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賞析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阿Q正傳》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阿Q正傳》賞析 篇1

1.如何理解《序》中“彷彿思想裏有鬼似的”?

提示:因爲阿Q不是不朽之人,爲不朽之人立傳,有違傳統故覺不安。

2.如何理解《序》中“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句話的含義?

提示:做傳的名目沒有取出來,故難下筆。其意任在阿Q非不朽之人

3.如何理解《序》中趙太爺的“搶進”“跳過去”?

提示:“搶進”說明趙太爺的惱怒;“跳過去”說明趙太爺的霸道。

4.作者爲主人公取名阿Q的含義?

提示:●倡導“洋字”,諷刺“國粹”派的主張;

●“Q”更能體現主人公阿Q的悲劇性。

●在傳統農村旺族大姓,其政治、經濟地位很高。阿Q沒有自己的名字、籍貫,足見其無依無靠,地位的悲慘。

閱讀第二章:

1.“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之類的名言,表現出阿Q怎樣的心態?

提示:對現實的窮困感到無奈,用虛無縹緲的闊氣來安慰自己同時壓倒別人,取得精神上的勝利。

2.阿Q一方面以進過城市而“更自負”,另一方面又“鄙薄城裏人”,這又表現出他什麼樣的心態?

提示:前者是對於未莊人而言,表現他的盲目趨時,以爲進過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莊人沒有見過的東西;而“鄙薄城裏人”則表現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狹隘保守。阿Q自然樂意,因爲這種矛盾可以使他兩面獲勝。

3.“我總算被兒子打了”這個想法表現了阿Q什麼心理?

提示:表現阿Q實際上失敗了,但又不願面對失敗,而找些藉口來安慰自己從而取得精神上的勝利這一心態。

4.“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麼?”阿Q這一投降怎樣理解?

提示:這是阿Q的又一發明創造,實在打不過就自輕自賤,如果別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獲得了勝利。這又是阿Q的獨特之處,他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了,他是不同於一般奴才的萬劫不復的奴才,他不得意誰得意。

5.“但真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罷,阿Q不幸而贏了一回,他倒幾乎失敗了。”這一句中“不幸”“倒”“幾乎”這幾個詞的意思怎樣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輸錢是幸運的,贏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見那是一個黑白顛倒的世界!“倒”強調贏錢反遭更大的創痛,“幾乎”表明阿Q這一次失敗千真萬確是事實,但他竟然還是用精神勝利法--把自己捱了打,想象成是別人捱打--使自己“逃”過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經徹底麻木,沒有思想了。

閱讀第三章:

1. 開頭一句中“蒙”這個詞有何含義?

提示:捱打像榮幸地蒙受恩惠。一個“蒙”字,形象地刻畫了阿Q以及看客們那種以喪失人格爲代價換來盲目的趨炎附勢的變態心理。

2. 阿Q被趙太爺打了嘴巴後,爲什麼反覺得“趙太爺高人一籌了”?

提示:又是精神勝利法做怪,因爲他自認捱打是一種榮耀,捱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應該感激。再者趙太爺越高人一籌,他自然就越榮耀了。

3. “阿Q此後倒得意了許多年”中阿Q得意什麼?

提示:他得意因爲曾經受過趙太爺的打而換來了人們對他的“彷彿格外尊敬”。實際上這是一種可悲的奴相。

4. 阿Q見自己的蝨子比不過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後來卻不平了”,這是爲什麼?

提示:麻木愚昧的表現,美比不過別人,就同別人比醜,贏了也算是一種莫大的勝利。

5. “要拉到牆上照例去碰頭”中“照例”一詞說明什麼?

提示:說明並非第一次了,這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6. 阿Q“聳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來打,“等候”一詞妙在何處?

提示:不僅表明了阿Q的奴隸性,被動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動地接受懲罰。這種奴性人格,變成某種受虐狂,實在讓人詫異。

7. 阿Q“摩着”小尼姑的頭“呆笑”,對刻畫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詞是來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滿色情成分;“呆笑”,極盡阿Q的下流相,盡顯阿Q欺軟怕硬的醜態。

8.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裏人“九分得意地笑”,這是爲什麼?這揭示出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詞語,幽默地鄙夷了“酒店裏的人”即看個個有着一顆骯髒的靈魂,他們因爲沒有像阿Q一樣親自動手動腳調戲小尼姑,因此覺得不十分過隱,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這表明當時人們之間缺乏起碼的同情心。

閱讀第四章:

1. 說說“這或者也是中國精神文明冠於全球的一個證據了”這句話的諷刺意味。

提示:既諷刺阿Q,又把阿Q精神與當時的一些國粹家掛上了鉤,順筆諷刺他們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

2. 說說“中國的男人,本來大半都可以做聖賢,可惜全被女人毀掉了”這句話的諷刺意味。

提示:這是正話反說,諷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條,又諷刺了無恥的假道學先生們。

3. 概括阿Q的女性觀。

提示:阿Q的女性觀有,女人都是水性揚花的;女人是害人的東西。這說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靈魂之骯髒也諷刺了假道學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 盜女娼的實質。

4. 阿Q“蓬”的一聲,頭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說說“蓬”“粗”二字的準確性。

提示:“蓬”是聽覺效果,“粗”是觸覺感受,阿Q先聽到竹槓敲在頭上的聲音,再感到竹槓接觸面積的大小,卻單單感覺不到打的輕重,阿Q感覺遲鈍麻木到何種程度!他的精神勝利法已經不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讓他的肉體也麻木了。

5. 本文對地保着墨不多,但躍然紙上。簡要說說他是怎樣的人?

提示:仗勢欺人,趁人之危,實際是趙太爺的爪牙和幫兇。

6. 趙太爺那樣分明地列出五條協議,這表現了他怎樣的嘴臉?

提示:表現了趙太爺敲骨吸髓的兇殘本性。我們看到,這五個條件基本沒有針對這一事件的,而是借題發揮,要敲詐阿Q,把他逼上絕路。

7. 簡要評價吳媽這個人。

自由評價,不做定論。

閱讀第五章:

1.“甚而至於將近五十歲的鄒七嫂,也跟着別人亂鑽”,此一“鑽”字,妙在何處?

提示:即使阿Q是個流氓,也可能不會動她一個手指頭。她的“鑽”實在是自作多情。

2.“誰料這小子竟謀了他的飯碗去”,真的是小D“謀了他的飯碗”嗎?

提示:實際是以趙太爺爲代表的統治者剝奪了阿Q的生活權利。但阿Q誤以爲是小D在與自己作對,搶生意,可見阿Q不覺悟之嚴重。

3.“看的人們說,大約是解勸的”,爲什麼用“大約”一詞?

提示:在描寫看客,因爲魯迅筆下的看客,大都是對別人的打架吵嘴煽風點火,以求得觀賞的愉快。所以“大約”表明很可能不是勸解。

4.小D與前文的王胡是怎樣一類人?

提示:其實都是奴隸,受着統治者剝削的勞動者,但是他們卻窩裏鬥,不爭氣,說到底,亦是阿Q一類的麻木愚昧的國民。

5.阿Q的“屋內是空虛而且瞭然”,這是什麼意思?

提示:這是字面上的環境描寫,實際上是心理描寫,表明阿Q此時生計沒有着落,窮途末路的感覺。

6.“於是他決計出門求食去了”,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提示:“求食”是動物找食物的用語,可見此時的阿Q已經十分悲慘,落到維持動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見,趙太爺之流的可惡殘忍之極,因爲就是他們把阿Q逼到這種地步的。

8. 阿Q看見熟識的饅頭,真的並不想要嗎?

提示:他並不是不想要,而是因爲他本質上就是一個老實人,不會做那種光天化日之下搶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饅頭是要不到的,人家也決不會賒給他吃。

9. “我什麼時候跳進你的園子裏來偷蘿蔔?”“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應你麼?……”,這些狡辯的話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

提示:表現他性格中的圓滑無賴。

10.阿Q是如何被迫進城的?

提示:阿Q由於一時“糊塗”,調戲趙府上的吳媽,被趙太爺打罵並勒索,還斷了他的生計,看到自己實在沒有辦法在未莊生存下去了,他就決定進城。

閱讀第六章:

1.“他走近櫃檯,從腰間伸出手來,滿把是銀的和銅的,在櫃上一扔”,“扔”表現出怎樣的心理?

提示:阿Q爲了在未莊人面前顯闊,故意“扔”來,這個帶有聲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2.分析下面幾句中加點詞語表現出的“聽話人”的心態變化過程。

① 這一節,聽的人都肅然了。

② 這一節,聽的人都赧然了。

③ 這一節,聽的人都凜然了。

④ 王胡驚得一跳,同時電光石火似的趕快縮了頭,而聽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

提示:未莊人趨炎附勢,所以他們聽說阿Q在舉人老爺家裏幫忙,當然就肅然起敬了;而當他們聽阿Q說城裏的孩子麻將叉得精熟的時候,他們的“赧然”,又表明未莊人盲目的自卑,會叉麻將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可他們不好意思,這又是國民中比醜的劣根性;下面的“凜然”“悚然”“欣然”三個詞描寫他們聽阿Q講殺革命黨時候的心理表情變化過程,一方面對於發生在現實中的事如此隔膜,說明革命與農民的天然隔絕,另一方面“欣然”是說他們聽完後覺得過癮,有些高興的樣子,又刻畫出他們的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態。這幾個詞,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一羣麻木愚昧的看客,表明作者強烈的批判態度。

3.阿Q不再幫舉人老爺的忙了,因爲其太媽媽的了。聽的人何以“嘆息”又“快意”呢?

提示:嘆息是因爲阿Q不在舉人家裏幫忙,失掉一個攀附闊人的機會,實在可惜;而出於嫉妒心理,他們聽說阿Q不再在舉人老爺家裏幫忙了,又感到高興,心想你阿Q不配比我們好,所以心裏又快意。這兩個詞深入地剖析了“聽的人”的醜惡靈魂。

4.“咳,好看。殺革命黨。唉,好看好看”這些話說明阿Q是一個怎樣的人?

提示:阿Q不可能覺悟,麻木愚昧,只能充當無聊的看客。

5.“阿Q,你還有綢裙麼?沒有?紗衫也要的,有罷?”聯繫前面婦女對阿Q惟恐避之不及的情形,分析“沒有”“有罷”,說說此時婦女和阿Q的心態發生了怎樣微妙的變化。

提示:前面的情節裏婦女躲避阿Q,是因爲受了趙太爺之流的宣傳蠱惑,加以愚昧,以爲阿Q真個是獵色的壞蛋。而到這裏,她們又並不害怕阿Q了,是因爲阿Q手裏有東西,她們並不喜歡阿Q而是喜歡阿Q的東西。“沒有”“有罷”表明阿Q以爲自己地位提高了,這些女人都不在他的眼中,所以並不想過分搭理她們。這裏,作者對婦女持一種諷刺態度。

6.“完了?”趙太爺不覺失聲的說,“那裏會完得這樣快呢?”這刻畫了其怎樣的心態?

提示:趙太爺開始擺出架子,本來想貪小便宜卻偏要做出個老爺的樣子來,所以一開始說話想說得含蓄而有身份。可沒想到阿Q說“完了”,他心裏一急就“不覺失聲”,露出了一個愛貪小便宜的土地主的尾巴來。

7.“秀才聽了‘庭訓’,非常之以爲然,便即刻撤消了驅逐阿Q的提議,而且叮囑鄒七嫂,請伊萬不要向人提起這一段話”,此句中的“庭訓”“撤消”“驅逐”“提議”是大詞小用,莊詞諧用,一方面刻畫人物滑稽可笑,另一方面具有諷刺意味。

提示:略

8.說說阿Q從中興到末路的過程。

提示:略

閱讀第七章:

1.“宣統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將搭連賣給趙白眼的這一天--三更四點,有一隻烏篷船到了趙府上的河埠頭。”紹興光復這麼莊嚴的事件,作者卻用阿Q賣搭連給趙白眼這件事來作補充說明,你認爲作者在這裏有什麼用意?

提示:一方面說明普通老百姓並不關心什麼紹興光復,而只注意身邊發生的小事,辛亥革命與人們的生活差得太遠;表明作者對辛亥革命的態度是懷疑的,把紹興光復與阿Q賣搭連這事聯繫在一起,顯得滑稽可笑。

2.“至於革命黨,有的說是便在這一夜進了城,個個白盔白甲:穿着崇禎皇帝的素。”此句怎樣理解?

提示:這說明清朝已經滅亡了,但未莊人的思想仍停留在明末清初的幾百年的過去。民衆愚昧落後不言自見。

3.阿Q 先是對革命黨“深惡而痛絕之”,何以很快又嚮往革命,要“革這夥媽媽的命”?

提示:阿Q 身上有着狹隘保守排斥異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對變革現實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開始聽到革命時很反感,覺得與他爲難,便“深惡痛絕”;可是他身上又有着盲目趨時的特點,加上他對現狀的不滿,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舉人老爺這樣怕,所以他自然又嚮往革命了。這表明他對革命態度的不穩定性,對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誤解。

4.將阿Q宣佈革命後,趙太爺的“老Q”和趙白眼的“阿Q哥”與先前的“混小子”對比,揣摩一下趙太爺等人的內心世界,說說此時的趙太爺又變成了一個怎樣的趙太爺?

提示:此時的趙太爺是一個惶恐狡詐卑怯的“弱勢”土地主。

5.阿Q的“白日夢”表明他革命的目的是什麼?

提示: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要什麼就是什麼,歡喜誰就是誰”

6.老尼姑的“革過一革的”這五個字有何含義。

提示:表明當時“革命”一詞成爲人們的口頭禪,但又不理解什麼是革命,所以老尼姑演繹說“革過一革的”,這是對革命的絕大諷刺。所謂革命,就是假洋鬼子和秀才的打砸 搶罷了。

7.“這是鹹與維新的時候了……也相約去革命”這句話的諷刺意味。

提示:揭示兩個反動人物“革命”行動的醜惡卑劣,意味深長。也從另一個側面揭示辛亥革命中資產階級勢力與封建勢力勾結起來奪取革命果實的史實。“情投意合”“革命”含有極大的諷刺意味。

8.阿Q與趙秀才、假洋鬼子雖“素不相能”,但都想到去靜修庵“革命”,這說明什麼?

提示:說明他們的革命動機都是十分低下的,無非就是找一些弱者來欺負一番,找一些封建主義的東西來革一革罷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失敗的原因。

閱讀第八章:

1.“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表明什麼?

提示:說明“革命”換湯不換藥,許多投機分子鑽進革命隊伍中,竊取了革命果實。

2.“趙司晨腦後空蕩蕩的走來”,“空蕩蕩”用的妙在哪裏?

提示:這個詞把人們看慣了腦後的辮子,而現在一下子看不辮子時不習慣的微妙感覺寫出來了,很有滑稽感。

3.未莊人對秀才掛“銀桃子”“都驚服”,“驚服”一詞有何含義?

提示:這個詞刻畫了未莊人前後相連的兩種心態,先是猜想“銀桃子”可能是當大官的象徵而吃驚,過後很快便佩服,表明未莊人的趨炎附勢心理。

4.“我是性急的,……誰願意在這小縣城裏做事情。……”假洋鬼子的這段“演講”,滿口“鬼話”,不提辛亥革命的真正功臣孫中山、黃興等,卻提一個投機分子洪哥。說說這段話刻畫了假洋鬼子一副怎樣的嘴臉。

提示:滿口鬼話,大吹牛皮,捏造革命經歷個革命資本。外表新式,實際上是一個投機、善變、鑽營的封建餘孽。他的這番話只能矇騙沒見過世面的未莊鄉下人。

5.假洋鬼子爲什麼不準阿Q“革命”?

提示:假洋鬼子作爲一個與封建主義有着千絲萬縷聯繫的新式資產階級人物,註定與廣大人民有着天然的隔膜,並沒有絲毫共同的利益可言。尤其是,假如假洋鬼子同意了阿Q與他一起革命,那麼就會認爲是對自己身份的極大污辱。所以他決不準阿Q革命,決不同阿Q共一條戰壕。

6.阿Q認爲假洋鬼子不準其革命,“再沒有別的路”,你認爲呢?

提示:憑阿Q當時的覺悟程度,他認爲自己是無路可走的,實際上他也確實是無路可走。本來可以投奔真正的革命黨,但按照他的覺悟,他不可能找到真正的革命黨。

7.趙家遭搶這兩段話中用了六個“擡出了”,對於表現阿Q此時的心情有怎樣的效果?

提示:強調阿Q沒有被邀請革命而表現的焦慮不安的心情,更體現他革命動機的低下,那就是想分點東西。

8.阿Q要告假洋鬼子“造反”的狀,你對這一情節怎樣理解?

提示:一方面參加革命不成,就要報復,這表現了他思想的狹隘;另一方面,說明阿Q的革命願望也經不起考驗,因爲他對於革命的認識根本就不明確。

閱讀第九章:

1.趙家遭搶了,未莊人爲什麼既“快意”又“恐慌”?

提示:“快意”是因爲未莊人平時雖說敬畏趙太爺,但作爲被壓迫者,心底裏還是恨趙太爺這種壓迫者,所以聽說趙家遭搶,自然就“快意”;“恐慌”是因爲對形勢不瞭解,怕危及自己的財產和生命。

2.捉拿阿Q竟然用那麼多兵,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提示:揭露統治者的殘暴與虛弱的本質。

3.“高明”一詞通常是什麼意思?這裏怎麼解釋?

提示:“高明”一般指見解、技能等的高超,這裏作者是一種創造性的用法,意思是高大明亮。也就是說土穀祠並沒有比大牢更好。

4.阿Q在“民國”的公堂上行下跪之禮,你怎麼看待這件事?

提示:阿Q的下跪,表明他身上的奴性根深蒂固。這一情節,一方面是揭露統治者的愚民的政策,另一方面是批評國民的奴性人格。

5.阿Q“畫圓圈”這樣的細節描寫,表現了阿Q什麼性格?

提示:表現阿Q的死愛面子,死到臨頭還不覺悟。

6.小說中前後共有幾次寫阿Q“睡着了”?說說其言外之意。

提示:大概有五六次,這不僅是寫他生理上的睡着了,也暗寫他的麻木不仁。作者憂慮國民在鐵屋子裏沉睡不醒,又希望他們驚醒。

7.死到臨頭的阿Q,精神上還那麼“泰然”,對此你有什麼想法?

提示:表明阿Q精神麻木不仁到了極點。

8.“狼”在文中有何象徵意義?

提示:“狼”象徵着那些麻木的看客,不僅充當看客,也充當統治者劊子手的幫兇,一起來吃掉阿Q。

9.“他們便漸漸的都發生了遺老的氣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提示:頑固的封建階級本性不變,得了“銀桃子”比作“頂子”“翰林”,失了辮子如喪考妣,終於還是迷戀封建王朝的“遺老”。

10.獨寫一段未莊人對阿Q被槍斃的態度來結束本文,它隱含作者的什麼用意。

提示:是一個十分悲觀的現象:社會是如此黑暗,國民仍是如此愚昧,中國,何時才能得救?

《阿Q正傳》賞析 篇2

阿Q形象是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人物畫廊中塑造得最爲典型和豐滿的形象之一。今天小編就從幾個角度賞析《阿Q正傳》,希望能幫助同學們理解全文,一起來看看吧!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創作的代表作,也是魯迅惟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爲時化背景,虛構了“未莊”這個舊中國農村的縮影,以貧苦農民的生活爲題材,表現出深刻的思想內涵。從創作動機來看“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整篇小說共九章,本文是節選。

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一個落後的貧苦農民。生活在未莊卻沒有賴以生存的土地,無家無室,棲身於土穀祠;無妻無兒,孤身一人靠給別人打短工爲生,在未莊地位極其低下,精神上更愚弱可悲。阿Q雖有農民勤勞、質樸的品質,卻又沒有擺脫作爲小生產者的侷限性,狹隘、自私和封建壓迫下所產生的愚昧和麻木。此外,阿Q頭腦裏還存在有相當深厚的封建傳統觀念和正統思想。結果,“精神勝利法”又只能使他陷入更不幸的深淵。

作品通過對阿Q生活處境和不幸遭遇的描寫,真實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和階級關係。阿Q勤勞卻依然一貧如洗,他不僅物質上被剝削得一無所有,甚至連姓趙的資格也被地主趙太爺剝奪了。地主階級對於農民不僅進行物質上的剝削,而且在精神上實施奴役和摧殘。小說通過阿Q與革命的關係,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所謂的革命黨人對於阿Q的革命行動的排斥,深刻地揭示出“辛亥革命”沒有啓發廣大民衆的覺悟,從而在實際上提出了農民問題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此外,本文揭示了阿Q那種以虛僞的優勝狀態逃避現實的“精神勝利法”,其實還是中國國民的自我麻醉、自我欺騙的病態心理。小說通過暴露國民的這一病態心理特徵,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國民性的弱點,意在引起療救的注意。

作者魯迅在人物塑造時,成功地把西方注重描寫人物心理及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等寫作特點,與中國古典小說的白描手法、傳記式的結構以及用人物自身言行來傳達人物神情的傳統寫法融爲一體,使作品既有強烈的現代性,又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此外,作者成功地將悲劇和喜劇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融爲一體,達到了悲劇和喜劇的有機統一。阿0的不幸命運和“辛亥革命” 的失敗都是悲劇性的,但其中也存在着可笑、可氣、可嘆的喜劇成份。督迅將這些悲劇內容連同某些喜劇成份,通過幽默、滑稽、誇張、反語和反諷等手法表現出來,使作品成爲悲喜劇的有機融合,獲得了喜中藏悲、以喜襯悲、寓淚於笑的獨特的藝術效果。

人物極具個性化的語言、誇張的手法和強烈的諷刺性語言,都是使《阿Q正傳》成爲不朽名篇的原因。

《阿Q正傳》賞析 篇3

《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魯迅寫作這部小說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國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現代中國國民性的象徵。小說特通過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揭露了中國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態社會人們的病苦,“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 阿Q時代屬於過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內容並未絕跡,魯迅對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對整個舊社會的批判,對整個舊的意識形態的批判。這體現了魯迅深刻的啓蒙主義的思想。

一、寫作背景及意圖

《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羣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它的發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內憂外患,政治腐敗,民衆愚昧,中華民族面臨滅亡的危險。而以孫中山爲首的少數有志之士,披荊斬棘,浴血奮戰,試圖挽救危亡的中國。這就是近現代之交轟轟烈烈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結束了,中國似乎出現了希望的曙光。可是,由於領導這次革命的中國資產階級沒有動員和組織廣大農民一起參加革命,壯大革命隊伍,反而對要求革命的農民採取排斥和壓制的態度;他們也沒有徹底打擊和鎮壓封建勢力,反而採取了妥協、寬容和姑息態度。

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偉大任務。資產階級把有強烈革命要求的農民拒之門外,而與封建勢力妥協,這就不可能解決中國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問題。因此,廣大農民在革命之後,仍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壓迫,經濟上的剝削和精神上的奴役。他們仍然“想做奴隸而不得”。 封建統治者爲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向來採取暴力鎮壓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就後者說,是利用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和愚民的政策。在阿Q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業績”和被奴役者嚴重的精神“內傷”。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的中國歷史,是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的屈辱史,封建統治階級在這種特殊的歷史下形成一種變態的心理,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者奴顏婢膝,表現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對自己統治下的臣民又擺出主子的架子,進行瘋狂的鎮壓,兇狠的盤剝。魯迅不止一次地對這種畸形變態心理作出精妙的概括:“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 慰。

二、《阿Q正傳》的藝術成就

1、採用了典型化的手法

這裏的典型化具有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法。二是採用了現實主義文學基本創作方法。作品所塑造的阿Q這個形象具有符號的意義,因爲他不僅是阿Q這一個體,而同時也是“國民性”的濃縮體;他所生活的環境也具有高度的歷史概括性,從中可以窺見中國辛亥革命前後的歷史狀況,人性狀況。

2、敘述體的結構

對諸如《水滸傳》等中國傳統小說的敘述方式的繼承,但又加入了現代的精神分析的對人的精神的深度透視。作品中的“序”“優勝記略”“續優勝記略”“生計問題”等是衆多故事/事蹟的並行排列、堆積,各個故事之間缺乏有效的時間聯繫,因此都是空間性的敘事。只有到了“革命”和“不準革命”尤其到了結尾“大團圓”,才進入一種時間的流程,形成時間性敘事。

3、犀利的幽默和諷刺

在小說的批判與諷刺特色方面,小說不僅有頭尾兩部分議論,而且其他諸多地方都穿插有議論,這些議論具有批判與諷刺特色,是突出主題和刻畫人物形象的主要部分。

小結:總之,《阿Q正傳》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藝術成就。它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品,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和俄羅斯作家高爾基都曾給予崇高的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既然魯迅要借用一個人物來表現許許多多中國人的普遍的精神病態,就勢必得運用誇張的手法,不但在他身上植入許多遠非他個性所能包容的精神重負,更要最大限度地凸現他身上的那種具有極大概括性的心理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