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的藝術

   關鍵詞:表揚適量適度適時適宜挖掘

表揚的藝術

內容簡介:在教學中,表揚是一門藝術,但不可濫用。應做到適量、適度、適時、適宜、並在平常現象中挖掘應該表揚的內容。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從而改去自己的不足,在信任和鼓勵中不斷進步。

《禮記學記》中雲: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師者也。如何長善揚其好的方面,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教學中運用表揚的藝術。這對於鞭策先進,激勵後進;肯定正確,否定錯誤,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 表揚應適量

表揚應有明確的目的性,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作業書寫、思維方式等。如果表揚沒有針對性,一味的貪多,或者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快樂的學習,甚至是爲了取悅學生,那麼就根本收不到表揚的最佳效果。相反,只有恰當而準確的表揚才能使學生明確自己的長處和優點,激起學生的進取心和榮譽感,使大家產生一種羨慕和嚮往的心理。否則,不但起不到鼓舞激勵的作用,反而會使老師的威信下降。

(二)表揚應適度

表揚力求準確,講究分寸。表揚基調的高低,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如果該高卻低,就不能發揮激勵先進的'作用,發揮典型示範的效能;如果言過其實,就會貶低表揚的價值,致使吹捧、華而不實等不良風氣產生。表揚次數的多少,也應慎重考慮,可以說,廉價的表揚是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的。表揚也應該有個度,千萬不能濫用,如果只要學生髮言就說棒極了真聰明,這樣的讚賞就會失去應有的價值和意義,超值的嘉獎會讓學生產生一種惰性。而且,對於學生出現的錯誤,一定要認真指出來,客觀的評價才能使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表揚、讚賞必須建立在客觀評價的基礎。

有一次聽公開課,老師爲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只要學生一回答問題,老師就會走過去,用手摸摸學生的頭,然後豎起大拇指說:太好了,你很聰明。剛開始很靈,學生精神振奮,爭先恐後的表現。慢慢的發現,只要一回答問題都可以得到表揚,學生就泄氣了,反而去譏笑回答問題的同學。由此可見,表揚一定要準確,要把握好分寸。

(三) 表揚要適時

表揚要起到它應有的作用,還須及時,當一件先進事例發生時,教師應作出積極的反應,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特別是對後進生的表揚更要及時。

比如某學生連續幾次遲到,今天早到,教師應及時表揚;又譬如,某學生上課從來不主動發言回答問題,今天這樣做了,教師及時表揚鼓勵。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擡起頭來走路。教師要善於發現每一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瞭解他們的每一點細微的進步,教師及時而適度的表揚往往是促進後進生轉變,前進的催化劑。

班上有一個叫王城的學生,整天不思學習,還經常參與打架事件。有一次,學校出現一次惡性打架事件,一瞭解沒有他,我高興的地在班上說:這次學校打架事件很嚴重,但我們班沒有人蔘加,連經常打架的王城同學都沒有參與。王城進步了,我真的很高興。從此,王城就很少打架鬥毆,表現明顯進步了。我想這就是及時表揚的功勞吧。

(四)表揚要適宜

對學生而言,過多的誇獎並不會起到鼓勵的作用,尤其是教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誇獎,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引導,反而會導致學生形成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的學習態度。表揚要適宜,就是要符合客觀實際情況,只要表揚能促使學生改過自新,不斷進步,這就是可取的,成功的。

在一次作文練習中,有一個平時不愛寫作的劉娟竟然寫了一篇很優秀的文章,我斷定是抄襲因此很矛盾,直接批評會傷了他的自尊心,以後恐怕會厭惡作文。不批評吧,抄襲的風氣勢必在班上蔓延。考慮再三,我決定不在班上讀她的文章,但我會表揚她的進步。作文課上,我表揚了劉娟的作文進步了,進入了優秀者的行列,希望她下次能寫出同樣精彩的文章,與這次的優秀者比一比。在我信任和鼓勵的目光中,她慢慢低下了頭。在後來的作文習作中,她變得認真而努力,雖說作文水平提高的不算多,但她態度端正,真的在不斷進步。

(五)表揚應挖掘

有的學生做了一些好事,或取得了一定的學習成績,但他們自己卻不一定能清楚地認識其重要意義。這是教師的表揚就不應就事論事,只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應進行理論分析,挖掘其所蘊含的意義。

     例如,有的學生知識面比較廣,回答問題時就顯得輕鬆自如,我們在表揚他們時,就不要只停留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應從他們平時有好的讀書習慣、思維方式上入手,這樣的激勵可以使學生終身受益。又比如,有的學生經常幫助別人或同情弱者,表揚他們時可以上升到精神文明建設,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這樣,我們的社會將多麼和諧幸福。從小事中挖掘深意,使學生清楚認識到自己行爲的重要意義,那將是對學生精神乃至人格上的激勵。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於讓每個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並用自己的行動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

 總而言之,表揚是一門藝術,它要求適量、適時和適宜,並能善於挖掘、發揮。讓我們善用表揚和鼓勵,讓我們真誠的讚美和微笑,讓我們的愛在表揚中慢慢播撒,總有一天,她會悄然發芽,茁壯成長起來。這不正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欣慰和滿足嗎?

     

 

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