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滄桑鉅變》說課稿

一、說主題

《感悟滄桑鉅變》說課稿

《感悟滄桑鉅變》是《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綜合探究二的內容,我所認爲的綜合探究,就是通過讓學生探究一個或幾個問題,來回顧這一單元所學到的知識,同時開拓思維,學會如何拓展自己已有的知識和技能。

這一主題並非主辦方指定的,我之所以選這一內容,原因是我曾經上過這一內容的公開課,而且那節課是我所有公開課中最失敗的一節。在那節課後,我也聽了很多專家的意見,也很想重新再上一次,看看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裏?是教學方法的選擇不當還是自己教學內容的處理不當。

二、說課標

涉及這一課題的課標內容有兩點:

1—1 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因素對歷史進程的影響

1—2 列舉環境變化的實例,說明歷史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課標可以幫助我們把握教學知識點的深淺度,既不會重複小學裏所學的舊知識,也不會提前初三的知識點。課標中出現的動詞主要是“舉例”、“列舉”,就我的理解,這應該是對學生學習行爲的要求。而舉例或列舉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自然環境因素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正應和了這一課的標題中的“感”和“悟”,如果這節課只有“感”沒有“悟”是失敗的;如果只有“悟”沒有“感”,那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學生從直觀感受,到思考及領悟,是符合一般思維規律的。這就是我設計這堂課最初的想法,也指引我以後的設計。

三、說教材

我一直認爲,我們在開發課程資源時不能一味的舍進取遠,畢竟教學設計也是有成本的,有效除了有效果,也要有效率。充分地挖掘教材資源,教會學生利用身邊的課本和圖冊也是很重要的。這種觀點也是我與特級教師唐少華老師多次交流中得到的啓示,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同樣也在努力培養自己利用教材的能力。

在設計這堂課前,我認真地研讀了教材中的內容,發現藍田人所生活的環境變遷是很好的一個線索,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原古藍田的環境、現代藍田環境惡化的原因,教材中用兩段話分別做了論述,最後一段把結論也得出了。我就想,如果學生只是閱讀教材,是否就能完全實現教學目標了,如果這樣就可以了,那麼是否還有必要進行45分鐘的`教學?這也是很多老師不上綜合探究這一課的原因。

如果從建構主義學說來解釋的話,就很簡單了,學生機械獲得的知識並不能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需要有個感知和思考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是從直觀形象到抽象的過程。教材中沒有形象地描述出藍田的地理位置,人類對藍田的開發也沒有形象的事例。我想這兩塊內容就需要我開發其它課程資源來彌補了,至於怎樣把這些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表現出來,又是後面的工作了。

四、說學生

對學生程度的判斷是我最弱的一項,原因之一是我的教學閱歷還不夠豐富;原因二是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非常忽視這一點。確定教學內容的深淺度、怎樣提問題、選擇什麼教學方法和手段都與對學生情況的判斷有關。我想這也是我以前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憑我現在的水平我很難處理這個問題,所以,教研組的老師們給我很大的幫助。我選取不同程度的教學內容進行試講,其他老師給我提出意見,我再進行調整。我想多次以後,對我自己在這方面的提高是有很大幫助的。

五、說過程

通過設計前期的工作,我把整個教學過程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感受篇、探索篇和領悟篇。感受和探索兩篇都以藍田所在的關中自然環境變化爲線索,領悟篇是對前兩篇的一個歸納和昇華。爲追求完整性,最後也重新回到藍田這個話題,讓學生爲改善關中環境提出建議。

六、說方法

教學方法的選用對一堂課太重要了,這個重要性並不是體現在其觀賞性,主要是爲了讓學生能更好的達到“感”和“悟”。

我在讓學生了解古藍田環境階段,設計了一個簡單地考古程序,先看到被發現的動物化石,讓學生利用課外知識猜猜動物的種類,同時來思考,適合這些動物生長的環境特點,再引出藍田真實的地理環境下實現這樣的自然環境的可能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瞭解了藍田人的資料,也瞭解了藍田的地理位置。

在讓學生了解藍田環境變遷的原因階段,我使用了小組合作探究法,除了提供教材中的文字,還爲學生提供更爲形象的描述,比如:曾經有哪些朝代是以關中之地爲都城、一些有名的建築(秦朝阿房宮、西漢上林苑、唐朝別墅等)、古時候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種)等。學生通過討論可以自己歸納出原因。最後,我只要把這些原因理一理就可以了。

在設計這一階段時,我突然發現,教材中所提到的原因都屬於中國古代人類的開發,我要怎樣才能把現代社會的環境問題聯繫進去呢?我找了一個關於渭河受污染的新聞視頻,把學生從古代情境中拉出來。

在領悟篇,選擇怎樣的方法,我花了不少心思。既然是領悟就應該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但同時要學生自己悟出來的。要怎樣把學生悟到的東西展示出來呢?而且領悟出來的東西要不僅只侷限於藍田這個話題,更要適用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普遍話題。而且,我還有個想法,想通過這個活動,把這一單元學到的知識和學生現實生活中的知識都融合進去,所以設計了這樣一個小組合作討論活動。

提供給學生兩個角度和一個任務,即:從古人的做法中、和現實生活中尋找合理利用自然和改善自然的事例,通過舉例獲得啓發,從而形成改善關中環境的建議。

就教學設計而言,我認爲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我經常會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在實踐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幾年的無數次的失敗,讓我充分地認識到把理論轉化成實踐的難度,沒有幾十年的磨練是無法辦到的。所以,我還會繼續不斷地嘗試、不斷地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