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爲人師 行爲世範

鍾 偉

“學爲人師,行爲世範”。在有近百年曆史的北京師範大學校園裏的一座高大影壁牆上,書寫着這八個大字。這是北京師範大學的校訓,也是作爲人民教師搖籃的北京師範大學廣大師生在努力實踐的行爲準則。

面對即將走來的21世紀,擔負着培養未來教師重任的北京師範大學的教師在想些什麼?近日,記者走訪了該校的數位教師,他們說--

教師要永做社會的清流

很多教師認爲,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還比較低,教師的經濟收入在短期內不會有大幅度的增長,但教師作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耐得住清貧,永做社會的清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伯裏談道,辦好學校,物質條件固然很重要,但核心在教師隊伍,教師的學術水平、敬業精神、人格魅力、思想品德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老一代的教師有着共同的特點:第一,在他們的思想中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老一代科學家回國創業,在艱苦的條件下,支撐他們的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新世紀,我們要爲年輕教師創造條件,不僅在物質上,還要在精神上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第二,愛崗敬業精神。凡有成就的大學者、大專家,都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第三,爲科學事業獻身的精神。爲了國家和社會的利益,不計名利、不計個人得失,寧肯犧牲自己。年輕教師應該學習老教師的奉獻精神,老教師要滿腔熱情地提攜、選拔、任用年輕人,帶領、培養出更好的`年輕教師,這樣,我們的教育事業纔會興旺發達。

教育管理學院吳忠魁教授認爲,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是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現在我國教師的貢獻率即直接參與社會服務的程度與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教師應轉變觀念,增強爲社會服務的意識。

近兩年一直利用暑假到貴州參與扶貧支教的教育系教師錢志亮也認爲,教師的社會作用不僅是人類文化、社會道德觀念的傳播者,教師還要參與社會生活、服務社會。錢志亮通過參與扶貧支教,不僅爲當地的教育事業作出貢獻,而且更好地實現了個人人生價值。

教師品德的感染力無可替代

具備良好的師德是對人民教師的最基本要求。受訪的教師們認爲,師德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爲人民教師的搖籃,師範院校的教師更要具備良好的師德、師風,以“學爲人師,行爲世範”爲基本規範,培養出一代又一代能承擔科教興國重任的接班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梓坤談道,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愛祖國、愛教育事業、愛學生,把教育事業作爲自己的理想、追求;不僅教師要這樣做,還應該要求學生也這樣做。

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認爲,師德的核心應是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師愛。

陳紱教授提出,培養學生,要從小事做起,在點點滴滴中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如今,網絡教育蓬勃發展,教師不再是惟一的知識載體,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顧明遠教授認爲,網絡教育代替不了教師作爲學生的領路人的作用,代替不了教師對學生的人格影響,教師的智慧和人格是無可代替的。

劉伯裏院士也談道,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授業解惑、簡單的說教。網絡教育、遠程教育現在雖然逐漸開展起來,但教師品德的感染力無可替代。同時,教師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系統的資料、研究的方法以及從事該方面研究的裝備,會幫助學生在某一領域儘快取得成績。

教師要非常努力地學習上進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教師作爲教育人的人如何適應這種發展趨勢,把最新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正越來越緊迫地擺在我們的教師面前。

“我們的教師應該非常努力地學習、上進,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跟上時代發展,不斷更新觀念、更新知識、更新技能。”王梓坤院士指出,素質教育的開展關鍵在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包括品德、文化、科學素質等,否則教師會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此外,教師還要努力參與教育教學改革,以創新的精神投入其中,不斷改進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始終是關鍵。與教材相比,有了好教材,不合格的教師仍會把課講壞;沒有好教材,優秀的教師還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課教好。”歷史系教授趙世瑜提到,常說有的教師一本講稿講幾十年不變,學術論文題目重複,不管國內外學術界有沒有人做過的課題,還在那裏做,還誇耀是填補了空白。這樣怎能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因此,創新和求實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在教育問題上,在教學、科研、管理工作中搞“大躍進”。

很多教師認爲,現在教師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要求學生具有創新精神,等等。我們的教師是否具備這些素質?在學生面前展現一個怎樣的自我?這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摘自:中國教育報9月16日1版)