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交流 總結經驗 不斷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提倡交流 總結經驗 不斷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一中語文教研組 遊本遙

一個新的科學理論的提出,都是總結、概括實踐經驗的結果。( 《鄧小平文選》第五十五頁)南城一中語文教研組全體教師,在深入學習《鄧選》的過程中, 認真地總結了教學工作,廣泛地交流了教學經驗,寫出了有關論文十五篇,對推動語文教學改革起了積極的作用。這裏擷要簡介如下:

一、授之以“漁”

語文教學,不應當滿足於單純傳授語文知識,也不能讓學生在練習寫作時無休止地打“題海戰”,而必須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四種能力上狠下攻夫。就是說不能只是“授之以‘魚’”,而應當是“授之以‘漁’”。即着眼於把“知識”轉化爲“能力”。如高三(2)文科班教師在複習時, 精選了教材中一些較典型的課文,分文體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閱讀,提高學生分析、綜合、概括的能力。注意把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克服了盲目性,加強了計劃性,一個學期只要求每個學生寫好十篇習作,讓學生基本掌握住幾種文體的寫作方法。與此同時,分專題講授文言文的繼句、釋句和翻譯,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該班高考語文平均成績達78.9分。

二、打穩“基礎”

當今時興的一句話是“課內打基礎,課外出人才”,這固然是不錯的。但有的教師片面地不適當地強調了後者,無形中忽視了前者,對語文教學抱消極態度。我們認爲,語文教學不應把希望寄託於“課外”,讓學生盲目地不加選擇地閱讀大量的小說等文學作品,而應着眼於“課內”的四十五分鐘,力求把課講好,要運用啓發式,做到精講多練,紮紮實實地讓學生打穩“基礎”。初二(1) 班語文老師深有體會地說:“講課漫無邊際,不得要領,學生則無精打采,昏昏欲睡,談不上打‘基礎’。”有的老師從總結教訓入手,對“滿堂灌”、“填鴨式”深惡痛絕,認爲一堂課講得如何,不看別的就看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積極性是否真的調動起來了。面對“重理輕文”的現實,如果把希望寄託在“課外”的加班加點上,那無論如何總是要落空的。

三、對“症”下“藥”

所謂對“症”下“藥”,就是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和個性特點分別採取不同的方法。這裏,查缺補漏是一方面,揚長避短也是一方面。由於學生閱歷素養以及性格上的差異,“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不是齊頭並進,而是有所偏重的。比如,有的喜聽說書,有的愛講故事,有的習慣於放聲朗讀而喜形於色,有的沉溺於埋頭練筆而訥於言談。作爲語文教師,能否因人而異,揚其長,避其短,使其殊途同歸呢?喜聽說書的,能否讓他們講點故事呢?愛講故事的,能否讓他們寫點故事呢?教師如果鼓勵爲主,循循善誘,細心點撥,是會有益處的。對於一羣學生,採用一種方法,“一樣的小放牛”,學生感到索然寡味自然是無濟於事。初三年級有位語文教師,很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長處,克服他們的`短處,因此在初中升學統一考試中,語文合格率達98%,平均成績達86分之多,最高分數爲101.5分, 居全縣第一。這位老師還認爲,學生的年齡有大有小,低年級學生好動,更爲幼稚,高年級學生慎思,趨於成熟,除教材的選用應照顧學生的年齡特徵外,教學用語也應有所不同。在初中講課,語言應生動有趣而具吸引力,在高中講課,語言可精煉含蓄而富邏輯性。

四、培養興趣

愛因斯坦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早就認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當前語文教學的現狀是費時多,收效慢,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不高,信心不足。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語文教師需要着力研究的課題。高一年級語文教師,把認真上好語文課作爲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契機,設法讓學生“解渴”,具有分析課文和欣賞課文的能力。如有的學生初讀孫犁的短篇小說《荷花澱》,覺得它平淡乏味,雖然課後有幾道思考題,但學生仍感到抽象,後來老師通過對人物形象的繪聲繪色的分析,充分挖掘出人物心靈的“美”,使學生愈聽愈愛聽,愈讀愈愛讀,真正品嚐出文章的“味”,受到“美”的薰陶,感到“美”的魅力,說:“老作家孫犁果然出手不凡,《荷花澱》確實寫得好!”教師講課中,還可以適當聯繫與課文相關的內容,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教《赤壁之戰》,教師不妨講一講《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及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三言兩語,引而不發,也能使學生興味盎然。 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對培養學生興趣效果甚佳。比如小說《高山下的花環》講坐就吸引了許多學生,使得學校中頓時出現“讀書熱”,接着,教師又因勢利導,開展讀書有獎競賽活動,舉辦語文學習小報,於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便與日俱增了。

南城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