念,通過估計和比較建立數感,爲以後學習數學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內的數的過程,感受100以內的數的大小,感受100以內的數就在身邊。

2、使學生獨立的數100個物體,知道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百,對“個”“十” ”“百”有一個感性認識。

3、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經歷數的概念的形成過程,並能夠結合實際進行估計,發展學生的數感。

4、在認識100以內的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究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讓學生能夠靈活的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數出100以內的數。

難點:數數過程中整十數的連接。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的編排意圖,本節課主要採用了學生動手操作、師生合作、學生合作的教法和學法。這樣安排的目的,就是爲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營造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

四、教具和學具:爲了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具和學具的選擇上,儘量提供學生熟悉的素材,如紅豆、鉛筆、巧克力豆……這些材料作爲學習的對象,學生既熟悉又新奇,可以提高學生數數的興趣。

五、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有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爲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參與者和創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秉承着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我安排了一下幾個教學環節:

A、激趣導入

這個環節我主要安排了一個師生互助的活動,老師和學生進行數數比賽,而且在數的過程中要用手勢比劃出所數的數,之所以要用手勢進行配合,是考慮到對學生進行“手口一致”的訓練。在數的時候,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口型和手勢,如果學生是一個一個的數,老師就兩個兩個的數,如果學生是兩個兩個的數,老師就五個五個的數,甚至十個十個的數。這樣安排,從學生知識角度和思維趨勢進行探底,既瞭解學生的起點,把我教學起點,又能使學生感受數數方法的多樣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B、操作探究

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這個環節分爲三個部分進行教學。

1、第一次數、估數、初步感知100

讓學生建立數感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學生數感的建立主要依賴於豐富多彩的生活實際。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爲學生提供了他們熟悉的素材,紅豆、巧克力豆,併合理利用這些素材進行教學。

(1)數出20粒紅豆,讓學生看一看,20粒紅豆就是這麼多,先感受20粒紅豆的多少,在提出問題:100粒有多少呢?自然而然的把學生引到教學情境中進行思考,學生的數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建立。

(2)讓學生抓一把紅豆,估計一下夠不夠100粒,如果不夠,就再抓一把,直到認爲夠了爲止。

(3)驗證結果,每組一個一個的數一數,看看哪一組估計的最準確。通過學生自主的數出100以內的各數,體會到數是在數物體的過程中產生的,爲脫離實物抽象數數做準備。

(4)估一估,一袋巧克力豆大約有多少顆?通過這個步驟,進一步訓練學生們估數能力,並進一步體會估數在生活中的重要,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2、再次數,建立對計數單位的感性認識,進一步認識100

雖然同樣是數數,但對學生的要求卻提高了。剛好數出100,又要讓人一眼看出是100。提出了這些要求的目的,是爲了引導學生能用自己認爲的方便、快捷的方法數數,並在操作中,發現十個一是十,十個十是百。

3、第三次數,理解數的組成

教材把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數數過程中整十數的連接,以及數的組成這兩個知識,安排了兩個例題進行教學,這一環節教學可以分爲以下四個層次:

(1)實物數出35根小棒(鉛筆),要求學生邊擺邊說出有幾個十和幾個一。接着擺到42,當擺到39的時候,問:39裏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9個一再擺一個是多少?一共有幾個十?是幾十?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本節課的難點,同時加深對數的組成的理解。

(2)脫離實物,強化訓練。想一想,57裏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從57數到73,數到59時,強調上面提過的類似的問題。通過再次訓練,學生對於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3)小遊戲。師生互說,學生互說的數數遊戲和數的組成訓練,既可以提高學生數數的興趣,也可以幫助老師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4)小練習,用學的數說一句話。通過學生用學的數說一句話,促使學生有意識的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聯繫起來,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促進了數感的培養。

我今天的說課內容就這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