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捉老鼠的權力遊戲──孟嘗獻佩

 

 

張遠山

    孟嘗君田文在齊國任相國,齊威王的正妻死了。孟嘗君想,我要

在威王正式宣佈決定之前,投其所好地勸威王把衆多姬妾中的一個扶

正。這個姬妾,應該是齊威王將要立爲王儲的那個王子的生母。那樣

的話,如果這個姬妾正合齊威王心意,那麼不僅得到威王的歡心,而

且威王死後,繼位的新王將會因爲孟嘗君有恩於其母而繼續寵幸他。

萬一齊威王偏偏不喜歡他打算立爲王儲的那個王子的生母,那樣雖然

沒能迎合威王的心思,但將來的齊王還是會感激孟嘗君曾經建議把他

的生母扶爲父王正妻──兩相比較,所得也遠遠大於所失。這一精妙

周到的算計,可謂立於不敗之地。但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有十個不同

姬妾所生的王子都很得威王歡心,如何準確揣測威王最寵愛的究竟是

哪個王子呢?爲了弄明白這一點,孟嘗君獻了十塊玉佩給齊威王,其

中有一塊成色特別好。第二天,孟嘗君仔細觀察了十個王子戴着的玉

佩,認準了戴着美玉的那個王子,於是他就向齊威王建議,把這個王

子的生母扶爲正妻。

    這個故事是我說得最累的一個,我相信讀者也會讀得很累。當然,

最累的是孟嘗君。但寓言作者韓非,既不覺得孟嘗君有什麼累,更不

覺得他講這個寓言有什麼累,他倒是頗爲津津樂道。

    中國人有極具本國特色的“做人難”一說,似乎爲其他民族所無。

其中最難的,恐怕就是這種“先意承志”的揣摩功夫。此語出自儒家

重要經典《禮記》:“君子之所爲孝者,先意承志。”孝要先意承志,

忠更要先意承志。所謂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的三綱,都要

有這種水磨功夫。臣要先君之意,揣摩君之志;子要先父之意,揣摩

父之志;妻要先夫之意,揣摩夫之志。現代社會提倡男女平等,有時

也會顛倒過來,有氣管炎的丈夫要先妻之意,揣摩妻之志。至少初戀

的少男少女之間,確實常常是男卑女尊的。因此每一個癡心不改的情

郎,對意中人都會先意承志。否則少女就會說,還說你愛我呢,連我

的心思都不明白!看看賈寶玉對林黛玉的先意承志,就知道中國人的

愛情有多麼困難──難於上青天。但這卻怪不得林黛玉。少女們從小

都是對父母長輩先意承志慣了的,出嫁後又將要對丈夫公婆和所有的

長輩先意承志,她們的生命中只有這一段極短暫的青春妙齡能夠頤指

氣使,成爲暫時的優勢者,當然非惡補不可。所以說,中國的少女美

婦爲他國婦女所無的作天作地,也是這種先意承志文化的始料不及的

副產品。至不濟,已非少女又不是美婦的平常女人,可以在妊娠期間

和做月子(尤其是生了兒子)期間成爲暫時的優勢者,要求所有的人

對她先意承志。她要吃什麼,一定不說出來,你特地花大錢爲她做了

的菜,她有權一口不吃,讓你再買再做。

    總之,在中國人的權力遊戲中,那個在權力或心理上佔優勢的一

方,一定不肯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而要百般忸怩萬般作

態地等承志者費盡心思地胡猜。承志者的建議不合他的心意,他當然

是堅決不同意(這是第一種),但也可能假裝十分樂意(這是第二種);

這已經夠難辦了。更難辦的是承志者的建議即便非常合他的心意,他

還是會堅決不同意(這是第三種)。不妨先撇開不合其心意而假裝同

意的第二種情形,那麼當在上者“堅決不同意”的時候,承志者如何

來分辨在上者的真實想法,究竟是第一種還是第三種?

    假如承志者的建議不合在上者的心意,那麼他的失寵得咎就難以

避免。這已經不在話下,複雜的是在上者的反應:對不合心意的建議,

在上者有時是第一種的堅決不同意,有時卻是第二種的假裝同意。假

如是第一種,即在上者堅決不同意,這還不要緊,自有其他承志者看

出他的“堅決不同意”是真的,於是新的建議會一再提出,直到所有

的承志者都看出在上者的不同意是假的爲止──於是齊刷刷地跪下,

叩頭如搗蒜地哀懇。假如是第二種,即在上者對不合心意的建議假裝

同意,就比較難辦。或者更聰明的承志者看出這是假同意,於是堅決

反對加上提出新建議,回到上述的過程。或者承志者沒有看出這是假

同意,但在落實建議的過程中,發現在上者處處刁難作梗,於是承志

者總算明白這是假同意,不得不退回到重新提出新建議的遊戲軌道上

來。

    假如承志者的建議合乎在上者的心意,在上者只有一種態度:堅

決不同意。那麼難題就來了。如果承志者吃準了自己的建議非常合乎

在上者的心意,還比較好辦,他只要反覆堅持,“冒死進言”,做大

義凜然的忠臣孝子就行了,直到在上者終於裝出勉爲其難的樣子,表

示“堅辭不獲”,只好不得已“順從民意”而接受。如果承志者對自

己的建議是否合乎在上者的心意稍微有一點點吃不準,建議受阻一次

兩次,就知難而退地換上一個新建議,那麼這個承志者就會失寵得咎。

    不過在上者卻有恃無恐,他並不擔心合乎心意的美事會被自己的

假裝不同意而攪掉,因爲他知道一定有再接再厲者──所以做帝王要

有百官,做父親要有衆多的兒子,做丈夫要有三妻四妾,以便衆多的

承志者互相競爭誰的揣摩水平更高──爭寵是中國的尊貴者最樂意看

到的局面。因此當第一個承志者受挫以後,一定會有第二個更能察言

觀色的承志者已經摸準了在上者的心意──所以他才配稱爲“心腹”。

其實第二個承志者一開始很可能也吃不準,是第一個承志者的建議爲

他投了石問了路,第一個承志者的失敗,成了第二個承志者的成功之

母。於是第二個承志者開始扮演“強人所難”的角色,用一大套冠冕

堂皇的大道理,要求在上者爲了仁義,爲了天下萬民之福,以天下爲

己任,一定要犧牲自己的利益,而接受這個建議……經過在上者心花

怒放卻偏偏不肯,在下者一心獻媚卻假裝諍臣的無數個回合,一場權

力遊戲的鬧劇纔會塵埃落定。

    第一個承志者事後終於明白,在上者是喜歡自己那個最初建議的,

只是對自己的沒有堅持到底很不滿意。他也許覺得委屈:明明是在上

者自己堅決不同意,卻來怪我沒有堅持到底。我的首倡之功不但不算,

反而把功勞全算在乖巧的第二個承志者頭上了。如果第一個承志者這

樣想,那麼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標準來說,他還遠遠沒有成熟,對人情

世故還遠遠沒有練達。也就是說,他還遠遠沒有達到第二個承志者的

境界。如果他一旦練達和成熟了,他就不會有這樣的委屈了,因爲第

一,他不會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冒冒失失地第一個提出建議,替別人

做投石問路者乃至踩地雷者;第二,他一旦吃準了在上者的心意,不

管在上者如何“堅決不同意”,不管這種假裝的“堅決不同意”在不

練達不成熟者看來多麼逼真,他都會一直堅持下去。

    我認爲,在上者與承志者的關係,正是被搔癢者與搔癢者之間的

關係。有一個關於撓癢癢的傳統謎語:“不對不對,上面上面,過了

過了,下面下面,不對不對,左面左面,過了過了,右面右面,正是

正是。”作爲對這一關係的形象說明,被搔癢者一開始總是說“不對”,

搔癢者只有鍥而不捨地反覆嘗試,最後纔有希望搔到癢處。但不同之

處在於,真正的被搔癢者爲了過癮,一定說實話。而享受精神搔癢的

在上者爲了過癮,一定不肯說實話。因此,一開始搔到癢處而中途放

棄的承志者,因爲沒有讓被搔者過癮而失寵得咎,也就算不得奇事了。

試想,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智慧,怎麼可能摸得到癢處?然而,如果你

有足夠的智慧,爲什麼要替他搔癢?

    要摸準在上者的心思,真是談何容易!孟嘗君想出了妙法,總算

蒙對了一回,沒蒙對的時候肯定更多。孟嘗君養士三千,其中一大半

的任務恐怕就是幫助他揣摩君王的心思,摸到他的癢處。而另一方面,

在上者往往喜怒無常、好惡日變,你的哥德巴赫猜想即便昨天是對的,

今天也有可能不對。而且在上者的樂意與否,是真是假,究竟又有誰

能完全吃得準呢?老百姓說得明白,真是天曉得,我又不是你肚子裏

的蛔蟲!

    這種猜謎還可以從中國人的送禮行爲中看出來。中國人送禮物,

是挑對方喜歡的.東西,但由於吃不準對方喜歡什麼,所以往往送了不

僅受禮者不喜歡,而且連送禮者自己也不喜歡的東西。但雙方滿足於

這種送與受的儀式,而不在乎實質。受禮者不喜歡這件禮物,可以再

轉送別人。沒準轉了一大圈回到最初送出的人手裏,於是他就得到了

一件自己挑選的卻絲毫不喜歡的東西。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禮品,

根本沒人喜歡,只是每個人都誤以爲別人喜歡,於是始終在大量生產

和大量贈送。這種沒人喜歡的愚蠢禮物,就是從來沒人替自己買的那

些東西。雖然從來不替自己買,但是如果別人送了,爲了擺譜,表示

有許多人給我送禮,所以儘管自己不喜歡,也要擺出來讓別人看。於

是越沒人喜歡的東西,越要擺出來給別人看。擺出來的人越多,以爲

別人都喜歡的誤會就越深,這樣就積重難返了。但這也有一個“好處”,

到最後即便人人明白這種禮物沒人喜歡,還是要大量生產和大量贈送。

因爲,既然人人知道沒人喜歡這種東西,決沒有人傻到會自己去買,

那麼凡是家裏擺着這種東西的,就一定是別人送的。有人送禮總是有

面子的事,不用自己誇耀,客人一看就知道自己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

那不是太好了嗎?於是這種沒人喜歡的東西,就反而最討人喜歡了。

不過,說這些沒人真心喜歡的東西沒人會傻到自己去買,是常例。世

事會愈出愈奇,有常例就必有破例,而且破例者恰恰是深知常例者,

比如某些有錢無勢的暴發戶,就會自己花錢悄悄買來這種東西,擺在

家裏最顯眼的位置,客人進屋正在假裝欣賞,嘖嘖稱美,他就會不問

自說地解釋道:“噯!是別人送的。我不要,人家偏要送,我也不好

不給人家面子。”於是這位有錢無勢的暴發戶花錢買了面子,上了當

的客人以爲他已經成了大人物,也許不久以後就會真的給他送這種沒

人喜歡但卻人人想要的東西,於是這位有錢無勢者,就變成了有錢有

勢者。──我的天!這一番充滿中國式狡智的奧妙道理,說得比韓非

的那個寓言還要累。

    我比較贊成西方人的態度,挑自己喜歡的東西送,至少自己是吃

得準自己的。由於過於注重形式,中國人送了禮物,接受者決不當場

看,他雖然一定會在你告辭時,極爲逼真地一再讓你把禮物帶回去,

但實際上並不在乎你送的東西他是否喜歡,他喜歡給他送禮這種形式。

西方人送禮,一定要受禮者當場打開看看,因爲我喜歡,希望你也能

喜歡,他們非常注重禮物本身的價值。中國人挑選禮物,是以受禮者

的好惡爲標準,因爲送禮者的地位比受禮者的地位低。而西方人挑選

禮物,是以送禮者的好惡爲標準,而且送禮者與受禮者在地位上是平

等的。中國人的送禮是不平等的權力的遊戲,西方人的送禮是平等的

友誼的遊戲。

    我認爲,給在上者提建議,應該服從自己的信仰好惡,遵從客觀

的是非標準。而在上者應該亮出自己的信仰好惡,同意就同意,不同

意就不同意,並且讓自己的好惡服從客觀真理。當每個人都把自己的

個性好惡亮在明處,人與人就比較容易相處。小而言之,友情與愛情

比較容易締結和保持,不會在互相猜測和折磨中使有情人勞燕分飛;

大而言之,政治和人際關係有足夠的透明度,是什麼就是什麼,誰也

不必猜什麼謎語。中國人有如此聰明和如許精力,爲什麼要莫明其妙

地浪費在這種愚蠢的貓捉老鼠式的權力遊戲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