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反饋與課堂練習設計

陳笑晴

信息反饋與課堂練習設計

教學活動是一個包含多種因素的複雜系統。教師依據知識結構的層次性和學生認識的循序漸進性,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傳遞的教學信息,學生必須通過眼看、耳聽、腦想,接收信息;通過操作、回答、討論、解題等反饋信息。教師要不斷地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中隨時掌握教學目標的進展與達到情況,及時調節自己的教學程序。現就如何應用信息反饋原理,科學設計課堂練習,談談筆者的認識與實踐。

一、注重前饋

就是用較短的時間,預習與本節課學習有關的,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信息,爲新課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奠定基矗爲此我們必須精心安排新課前的基本訓練。

首先要明確基本訓練的目的:一是爲了檢查學生掌握舊知識的情況,二是爲學習新知識起鋪墊作用,其次要精心選擇和設計基本訓練的內容。基本訓練的內容應該選擇與新知識有密切聯繫的新、舊知識的交接點,注重架設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樑,即在複習舊知識中孕育着新知識,起着溫故知新的作用,而不是“炒冷飯”。例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及其應用時,我安排瞭如下的基本訓練:① 2:3=()÷()=()/()說出它們的關係。

②根據比和分數的關係,15:20=()/()。

③ 6/8=()/24=()/4,根據什麼?

第①②題的目的是,複習比,除法和分數之間的關係;第③題是讓學生回憶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分數化簡的方法,爲引出比的基本性質和化簡比埋下伏筆。通過這樣的基本訓練,爲新授知識搭橋鋪路。

二、精心設計反饋練習

每節新授課一般都有幾個知識點,而且是逐步深入的。所以要精心設計針對性強的課堂練習,採取多層次的信息反饋,從學生的練習情況中掌握反饋信息,以便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調整教學活動的節奏和程序,減少學生對學習目標的偏離度,同時根據反饋信息,調節強化教學進程,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1.第一次反饋----基本題設計保持結構的穩定性。

在例題教學後,安排基本題讓學生進行練習,其目的是爲了鞏固新知。要求其知識結構與新知識結構相同,?題型也基本一致,具有例題特徵。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的例題1後,我設計了第一組題讓學生練習:①已知圓柱的底面積S=15平方米,h=3分米,求v。

②已知圓柱的底面積s=6.4平方米,h=4米,求V。這一組題中,要求圓柱的體積必需的兩個條件----底面積和高都是直接已知的,所以可以直接代入公式v=Sh進行計算。

2.第二次反饋----變式題設計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爲了克服思維走勢的負面影響,在保持新知本質屬性的前提下,可改變思維訓練的角度,將例題結構變更,通過變式訓練,加深新知的理解,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如,第一組題練習後,緊接着可安排第二組題:①已知圓柱底面直徑d=4米,h=6米,求V。

②已知圓柱底面周長c=18.84分米,h=5分米,求V。

這一組題中,底面積都是未知的,所以必須先求出底面積,再求體積。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條件,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各自的底面積。

3.第三次反饋----綜合題設計注意知識的系統性。

綜合題的練習目的是爲了形成認知結構的整體性,只有新舊知識互相搭配,才能使新知識納入原有認知網絡,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和靈活解題能力。如在第二組題練習後,可安排第三組題:①已知圓柱底面積S=1.8平方米,h=3米,求V。

②已知圓柱底面周長c=6.28米,h=5米,求V。

③已知圓柱的底面直徑d=4分米,h是d的2倍,求V。

④已知圓柱的底面半徑r=3釐米,h比r多7釐米,求V。

⑤已知長方體的底面積S=1.2平方米,h=2米,求V。

綜上所述,如果能充分利用信息反饋原理,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優化課堂練習過程,及時有效調控教學過程,就能科學、合理地完成教學目標,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