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頭》賞析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隔水氈鄉,落日牛羊着下,區脫 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爲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上片寫在建康隔江北望淮河一帶地方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下片轉寫自己壯志難酬,抨擊和議的可恥,並抒發滿腔悲憤。

全詞由景入情,既反映了符離之敗後宋金兩方面的情況,又淋漓揮灑了作者愛國的.悲憤。上片以“長淮望斷”起句,接着寫南宋邊防毀廢、空虛、中原慘遭金人蹂躪,金兵到處橫行肆虐,既有景象的描寫,又有感情的表露。情景互爲表裏,生動地表現了作者一邊遠望一邊悲憤的真實情景。下片則一變爲悲憤感情的淋漓揮灑,既感慨自己報國無門,又憤恨妥協求和其囂塵上,更同情中原父老盼望的徒然,最後以“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作結,把全詞忠憤之氣推向了最高潮,產生了巨大的感人力量。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稱此詞:“淋漓痛快,筆飽墨酣,讀之令人起舞。”湯衡稱張孝祥“平昔爲詞,未嘗著稿,筆酣興健,頃刻而成。”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增強了全詞悲憤的色彩。上片寫南宋邊防的荒廢、空寂,而金人卻驕橫狂妄、肆無忌憚,全不把南宋放在眼裏。這是多麼令人氣憤不平的對照!下片寫愛國志士懷有報國復仇之志,中原父老身雖陷敵而盼望恢復,可是南宋統治集團卻熱衷於屈膝求和。這又是多麼令人悲憤的對比!全詞就在爲這些強烈對比中,揮灑出作者心中的悲憤不平,使讀者也深深受到感染,悲憤不能自抑。劉熙載在《藝概》中在說明詞的作用時,以此詞爲例:“張孝祥安國於建康留守席上賦‘六州歌頭’,致感重臣罷席。然則詞之興觀羣怨,豈下於詩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