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藥》的意象羣

                 文/周平弟

 

《藥》是魯迅先生以辛亥革命爲背景,剖析當時中國社會羣體心態和解讀知識分子靈魂的凝重而又沉鬱頓挫的傑作。在教學中,我發現其中幾組意象是理解這篇小說的重點和難點,試剖析如下:

ァ∫弧ⅰ耙”的意象經營

ァ∥頤嵌賈道,在魯迅的內心深處,對“藥”本身是懷有極複雜的情感的,他從小就因父親的病而奔走於質鋪和藥店之間,尤其是那些老中醫開的奇特的藥方,更使少年時代的他心靈蒙上了陰影。而在本篇中,“藥”作爲文題和統攝全篇的中心意象,就蘊藏着深深的悲劇性情感體驗。藥是醫病的手段,中國的“醫”字就包含雙重意蘊。《國語》說:“上醫醫國,其次疾人。”文中的那味飽醮志士鮮血的“藥”,就牽繫着中國文字“醫”的雙重含義,即誤用拯救民族危機的志士之血,去醫治一個小百姓家中獨根獨苗的癆病,從而釀成國疾、人病兩不治的家庭悲劇和社會悲劇。作者選取作爲中國古稱的華、夏而爲兩個家庭的姓氏,其象徵意味十分明顯。而小栓吃夏瑜血就意味着在一種愚昧狀態中,無辜者被傷害以及民族精華被糟踐的悲哀。因而作品以“藥”這一獨特意象,令人難以忘懷地勾勒出辛亥革命時期,革命和愚昧兩相乘除、熱血虛擲的社會、歷史悲劇,同時也就揭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社會根源。

ァ《、關於“鴨”的比喻

ァ⌒∷檔諞徽略詼孕壇』肪車拿櫳粗校老栓眼裏聚焦了一羣觀看夏瑜就義的羣衆:“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從這個尖刻的比喻中,我們不難想象出這羣看客們現出這般模樣並不是很自在舒服的,但他們內心仍以觀賞別人的不幸爲幸事,這裏又融注着作者對這些看客的無限感慨。作者爲什麼如此順手地把“鴨”拿來和這羣人對號?而且是“被捏住脖子”“向上提着”,僅僅是因爲二者之間如此相似的外部形態嗎,還是其中包含作者深層次的思考呢?這不能不令人想到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中的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這裏的鴨是多麼靈動而又自由啊!我曾這樣認爲,具有一種自由意識的東坡,在這裏是把“鴨”作爲站在社會歷史潮頭的“先知”先覺者的意象而經營的,體現了一種“先知”者能夠獨領風騷的自豪感。我們也可以這樣解析:在魯迅心中,在一種愚昧和渾沌狀態中,羣衆和知識者都是被“捏住脖子”的“鴨”,而當有一絲“春風”時,知識者又是最先去體悟“春江水暖”的“先知”的“鴨”。而可悲的是:一方面,我們的羣衆已被“捏住脖子”而不自知,不自知自己在賞鑑別人、評頭品足的同時,也即將被放上砧板;另一方面,魯迅又深味中國這隻“黑色的染缸”黑之濃重,作爲最先覺醒的“鴨”中一員,他已深刻體驗着中國改革的艱辛。所以,這一意象又是變革社會的改革者的激情與對自身悲劇命運的深切體驗,是先覺者對自身行動價值以及自身與社會聯繫的一種自我觀照。

三、“叢冢饅頭”和“人血饅頭”

第四章開頭在布排墳場環境時,又用了一個新奇的比喻:“……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裏祝壽時候的饅頭。”在這裏,作者把闊人家“吉禮”時的饅頭和窮人喪嗣“凶禮”後的叢冢相比擬,吉凶互喻,是悲憫也是反諷,同時又和前文的'“人血饅頭”這味奇藥的意象隱然呼應了。

花掉老栓一生心血和寄寓老栓全部期望的“人血饅頭”終於沒能挽救小栓的生命,“人血饅頭”最終變成了“叢冢饅頭”,這裏的設喻又蘊含深沉的哲理和複雜的審美旨趣。“人血饅頭”是生的希望,也是革命被愚昧扼殺的死的見證;“叢冢饅頭”(墳墓)是死的見證,是個體生命終結的標誌,而墳墓卻又是人的生命、人的靈魂永恆不滅的外在形式。作者把一個革命者和一個小市民的雙墳並列在一起,把“人血饅頭”豔豔的鮮活色與“叢冢饅頭”沉沉的死寂色重疊在一起,就正和主題“藥”的雙重意蘊相暗合。

在這滲透着悲哀的場景中,生和死就這樣如沉鐘鳴動於風沙鴻洞中,最深刻體現了作者對改革命運的思考,而小說的悲劇感也在這生與死的對照中得到最終的表達。

四、花環和烏鴉

小說的結尾部分給我們安排了兩個觸目驚心的特寫鏡頭。

觸目如:瑜兒墳頭的花環。它是小說中唯一一點亮色,稍稍透出了一絲令人快活的生機,和前文老栓買藥時刑場的陰冷灰暗,小栓吃藥“盛典”中父母發黑的眼圈、焦黑的饅頭相比,就更是亮麗無比了。作者故意在夏瑜的墳頭(死)佈置一個花環(生),就深刻地把絕望、虛無、悲觀與希望、樂觀、信念揉合在一起,用沉重的音符奏響着歷史發展的樂章和生命演進的樂曲。所以這裏的墳場不應只是一個結局,而應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旅程的開始。

驚心如:最後,作者又給這幅原本就蒼涼的情境畫上了一隻令人心驚魄動的“鐵鑄”的烏鴉。我們可以把課文中范增所畫插圖中的那隻烏鴉垂直下移(示意如下:) 

 

這只不祥、冰冷的烏鴉--本不願爲人所見而又實實在在地存在着的事實,如一個巨大的驚歎號,橫亙於生者與死者之間。作者試圖以此作爲生與死之間的一個聯結點,作爲溝通生者與死者之間心靈的信使,而這隻“鐵鑄”的信使似乎又復活爲一隻“箭”“飛去了”,只給生者留下一串悲哀、一串思考……

總之,《藥》這篇小說,透視着魯迅先生對中國改革者命運的冷峻思考。從對老栓們茶客們夏瑜等人物情態的表露,再加上以上幾組意象的苦心經營,我們完全可以觸摸到作者一顆關注華夏民族前途命運的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