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熙鳳說起

   《紅樓夢》中的王熙鳳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對此,文學界、老百姓早有定論,作者也在書中的第五回寫道: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確,王熙鳳是一個十分狠毒,九分才能,八分狡猾,七分陰險,六分無恥,五分貪財,四分好勝,三分吃醋,二分自大,一份薄命,全無良心的人。她死得悲慘,完全是咎由自取。她吃的是自己過於算計別人,心術不正的虧。我們做人不能象她那樣,把有些東西做過了頭。

    然而,王熙鳳並非一無是處,她是一個能人。她有才幹,會辦事,會籠絡人,會巴結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難得的理家人才。寧府的秦可卿去世時,王熙鳳主持喪事,內內外外,一切治理井井有條,充分地顯示了她的才能。對此,毛澤東也有過評論。他很欣賞王熙鳳的才能,說可以給她一個財政部長乾乾。如此,世上若真有王熙鳳一人,九泉之下,她在悲嘆自己命苦的同時或許也有一絲的欣慰?

我們可能都不會欣賞王熙鳳的爲人處世的道德基準,但一定會有人欣賞她的機靈,還有她的實幹作風。在這裏不是想爲她翻案,而是覺得她確有可取之處。

    如果拋棄政治、感情、利益等因素,去評價一個人行事、處世時所用的方法、謀略或者說手段,就會發現它本身並沒有錯,關鍵是使用它想要達到的目的。這個目的高尚與否決定手段性質的卑劣,決定人們描述它時使用的詞語的褒與貶。通常,當一個人的行爲符合正統的道德規範時,可以說它是大智大勇,機智果敢,英勇頑強,堅持立場,忍辱負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當一個人的行爲不符合大家的道德標準時,它又被描繪成喪心病狂,陰險狡猾,負隅抵抗,頑固不化,卑鄙無恥,死心塌地,不可救藥……,如此等等之人。這些涇渭分明之詞都是從不同的立場、角度看問題的結果。脫離了特定的環境,它們指的都是同一種行爲。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對王熙鳳評價,由於受到她卑劣人品的影響,不會多好,但是她的出色才能是不容抹殺的。

   其實,與王熙鳳相似的人物,《紅樓夢》裏還有一個:薛寶釵。她也是一個心計十分足之人,從技術觀點來看,她和王熙鳳沒有兩樣。但她沒有做得王熙鳳那樣過份,用心也沒有那麼險惡。因此許多人都忽視了她虛僞、自私的一面,她在讀者心中的形象也就不那麼壞。

   甚至,在當代大學生中進行的一次調查中發現,許多人願挑薛寶釵而不是林黛玉爲自己將來配偶的標準。很多人認爲,儘管這兩個人都不太完美,但相比之下,薛寶釵還是較好的選擇。大家都喜歡林黛玉那樣的才情、清純、無欺,但她不太懂世務,完全生活在情感的世界中。見花落要哭,受一點委屈也哭,動不動就哭,感情過於薄弱。有鑑於此,只可將她視爲任性的小妹妹,最好不要娶她做妻子。天長日久,誰都受不了。薛寶釵的確溫柔賢惠、通情達理、聰明能幹、也有才情。但她行事又有一點虛僞,讓人略微有一些不安全感。可以把她當朋友,或許可以娶她。

   這說明很大一部分人的內心還是喜歡比較會處事、實際的人,而不太喜歡感情用事,生活在半空中的,離現實生活格格不入的人。

   活在世上的主要有三種人,一種是完全活在情感世界中的人,這種人中有好些是我們只能仰望的高人逸士,墨客文人。例如魏晉名士嵇康、阮籍,他們是按照自己的.理想行事的,蔑視權貴,歌頌自由。然而這些人一般是不得勢的,活得也不長。因爲他們超前於現實世界,所以不容於當權階級,於是他們身體上受到的壓迫,以及內心的苦楚,使他們一生身心痛苦。他們留下了幾聲高聳入雲的清嘯,如今已成遙遠的絕響。這種人我們只能景慕,但學不來,沒有那種才氣和勇氣。還有一種人是極端現實的人,換句話說,也就是極端俗氣之人。這種人中有不少或是王公,或是將相,或是大盜……,(王熙鳳也在此列),總之他們好象都活的都不錯。他們都很現實,不逃避現實,他們多以心狠手辣見長,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毫不顧忌什麼道德、正義、廉恥,他們懂得成則爲王,敗則爲寇。就象勾踐可以在勝利後毫不留情地殺掉對手夫差、功臣文種;劉邦可以當面籤和約,過後馬上出兵攻擊項羽;劉備可以一哭二拜三下跪,只爲得到天下;唐太宗可以爲取得皇位,“喀嚓”把自己的親兄弟殺掉;宋太祖可以設酒席,通過“咣噹”的碰杯,釋掉石崇的兵權,這算是文雅點的;如此等等,太多太多。還有第三種人是夾在上述兩種人中間的。他們生活在現實中,不逃避現實,又放不下心中的夢想。起初他們中的許多人也許想改變世界,但後來發現自己缺少能力和勇氣,或環境不允許,於是放棄了。他們往往發發牢騷,偶爾喝上幾杯酒說幾句過頭話,但罵完後還得幹活去,這種人最多見。

   “適者生存”,這是一條真理。人活在世上,就要現實點。不管你有多麼崇高的理想,在現實生活中,必須通過“庸俗”的手段來達到目的。“曲線救國”如果能把握好的話,也是可以的。也許有人會說,這樣說來世上庸俗與高尚是不可能分開的,那麼,如何去評價一個人的好壞,行爲的正義與邪惡?這其中還有沒有判斷的標準?

   的確,要找到一個衆人都認可,古今之人都認可的標準是很難。由於人們的階級不同,所處的環境、時代不同,再加上任何事物都存在辨證的兩個方面。所以,評價的標準出入是非常之大的,很難統一。如果拋棄政治的、階級的因素,金庸先生的話可以作爲一種選擇:俠之大者,爲國爲民。

  “爲國爲民”,這或許可作爲我們行爲的最高標準。

   有了這個標準,我們就可以拿王熙鳳的方法謀略來處事。只要保證“爲國爲民”這個基本方向,幹什麼都可以,不必顧忌太多。也許王熙鳳式的精明能幹,可以促使我們取得更大的成功。

   精明有什麼不好?歷史上許多忠臣良相也是十分精明的,否則他們怎麼鬥得過奸臣。今天搞市場經濟,你不精明,怎麼鬥得過奸商。

   對於我們當代的年輕人,只要能爲國家做貢獻,你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去賺錢,不要害怕別人說你是拜金主義。

   李嘉誠,霍英東,曾憲梓,邵逸夫一輩子都在琢磨着掙錢,有人說他們是財迷嗎?沒有。因爲他們爲國家做出了貢獻。同樣,會有人說那些與世無爭,悠然自得的農民品德高尚嗎?沒有。因爲他們沒做出什麼貢獻。

   世上原本沒有什麼絕對、永恆的是非,曲直,高低,貴賤,好壞,只是把它們放到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時期它們之間纔有區別。精明不是錯,謀略手段也沒有錯,這要看你在那裏用,什麼時候用,怎麼用,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